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2 题号:117866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法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笆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辩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幕,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奶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的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战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来描写孩子们的喜悦,并照应上文“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写出了孩子们走进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写毛儿笑着说“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现毛儿并不理解坟头为什么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妈的坟头意味着什么。
D.文章引用“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们的乘凉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小林的博闻强识与远大志向。
2.《桥》被认为是中国诗化小说的代表,以本文为例,以下不属于其诗化特征的一项是( )
A.文字简约意象繁密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B.生动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C.人物内心被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
D.叙事断裂情节突转所产生的跳跃性。
3.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4.小说交代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孔乙己(节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选出对孔乙己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A.他在故意显示自己的善良。
B.他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境地是十分孤独的。
C.他在故意向孩子炫耀自己的博学。
D.他在向短衣帮表示自己的轻蔑。
2.作者用深刻、生动的笔触把孔乙己介绍给了你,让你认识了他。请你结合选文说一说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并举例说出他三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3.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选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特点的。
4.有人说孔乙己是喜剧人物,也有人说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请你说一说这两种说法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5.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的程度,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2020-07-09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辉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吸着烟,呆眼望那破院框子外头的野坡杂树,心间真是各样感觉都没有,只觉着春阳渐暖,寒气消散,万物都在顶撞、爬升。坐了一气,便起身回蒿沟县城了。

第二日他再去,到山王庄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了。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圈。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了一时,才醒过来,抬腿进了院子,口里道:请问王师傅是住这里呗?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起,十日以后你来拉。”“可有个什么手续?”“俺留个字条给你,你给俺二百块钱押钱。罗永才说:行。打口袋里掏了二百块钱给那个匠人,麻脸匠人接了,也不装起来,也不披起来,只往地上一放,随手拾块碎石压住,又打单褂的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罗永才,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臣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知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打过招呼,那个挑草的人,也是个想讲话的,就立住了脚,跟罗永才讲话。你这山草都是打这山上搂的呗?”“这山净啦,都是打后山搂的。”“那可得跑不近的路,看你身体倒好。”“不如往年啦,你看俺有多少岁数?罗永才仔细看了看他,猜测道:五十多岁,六十不到。”“俺今年七十七啦。俺们现时也就老两口一块过,地种不动啦,你看俺这一担草有多少斤?”“有五十斤吧?”“有七八十斤!”“七八十斤,又得走几架山头,叫我连半里路也走不动!”“那你是没干惯。俺现时就靠这个换几个油盐钱,俺家里的瞎啦,任啥都望不见啦,任啥都不能做啦,明年俺那地便得撂荒啦。

讲着话,那老年人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来回调换,前两天这林子里,还吊死过一个人来。”“咋吊死的?”“他老婆犯了肺病,治不好了,他说俺不如死在你头里,便上这山上来吊死了。闲讲一气,两人分了手,一个往山上去,一个往山下去了。罗永才这时的心情反倒平静了,一口气上了山顶。

原来山顶的庙真是早毁了,只剩下一片墙框子,罗永才一一踏看了,见那些碎石下有压着纸条的,那些纸条都是临时写的,上头写道:

失意人   张志忠

我最喜欢陶娟,奶奶显灵,叫我娶到她吧!!!

却还有一处冒着烟的,是几根香正燃着,四面却看不见人,想必是来烧香求神的,已经下山了。罗永才对着那几根香,默然地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有删改)


[注]洗碑:刻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A.罗永才去洗碑,第一次白跑了一趟,但他找到了王麻子石匠的处所,决定第二天再去,所以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B.作者写路两边枝干粗壮的大树,突出它们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象征着人生路上出现的艰难险阻。
C.小说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以王石匠为核心,通过罗永才和挑草老人的烘云托月,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D.作者用上吊的男人和失意人张志忠的形象,呈现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挫折,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引人深思。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碑”为题,一语双关,既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暗合了小说精巧的行文线索。
B.小说以一次春夜里的扰动起笔,以又一次春夜里的扰动来收尾,首尾圆合,将主体故事放置在倒叙的时间序列之中。
C.第⑦自然段划线句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了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D.这篇小说在平实洗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强大的情感力量,向读者传递着突破人生困境的人生智理。
3.根据小说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2021-05-02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牛

废名

今天小林要接到一匹牛儿,紫绛色的牛儿,头上扎一个彩虹球。

照习惯,孩子初次临门,无论是至戚或好友,都要打发一点什么,最讲究的是牛儿,名曰送牛。即如我,曾经有过一匹,是我的外婆打发我的,后来就卖给那替我豢养的庄家。

刚好小林新从病愈,特地趁这日子送去贺喜他。

送牛的自然也是三哑,他打扮得格外不同,一头蓬发,不知在哪里找得了一根红线,束将起来。牵牛更担一挑担子,这担子真别致,青篾圆箩盛着二十四个大桃子。然而三哑的主意却还在底下衬托着的稻草,他用了一下午的工夫从稻草堆上理出了这许多嫩黄草来,才想到去买桃子。他这样的心计,史家奶奶是明白的,见他赤着脚兜了桃子回来,说道:

你也该洗脚了。

他弯着腰,对奶奶的眼睛看,笑道:

牛到哥儿家,两天要停留罢,吃什么呢?我办了许多草去。

是的。

挑草不好看,我挑一担桃子去。

是的,谢谢三哑叔。

牛儿进城,不消说,引起个个观望。还没有走过桥,满河的杵声冷落了下去,只见得循着河岸,妇人家,姑娘们,有的在竹篙子撑着的遮阳之下,都已经抬起身子了。是笑呢,还是对了太阳——总之拿这时的河水来比她们的面容,是很合适的罢。

史家庄的长工,程小林的牛,知道的说,不知道的问。

三哑——他是怎样的欢喜,一面走,一面总是笑,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但他并不回看人,眼睛时而落在箩筐,时而又偏到牛儿那边去。城门两丈高,平素他最是留意,讲给那不惯上街的人听,现在他挤进去了也不觉得。

走过了火神庙,昂头,正是那白白的门墙——

三哑叔!

哈,哥儿。

小林跳出来了,立刻放炮。他早已得了信,竿子上挂了一吊炮等着。三哑喝了酒才回去,预备一两日后又来牵牛,牵到王家湾去,因为他买的时候也就代为约定了一个豢养的人家。

小林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牛儿就拴在石榴树下。邻近的孩子们三三五五地走进来看,同小林要好的小林引到屋子里去,看桃子,二十四个大桃母亲用了三个盘子盛着摆在堂屋正中悬挂的寿星面前。

寿星老头子手上有桃子,还要把我的桃子给他,让我们偷他一个罢。

小林自己这么说,别个自然没有不乐意的。然而他的姐姐躲在背后瞄着他,他刚刚爬到几上,伸手,姐姐一声:

吓,捉贼!

小林回转身来了——

我要偷寿星老头子手上的桃子。

那个桃子你偷,你只不要动他的这个。姐姐

怎么是他的这个呢?是我的!

不管是你的是他的,你且偷那个桃子我看看。

画的怎么偷法呢?

最小的一个孩子说。小林得跑来倒在姐姐怀里了。

我们还是去看牛儿。孩子们说。

牛儿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一动。他们用尽种种法子逗它。小林拿草伸到它的口边,它也不以为这是主人。有一个去拉它的尾巴,他是名叫铁牛的,用了那么大的力,牛突然抱着树碰跳碰跳了,吓得大家退后好几步,石榴的花叶也撒了一阵下来,撒到牛身上,好看极了。

然而大家气愤——

真是个铁牛!

铁牛一溜烟跑了。

到了天快黑了,牛儿兀的叫几声,只有小林一个人在院,他也随着叫声,起初是一惊,立刻喜得什么似的,仿佛这才放心。他午饭没有吃,虽然被母亲迫着在桌上坐了一会,一心守着看牛吃不吃草。

姐姐提了水到院子里来浇花,他说:

我忘记了!三哑叔告诉我天黑的时候,把点水牛喝哩。

姐姐笑道:

你牵到河里去喝。

好,我把它牵到河里去喝。

说着去解绳子,但母亲也已经走出来了——

姐姐说得玩,你就当真的了,——舀一钵水来它喝。

小林背着牛,就在牛的身旁,站住了。

这时候城外人多极了,你牵到河里去喝,要是人家问你是哪个送你的牛,你怎么答应呢?

三哑叔送的。他斩截地说。

妈妈姐姐都笑。

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花花叶叶终于也隐隐于模糊之中——一定又都到小林的梦里去出现罢,正如一颗颗的星出现在天上。

(节选自长篇小说《桥》,有删改)


①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②三哑:原为乞丐,被史家奶奶收留,遂为史家长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送牛”是乡间邻里的古老习俗,一般至亲或者好友之间平常来往多以牛相赠。
B.三哑叔本想为牛儿准备嫩草,但“挑草不好看”,所以买桃子,足见其好面子。
C.铁牛拉牛尾巴,大家都很气愤,就是因为孩子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吓懵了。
D.牛本是史家奶奶送的,但小林以孩子视角不能明了,他认为是送牛人三哑送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哑叔一出场,与平时打扮“格外不同”,用红线将“一头蓬发”束起来,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
B.作者擅长用简练的文字状物写情,如“扁担简直是他的翅膀,飞”,一个“飞”字写出轻快喜悦。
C.文章看似笔触平静,实则波澜起伏,主人公小林的心理随着牛儿的活动大起大落,引人入胜。
D.一场“送牛”活动,窥见人物活动的风俗背景,小说主题及审美追求在这风俗画中得以体现。
3.请简析“偷桃”一节中加点的“笑”字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4.废名的小说具有明显的诗化特点,请结合文本情节及环境简要分析。
2022-03-18更新 | 2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