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1 题号:118329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包括对“西马”的学习、对外国哲学的学习、对阐释学的学习等。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但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我们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了哲学关注现实的讨论热潮,比如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最近这些年,党中央已走在理论界前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命题作文”。我们哲学界既要深入阐释和论证这些“命题作文”,又要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主动契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题,不断拓展哲学研究的问题视域,瞄准社会发展涌现的新课题展开前沿研究,努力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高品质的理论成果。

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的问题,但按照传统的哲学范式,“照着讲”所能发挥的主体性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以哲学的方式介入其他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发掘新的哲学素材,吸取新的哲学智慧,进而拓展“接着讲”的理论空间。我们如果只会哲学的话语,只喜欢以哲学的方式阐释哲学,我们的哲学话语必定是空洞无物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我们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就很容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我们应鼓励以哲学的方式介入文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介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动物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处,进而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必须科学把握哲学的规律、本质和社会功能,不能仅停留在文本阐释层面的“照着讲”,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境遇“接着讲”,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中国逻辑”是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贡献更多力量。

(摘编自郝立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B.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已经开始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
C.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
D.“中国逻辑”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现实、介入其他学科的方式、把握“中国逻辑”等方面论证了增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觉的途径和方法。
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如何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
C.文章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哲学需要关注现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
B.哲学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就不能只以哲学的话语和方式阐释哲学。
C.新时代,应鼓励哲学介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D.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动向有过深刻的宏观考察,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是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迄今为止,还很少见有研究者把南宋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对象进行宏观判断,闻一多可谓第一人。他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的论断,从一个特定视角,抓住了文学演变的关键。勾栏瓦舍中的说唱曲艺表演,通过艺术行为方式而深入于民间大众,表现出新的人物、新的文学世界和美学趣味;传统的诗、词、文以书面记载的形态而主要流行于社会中上层,一般表现为忌俗尚雅的审美追求。从《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来看,南宋的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十分兴盛,尽管现存确切可考定为南宋白话小说的为数甚少,戏曲作品留存至今完整的仅只《张协状元》一种(或谓北宋或元代作品),但其时品类繁多,从业人员也已形成规模,已正式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这是毋庸置疑的。闻一多上述论断有两点或可商榷:一是把“小说与戏剧”视作“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似与它们的发生史不符;二是对明清诗歌(实际上也包括散文和词)的成就,贬抑过甚。钱锺书先生在论及宋代白话小说时说过:“这个在宋代最后起的、最不齿于士大夫的文学样式正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样式,它有元、明、清的小说作为它的美好的将来,不像宋诗、宋文、宋词都只成为元、明、清诗、词、文的美好的过去了。”这里将诗、词、文和小说、戏曲分别作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的代表,又对它们与元明清两类文学的“承先和启后”的关系,都作了颇为准确、客观的说明。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也就是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变,南宋时期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

(节选自王水照《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有改动)

1.文中“‘俗’文学的代表”指的是
A.南宋文学B.南宋的说唱曲艺表演
C.宋代小说和戏曲D.宋诗、宋文、宋词
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A.明清两代关于诗的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徒劳无益的。
B.南宋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已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
C.宋代后起的白话小说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样式。
D.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雅俗之变的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2018-11-09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似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通者千篇以为,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1.本文以                      比照,主要从                  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
2.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
B.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
C.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
D.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
B.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C.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
D.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
2016-11-18更新 | 8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4.联系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B.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C.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D.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特点。
2020-01-16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