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1 题号:127044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片论 周涛

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

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

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

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儿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

但是时间呢?

谁感受过它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

有位诗人曾经妄图正视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

还有一位诗人,曾经试图接近它,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月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

时间是空的。

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惟一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

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

谁能画出它的肖像呢?

在我们的想象力的铁路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 “季”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它叫“日子”。

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做“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

漏,晷,钟,表……

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住它而设的夹子和陷阱。人们以为捉住了它,紧密地把它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鼬鼠。

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

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

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它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

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大仁慈!我们每每看到太阳饱满金红地升起,就把太阳想象为它的脸,心里流露出一个生命对它的崇拜和感激。

然而也许人们总的来说是让它失望的,人们不珍惜生命,人们不仅挥霍而且极其藐视时间,把它给予的一生随便地混过去……

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

在您的忍耐和仁慈之下,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因为空虚,我们勾心斗角;因为无聊,我们把对同类的践踏当作平生乐事。

我们不珍惜生命,但我们却贪生怕死。

这些,当然您都看见了。

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肢、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

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

闪电的一击,比一切猛兽凶猛。

它象征着“短暂”的残酷力量,而这正是时间的另一属性。在这寒冷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时光匕首面前,谁也没有能力躲闪。这位快捷的剑客,它的暗杀从来没有落空过。

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

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它飞跑着;对美妙幸福的事,它吝啬着;对心酸痛苦屈辱的事,它挥霍放纵着。

它就这样荒诞无稽,常常捉弄人。

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鸟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在一切之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同时它又有细致灵巧的手指,猫的无声脚步……悄然移行。

我是多么渴望看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再现!

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吗?

在时间的尽头,在幽暗的内脏,在呈现着虚无假象的背面,在意识的深不可测的井底,那种神秘的、那玄妙的、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

文本二:

周涛散文的特点,可一言以蔽之曰:把散文当诗写。换句话说,其语言如诗一般节奏鲜明、简洁精练,具有音乐的美感;其情感无论含蓄还是直率,都较之于一般散文更强烈而直接。这种长时间以来归属于诗歌的艺术特征被周涛巧妙地调用于散文创作中,构成了他的写作风格。在一次访谈中,周涛说:“我不擅长纤细的描写,更不擅长叙事,我对一部重大作品的构架才能也很差,我缺乏小说才干。我的思想方法较为接近于诗……我的‘这一套’是经过写诗的多年练习逐步形成的,我十分感谢诗对我的养育。”这明显是周涛对散文写作的一番诚实的自审与判别。

他的散文的气质,首先在于他那博大雄浑的气度。他的一些散文,让人读罢颇为感动,沉缅于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回想一下,却记不住什么事情,那大抵是文章的气韵在起作用。而他的另一些散文,却重在对事物、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和发现,这该是更高层次的诗质对散文的介入。

(摘编自邵寅虎《周涛散文有哪些特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持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乍看松散,实则层次分明,它围绕“时间是什么”“我们怎么对待时间”“时间怎么对待我们”展开,井然有序。
B.作者以“柳枝拂动、树儿弯腰”写风之可见,以“尘埃浮动、地气上升”写空气之可睹,在与时间的对比中反衬出时间的无影无形。
C.“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用“您”来称代时间,就把时间当成了人看待,强化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D.文中“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一句,强调的是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人们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时间都无济于事。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化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表达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
B.文章把“漏、晷、钟、表”等古今计时工具比作捕兽的夹子和陷阱,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捕捉时间的方法之巧、效能之高。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自毛泽东的诗《七律·送瘟神》,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推移之悄然无声。
D.周涛构思、写作散文,就是把诗歌的艺术特征赋予散文。力争把散文写成诗歌,所以他的散文虽然不是诗,却颇有诗的特性。
3.文本一以“捉不住的鼬鼠”为主标题,以“时间片论”为副标题,两者相得益彰。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捉不住的鼬鼠》的诗性特色。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

李娟

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比如花笺。

深秋,与友人在京都清水寺下面的小街流连,见一家小店卖信笺,窄窄的宣纸,手掌般大小。洁白的宣纸上落着细小的樱花花瓣,三三两两,极少的几片,沉静如梦。另几张宣纸上,点染几片红枫,随风翩翩落下,让人一瞬间感觉秋意袭来。花笺上大面积空白,空白处正好写字,花笺尺素,诗意幽幽。如果给远方的朋友写信,红笺小字,说不尽的情思,落在美好的纸上,分外有古意。

店主穿着白色的衣衫,提笔在宣纸上作画,一头微微曲卷的头发,鬓角有了星星白痕。

他见我捧着信笺看了又看,向我微笑。这种花笺,原来叫怀柄纸,是古代文人和友人通信的便笺。

如今,写在纸上的情书渐渐消失了,仿佛古老的爱情也随之消失了。

怀柄纸让我想起唐代的薛涛笺。书中记载,成都有一口井,名薛涛井,井水是用来制薛涛笺的。唐代才女薛涛以芙蓉花为原料制笺,花笺面如芙蓉,纸张柔韧光洁,其间隐隐可见花瓣,色彩斑斓,是宣纸中的佳品。一时间薛涛纸贵,当时的文人墨客竞相购买。

秋意渐浓,夜雨敲窗,这样的夜晚适合读古人的手帖。

王羲之《执手帖》写道: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书法家在手帖中说,我很想念你,不能执手相看,只有各自珍重。

《初月帖》: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意思是说:我们相距这么远,收到信,觉得内心安慰。你太过牵挂我了,你好吗?我太多忧患,真不好。行旅途中,忧愁,心力交瘁。不写了,羲之报之。

两份手帖都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信笺,逸笔草草,情真意浓,余味悠长。一句卿佳不?你好吗?深厚的情意一时间穿透千年的光阴。

可惜的是,如今的人们,再也写不出墨笔绝美,情深义重,短小清雅的笺了。

落叶与残荷,原来都是世上无用之物。

有位学生去拜访朱光潜先生,秋深了,见院中积着一层厚厚的落叶,学生找了一把小扫帚,要为老师清扫落叶。朱先生阻止他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那么厚的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深刻。”

朱光潜先生是多么有情趣的人啊!

《红楼梦》中有一回,宝玉和黛玉同众人游园,宝玉见荷塘中残破的荷叶,说,这些破荷叶真可恨,怎还不叫人拔去?黛玉这时不乐意了,说,我喜欢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让拔去。宝玉听了,连说果然好句,咱们以后就别叫人拔了。

朱光潜先生舍不得清扫的落叶,林黛玉舍不得拔掉的枯荷叶,原来都有萧瑟之美。

人生难得听秋声。留得残荷与落叶,不过是为了听秋风秋雨之声。

在网络上听叶嘉莹先生讲古诗词。前几年,一直迷恋她的迦陵说诗系列。她穿一条紫色的长裙,围着灰色的丝巾。九十岁的叶先生站在台上,偌大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她讲起古诗词,依然激情饱满,荡气回肠。举手投足,儒雅端庄,气度非凡。我仰头静静凝望着叶先生,她才是世间称得上先生的女性。她的气质,是浸染古典诗词凝萃出来的优雅与大美。

有学生问她,您讲的诗词很好听,但是,对我们实际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先生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的诗人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说得多好!

读古典诗词似乎是无用的,但是,她让我们的心灵不死。白发的先生,一生都是诗词的女儿,她始终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

她将毕生的财产三千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她这样说:我这个莲花总要凋谢,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无用之事与文学、艺术、音乐、爱情相若,却似梦境一般美好。在浮躁的尘世间,她们宛如静夜的月光,抚慰每一颗荒寒的心。

(《散文》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细微之处着手,从一张微小的花笺写到古代的诗、读诗的人,既充满生活气息,又不失清新雅致。
B.“写在纸上的情书渐渐消失了,仿佛古老的爱情也随之消失了”,是作者对当代人们交流方式改变的感慨,也是对从前古老深切的爱情的赞叹。
C.本文引用古典诗词、引述名人事迹,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国又使文章富有文采。
D.朱光潜认为,诗歌的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听雨落、风卷落叶的声音,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深刻。
2.文章开篇说“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请简要分析文中所写的无用的事物及各自蕴含的美。
3.2020年《感动中国》写给叶嘉莹的颁奖词是“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请结合颁奖词,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021-05-13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洒满阳光的晒谷场

洪忠佩

①稻田收割谢幕,便迎来了晒场的开场。

②等母亲用笸箩把稻谷担到晒场时,晒场上已经很热闹了。通常,像担谷这些重体力的事,在村里都是男人做。可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这些活儿就只能落在母亲肩上。

③割禾抢时,晒谷抢天。此刻,村里人一个个在晒场上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在驮晒簟,有人在抬风车。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也不闲着,扛扫帚,扛谷耙。

④一床一床的晒簟铺展开来,如划了线般整齐。晒簟是篾片编织的,铺开的面积有两块露天电影幕布拼接起来大小。家家户户将笸箩里的稻谷倒在晒簟上,用谷耙呼啦呼啦地耙开耙匀,整个晒场在阳光下,似是淌金一样。母亲站在晒簟边,一手攥住笸箩的箩沿,一手使劲拍着箩底,生怕还有稻谷粘在笸箩之中。

⑤晒场在土墩上,地势高于平地。我站起身,就能够看到村庄的全貌,田段和一丘一丘的梯田。我知道,过不了几天,一丘丘稻田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种上一畦哇的芭芦、黄豆。远远地,我还看到田埂上的禾戽在游走一禾戽半斜着,几乎看不到驮禾戽的人,好似只是禾戽在缓慢地移动。晒场上没有遮挡,即便有草帽遮住头顶上的阳光,也挡不住无处不在的燥热。倚在风车边,我忙不迭地把笸箩倒过来,底朝天,再叠上两只,这样就有了短暂的阴凉处。

⑥比晒场上的人们还要忙碌的,是窥视已久的八哥、斑鸠、麻雀、鹤莺。它们一群群地围着晒场飞进飞出,屋顶、树梢、篱笆、晒场,一一落下。趁着晒谷的村人不注意,它们偷偷摸摸地迅速啄几口。在鸟儿中,觊觎晒簟上稻谷最多的,当数麻雀。它们总是噗噗地落下一群。鹃莺与麻雀一般大小,棕脸,绿毛,却只是从竹林边偶尔光顾晒场。

⑦在晒场上晒谷的人,怎会不知道鸟儿的存在?他们看见了鸟儿,就挥手哟嗬一声,驱赶一下,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敌意。鸟儿也不胆怯,人一转身,便照样啄吃不误。人们谈起鸟儿,脸上总会带着笑意,虽然语调中有着几分无奈。在父老乡亲的心目中,鸟儿都是自然的宠儿。

⑧午后阳光明晃晃地刺眼。偏偏母亲在这个时候要我和她一起去晒场耙谷翻晒。我晒蔫了,想悄悄溜走,结果被母亲拦住。她抚着我的头说:“眼下农忙,你去看看村里哪个小孩不帮父母搭把手?

⑨看到母亲满头大汗,我没有作声。

⑩尽管民谚说,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但母亲还是交代我用谷耙去翻晒,上午、中午、下午各一次。至于稻谷是否晒得干燥,全凭母亲的经验。接近傍晚时,母亲会从晒簟里抓一小撮稻谷,放在掌心搓一搓,接着拿起一粒放进嘴里,“咔嚓”一声把谷粒咬碎,只见她满意地笑道:“晒干了,饱满着呢。”

呼呼呼,风车迎风转动。母亲身材瘦小,需要踮起脚尖,才能把笸箩里的稻谷倒进风车的漏斗里。风车过滤掉混在稻谷中的稗子与杂质。母亲捶着腰说:“今年接春接得好,冷浆田里收成好。忙点累点算什么,有收有晒就是好日子。”

暮色里,炊烟在鳞瓦的屋顶上升起,母亲还要忙着把晒干的稻谷归仓。

这一夜,母亲再辛苦也要炒上一锅谷花。随着灶里的柴火燃起,铁锅的温度升了上来,母亲用木铲铲些稻谷倒在锅里爆炒,像变戏法似的,就有了一锅爆谷花。然后,用竹筛筛去谷壳,加上一勺红薯糖,抑或蜂蜜,那种香甜足以让一家老少暖心。

翌日清晨,雾霭在山间缭绕,村里鸡犬相闻,又是一天村庄生活的开始。母亲比啁啾的鸟儿还早。她在菜园里已经摘了一篮豆角,说是趁天气晴好赶着去焯水晒。

一个晒场,盛放着一个村庄。在山里村庄,晒场宽阔、平整。一年四季,轮番晒出的,不仅是稻谷,还有油茶籽、豆角、辣椒、黄豆....夜晚,偶尔也有露天电影和戏班登场。乡亲在晒场上一边看戏一边聊天……

一晃,过去好些年了。那些年,田野与晒场不仅磨砺了我的肩膀和耐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那一家一户的炊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梯田中的有机稻谷,金灿灿的,又将迎来一年的丰收季。我仿佛闻到了田野收割的气息,以及稻谷与阳光的味道。刹那间,家乡田野与晒场上经年的往事奔涌而来。母亲笑着说:“九成开镰,十成进仓。有梦想,就有奔头。”农家田地上的事物,收藏的都是满满的阳光。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3日20版)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写站在晒谷场上所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晒谷场地势高、阳光充足的特点。
B.午后耙谷翻晒时,我怕晒,想悄悄溜走,却被妈妈拦住,说明我还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被母亲责怪。
C.“村里鸡犬相闻,又是一天村庄生活的开始”,这个句子里的“又”字,说明村庄里的农活儿是周而复始的。
D.作者选取晒谷、扇谷、炒谷花、摘晒豆角等场景,塑造了母亲勤劳能干、乐观坚韧的形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其中“晒干了,饱满着呢"写母亲对劳动成果的满足感。
B.第10自然段引用民谚,不仅突出母亲对劳动过程的重视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也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C.“那一家一户的炊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生活与劳动的密切关系。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洒满阳光的晒谷场”为线索组织材料,叙事抒情,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3.简要分析⑥⑦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4.劳动是崇高和美丽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劳动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0-11-25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菜园

苏重

(1)青的、红的西红柿坠在叶间,长豆角、扁豆角挂满丫头,韭菜像宝宝刚剃的头发,高高低低又整整齐齐,记忆里儿时的菜园绿意盎然,菜美瓜香。那也是小孩们玩耍的乐园,摘瓜果,追蝴蝶,好像邻里的莱国没有哪家比我们家大,父亲总能打理得井井有条。种这么多菜一家人是吃完的,走亲戚时会捎上一篮青菜,两捆豆角,有时也送到集市上卖,换些零用钱补贴家用,村邻家来亲戚了也会直接到我家找些菜,有坚持付钱的,父亲向来不肯收。

(2)其实种菜要不停地收拾打理,比种庄稼要忙得多得多,松土、撒种、浇水、施肥、打秧、除虫等等等等,工序繁复,好在园子就在家旁边,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忙活,零碎的时间也可以用上。捉虫就是老少皆能做的,一直到现在我对蝴蝶都没什么美感,菜地里翩翩飞舞起白色的蝴蝶,就知道卷心菜又遭殃了,蝴蝶把卵产在菜叶背面,很隐蔽,要把菜叶翻过来捉,逮到大的虫子还能拿去喂鸡,那时一点都不害怕。最欢乐的时光还是给菜地上水,园子分成两排菜畦,中间高两边低,水渠设在中间,渠首靠近河边,两个大人站在渠首两侧,配合着攥紧水篓的长绳从河里拉水上来,刚过渠首右手一提一抖,水就倒向渠中,上提时柳编的水篓会有水撒漏,但过程可以连续,还是比拎桶浇水效率高得多,我欢喜地跟着水头跑,看着渠水往一畦畦菜地里淌,帮着大人扒开或堵上水口,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3)两畦韭菜最靠近河边,最省心的就是它了,撒些鸡粪,浇点水就长得很好,又从不生虫,割了又长,能吃到秋凉。丝瓜、葫芦要搭架子,它们种在屋头墙角,依着架子墙头往上长,有的瓜果长在浓密的叶子里面,发现时已老得不能吃了,干脆就收来做种子,又老又大的葫芦经处理剖开后就是两个水瓢,很耐用的。父亲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年他在靠河边的菜地种了一畦花生,发芽、长苗都正常,但到该收获时,却挖不出一颗花生,原来我们那土质属粘土,不适合喜沙土的花生生长,父亲知道这个道理,还是想试一下,结果耽搁了一畦菜,惹得被母亲说了一通。

(4)为了增补上学费用,家里还做豆腐和豆芽,夜里做好后,一清早再由父亲骑着自行车驮到集市上卖,远的要赶几十里路大集。一个夏日的晚上,早过了父亲回家吃晚饭的时间,父亲还没回来,他从来没有这样,母来万分焦急,一家人急得团团转,亲邻也赶来,你言我语想办法。我和大我两岁的表哥自告奋勇去找父亲,两人往北走到村外,经过一片坟场,白天都不敢一个人走这里,森森的月光投下两个人的身影,我和表哥互相也不说话,只有沙沙的脚步声来掩盖内心的恐惧,一直翻过沂河大堤也没迎着父亲,哥俩只好失望地回来,远远听到家里人声嘈杂,父亲已经到家了,现在也记不清父亲遇到什么事回家这么晚,虚惊后的亲人们都难抑高兴之情。

(5)我上学到高三时父亲腰累弯了,上医院拍x照一看,脊柱不但向前弯,而且向右侧弯,像他那样的年纪在农村也应该不干农活了,父亲却不行,因为我和弟弟还小,都在上学,不能放手。我能上大学是他最大的骄傲,因为我是村里也是族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接到考取的通知时,父亲和我正在菜园里浇水,爷俩没有太多的兴奋,也许是意料之中吧。后来家里供我上大学四年,学费都是父母从庄稼地里的收成一点点攒的,没借一分外债。即使我参加工作后自己能领工资了,父亲仍没有放下手上的农活,一直到快八十岁了,身体再也不允许了方停下手。兄弟姐妹中我是最让他操心的一个,直到我的宝宝顺利出生,他才安下心来,父亲就这样操劳操心一辈子。

(6)一晃他老人家离开我们三年了,从他逝去起,我钱夹里一直放着他的照片。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到小河边看看现在的菜园,如今物非人亦非,走在已有些荒凉的菜园间,仿佛父亲就在那里边锄杂草,边听我叙述学校的事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在菜园辛勤劳作的情况和菜园的景象,字里行间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章以时间顺序写景叙事,把横跨数十年的生活往事条理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C.文章以“父亲的菜园”为描写中心,抓住父亲的典型语言、动作表现父亲精神境界,寓崇高于经常可见的小事之中。
D.文章以“父亲的菜园”为线索组织材料,第一人称的运用,既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又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2.作品中的“父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3.这篇散文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8-12-18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