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275297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的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会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人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她真是太正常了。

1.“她”被电梯中其他人认为“行为不太正常”表现在哪些内容里?(用自己话概况)
2.试分析第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4.如果你是“医生”,你能诊断“病人”身上的病因吗?
5.分析文章以《病人》为题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职

⑴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⑵一天夜里,一个小偷qiào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⑶“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⑷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⑸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⑹“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⑺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⑻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⑼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魁力。

⑽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⑾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⑿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⒀“噢,你是说,            !”

⒁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⒂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16)“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⒄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⒅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⒆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⒇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21)“没有,它用得其所。”

(22)“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23)“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24)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原文略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qiào___________
2.根据上文,将⒀段横线处填写完整。
噢,你是说,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天职”的在小说中有双重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2021-03-24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弦歌

郝景芳

没人知道钢铁人的母星在哪里,只知道他们住在月球背面。入侵才只有三年,战斗却摧枯拉朽,抵抗一直进行,人们却越来越绝望。三年中,人们从热血变得现实,从激越的战斗变成求存的妥协。

但总有人不甘心,心怀最后的幻想。

林老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要炸毁月球。

让我猜多少次,我也不会想到林老师。他性格内敛,学提琴出身,从我十岁起就教我拉琴,这许多年里一直是我古典理想的榜样。

又一次,在林老师家碰到齐跃,他跟老师学琴两年,是研究天体物理的年轻科研人。

一同出门时,我忽然有种感觉,老师的计划一定和他有很大关系。

“齐跃,”我在身后叫住他。

齐跃回过身,看着我,表情微妙,像是知道我要说什么。

“林老师的月亮计划,你知道多少?”

“你问哪方面?”

“原理。原理你肯定知道对吧?你能不能告诉我,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齐跃沉默了一会儿,微微笑了,对我说:“特斯拉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我愿意,我能将地球劈成两半’,如果你明天没事,到我研究所来吧。”

齐跃的研究所在城市边缘,很大,院子里有很多粗壮的梧桐。只是我没料到会这样清静,清静得人影全无,安宁中透着深入石缝的寂寥,树枝沙沙响起的时候,寂寥扩大数倍,从四面八方侵入人的身体。

空空如也的楼道里,齐跃转头问道:“你知道我们研究所为什么这么空荡荡吗?”

我摇摇头。

齐跃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其他人都被钢铁人接到香格里拉和月亮上了。”

我心下恍然,应该能想到的。钢铁人是懂科学的,他们知道地球上哪些人的头脑值得珍惜,也值得利用。

“你没走?”我问齐跃。

他站定,抬头凝视我,目光带着一丝笑意,一丝讽刺和微微一丝悲怆,说:“我喜欢特斯拉,不只是因为他牛,还因为他单打独斗。你知道吗,他被爱迪生排挤得厉害极了,被马可尼抢了专利,还被投资人摩根抛弃了。可是他一直奇思妙想到八十六岁。他是纯粹的孤胆英雄,他就一个人和那些大团体对抗。你知道无线电输电技术吗?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用放大发射机在地球和电离层中建立8赫兹共振,天地就成了谐振腔,可以传输能量。用天地做谐振腔。这是什么气度!当时的人们哪有这等见识。现在,他的计划当然全都实现了,可是那时他就这么一个人死了。”

“其实大家想跟谁就跟谁,也没什么好说的。”齐跃又说,“但总还是会有些人不一样,我就敬佩这些人。”

我知道他是指老师。我没再发问,一路跟着齐跃,穿过无人的大堂、楼梯和休息区,来到位于西侧顶层的一间小办公室。小办公室所在的区域在整片荒废的楼宇中干净得醒目,看得出每天有人打扫。小办公室里有黑色木质书桌书柜,书桌上有一台老式音响。

齐跃打开电脑,并排放置的六个屏幕同时启动。他熟练地打开一系列窗口,有黑色背景的频率谱图,有蓝色背景的数值坐标,还有彩色背景的卫星云图。最后一个窗口是提琴和钢琴的特写照片。

“你知道吗,”齐跃说道,“特斯拉这个人很有意思。昨天不是说过他的一句话吗。据说他曾经爬上过一座正在建的摩天大楼顶部,把一个小激振器放在钢梁上,激起钢梁共振抖动,吓得工人们完全不知所措。于是他说,给我一个激振器,我能把地球劈开。像极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只不过他更牛,因为阿基米德只是假设,但他说的是可能的。”

“你是说……共振吗?”

对物理概念我就知道点皮毛。

“是。频率相当或成倍数,振动就能相互激发。1940年代的塔科马桥,就是因风起振最后垮塌的。”

“那么……老师就是想用这个原理炸毁月球?”

齐跃点点头:“是。用天梯。”

“天梯?”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别的我不懂,天梯还是知道的。天梯是一座纳米长梯,从地表延伸到月球表面。可惜2022年上天后只两年,钢铁人就来了。自那之后,一切活动都停止了,天梯空自悬垂。

可是,用天梯怎么能把月球炸毁呢?难道用天梯当激振器,让月球共振?这听起来也太过不可思议了。

“天梯这么细,可能让月球振动起来吗?”

“频率。只要找到共振频率,振动能扩大很多。”

“那怎么才能让天梯振动起来呢?”

“也一样。共振。”

我试图理清其中的逻辑。

“因此,我们需要拨弦。”齐跃最后说。

一句话,我突然被点醒了。这就是林老师的计划。

“可是,如果月球能被振裂,难道地球不会被振坏吗?”

“会。只是不会那么严重。起振的局部会剧烈振动,如同一场地震,但地球整体不会有什么事。”

“这也就是说……?”

齐跃严肃起来:“只有拨动琴弦的人自己会被地震裹挟。”

这一下,我明白了。我从不知道老师竟如此决绝。他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地球人的生命。

这是反抗到绝望的最后挣扎。用孤注一掷的琴弦拨动让天地间的哀歌响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林老师的月球计划展开,借助齐跃的言行阐释了整个计划的原理与可行性,使“我”对老师的计划从怀疑到敬佩。
B.“可是那时他就这么一个人死了”一句以特斯拉的结局暗示了拨弦人的孤独以及实现计划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C.文中“书桌上有一台老式音响”“最后一个窗口是提琴和钢琴的特写照片”两句,借环境细节暗示齐跃生活条件的优越及其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D.通过齐跃对共振原理的解说,可以推知林老师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从“我”的困惑开始到“我”释惑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B.特斯拉在文中多次出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在情节上前后呼应,又展现出齐跃的科学素养与雄心抱负。
C.文中多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齐跃与被钢铁人接走的科研人员的对比,特斯拉与阿基米德的对比等。
D.小说实写齐跃,暗写林老师。文中虽对林老师着墨较少,但我们可以通过齐跃的言行想见林老师的志趣与为人。
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段的作用。
4.请根据全文文意,结合孔子困于陈蔡“弦歌不衰”的典故,谈谈你对小说题目“弦歌”的理解。
2020-11-22更新 | 1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驼铃

茨平

他说他叫骆驼,骆驼的骆,骆驼的驼。我脑子里立即出现一片沙漠。沙漠起伏,流淌着线条的韵感。有支驼队在慢慢地移动。夕阳西照,骆驼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驼铃声随风而过。我说,你应该叫沙漠王子。

骆驼盯着我,脸上呈现些微的不快,说:你是说我来自沙漠吗?我说:骆驼难道不是来自沙漠?真是太可笑了。骆驼显然有点激动,说,你是被电影电视误导了。它只是沙漠中的车队,它并不在沙漠中生活。你想想,骆驼那么能吃,而沙漠中一根草都没有,不会被饿死呀?这是常识。

这的确是常识,上小学时老师就讲过,骆驼特别能吃,因为能吃才能饿,才能驮着货物带着行人走过大沙漠。我在想,骆驼老是不厌其烦地说他叫骆驼,还要加上“骆驼的骆,骆驼的驼”,他一定是对这名字情有独钟,便自作聪明地想,他一定居住在水草肥美的地方。

我又一次猜错了。骆驼说,水草肥美是草原,我老家在大西北。以前我们那儿有很多骆驼,现在快没了。骆驼神色有点伤感。好像骆驼快没了,对他是种严重打击。

骆驼是沙漠中的车队。现在呢,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到处是高速公路,不用骆驼,一样能穿越大沙漠。人类对于失去实用价值的物种,总是毫不犹豫地扔掉。骆驼变少甚至消失,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对于个体的人,比如他,曾生活在有骆驼的地方,自然会与骆驼产生感情,自然会伤感。我与他,是在南海一家工厂里相遇的。他把我当朋友了,我也把他当朋友。下了班,吃过晚饭,我们会一起跑到外面去逛街。更多的时候,是蹲在厂门口,一边聊天,一边看路上奔跑的汽车。他却说,我想攒钱买一只骆驼。我吓了一大跳。

我猜想他是因为怀旧。我也怀旧。我怀念过去的石磨,母亲动石磨,我加黄豆,石磨流出乳白的豆浆。我怀念河边的水车,少年时我打着赤脚踩水车,河中的水哗哗地流进田里。但我总不能花钱去 添置石磨和水车吧。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丁点儿作用。

你可以说我是怀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骆驼说,要命地喜欢。

因怀旧而喜欢,这是一个理由。只是,他买了骆驼,就有可能要离开我,骆驼那么能吃,需要大片大片的青草。南海这里,天气暖和雨水充沛,很适合青草生长,但到处是工厂、街道、马路,坚硬的水泥几乎要全覆盖了,哪有青草生存的空间。我想,他有了骆驼,就要回到他的老家。我跟他是好朋友了,有点舍不得。

这正是我犯难的地方。回老家去,赚不到钱,我还要生活。就在这里打工,可骆驼就没有青草吃。骆驼指着隔离带上的青草,说,就那么一点点,一天都不够。

我也望着隔离带上的青草,它们身上拔了一层尘埃,在无组织无纪律地生长。

后来,我与骆驼先后离开了那家工厂。

几年后有人告诉我,南海出现了一只骆驼。我一下子想到了他。我不由十分佩服他。我决定去找他。我在某公园找到了他。先是看见骆驼,再是看见他。他也看见了我。他挥挥手,满脸自豪地笑。

前来看骆驼的人真多,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有人在看,有人赶过来,有人心满意足离开。看骆驼要钱。站在骆驼身边看一会儿,五块钱;过去摸一把,十块钱;若要骑上去走一圈,三十块钱。我知道,来看骆驼的人们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稀罕。稀罕兴奋自然要来消费了。我会心地笑了。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骆驼与他的骆驼在南海消失了。并不是骆驼带着骆驼去别的地方赚钱,而是骆驼生病了,那护身毛发掉光了,一天一天瘦下去。“水土不服”四个字击碎了骆驼在南海养骆驼的理想。我很想找到骆驼,跟他说,理想还是要有的,但不一定是养骆驼,比如像我一样写小说。我写小说,就是因为怀旧因为喜欢因为理想,现实过于强大,我只有在小说里重新构建。这事骆驼你也可以,你可以在小说里养很多很多骆驼,全养它膘肥体壮,它不会水土不服。

(选自《散文》2018 年第 6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以描绘夕阳西下沙漠驼铃的美好图景开篇,不仅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也为下文叙述“骆驼”和他的骆驼做铺垫。
B.文中的“我”多次猜错“骆驼”的想法,说明“我”虽然和“骆驼”是很要好的朋友,但对他的精神世界 并不完全理解。
C.“骆驼”的骆驼终因“水土不服”,不能再在公园里赚取收入,说明“骆驼”在城市里很好地生活的理 想幻灭在现实中。
D.散文语言大多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不仅与人物的身份较为契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寓含对 现实的调侃,含义隽永。
2.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3.散文标题“南海驼铃”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2020-07-19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