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21458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
3.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海龟
乔治·波克拉杰
老约翰和儿子托尼走在去白水河捕鱼的路上。太阳还没出来。老约翰开着车,他喜欢看清晨空空如也的街道,凉爽的风把黑漆漆的路上的纸屑吹了起来。这些天来,他的心如同这街道一样空。当他日益年老,孤独也便如影随形。出了城,老约翰放慢了车速。黑暗的天空慢慢变亮,他看了看双手,深深地吸了口气。不久前,他用这双手努力地工作,可如今,除了开车或拿钓竿,它们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他突然看见路中间有什么东西,于是停了下来。托尼从后座上坐了起来。他揉着眼睛说道:“怎么啦?我们为什么停车?”
老约翰打开了大灯发现是一只吃鱼的海龟,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岩石。突然它动了动,在泥土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它可能要去河里,这种龟会杀死鱼,特别是鲑鱼。”托尼边说边想怎样置它于死地。这时海龟朝着他们仰起丑陋的脑袋。“它在想会有一场战争,”托尼说,“我要是带了枪就好了。”“你不会杀它,是吗?”老约翰问道。“为什么不呢?海龟杀死了我们的鱼,不是吗?它们吃的鲑鱼越多,我们能捕捉的就越少。车里有重工具,我可以用来打它。”老约翰一言不发。
老约翰慢慢地靠近海龟,看了看它,自言自语道:“可怜的小东西,被捉到就惨了。现在你死到临头了。”
海龟的一只腿从硬壳中伸出来。老约翰看着它那带有利爪的脚,感叹道:“要是在水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对吗,海龟?在水里,凭着你的短爪子就可以撕裂你的敌人。”他想象着水里的海龟,它的动作会像离了枪膛的子弹一样快,在水里什么动物都不能和它抗衡。然而,在这里,在这条土路中间,它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他为什么对这只海龟如此大惊小怪呢?他们本来要去白水河捕鱼,而他现在却为一只海龟忧心忡忡。
托尼过来了,手里拿着一个重家伙。“这个怎么样?”托尼说。“你在乎我的想法吗?”老约翰问他。“你在担心什么,怎么了,爸爸?”“这事儿不对头。”老约翰小心地慢吞吞地说道。
小伙子很纳闷:“那你是什么意思呢?”“海龟没有机会,”老约翰说,“我不乐意杀死它。”“你认为它没有机会吗?”托尼问。“它怎么可能有?你有这么重的武器。”托尼摇摇父亲的胳膊:“你担心什么呀?”老约翰深深地看着托尼的眼睛,说:“对,我为它担心。”
“哪里来的这么多愚蠢的想法?”托尼问道,“那你想让我怎么做?四肢伏地,与它对搏?”“不,不要四肢伏地,到水里去,与这只龟在水里打一架,那里是它的家,这才算得上勇敢,儿子。”托尼放下武器,他长时间地看着海龟,最后说:“我想你生病了,爸爸。”
老约翰笑了:“这是一种思想,儿子,只是一种思想。在这条土路上,这只老海龟是很虚弱,但是到了水里,它可以胜过所有东西,甚至人。在水中与它打斗吧,托尼,在水中使用你的武器。”
“岁月改变了你。”托尼说。老约翰摇摇头:“这对你来说好像不公平,嗯?在水里和它在一起?”他指着海龟,“这对你来说很愚蠢,因为在水里它能够攻击你,甚至可能会杀死你,在水里你可不像它那样强壮。”
托尼看着父亲:“你试图证明什么,爸爸?”“托尼,”约翰说,“你可以在这儿杀死海龟,你什么也没损失,不会丢一个指头,或是一只手,也不会丢掉你的性命,你毫发无损。你可以用你的武器置它于死地,而它无法还击。”“那又怎样?”托尼问。老约翰搂住儿子宽阔的肩膀,说:“这样,我想让你与它公正地对决,你应该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托尼看看父亲又回头看看海龟。“就算是傻子也能在这里杀死一只海龟,太容易了。”老约翰说。“是很容易,爸爸,”托尼说,“只是一只海龟,你小题大做了。”约翰垂下了手臂:“好吧,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什么也不说了。”托尼把工具重重地扔回汽车,“好,”他生气地吼道,“你赢了。”“不,”他父亲说,“我没有赢,是你赢了。”
“可是,爸爸,”托尼争辩道,“它们的确会杀死鱼。”“是啊,”老约翰附和道,“它们杀死鱼,那是大自然让它们做的,海龟杀鱼取食以求生存。我们人类也杀鱼,我们杀鱼是为了生存吗?不,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取乐。这只老海龟不过是拿了它所需要的东西。我不杀它,我不想像上帝那样生杀予夺。”托尼走进驾驶室,笑道:“爸爸,你有一些怪念头。”
老约翰在海龟身后来回走动,用鞋子轻轻地推推它。海龟往前穿过土路爬向河畔。老约翰注视着海龟,直到再也看不见它,然后他回到车里坐在儿子身旁。两个人坐着,对视。现在太阳已高高升起,天空亮了起来,托尼发动了引擎,老约翰掏出了雪茄。他们坐着抽烟,依旧相互凝视,然后笑了起来。顺着土路他们驶向清晨的太阳,一刻也没停留,直到抵达静静的白水河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老约翰喜欢看清晨空空如也的街道,凉爽的风把黑漆漆的路上的纸屑吹了起来”,最后一段“太阳已高高升起,天空亮了起来”, 这些环境描写都暗示了老约翰复杂的心理。
B.文中多次出现描写海龟的文字,写出了陆地上老海龟的衰老、虚弱和不堪一击,也写到海里海龟的短爪子可以撕裂它的敌人,这正是儿子托尼坚持要在陆地上杀掉海龟的原因。
C.小说着重写父子的对话,父子在如何处置海龟这件事上有分歧。儿子托尼认为应该杀死海龟,而父亲则认为要到水里去杀死它,在陆地上杀海龟是不公正的。
D.小说的最后一段写到“他们坐着抽烟,依旧相互凝视,然后笑了起来”,表现了放生海龟之后父子的快乐心情。
E.小说以放生海龟作为结局,“老约翰注视着海龟,直到再也看不见它”,随着海龟的消失,老约翰心中既有放生海龟的欣慰,同时又升腾起对儿子托尼深深地期待。
2.结合文本说说小说以“海龟”为题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主人公老约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说明。
4.对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老约翰主张放生海龟是因为同情海龟的遭遇,表现了人类与动物的一种关系;也有人认为海龟是弱者象征,小说表现了一种公正、平等的意识。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

三石

我帮扶大东家已经差不多三年了,与他们家的关系一直处得不错。

大东虽然是贫困户,但人还是很勤快的,种起地来算得上是一把好手。可几亩薄田,再怎么高产也就挣个口粮。他曾经买了辆摩托车,农闲时在周边村镇跑跑摩的。原先也还行,多少能挣几个零钱补贴家用,但如今乡下电瓶车多了起来,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开电瓶车,坐摩的也就少了,生意不好做。大东的老婆长年生病,沾不得冷水干不了活儿。三个女儿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一个小学,一家五口就他一个劳动力,日子自然过得捉襟见肘。

刚来结对帮扶的时候,我发现大东家的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长势很不错。细一问,原来大东年轻时曾经在别人的果园做过几年,学了点技术。正所谓因户施策,我便去找了做果树苗木生意的朋友赞助了些种苗,让大东租了旱地荒山,还贷了些款,种了二十来亩的葡萄、马家柚。今年是第三个年头,葡萄和马家柚都已经挂果。听大东说,卖得还不错,不说赚个盆满钵满,但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也是眼见的事实,脱贫摘帽不是难事。

这次到大东家是春节前走访,大东非要留我吃个午饭。看大东的架势,要是不吃估计不会让我离开,我也不好伤了人家的好意。午饭过后我还得去镇里,便匆匆告辞了。临上车时,大东好像有什么话要说,当我问他时,他却摇摇头说,算了,一点小事,就不麻烦你了。继续追问,仍不肯说,我便由了他。但留了一句话,有什么事随时跟我说,朋友之间不用这么生分。

车刚开到镇里,大东果然就给我打来了电话。他问我在哪儿,我告诉他在镇里,还问他到底有什么事。大东说,我还真有件事想请你帮个忙。我说,有事尽管说,只要不违反政策,我一定尽力而为。大东忙说,不存在,不存在,就是想让你带点东西。我警觉起来,不行,千万使不得,我们有纪律的。大东说,我知道你们有纪律,东西又不是给你的,是想让你帮我带点过年的东西,给我上饶的朋友。我松了口气说,这事啊,你早不说,害我还得回来拿。大东说,你不用过来,我骑摩托送到镇里。我说,那好吧,我在镇里等你。

大东家到镇里不远,不到五公里,没多久就到了。大东从摩托车后座上搬下一个纸箱,我打开后备箱把纸箱搁了进去。大东说,一只土鸡,一只土鸭,都是自己家养的,你帮我带给上饶的朋友。他还递给我一张折叠好的纸条,说,上面写了电话号码,到上饶后打这个电话就成。我也没细看,将纸条塞进口袋,开车返回上饶。

到了上饶,我掏出纸条来给大东的朋友打电话。拨号时依稀觉得这号码有些熟悉,我当时也没在意,便拨了出去,对方正在通话。过了一会儿,对方仍在通话,便感觉有些不对,细一看,这才发现这号码是我自己的。我心里想,这大东,把我的号码当成朋友的号码,真是稀里糊涂。

我拨通了大东的电话,笑着调侃他,大东,你也没七老八十呀,怎么糊涂成这样?你给的号码是我的,害我自己给自己打电话。大东嘿嘿笑了,想象得出电话那头的大东定是不好意思的表情。没想到大东却口气很坚决地说,不会错,我怎么可能搞错,就是这个号码。我没好气地说,怎么没错?我自己的号码自己不知道啊!不要啰嗦,把你朋友的号码给我。

大东突然沉默了,有些怪怪的。我以为刚才的话说重了,忙问大东怎么了?大东仍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说不会错就不会错,我朋友就是这个号码,他是我在上饶唯一的朋友。大东说得很认真,他没等我回话,便挂了电话。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依旧傻乎乎地将手机搁在耳边,喂个不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我”帮大东种植果树脱贫的一段故事,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扶贫攻坚”的社会现实。
B.用“朋友”作标题,既概括了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亮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党群之间朋友般关系的赞美之情。
C.“我”按照大东留的号码打电话,折腾了一番竟发现电话号码是自己的,这一荒唐的情节意在表现“我”做事有点马虎。
D.小说故事简洁,围绕着“我”这一核心人物而构思全篇,用细腻的文笔揭示了意蕴深厚的主题,富有创意,意味深长。
2.小说写大东托“我”给他朋友带点过年的东西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1-01-13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藏在草间

耿立

①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上木镇的泥土,鼻子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

②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它们的毛发上或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的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农人和它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要做房屋的顶盖,但它们与农人亲昵。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③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它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④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它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合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和手。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们。

⑤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父亲中风后恢复的不是十分理想,但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楚。

⑥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被节气赶白了,腰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时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⑦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稻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拿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褪色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像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拿起卷烟,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⑧秋天来后,那亩地里的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往往有人给添土的坟茔,那上面草就少些,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在土地上繁衍了。

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抔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有删改)

1.第⑥段画线部分连用三个“赶”字,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根据本文内容分析标题“藏在草间”的意蕴。
3.分析第⑦段所写的往事回忆在文中的作用。
4.耿立在其散文集《藏在草间》的《自序》中说:“人们需要诗意,但这样的诗意应该不是有意的虚饰。对土地见皮见骨的描写,那也是一种苍凉的诗意。”你认为本文具有这样的“诗意”吗?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2021-04-21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