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1181892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药芬芳

①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②“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④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唰唰唰”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⑤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

⑥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⑦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已、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

⑧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⑨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⑩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⑪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⑫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⑬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写在“春泽堂”抓药时所见景象,传递出中药铺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医术高明。
C.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
D.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关于中药的丰富记忆与联想,怀念中不乏惋惜。
2.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的中药药名吸引人们编制了许多有趣的谜语,请结合第⑦段的中药名为下面谜语选定谜底,将最准确的药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每空限写一个)
(1)五月既望:_____________        (2)低头思故乡:_____________
3.第11段的划线句是关于“邱氏中药铺”的描写,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4.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芬芳”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5.文章结尾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刘泽民

①夜,有它幽深的意境,有它奇妙的情趣,它是一幅朦胧的水墨丹青画,是一支醉人的天籁合成的歌儿。

②我曾在姑姑家领略过晚春月夜的美妙。姑姑家的故居在红门寺山南,周围一圈怪石林立的山,南北一条白亮亮的溪。她的故居坐落在小溪的东畔,高高的土墙围着三间正房,两间厢房,两间敞篷。独成一个孤零零的院落。晚上,人们吃罢饭,习惯性地陆陆续续走出来,聚到溪畔的柳丛边。月牙儿已经停在柳梢上,笑吟吟地撒下淡淡的光。地上、山上都铺着银白,霜似的。山脚虽有牛乳似的浮动着的雾,但山形还看得清,鸡冠山的鸡冠,马鞍山的马鞍,都活灵活现。

③山高,月近。

④表爷爷坐在平滑的青石板上,狠狠地吸一口烟,右手把长旱烟袋伸出去,左手捋一捋小胡子,望一望月下神秘的山,又讲起那古老的抻不断头的故事:“咱们的红门寺遍地都是金银,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海蛮子来憋一回,哈也没憋去,临走时说,多咱有姓白的白胡子老头赶着白牛耕地,宝就出世了。”

⑤我望望表爷爷,他就长白胡子,只是不姓白,他们家的牛又是青的,心里就很遗憾。看周围比肩而立的山,感到有点神秘,似乎要动,似乎有什么要出现,细看,又都静静的,溪水照样哗哗地流。微风吹来,送来野花的清香。

⑤幽深的春夜,播种着希望的未来。

⑦在姥姥家,我又领略过仲夏月夜的妙趣。姥姥家在大青山的折皱里,有一沟很馋人的果子树。杏、桃、李、梨,应有尽有。到仲夏,杏儿先红满枝头,接着李儿、桃儿也争着卖弄风骚。山里野物多,果子一熟,就得有人看。我就曾威威武武又甜甜蜜蜜地看过一回,满月的光顺树叶的缝隙筛下来,在地上筛下些斑驳的影儿。树上,迎着月光的一面,明明亮亮,闪烁着露珠;暗暗的绿,阴森森的绿。

⑧蛐蛐,㘗㘗㘗,无休无止地叫;青蛙,咕呱咕呱地鸣。前后山倒宁静,绿色的轮廓笼上白亮亮的光。沟里偶有几声响动,花狸棒子又行动了,弄得山更幽深。

⑨美妙的夏夜孕育着成熟。

⑩我的故乡的那一弯晓月更深深地勾在我记忆的深处,落实生产责任制,我家也分得几亩地。春种、夏锄,我很少沾手。在三春不赶一秋忙的时候,再也不能当甩手自在王了,也要干点活儿。那一天,金鸡明亮开嗓,报了一声晓,我就急忙起床,摸把镰刀,走上山。弓似的月儿挂在西天,光不算亮,但也照出树木庄稼的轮廊。

⑪我踩着月光,走到地边,甩开镰刀就割起来,一亩多谷子,不一会就放倒了。棋子似的摆在地里,直起腰,看看那一排棋子,满心喜悦。虽然脊背已是热汗涔涔,腰腿也有些酸痛,但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惬意。

⑫金鸡又一声声地唱,如弓的月儿更淡淡地白……

⑬金秋的晓月儿勾出了丰收的喜悦。

⑭最令人难忘的是元宵月夜和中秋月夜。

⑮元宵月夜是狂欢的月夜。大山造就了山民们乐天派的性格。在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山民们缺衣少穿,就是不缺少欢乐;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时候,更是其乐无穷。元宵节,倘若万里无云,山民们的心就和月儿一样亮。太阳刚一落山,他们就把早已扎好的蒺藜、西瓜、金鸡、玉兔等千奇百怪的灯高悬在大门口,活生生地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儿。接着山村便活跃了。有人把从各家各户拣选来的灯点着,沿着街道边走边撒,撒上山山岭岭,撒出飞腾的火龙。秧歌必办。事前有准备的,化上妆,穿上长袍短褂,扮成角色;无准备的,不化妆,披上门帘子、被单子,跟在后面疯似的扭。狮子、旱船、小车子、小跑驴不可少。不管有没有人看,都疯似的逗,疯似的闹……

⑯中秋的月夜,既是喜庆丰收的月夜,又是亲人团聚的月夜。中秋节是忙节,无论怎样忙,山民们照样赶集上店、淘米压面,在丢盔卸甲的繁忙中把节过得有鼻子有眼。不知从何时起,亲人团聚是这个节的灵魂,所以,身在异乡的人,哪怕离家千里万里,总是赶回家过节。那一年,接到去科尔沁草原参加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通知,一看日期,正好赶上中秋节,心里就怏怏不乐。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中秋节是在坤都过的。我第一次见识了牧区的宴会,领略了牧民的风情。上了全羊之后,就有师生轮番唱歌,轮番激酒,宴会的气氛骤然活跃起来,出现载歌载舞的场面。草原醇香的白酒和蒙古族兄弟的真挚感情使我们陶然地醉了。那晚,在皓月下,人们轻歌曼舞,闹疯了草原的夜。回想起来,蒙古族兄弟姐妹团聚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至今还盈盈地汪在我的心间。

⑰白天,人们可以去干轰轰烈烈的事业,去创辉辉煌煌的业绩。晚上,似乎与其光亮一样,总有点黯然失色,但也不尽然,因为夜间有夜间的美妙。倘若在月夜,更其妙无穷,妙出许多文人墨客的千古名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比喻句描摹夜的意境与情趣特点,“天籁”一词,流露喜爱之意,总领全文内容,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B.第⑧段描写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山中月夜的宁静,用蛐蛐、青蛙的鸣叫和花狸棒子的响动,来衬托山中月夜的幽深、静谧。
C.文章善用叠词写人、绘景、状物、议论,如“威威武武”“明明亮亮”“渗渗”“辉辉煌煌”等,表意具体、细腻,增强了韵律感。
D.文章结尾议论点题,将“白天”与“黑夜”对照着写,突出月夜的美妙,再次抒发喜爱之情,呼应开头,使得首尾圆合。
2.文章为什么要花费颇多笔墨叙写在草原上度过中秋节的事?请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本文“形散而神聚”的谋篇布局的艺术。
2021-03-07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逃 离     
郭静娟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一年四季,树干上都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象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象那颗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联系全文看,“逃离”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次逃离?结果如何?
3.下面是原文中的两句话,请分别指出其运用的修辞及在文中的含义
(1) 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高@考☆资&源*网
答:                                                                
(2)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答:                                                                
2016-11-18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3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B.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3.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2019-01-04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