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35 题号:127483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痴迷

【美】B·V·劳森

偏偏在今天,公共汽车晚点了,可能无法在五点半贝利琴行关门前赶到了,还是改为步行吧。踏在雨水浸泡的水泥地面上,每一步似乎都在对他进行嘲笑,如同一个缓慢摆动的大怀表——踢踏,嘀嗒;踢踏,嘀嗒;踢踏,嘀嗒。

他跌跌撞撞地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5:05,越南老妇人和她的花店;5:07,卡斯克夫人牵着失聪的贵宾犬托尼在溜达;5:08,亚伯拉罕和穆罕默德在咖啡馆边喝咖啡边争论政治;5:10,爵士三重奏在老弗里蒙特酒店地下室排练。最后在5:15,终于赶到了,仿佛一个闪耀的灯塔,冲破了他心中焦虑的迷雾,冲破了贝利琴行的平板玻璃橱窗。

然而,它还在等着吗?万一有人捷足先登,像他一样爱上它怎么办?虽然几周前它就到了这里,但当他第一眼看见它那迷人的曲线,在灵魂深处,他知道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他颤抖着跨过门槛,屏住呼吸、将视线投向他的珍宝。令他惊恐的是,它不见了。之前它一直在那里,像个神龛似的待在角落里,在画着蓝色和金色天使的彩色玻璃窗户下面,那是他的吉兆。当他走向柜台,询问是哪个该死的偷了他的宝贝,他一眼瞥见了它,神情凄凉地待在一个它不熟悉的地方,紧挨着男盥洗室。

他虔诚地走近它,用墨迹斑斑的双手抚摸着光滑的琴盖,当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琴键时,几乎变得颤抖起来,他坐在琴凳上,试了试踏板。

突然间,本顿·贝利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他身旁。

“你把它挪了位置。”

“我们整理了一下库存,为一批新货腾出地方。您很喜欢这架琴,对吗?”

他的声音低下来,激动得有些硬咽:“贝利先生,我想,我决定买下它了。”他仔细地数出一沓百元钞票:“这些够订金吗?”

贝利高兴得眉开眼笑:“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

他知道她会是怎样的反应。愤怒的眼睛,每个毛孔都散发着不满,双手叉腰,长期的愤怒情绪使她的脸满是皱纹。

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觉像在跳舞,他知道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希望他拥有这架钢琴,任何人都不应违抗神的意图。

他8岁的时候,想要一架钢琴,或者至少是一节钢琴课,但遭到了喜爱足球的父亲的拒绝。父亲说“音乐属于娘娘腔男人”,并且强迫儿子踢足球,而他是那么讨厌足球。至今,他仍然可以体会到那脆弱的幼小心灵的怨恨,直到成年后,这些酸楚的回忆一直吞噬着他的自信。即便是现在,当他渴望感受指尖下象牙和乌木琴键的绝妙感觉时,仍想象父亲严厉的训斥从头顶上的云层倾泻而下。

当他爬上公寓的三段楼梯时,三个女魔头(妻子和两个女儿)正等在那里。怀着喜悦的心情,他跨进家门告诉她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付了买钢琴的订金。”

一阵沉默,周围的温度似乎下降了十度。

瑞秋先开了腔:“你在开玩笑,对吗?”

接下来是蕾妮:“哦,爸爸,你不可能是认真的,你根本不会弹钢琴。”

轮到他妻子发话了:“我们已经谈过几百次了,我们负担不起。”

“我存了一些钱。”

“你是想告诉我,你把我们的积蓄浪费在一个微不足道的钢琴上?”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建立了一个钢琴基金,每年往里面存一些钱。钱不是很多,但够用了。其中,包括高中时期在卡尔杂货店打工的薪水,零零散散的圣诞节红包,以及一些零钱……”

她们突然一起打断了他的话。“我们把它放在哪儿?”(妻子)

“你知道,你最近有点老糊涂了。”(瑞秋)

“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蕾妮)

“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这是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放下报纸,把身子挺得笔直,圣海伦火山似的一股力量从他的血管里喷发出来。

他没有大喊大叫,他的声音近乎耳语,但它传遍了房间里布满蛛网的每个阴暗角落:“五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听别人告诉我如何经营我的生活。我一直努力工作,供养你们三人。”

这只是他刚刚打开了话匣子,他的肺部一张一弛、犹如圣保罗教堂的轨杆管风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经历这样的时刻,他要与狼一起跑,与鹰一起飞翔。”他的妻子也许还会说得更难听,但他不在乎,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像指挥棒似的猛地戳向空中:“钢琴就放在电视机的那个角落,如果有人不喜欢,可以离开,我付房租,我提供食物,我不想听到争吵。”

他重新坐到自己的椅子上,继续读报,身后一阵嘀咕声,然后门轻轻地关上了。他的妻子坐在沙发上,从篮子里拿出她正在织的毛衣,屋内唯一的声音是毛线针的咔咯声。

他站起来,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又是一个好兆头。胜利在他的生活中极为罕见,但他觉得琴行橱窗里的天使守护着他,钢琴放在那个角落会很合适,仿佛肯塔基赛马会上一匹夺冠的黑色纯种马。

(鞠薇译,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主人公从8岁起就渴望得到一架钢琴,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年老时,顶着家人的压力,用平生的积蓄做代价,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B.男主人公在赶到琴行的路上,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时,精确到每分钟,既写出了他内心的焦虑与急切,也表现了他无数次探访琴行,对钢琴的痴迷。
C.男主人公对妻子得知他预付订金后一定会恼怒的想象,以及妻子在确认无法阻止丈夫而选择沉默的做法,表明了他妻子虽然暴躁,但也能善解人意。
D.小说结尾写男主人公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及想象钢琴摆放位置的情景,通过典型化的场景描写烘托了他胜利后的得意心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强横做法给男主人公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B.通过回忆,突显了童年的心灵创伤会记忆很久,甚至终生难忘,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
C.运用插叙的手法,不仅交代了男主人公痴迷于钢琴的原因,而且使小说的行文富于变化。
D.写男主人公渴望抚摸钢琴的感受,为下文写他不惜与妻女决裂也要买钢琴的情节作铺垫。
3.“钢琴”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哪些主题?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方国民师傅

李铁

宽敞的大厅,三面都是红木的椅子。已经坐了一些人,我都不认识。只有赵四,他的企业叫“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几万平方米,职工几百号,他是董事长。公司里还有总经理。

身边一个人开了口,说赵四兄弟,我多次来厂了,一次没见过吹花高手。赵四笑道,那还不容易,我把方国民师傅叫来。赵四打完电话,对大家说,我叫的方国民师傅那是个能人,叫他师傅有点委屈他,叫大师才贴切……赵四还没介绍完,方国民师傅已经进门了。我眼前一亮,他长相有点像某个中年男影星,一脸正气,一身潇洒,着休闲西装。

接下来的话题几乎全围绕方国民。他健谈,说话底气十足,对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回答得相当到位。方国民脸部线条硬朗,声音却透着一种柔软,听来十分舒服。吹花主要是嘴和手的功夫,我有意观察方国民的嘴和手,他的嘴不大,嘴唇稍薄,他不断地说,使他的嘴唇在我眼里始终呈现一种动态,像一根被人套在手上做手绳游戏的绳子。他的手也不大,柔软细腻,没有被火炙烤的痕迹,也没有握吹管和铁钳的粗糙。

席散,一行人随方国民进车间。赵四对我们说,这个车间不是生产车间,是表演车间。

方国民冲着车间里仅有的几个人喊,高扬!高扬!几个人中分离出一个,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小跑着奔过来。方国民又冲我们说,这是我徒弟高扬,让他表演吧。我说,我们想看方师傅表演。方国民说,我徒弟的手艺不错,他吹也就等于我吹了。我不知好歹地说,不等于吧?方国民笑了笑,没吱声。

叫高扬的年轻人上了台子,点起一柱火苗,是电火,火苗看似不甚兴旺,实际火力很足。他一手拿钳子,一手拿吹管,吹管的一头放在火上烤,另一头对着嘴吹,吹出了不同形状。方国民喊,吹个喇叭花。吹管上就出了一朵喇叭花。方国民喊,一朵梅花。吹管上就出了一朵梅花。方国民喊,一只小羊。就出了一只小羊。小狗。就变出一只小狗。一棵树。就变成一棵树。丛林。就变成了抹丛林……我们鼓掌。

赵四说,更高的技艺不在手上。

有人问,在哪?

赵四用手指指自己的心口说,在这儿。

我们目光都集中到方国民心口的位置,方国民迎住我们的目光,说没错,就在这儿。他边说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脸上有高深莫测的光芒。

第二次来到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走进黄色小楼,走近赵四,听他讲方国民师傅的故事:

他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他的故事中有我,我的故事中有他,有的时候,我也分不清某些故事该是他的,还是该是我的。

我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家里特别穷。但我是个有抱负的人,我的目光越过这座城市,落到了另一座城市,准确地说,是落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业界鼎鼎有名的方国民师傅。

我一个人开车去了方国民师傅所在的那座城市。三顾茅庐,方国民被我请进了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做了技术总监。这之后,企业的效益开始直线攀升。说我得方国民师傅如刘备得诸葛先生,一点都不过分。

第三次来到永佳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我去拜访一个女人,她叫纪晓岚。你别笑,她真叫纪晓岚,和那个清代著名的才子同名。她是方国民师傅的老婆。她讲方国民师傅的故事:

我是在一个多雪的冬天结识方国民的,一男一女在飘雪的大街上走,应该挺有诗意的吧。我俩一左一右相距了一条街道,也就是说,我在街左边走,他在街右边走,朝向相同。天上飘落的雪花有硬币大,地上覆着一层积雪,每走一步,脚下都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不时扭头看一眼另一侧的他,他也不时扭头看一眼我。我和他就这样相识了。我们并肩朝前走,积雪在脚下发出欢快的声音,回应着来自身体的某种热情。

他说,我喜欢听踩雪的声音,咯吱咯吱的,有节奏感。他说,他太喜欢工艺品了,变化无穷的吹花艺术令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就像一件玻璃工艺品,只要有阳光照耀,他就闪闪发光。其实,在厨房里,方国民能把一坨牛腩切成一堆一寸见方的块儿,又把大红萝卜去皮,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儿,牛腩焯水,捞出,热锅,下油,葱姜蒜八角红辣椒炸锅,放牛腩翻炒,加水,烧开后倒进砂锅,慢火炖上一两个小时,再下萝卜。

方国民经常说,做菜跟吹花一样都是艺术,再一般的食材,只要用心,也能做出不一般的味道。

(节选自《十月》,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赵四对方国民师傅的评价及方国民异于常人的着装,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写赵四董事长的公司,面积大、职工多,与后文用“三顾茅庐”写方国民形成前后呼应的效果。
C.赵四故事里的方国民、妻子故事里的方国民,立体展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与众不同的主人公形象。
D.描写方国民和徒弟高扬吹花,不用细节,只作场面铺排;不用华美的语句,只作简单传神的白描。
2.文中画线句“方国民迎住我们的目光”写出了方国民怎样的心理?
3.小说中方国民的老婆讲述方国民的文字很有诗意,请简要分析这种诗意表达的艺术效果。
2020-05-03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塔看守人

[波兰]亨利克·显克微支

离巴拿马不远的阿斯宾华尔岛外的灯塔看守人失踪了。这个灯塔极为重要,必须在十二小时内找一个新的灯塔看守人,这是驻巴拿马美国领事的任务。但根本没人愿意应征。灯塔看守人差不多就等于一个囚犯,除星期日外,不能离开这个不过一亩的孤岛,每天有一条小船从阿斯宾尔岛上给他送粮食和淡水来。他的工作就是每天黄昏爬上四百多级台阶,到达塔顶上的灯边,打开导航灯,黎明时再关掉它。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僧人般的生活。

正当领事法尔冈孛列琪万分着急时,有一个老人来自荐继任此职。来者约七十来岁,精神矍铄,腰背挺直,举止风度宛然是一个军人。

“你从什么地方来的?”

“我是波兰人。”

“你办过公事没有?有没有公职人员的证明文件?”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块褪色的绸子,把绸包解开来,说道:“这些就是证件。这个十字勋章一八三○年得到的;这个西班牙勋章从卡罗斯党战争里得到的;这是法国勋章;这个是在匈牙利得的。后来,我又在美国跟南方打仗,可他们没给勋章。”

于是法尔冈孛列琪先生拿起那张文件来看。“哦,史卡汶思基?这是你的名字吗?哦!在短兵相接的时候获得两面旗。你真是个勇敢的士兵了。”

“我也能做一个忠诚小心的灯塔看守人。”

当晚,那新任的灯塔看守人显然就职了,灯塔已照常把明亮的光映射在海面上。史卡汶思基立在露台上,他此时的感觉,有些像一头被追赶的野兽,终于在人际所不能到的山崖或洞窟里,获得了藏身之处。他想起了平生经历的种种旧事,一部分惊险的生活,他曾对法尔冈孛列琪说过了,但是此外还有无数的没有提起。他在澳洲做过金矿工,在非洲掘过钻石,又在东印度做过公家的雇佣兵,经营过牧场,开办过铁厂,不幸都破产了。

在他看来,冥冥之中有一只巨大而仇怨的手,在到处跟着他。但是史卡汶思基有着印第安人的坚忍,还有极大的镇静的抵抗力。终于他老了,渐渐地失去了精力,逐渐憔悴下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念头在支配着他,那就是希望休息。老年人大概都喜欢离群独处,好像先已有了入墓之感。对于史卡汶思基,这座灯塔也就一半等于坟墓。现在,在这个小岛上,回想起从前种种漂泊、不幸和失败,简直可以付之一笑。

但是惊醒的时候来了。

某一天,小船送来了淡水和食物,除了平时的东西外,还多了一个包裹。老人满心奇怪地解开包裹,是几本书;他拣起一本,看了看,他的手大大地颤动起来。他遮掩着眼睛,好像不信似的,仿佛在做梦一般。原来是一本波兰诗集。他忘记了自己曾给波兰侨民协会捐助了半个月薪俸,那协会就赠他这几本书,以示答谢。

他心跳得更厉害了,他好像在这孤岛上将要举行什么庄严的典礼了。阿斯宾华尔的大钟,正在鸣报下午五时:天宇清朗,净无云翳,只有几只海鸥在空中盘旋;大海摇摇欲睡,波浪喁喁低语,远处阿斯宾华尔的白色房屋好像在微笑。

忽然,在这大自然的肃穆中,可以听到那老人的颤抖的声音:

圣母啊,你守护着光明的琛思妥诃华,

你照临在奥斯脱罗孛拉摩,

谢天主予我以重生——

现在又何不显神迹使我们回到家乡。

他读不出声了,哽咽起来,颓然仆地,银白色的头发拌和在海沙里。已经四十年了,不听见祖国的语言;而现在这语言却翻越重洋,到另一半球上访孑然独处的他。这是多么可爱可亲,而又多么美丽啊!老人哽咽不止,他只能以一场伟大的哭泣来祈求热爱的祖国给他以饶恕,他的确已经把祖国丢在一边。

终于,短如一瞬的暮色沉下来,遮隐了白纸上的文字。

老人便枕在石上,闭着眼睛。于是,那“守护着光明的琛思妥诃华”的圣母便把他的灵魂送回故土。

忽然,有人在史卡汶思基头上喊道:“喂,老头儿!起来!怎么回事?”

老人睁开眼来,吃惊地看着站在他面前的人。站着的是港警约翰生。

“怎么啦?你病了吗?”

“没有。”

“可是你没点灯。一条船出了事,亏得没淹死人,要不你得吃官司呢。你被免职了。”

几天之后,有人看见史卡汶思基在一条开往纽约去的轮船上了,腰背伛曲,但目光很亮。他怀中带着一本书,不时地用手去抚摸,好像唯恐连这一点点东西也会离开他。

(选自《二十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小岛生活单调乏味,为史卡汶思基的出场和介绍其曲折经历做铺垫;写灯塔的重要,为主人公失责被免职埋下伏笔。
B.老人对法尔冈孛列琪讲了部分惊险生活,但破产逃债等没有提起的事还很多,让他产生了被追赶的野兽暂获藏身之处的感觉。
C.文中画线句子视听结合,写出了海面清朗洁净、柔和肃穆的特点;表现了老人阅读诗集时的觉醒和沉浸其中的独特感受。
D.小说把民族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和情景交融等手法,艺术地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
2.请简析史卡汶思基这一人物形象。
3.主人公因为读诗集而睡着导致失职,这一失职原因的设置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综合全文来看,此情节合乎了怎样的“情”与“理”?
2021-02-01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

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撒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柱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级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柱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

第三天下午,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7人,年龄最大的是拉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莹。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错,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条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大雨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直接进入情境,快节奏、急动作,仿佛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战争年代,设置出悬念,引出了下文情节。
B.小说中老奎叔及乡邻们适时配合演戏给爷爷看、爸爸给爷爷制作木头猎枪等,意在凸显中华民族尊老传统。
C.小说塑造红军战士的形象时,点面结合,既描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又表现了他们团结互助、勇于牺牲的精神。
D.小说叙述“我”的故事着墨不多,但增加了故事现实感: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增强了客观性,安排颇具匠心。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说中“爷爷”的形象特征。
3.小说以“爷爷的雷雨天”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2021-02-02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