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0 题号:118133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曰“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

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成为历代人们读书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

(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
B.《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
D.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最后总结。
B.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体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
C.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做为表述方式。
D.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
B.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
D.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蒿素是中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摘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个中药产品已完成欧盟传统药物注册;多个中药产品在美国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用,已发布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世卫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而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

(摘编自张俊华等《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

材料三:

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事物间的相关性,或事物内部的规律及特征。中医药学通过吸纳老子文化思想及内涵,将自然之道比类人体之道,促进了自身整体观念的形成及发展,提倡人类生存应该顺应自然及生命的规律及法则,进而明确以揭示人体生命现象规律为中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大数据时代试图预测及发现事物的规律,与中医药学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及哲学思辨力图阐释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借助大数据研究思维及方法,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创新,具有明显的理念优势。

由于中医学是依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方法形成的人身科学,主要是意象思维的产物,故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构建过程中,虽有一定的结构解剖及形态观察基础,但主要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感悟及体悟方法,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升华,经验证及修正后逐渐取得共识。所以建立于个体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中医药的学术理论,历经数千年漫长而坎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间虽有部分学术理论创新,但其形成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产生的速度空前迅捷,数量空前庞大,尤其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强化,如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应用,使获取临床诊疗大数据成为可能,通过中医药大数据的共享、整合、集成、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效率,发现现代中医药学新规律及新特征,最终实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创新和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创新,加快重大中药新药创制进程。

(摘编自何伟《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医主要用药形式都是复方用药,随着青蒿素的发现,单一药方治疗某种特定疾病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B.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来自世卫组织为以中医药为主的传统医学发布的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
C.中医药的价值是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医药国家化进程因此得以加快。
D.中医药的学术理论以个体临床实践为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有突破,但存在一定的不足,仍需顺应时代继续创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要辨证施治疗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候,对症下药,并根据其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B.中药以药品形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册,中医药因此快速传播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随之加快。
C.中医药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而形成的经验的感悟和体悟,从而形成共识而获得的。
D.电子病历系统等医院信息化软件硬件的普及应用,为人们获取临床诊疗的大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多方面研究提供了条件。
3.怎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05-16更新 | 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完成文后各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士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种生活常态。
2020-12-04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国哲学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的说法很常见,常见到被认为是指中国哲学不合逻辑,不以认识为基础。显然中国哲学不是这样。我们并不需要意识到生物学才具有生物性,意识到物理学才具有物理性。中国哲学家没有发达的逻辑意识,也能轻易自如地安排得合乎逻辑;他们的哲学虽然缺少发达的逻辑意识,但也能建立在已往取得的认识上。意识到逻辑和认识论,就是意识到思维的手段。
②中国哲学并不是真的没有逻辑意识,因为一旦受到某种有关的刺激,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这种意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批思想家开始主张分别共相与殊相,认为“名”和“言”有相对性,提出有限者无限可分和飞矢不动的学说;这些思辨显然与那个动乱时代的种种问题有比较直接的关系。研究哲学的人当然会想到希腊哲学中的类似情况。从这类来自理性本身的类似学说中来看,可见他们已经获得了西方哲学中那种理智的精细,凭着这些学说,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锻炼精神的活动。然而这种趋向在中国是短命的,一开始虽然美妙,毕竟过早地夭折了。逻辑、认识论的意识仍然不发达,几乎一直到现在。
③中国哲学没有打扮出理智的款式,也没有受到这种款式的累赘和闷气。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土气。然而约翰·莫雷曾说道,柏拉图是个好诗人,黑格尔则是个坏诗人。根据这个说法,也许应该把庄子看成大诗人甚于大哲学家。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可是,在惯用几何模式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看来,即使在庄子哲学里,也是既有理智的寒光,而又缺少连贯。这位思想家虽然不能不使用演绎和推理,却无意于把观念编织成严密的模式。所以,他那里并没有训练有素的心灵高度欣赏的那种系统完备性。
④然而,安排得系统完备的观念,往往是我们要么加以接受,要么加以抛弃的那一类。作者不免要对这些观念考察一番。我们不能用折中的态度去看待它们,否则就要破坏它们的模式。但是,观念越是分明,就越不能具有暗示性。中国哲学非常简洁,极不分明,观念彼此联结,因此它的暗示性几乎无边无涯。结果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加以注解,加以选择。很多独创的思想,为了掩饰,披上古代哲学的外衣;这些古代哲学是从来没有被击破,由于外观奇特,也从来没有得到全盘接受的。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数不清的新儒家、新道家,不论是不是独创冲动的复萌,却决不是那独创思想的再版。中国哲学实际上并不缺乏独创精神,只是从表面看来,缺少一种可以称为思想自由冒险的活动。我们在这里谈的并不是中国哲学长期故步自封的实际原因。早在某些哲学蒙上宗教偏见之前,用现存哲学掩饰独创思想的倾向已经很显著了。不管出于什么现实的原因,这样的中国哲学是特别适宜于独创的思想家加以利用的,因为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把独创的思想纳入它的框子。
1.下列关于“中国哲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经常被错误地认为不合逻辑,不以认识为基础,原因是几乎一直到现在,中国哲学的逻辑、认识论的意识仍然不发达。
B.与人的生物性和物理性不依赖对应学科类似,中国哲学虽缺少发达的逻辑意识,但也能在以往取得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得合乎逻辑。
C.中国哲学非常简洁,但观念之间的界限不分明,这使得其暗示性极广,此特点令人们不得不通过注解和选择来找到其真正主旨。
D.中国哲学特别适于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家加以利用,因为中国哲学故步自封的特征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容纳其独创思想的框架。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表面上并不理智,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土气,根据约翰·莫雷的标准,中国哲学家庄子也许兼具大诗人和大哲学家的特质。
B.庄子的哲学用诗的形式表现,借助寓言故事的形式,颂扬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了理智的典范,这与任何西方哲学相比都毫不逊色。
C.庄子的哲学用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充满生机又顺理成章,要兼备感情和理智之人才能品出真味。
D.庄子的哲学中也使用了演绎和推理,但是没有把观念编织成严密的模式,所以他的哲学思想缺少训练有素的心灵高度欣赏的系统完备性。
2016-11-18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