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9 题号:124850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构一词语出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擢才》:高誉美行,抑而不扬;虚构之谤,先形生影。大意是赞誉有德行的人应该是低调而不事张扬的,而要刻意毁谤一个人才会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可见,就原始含义而言,虚构并不是个好词。

英语中虚构所对应的词语“fiction”有两个词义,一个是虚构,一个是小说。这与中国人对于小说的理解有重合之处。汉语中小说一词语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操着世俗的小道理去干大事是说不通的,不靠谱的。这里小说一词还不是文学文类意义上的名称,而是辞令、说辞意义上的一个比喻。东汉史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了小说一类文体,并专就小说家的概念作了阐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他还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补充说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子张》)下层官吏所记载整理的那些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就成了稗史小说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所以君子弗为。可见小说作为虚构之物,在汉语中含有限制性的意义:是有价值但又不可信,不可信却又有可观之处的。在中国传统的语义中,小说作为野史有两面性:一是与历史沾边但又不可当作信史;二是虽为小道,又有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所以小说家只是一些小人物,由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

历史上的小说家很少能够直接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更多是喜欢强调其真实性。所以他们在叙事中,不知不觉地都采取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即假定作家是无所不知的,而无所不知的结果便是作家是在讲述事实真实,读者和批评家也就稀里糊涂或一厢情愿地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此,现实主义”“写实性在作为小说的写法的同时,也几乎成为小说的标准和写作伦理。

不过也有伟大的作家,不惮于把自己作品的虚构性向读者坦白敞开。《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曹雪芹就说这是源自一个虚构的流传,言之凿凿地声明自己的小说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梦幻之笔。他在交代《石头记》来历的时候,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先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那块被女娲遗落的石头带入人世,化其为通灵宝玉,经过了几世几劫之后,这块石头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幻化成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再后来,空空道人发现并抄录其上文字,流传人世;而自己只是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惟其如此,人们在读《红楼梦》时才会时时品咂回味其梦幻性质的滋味。

(摘编自张清华《小说诗学简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对作为虚构之物的“小说”的理解与英语中对应词语的理解有重合之处。
B.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而言的“道听途说”的“稗史”。
C.中国传统语义中的“小说”不可尽信,但因其出于历史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D.历史上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多采取“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忽视了作品的虚构性。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从中西方对“虚构”理解的比较入手,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虚构与小说创作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文献,阐释了小说从辞令、说辞到“文学”和“文类”的演变过程及小说家的概念。
C.文章最后一段举例阐明了不回避虚构性的小说反而能够让读者时时品咂回味其中梦幻性质的滋味。
D.文章既肯定了小说创作中虚构的意义,也指出小说不可全信的一面,显示了作者论证时谨严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多由社会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是因为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君子不为。
B.由古代下层官吏所创作的“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稗史”和“小说”,明显具有文学虚构性的特点。
C.曹雪芹交代《石头记》来历时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这说明伟大的作家不怕向读者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
D.在阅读小说时,读者不能仅仅从作家讲述的“事实”去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还应从小说的虚幻性的角度去体味。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礼,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系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做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将家庭道德观念在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给家庭成员,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并形成了一套以家礼家规、宗法制度、乡俗民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家礼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那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外热议的文化现象,正是因为讲好了中国的家庭故事,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摘编自葛大伟、陈延斌《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材料二: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子由少年迈入成年,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则由兄长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尤其是为子弟加冠的正宾。加冠当日,主人要准备好冠礼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笄,再把头发系好,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词,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后,正宾为冠者取字。同时,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诲。

南宋佚名《家山图书》所载《三加冠图》

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虽然时代发生了变迁,但无论是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是其礼仪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一方面,借鉴传统冠礼仪式和教化方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使之成为涵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厚滋养。

(摘编自陈延斌、王伟《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家礼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智慧结晶,深受中华历代先民青睐。
B.材料一指出儒家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体系,而作为社会礼仪文化之轴的家礼文化对全社会的作用无所不在。
C.材料一谈到家礼在塑造家庭价值等方面的载体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和材料二中说冠礼的教化方式值得深入挖掘是一致的。
D.材料二提到我国目前已从国家层面重视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要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的全部内容,使其成为青少年道德实践的载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冠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礼是家庭家族礼仪系统中五礼之一,是中华礼仪的源头。成年礼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先秦时期,冠礼的举行非常隆重,不仅有固定的地点,而且要由受冠者的父亲或兄长主持,还要选择吉日。
C.冠礼进行时,正宾先会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再对受冠者予以品德、志向等人生勉励。
D.加冠前,赞冠者要为受冠者做好梳头、挽髻等准备工作;加冠后,受冠者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其教诲。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由家礼的组成谈起,然后论证其文化功能和影响,最后谈其时代价值。
B.材料二选取了传统家礼中的冠礼作为论证对象,论证其在当代的影响。
C.材料一引用布罗代尔的观点,旨在论证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已超出了家庭。
D.材料二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4.《礼记》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有三个层次,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光耀父母;其次是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最下等级是能够养活父母。这一观点体现了传统家礼文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各自的论述对象“传统家礼文化”“传统冠礼”都提及了时代价值,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1-08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的王安石散文研究,始于任公梁启超。梁启超在其1908年所作的《王荆公传》(后改为《王安石传》)中肯定了王安石变法,一改千百年来多数学者对王安石新法的否定,并大力赞扬了王安石之文学。纵观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的接受与阐释,主要是通过文学史地位的提升、变法的翻案以及艺术风格的接受完成的。

②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在文学史上早已占据很高位置,自南宋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们,这八家也常被后世的古文家奉为圭臬。伴随着“唐宋八大家”不断被后世传播和接受,以及大多数人在学理层面对王安石文章的肯定,王安石文章的经典地位也在清代得以确立。然而,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这一整体中的地位如何,却很少有人直接作出回答。正式提出王安石文章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人便是梁启超。

③学人之文,是梁启超对王安石文章的综合评价。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文章虽位列唐宋八大家,但与其他七家有本质的区别,即七家之文皆为文人之文,王安石之文则为学人之文,“其理之博大而精辟,其气之渊懿而朴茂,实临川之特色,而遂非七子者之所能望也”。

④首先,在梁启超看来,柳宗元记行文虽写得最好,但却存在“不足以备诸体”的问题;曾巩文章虽众体皆备,但却存在“规模稍狭”的问题;而苏洵和苏辙的名气是依附苏轼才呈现出来的。所以,柳宗元、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文章未能进入前四位。其次,梁启超认为,苏轼的文章说理虽很透彻,但却是以比喻作支撑,内容不够深厚,其气虽盛但不够迂回。这些问题在王安石文章中都不存在,故苏文不及王文,再次,欧文与王文同出于韩愈,欧阳修在文章写作规范上追摹韩愈,而自成面目;王安石学韩愈,虽面目相似,但内在法度却早已发生变化。梁启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王文胜于欧文。最后,梁启超认为,王安石不仅议论文写得好,记叙文写得同样精彩,如王安石文集中碑志一类文章,两百篇有余,却无一篇结构是相同的,无体不备,无美不搜,“昌黎而外,一人而已”。

⑤探讨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高度赞扬的原因,就不得不从梁启超对王安石及其政治的翻案说起。梁启超作于1908年的《王荆公传》一书,曾被誉为“20世纪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最 为持久的著作”。全书共二十二章,“主旨在发挥王荆公的政术,所以对于王氏所创新法的内容和得失,讨论极详,并且往往以近世欧美的政治比较之”、书中,梁启超主要从辩为人不善说、辩政术不善说、辩喜用小人说、辩学术不正说四个方面为王安石及其新法辩诬,并进一步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适与不适,这是时代的限制,而非王安石所能左右的问题。

⑥文学,与政治相关,但不等同于政治。因此,即便有很多人与王安石在政治和学术上观点迥异,但依旧有很多人对王安石的文章赞赏有加,如对王安石学术有所非议的朱熹曾赞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就连即与王安石在政治立场上分歧最大的司马光,亦赞叹“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对此,梁启超也深有同感。梁启超对王安石诗歌和散文的评价多是从其艺术特质出发,并未过多地掺杂政治色彩。正如梁启超曾言:“后世于荆公之政术学术,纷纷集矢,独于其文学,犹知尊之。”“顾即以文学论,则荆公于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中,固已占最高之位置矣。”梁启超曾借曾国藩对王安石的评价而言王安石文有倔强之气,同时他也认为王文众体皆备,每种文体都有很多典范作品流传于世。

⑦不仅如此,梁启超对王文的推崇,还表现于他在创作上所受的影响,如梁启超作于1896年8月19日的《论不变法之害》对比王安石的《上时政书》,两篇文章皆谈变法,都道出了改革家希望通过变革政治,来达到救国富国的理想。二者的行文风格与文章气势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节选自《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的阐释与接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的地位早已确定,后世的古文家将其奉为圭臬,根本无法超越他们。
B.梁启超认为,王安石之文是学人之文,其他七家之文是文人之文,故其他七家都不及王安石。
C.梁启超认为,欧文与王文在面目上皆学习韩愈,而王文内在法度早已发生变化,故略胜一筹。
D.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各类文章都写得很精彩,“无美不搜”,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值得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详细论述了梁启超对王安石文学史地位的提升,简要论述了梁启超为王安石变法翻案和对其艺术风格的接受。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王安石之文与唐宋八大家中其他几家之文进行了比较,从而确定了王安石的文章仅次于韩愈的文学史地位。
C.文章多用引用论证法,在论述王安石的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且有诸多典范作品流传于世时,全部直接引述相关评论来进行论证。
D.无论从全文整体看,还是从各部分单独看,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说理充分,层次清晰, 较为详细地阐释了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的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散文的第一人,他肯定了王安石变法,提升了王安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在创作上受其影响。
B.根据梁启超的观点,柳曾苏欧等人的文章各有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并不存在于王安石的文章之中,故王安石的文章更优秀。
C.梁启超从多个方面为王安石的为人、学术正名,也为其新法辩诬,指出其变法失败主要是受到时代限制,非其个人所能左右。
D.朱熹与司马光都肯定了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可见他们与梁启超一样,都认为文学不应该与政治有所牵连,应该就文学谈文学。
2021-02-14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猴年说“猴”

代表申年的生肖是人们喜爱的猴子。在中国古代,常将猿猴连称,人们喜爱猿猴,还因为古人将它视为长寿的象征。《抱朴子》一书中就有“猴寿八百岁”的记载,伴随长寿的自然是安详平和,生活幸福。

猿猴长寿而面目又似老人,加上长臂善于攀援,因此猿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还被赋予更为神奇的色彩。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吴越春秋》中所记越女和袁公比剑术之事,当对搏三击之后,袁公飞上树梢化白猿而去。

而中国古典小说中更为神奇的猿猴,还是小说《西游记》中那位神通广大的猴王孙悟空,在书中被喻为“心猿”。他那猿猴头而身穿人类服装的有趣造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熟知,并被作为中国画、年画以及面塑、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创作的题材,更是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影、电视屏幕之中。特别是孙悟空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身披铠甲大闹天宫的无畏形象,更被视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征。

谈起行者孙悟空那猴首人装的艺术造型,则需追溯到明代《西游记》小说成书以前,至少在隋唐时期,十二辰(十二时)中的“申”像,就已经从写实的猴子被塑造成猴首人躯身穿袍服的形貌。就是由历史上唐玄奘西天取经而铺衍的故事中,出现有随行的猴行者,《西游记》也非首创,至少在五代时已经出现。甘肃敦煌榆林窟西夏时期的壁画,有西行求法高僧礼拜普贤菩萨的画像,在高僧身后随有驮经的白马,白马旁立有合什礼拜的猴首人身的猴行者。这些猴行者的形貌,正是后来孙悟空艺术造型的前身。

除了猴首人身的神异造型以外,中国古代文物中更多的是写实的猿猴造型艺术品。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史前的原始陶塑。在湖北天门市石河镇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小型陶塑动物中,有高度不及5厘米的小陶猿猴。由于形体很小,史前艺术家只塑出它的大轮廓,但是已能掌握猿猴的体质特征,极为古拙传神。

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猿猴造型仍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常被采用为青铜器的装饰图像。山西省闻喜县出土的青铜刖人守囿挽车的车盖上,就饰有一只立体塑的蹲猴。到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古代滇族文物中,更是常有以猿猴造型为题材的青铜艺术品。云南石寨山滇族墓中出土的一件圆形镶嵌饰牌,周缘攀伏着一群镂空的猿猴,首尾相连,前面的猴把尾巴翘绕到后随的猿猴头上,后面的猿猴又用前爪抓住前面猿猴的躯体,虽然猿猴都呈同样的姿态,但是回环往复,呈现出颇为强烈的动感。

古人还常利用猿猴舒张长臂的形体特征,制成具有实用功能的精美工艺品。例如从山东曲阜鲁国墓葬发掘中获得的银质猿形带钩,利用猿猴前伸的长臂,制成带钩臂部,臂端的猿爪自然曲握成钩。以猿猴伸臂作钩的设计构思,在汉代的文物中有更成功的创作。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发掘中,出土过青铜花形悬猿钩。在倒垂的四瓣花朵的花芯处,倒悬一猿,猿猴用右臂和右爪上抓花芯,将伸展的左臂下探,左爪呈钩状,用以悬物。

但是汉代猿猴造型艺术品中,艺术水平最高的应属甘肃酒泉汉墓随葬的动物模型中的木雕猿猴。这些木雕刀法简练,但形态多变,只雕出形体的大轮廓,不拘泥于细部刻画,能很好地掌控块面和阴影的变化,拙稚朴实,神韵十足。

在汉墓中发现的猿猴图像,除了写实的以外,也有一些寓意象征性的作品。例如将猴和马组合在一起,在画像石和陶俑中都出现有猿猴骑在马背的图像,其寓意为“马上封侯”,以企望官场升迁。由此看来,申年即猴年也意味着对企望升官的人是一个好年头。

1.下列有关“猿猴造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中被喻为“心猿”的孙悟空,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影、电视屏幕之中,被视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征。
B.中国古代写实的猿猴造型艺术可追溯到史前,史前原始陶塑中的猿猴造型艺术品古拙传神。
C.青铜时代,猿猴造型常被采用为青铜器的装饰图像,“刖人守囿”车车盖上的蹲猴就是这种图像的代表。
D.猿猴造型艺术品不仅可供人们欣赏,也有其实用功能,如人们利用猿猴长臂的形体特征制作的带钩就兼具这两种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猿猴在中国古代传说和古典小说中被赋予神奇的色彩,与猿猴有关的故事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吴越春秋》中越女与袁公比剑的故事。
B.猿猴作为一种艺术造型,在史前的原始陶塑、秦汉的青铜艺术品、明代的小说中均可见到。
C.河北满城西汉出土的青铜花形悬猿钩,是利用猿猴舒张长臂的形体特征,制成的最成功的精美工艺品。
D.甘肃酒泉汉墓随葬的动物模型中的木雕猿猴掘稚朴实,神韵十足,是汉代猿猴造型艺术品中艺术水平最高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喜爱猿猴,是因为古人将猿猴视为长寿的象征,而伴随长寿的自然是安详平和、生活幸福。
B.《西游记》的故事是从历史上唐玄奘西天取经而铺衍来的,《西游记》中的猴行者形象并非首创,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
C.古人在创作写实的猿猴造型艺术品外,还创作有寓意象征性的作品,如猿猴骑在马背上的图像,其寓意为“马上封侯”。
D.我国古代文物中,有银、铜、木等多种材质的猿猴造型艺术品,其中汉代木雕猿猴的雕刻艺术十分高超。
2017-03-14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