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代文化常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7 题号:123914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

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B.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C.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D.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易》《书》《乐》《礼》《春秋》五部经典,汉时将其定为五经,为儒家讲学的重要典籍。
B.剖符,剖分信符。古代分封诸侯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其一交给受封者保存。
C.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也是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从小就聪敏、记忆力强,曾经向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学习五经
B.作为儒者的宋濂,既能讲授经学,又能把经学的内容很好地和现实生活结合。
C.为了考验宋濂是否诚实,皇帝暗中派人察看宋濂与客饮酒的情况,并在第二天查问。
D.蜀献王移茔、马俊上奏、朝廷恩准复官和祭祀等都体现了对宋濂的认可和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
(2)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5.请简要概括宋濂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原因。
20-21高二下·全国·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也,少而颖特。早游乡校,诸先辈皆折节与之交。既壮,游吴兴,遇凌公芝岩将赴淮东宪幕,公以行。既至,以贡士补淮东宪史。

未几,南人例革,调转运司,授庐州录事判官,屡转广东市舶提举,未四月拜江西省左右司员外郎,时年六十八,即慨然谢事而归,朝廷从其请,以中完大夫、淮东宣慰副使致仕。公耳目聪明,强健如五十许人,每小舟黎杖,自乐于山巅水涯,或通胜景,数日忘返。至正已丑六月,自寿藏于暨阳之大岩,既穿穴,即卧疾而卒,年七十二。

公慷慨有大志,喜论天下士,慕范文正公之为人,其在盐司漕府,皆有惠政。越人立碑以颂德,国子博士陈慕为之记。会松江民徐晋诣丞相府,告民有匿田不占于官者数万顷,丞相命公还,上议曰:“田实无有,此奸民欲以利啖官,渔民以市怨,宜勿听事。”遂得,民咸德之。

其提举市舶,宝货山积,至者皆以贿败,公毫无所视。其归于乡,虽尊且贵,则犹服被如儒生。予以乡里故,获拜公于床下,因与予言初出乡时得见宋之遗老,观其典型,莫若赵公子昂、邓公善之,皆其相与。则公之成德,盖有所自。

末岁,见世变之念下也,叹曰:“吾于斯世不恶见矣,所求速化耳。”公没二年而四海变作。故杜君伯原志公之葬,有“才不尽用”之叹,其为世所推惜如此。所为诗文,有《王员外集》二卷,虞公集为之序,藏其家。

论曰:韩愈氏以为古今人不可及也,以予观公之风节凛然,使登于廊庙,岂让古人哉?而用事之臣方汲汲以南人为等第,故公才不尽用于世,不大行于时也。及中原多故,亟擢南士使居宪职,以风厉天下,而罢愞不胜,为天下笑。然大夫士论南人之贤,必以公为巨擘云。

(《元史·良史传》,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以行                              辟:征召
B.遂得,民咸德之。             寝:搁置
C.自寿藏于暨阳之大岩          卜:选择
D.初出乡时得见宋之遗老       季:平辈中排行最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士: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土。
B.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退休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离职。
C.漕:通过陆路运输粮食。旧时指国家从陆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D.国子:指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田实无有,此奸民欲以利啖官,渔民以市怨,宜勿听事。
⑵韩愈氏以为古今人不可及也,以予观公之风节凛然,使登于廊庙,岂让古人哉?
4.根据文意,概括王艮辞职的原因。(不超过40个字)
2020-04-13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疬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B.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C.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D.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版,是大臣上朝时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B.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明察秋毫,深得百姓认可。任分宁主簿的时候,久未决断的案件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老练果决。
B.周敦颐执法公正,敢于据理力争。面对执法严苛的王逵,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并且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其醒悟改判。
C.周敦颐勤于政事,做事不惮劳苦。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周敦颐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
D.周敦颐博学力行,学说影响深远。所著《太极图》探索天理根源和万物始终,《通书》则阐发太极内涵,义理博大精深,学说上承孔孟,下启学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2)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2021-05-01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丙吉宇少卿鲁国人也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坐法失官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孙坐卫太子事系,吉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吉治巫蛊事,连岁不决。上遣使者夜到郡邸狱,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吉闭门拒使者,曰:“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手!”使者还以闻.武常寤,因赦天下。宣帝初即位,赐吉爵关内侯。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古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忍之,止污丞相车茵耳。”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事。尝出,近见驿骑持赤白囊,驰来至。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己,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吉乃叹曰:“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永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曰:“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吉顿首曰:“杜延年明于法度,于定国执宪详平,陈万年敦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上然之。及吉薨,御史大夫黄霸为丞相,征杜延年为御史大夫,后其年老,乞骸骨。病免。以于定国代为御史大夫。黄霸薨,而定国为丞相,陈万年代定国为御史大夫,居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

曰: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宜中兴,丙、魏有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海内兴于礼让。览其行事,岂虚乎哉!

(节选自《汉书·魏相丙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坐法失官/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
B.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坐法失官/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
C.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坐法失官/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
D.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坐法失官/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指隔两代的亲属。不同的代际血缘关系用语不同,如隔三代的称“从”,同祖父的称“堂”。
B.公车,汉代官署名,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警卫。天下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C.不讳,指死亡。汉语中的“死”婉辞众多,蕴含中华民族礼制、民俗宗教等文化相关现象。
D.赞是用以阐发史家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的文体,作用有类《史记》每篇末的“太史公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有胆有识,保护儿时宣帝。宜帝出生数月就被牵连人狱,丙吉负责审理而多年不决;又坚拒前来处决犯人的使者入门,武帝最终醒悟,大赦天下。
B.丙吉待人宽容,得到属下报答。两吉没有责罚犯错的驭吏,驭吏刺取边报信息向丙吉汇报;后皇帝召问边情,丙吉回答让皇帝满意,而御史不能详知被责备。
C.丙吉善于识才,推荐贤德之人。两吉向皇帝推荐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后在其病重危之际,三人均先后被朝廷委以重任,皇帝称赞丙吉能知人。
D.两吉为政有声,受到史家称赞。《汉书》作者认为萧、曹、丙、魏都是汉代贤相,高祖、宣宜帝时代政治昌明有序,公卿百官多称职能干、名副其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驰来至。
(2)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
2020-06-23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