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20647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

杨康

①只要稍稍离开几天,我就会想念重庆。不管我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无法减轻分毫。

②离开重庆不久,我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每每想到这里,口齿生津。到了外地我也吃火锅,但看着服务员身着职业装端来一盆红艳艳的锅底,总觉得缺点味儿。我根深蒂固地认为,火锅这玩意儿,只有在嘉陵江和长江滋养的重庆才是有灵魂的。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只管尽兴。

③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长江和嘉陵江汩汩流淌的江水会勾起许多记忆。有多少次如梦如幻地在火锅飘香中穿城而过,味蕾就有多少次的记忆和苏醒。想重庆,最先是舌尖上的回味吧。麻辣鲜香是其永恒的底色,如果说火锅是重庆的阳春白雪,那么小面则是重庆的下里巴人。重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面店,几乎十步一家。当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家有各家不对外透露的绝技。从面条的初始原料,到辣椒花椒的选用,再到面条的下锅起锅,都有讲究。新店和老店琳琅满目,但只要用心经营的店,几乎都有自己的回头客。小面制作讲究,也因此总会在清晨聚集大量食客。“老板,一碗小面,多海椒,加煎蛋!”重庆的一天,在食客们的叫喊声中逐渐开始。

④在重庆呆久了,便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这些似乎专为外地游客而准备的地方,这些旅游景点似乎更符合外地游客的口味。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漫步南滨路或者北滨路,对岸的灯火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一座梦幻城堡。

⑤重庆的起伏和错落,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尤其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中,重庆的美更是一览无余。高楼与高楼比肩而立,公路与公路盘旋交织,错综复杂中又井然有序。我喜欢闲情漫步,走哪儿算哪儿。随便一抬头,就是好风景。随便一停步,便是重庆人的热情洋溢。

⑥依山而建,重庆是一幅醒着的油画。无论你位于画中的哪一笔,接下来的那一笔定不会让你失望,定会让你发出惊叹。外地朋友来了,我会在一顿火锅之后带他们随便登上一辆公交车。在走走停停的顿挫中,在车内相互寒暄的方言里,聆听重庆余音。

⑦想重庆,不得不想那两条江。长江的浑浊与嘉陵江的清澈纠缠在一起,在朝天门码头停泊的豪华游轮无意间增加了江的奢华。透过江边粗粗的缆绳,可以想见当年码头上穿梭自如的人和热闹的交易。现在的码头,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地方,夜幕升起,有流浪歌手在此卖唱。重庆市内某媒体的微博宣传语这样说:“这座城的早晨都由一条微博和两条大江开启。”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细细一想,确实有点儿意思。如果重庆没有这两条江,那简直不可想象。

⑧柔情似水的重庆,烟火气息浓郁的重庆,只需离开那么一小会儿,就会让人很想很想。倘若离开得再久一点,只怕是会得相思病。“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这是我初来重庆时,在公交车身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竟想不到,多年后的现实,早就被它一语道破。

⑨想重庆,想重庆的美食美景,想重庆的人,想到心底去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重庆浓烈而深沉的思念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醉意”既是朋友畅饮的结果,也暗指作者沉醉在江水勾起的记忆中。
C.火锅和小面同为重庆名吃,但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命名可以看出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
D.作者写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等旅游景点,意在说明在重庆呆久了,身心完全融入到重庆的生活中,自己已然是重庆人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明晰又善于变化,语言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用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B.文章用“五线谱上的音符”来比喻重庆的起伏与错落,既描写重庆的律动之美,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聆听重庆余音”化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突出重庆方言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
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明确“重庆的烟火味儿”的所指,进一步强化对重庆的想念之情。
3.围绕“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作者在行文中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桔子

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不一会儿,火车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来。

过了几分钟,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文本二: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1.下列对两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桔子》中乡下姑娘坐错位子,穿着邋遢和开窗户的一系列表现,让“我”对她的评价不断降低。
B.《桔子》中的“我”最后忘却了一直侵扰着自己的世间纷扰,得益于小姑娘展现出的“人间之善”。
C.《一件小事》中车夫的行为,让他在“我”的心目中变得高大,并带给了“我”希望和勇气。
D.《一件小事》中的老女人,明确是故意来讹诈的,所以“我”把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中,引以为戒。
2.下列对两个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小事》虽然是小说作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真实的生命感悟。就像《雷雨》中的家庭关系也能联系到作者的现实情况一样。
B.两篇小说中的“我”都被感动了,但芥川作品里这种感动更加朦胧,而鲁迅笔下的感动则更富于现实性,有比较明确的教示作用。
C.比较两者,鲁迅的作品多用白描式的写实手法,修饰很少,在感染力上明显逊于另一篇作品,也不如鲁迅先生自己后来的作品《狂人日记》。
D.两篇作品都成功地折射出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两者相似处不少,同时由于创作者个性气质、艺术趣味的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之处。
3.《桔子》这部作品中,对色彩的使用颇为鲜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4.两篇小说有很多共同点,请根据文本进行相似性方面的分析。
2021-05-09更新 | 1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种瓜小唱

①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诱人。春天,孩子找来了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 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②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熏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的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侍候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③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等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④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南方人不是很喜欢吃苦瓜吗?它的样子挺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颜色是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苦辛,吮了我的心血,才生得这般模样呢?也许是的。

⑤忽然我的思绪飘远了:大自然有苦瓜、苦茶、苦杏仁;人世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他们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在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⑥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瓜配上姜、辣椒,别是一番滋味。苦味入心,清心明目,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那播种的季节早来,跃跃欲试。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有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

⑦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

⑧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味,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前面还会有播种的季节。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是不是?

1.整个种瓜过程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迷茫而坚定—懊恼、自责—小心翼翼、想入非非—获得启示。
B.迷茫而坚定—小心翼翼、想入非非—懊恼、自责—获得启示。
C.小心翼翼、想入非非—懊恼、自责—迷茫而坚定—获得启示。
D.懊恼、自责—迷茫而坚定—获得启示—小心翼翼、想入非非。
2.根据文意为①段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迷乱B.迷茫C.迷离D.迷失
3.文中描写苦瓜的样子和表皮颜色的语句是:
4.文章首段写到不知道种子“到底能结什么瓜”,为什么还是种下了它?
5.本文文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文B.散文C.小说D.说明文
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 夸张B.拟人 借代C.排比 比喻D.比喻 拟人
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说“到底能结什么样的瓜,是一个 的梦”,这一句已对后来收获的是令人“失望”的苦瓜有所暗示。
B.文章第②段写到想象中“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突出了自己对收获的满怀希望。
C.文章第⑥段提到“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这表达了只有吃过苦才知道什么是甜,才有成功的希望这一哲理。
D.文章在写作上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奋斗和收获关系的认识。
8.最后一段中“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让土地荒芜,要抓紧时间播种。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9.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真挚B.语言质朴C.气势磅礴D.首尾呼应
2020-05-08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狼涎

申平

这个故事的开头有点俗:有个叫锅扣的农民,有一年他进山抓了一只狼崽,带回家里养着,一直把它养大,并且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温温。

温温长大以后,左邻右舍都有点害怕。他们提醒锅扣,说狼毕竟是狼,本性难改,一不小心就会生出事端来,建议他打死算了。但是温温却偏偏温顺得像只绵羊,使锅扣根本找不到应该打死它的理由。而且有天夜里,温温一声不响咬翻了进锅扣家偷牛的贼人,立了大功,锅扣就更舍不得打死温温了。

这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锅扣在家中赤裸上身午睡,醒来时忽然发现枕旁的席上有一摊黏液,闻一闻,有点腥臭,他一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擦掉以后,也没在意。第二天午睡之后,又发现了一摊这样的东西,锅扣便开始警惕起来。

第三天,锅扣假寐,耳朵紧张地捕捉着屋内的动静。终于听见一阵轻微的声响。他先是屏着气不作声,过了一会儿,偷偷从眼缝里望过去,却见温温正蹲在他的身旁,一双眼睛贪馋地看着他赤裸的肉体,大嘴张开,舌头伸出,涎水正一点点从舌头上滴落下来……

锅扣这一惊可真是非同小可。他毛发直立,大吼了一声:呔!猛地跃身而起,举起枕头去砸温温。温温自然也是吃惊不小,它慌忙跳下地,风一样逃出屋去。

在这一瞬间,锅扣下定了打死温温的决心。

但是从这天开始,他却无法再接近温温了。那家伙也许知道了事情不妙,白天便躲避起来,直到半夜才转回家来;天亮等锅扣起身,它远远望他几眼,便又不知去向。

锅扣决定将其诱杀。但是此时的温温已显示出它作为狼的智商,它一连几次识破了锅扣往肉和饭里下毒企图毒杀它的阴谋。此后,它便不再回家了。

几年以后,当锅扣已经把温温渐渐忘了的时候,有一天他出门一个人走夜路,当他走到一处荒凉所在的时候,突然,他觉得两个肩膀一沉,鼻子里也立刻涌进一股腥臭的味道。锅扣知道坏了——他背上趴着的是狼。作为山里人,锅扣知道此时绝不能回头,一回头狼就会咬断他的脖子。惶急间,他两手抓住狼的两只爪子,用力往前拉,头拼命往后顶。他就这样背着狼往前走,他感到狼的涎水不断地往他的身上流淌。他努力坚持着,加快脚步走向村庄。

但是情况很快又发生了变化,他发现前面的路上又出现了几只狼,睁着绿幽幽的眼睛蹲在那里拦他。他一看坏了,忙把身上的狼抡起来往前使劲一扔,然后转身拔腿便逃。但是人哪里跑得过狼,眨眼群狼已经到了他的近前。他大叫了一声,就顺着一面山坡滚了下去。山坡很陡,又有石头,他滚了一段就失去了知觉。失去知觉之前他想的就是:完了,今天自己肯定喂狼了。

后来他似乎又有了一些知觉,朦胧中他听见满耳都是狼嗥声,其中一个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它嗥着,还不时发出一种威胁性的咆哮,甚至还有狼打架的声音。他想动,但是动不了,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他只好躺在那里等死。

奇怪的是狼一直没有吃他,后来干脆连狼叫声也消失了。他感到天在一点点地亮起来。他又清醒了一点,使劲睁开眼睛,他又被吓得昏死过去。他看到一只狼就蹲在自己的眼前,一双眼睛在贪馋地看着他,嘴巴张开,血红色的舌头伸出来,狼涎在往外滴着。他还听见了它哈哧哈哧喘气的声音。

锅扣再次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天已大亮了,他奇怪自己竟然还活着。他再次睁眼,咦,发现那只狼也不见了。他挣扎着爬起来,这才看见自己的身上、脖子上、脸上,到处是湿湿黏黏的东西,腥臭气味扑鼻而来。而四周的地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无数狼的爪印。

锅扣使劲想了一会儿,叫了一声:温温!他好像什么都明白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狼崽取名为温温,既寄寓了锅扣对狼崽的美好愿望,也表现了狼崽温顺的一面。
B.锅扣朦胧中听到“狼打架的声音”,暗示温温为了保护他而不惜与同族发生冲突。
C.小说从多个角度对温温进行了描写,既有视觉、听觉、嗅觉方面,又有场景方面。
D.小说语言朴实、准确,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人性的美好。
2.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他好像什么都明白了。
3.请简述小说以“狼涎”为标题的好处。
2020-10-12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