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3 题号:129054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国

冰心

英士独自一人凭在船头阑干上,一轮明月,照着太平洋浩浩无边的水,一片晶莹朗澈。船不住的往前走着,船头的浪花,溅卷如雪。

他心中都被快乐和希望充满了,回想八年前,父亲朱衡从美国来了一封信,叫他来美国学习土木工程。他年纪虽小,志气极大,乘风破浪的去到新大陆。

那时还是宣统三年九月,他正到太平洋的中央,便听得国内已经起了革命。朱衡本是革命党中的重要分子,得了党中的命令,便立刻回到中国。英士只由他父亲的朋友,替他安顿清楚,他便独自在美国留学了七年。年限满了,课程完毕了,他的才干和思想,本来是很超绝的,他自己又肯用功,因此毕业的成绩,是全班的第一,师友们都是十分夸美。毕业后不及两个礼拜,便赶紧收拾了,回到祖国。

这时他在船上回头看了一看,便坐下,背靠在阑干上,口里微微的唱着国歌。心想:“中国已经改成民国了,虽然共和的程度还是幼雅,但是从报纸上看见说袁世凯想做皇帝,失败了一次,宣统复辟,又失败了一次,可见民气是很有希望的。以我这样的少年,回到少年时代大有作为的中国,正合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两句话。我何幸是一个少年,又何幸生在少年的中国,亲爱的父母姊妹!亲爱的祖国!我英士离着你们一天一天的近了。

两个礼拜以后,英士提着两个皮包,向着家门走着,朱衡和他的夫人,都站在门口,英士上前了躬,彼都喜欢得不知说什么好。

吃过了饭,英士便问父亲道:“现在国内的事情怎么样呢?”朱衡笑了一笑,道:“你看报纸就知道了。”英士又道:“关于铁路的事业,是不是积极进行呢?”朱衡说:“没有款项,拿什么去进行!现在国库空虚如洗,动不动就是借款。南北两方,言战的时候,金钱都用在硝烟弹雨里,言和的时候,又全用在应酬疏通里,花钱如同流水一般,哪里还有工夫去论路政?”英士呆了一呆,说:“别的事业呢?”朱衡道:“自然也都如此了!”

夫人笑对英士说:“你何必如此着急?有了才学,不怕无事可做,政府里虽然现在是穷得很,总不至于长久如此的,况且现在工商界上,也有许多可做的事业,不是一定只看政府……”英士口里答应着,心中却有一点失望,便又谈到别的事情上去。

芳士回来后,他兄妹两人,同向球场去了。

夫人笑道:“英士刚从外国回来,兴兴头头的,你何必尽说那些败兴的话,我看他似乎有一点失望。”朱衡道:“这些都是实话,他以后都要知道的,何必瞒他呢?”夫人道:“我看你近来的言论和思想,都非常的悲观,和从前大不相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朱衡叹气说:“自从我十八岁父亲死了以后,便入了当时所叫做‘同盟会’的。成天废寝忘食,奔走国事,父亲遗下的数十万家财,花去大半。二十年之中,足迹遍天涯,也结识了不少的人,无论是中外的革命志士,我们都是一见如故,‘剑外惟余肝胆在,镜中应诧头颅好’便是我当日的写照了。……”

夫人忽然笑道:“我还记得从前有一个我父亲的朋友,对我父亲说,‘朱衡这个孩子,闹的太不像样了,现在到处都挂着他的像片,缉捕得很紧,拿着了就地正法,你的千金终于是要吃苦的。’便劝我父亲解除了这婚约,以后也不知为何便没有实现。”

朱衡笑道:“我当日满心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热气,是很愿意解除婚约的。不过你父亲还看得起我,没有同意。”

朱衡坐下,又说道:“当时真是可以当得‘热狂’两个字,整年整月的,只在刀俎网罗里转来转去,有好几回都是已濒于危。”朱衡说着声音颤动,脸上渐渐的红起来,目光流动,少年时候的热血,又在他心中怒沸了。“以后在我离开广州以先,我去到黄花岗上,和我的几十位同志,洒泪而别。咳!‘战场白骨艳于花’,他们为国而死,是有光荣的,只可怜大事未成,吾党少年,又弱几个了。——还有那一次奉天汉阳的事情,都是你所知道的。当时那样蹈汤火,冒白刃,今日海角,明日天涯,不过当他是做了几场噩梦。现在追想起来,真是叫人啼笑不得,这才是‘始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了。”说到这里,不知不觉的,便流下两行热泪来。夫人笑说:“那又何苦。横竖共和已经造成了,功成身隐,全始全终的,又有什么缺憾呢?”

朱衡猛然站起来说:“要不是造成这样的共和,我还不至于这样的悲愤。只可惜我们洒了许多热血,抛了许多头颅,只换得一个匾额,当年的辛苦,都成了虚空。数千百的同志,都做了冤鬼。咳!那一年袁皇帝的刺客来见我的时候,我后悔不曾出去迎接他……”

夫人道:“你说话的终结,就是这一句,真是没有意思!”

朱衡道:“我本来不说,都是你提起英士的事情来,我才说的。英士年纪轻,阅历浅,又是新从外国回来,不知道这一切的景况,我想他那雄心壮志,终久要受打击的。”

这时英士和芳士一面说笑着走了进来,他们父子母女又在一处,说着闲话,直到夜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明朗、宁静的氛围,衬托了英士对未来充满希望、快乐的心情。
B.文章叙述故事不疾不徐,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来展开情节,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C.当母亲说工商界也有事可做时,英士“失望”,表明他认为当时的社会现状不利于实现报国理想。
D.父亲回忆时多次引用诗句,除了契合父亲当时的情感外,主要还是为了展现父亲的文学底蕴。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英士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后半部分大篇幅地穿插了英士父亲年轻时期奔波救国的事情,请结合文章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2021-02-05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年

李国明

整个夜晚,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没有停歇。看完春晚,一家人都睡下了,他一个人倚在被子上想心事:上一年和四叔打下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重新看见四叔脸上的笑容。

大年初一,李家屯时兴拜年仪式。年少的给年老的磕头,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队伍浩浩荡荡,行进在村子的大街小巷。有道是初一的头,遍地流;见面无语,先叩头。“今年你还想给四叔拜年?门儿都没有!”刚进腊月门,他妻子就约法三章。妻子说这话时,言辞坚决。

妻子说完,他说:“不过,这事儿,得让我想想,到时候再做定夺。”

“有啥好想的?以后在我们这个家,就不能提‘四叔’这个字眼儿。”

他说:“这是干吗呢?别忘了,打我的是四叔,又不是洋鬼子,别太无情。”他夺门而出,故意把门摔得山响。

夜里,妻子又堵在他耳边叨叨:“四叔就算是长辈,你也是四十大几有儿有女有孙子的人了,他抬手就把你打个超起,这算啥?初一不能给这号人拜年!”

他转过身,说:“这事你还是少掺和,拜年和四叔打我,本来就是两码事。咱爹去世早,四叔毕竟是我家长辈,一家人意见不合,打打闹闹,就像两口子过日子,勺子碰碰锅沿儿,得过且过。”“得过且过?你刚选上村主任就挨了打,这都能得过且过?以后在李家屯,连孩子都敢冲你扔砖头。”

“没那么严重吧!任何事你都要往长远看,往大处想。四叔为啥打我?还不是他那炮仗脾气被我点燃啦?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万事皆有因果。当初,四叔来找我要宅基地,我要是把他门前长春大爷那块耕地许给他,他肯定就得意了。他高兴了,可长春大爷又火了,他会骂我这昏官,叫镇长来评评这个理儿。那我这个村干部营私舞弊,给亲属谋利益,被撒了不说,四叔多占的耕地还得如数退还。可四叔偏偏一根筋,油盐不进。他以为我当了村主任,他就能横着走路,好像集体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全归了李家似的。”

唉!在李家屯,偏偏就出了这么一个搅局的四叔。

初一到了,来拜年的人一拨儿接一拨儿。妻子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说:“今天,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就是不能给四叔拜年。”

他说:“听你的还不行呀!我不给四叔拜年,可总得给二叔,三叔拜年,总得叫我出门吧!”

给三叔拜年的路上,他猛回头,见妻子紧跟其后。他就寻思,用啥办法才能把这个熊娘儿们给甩了。他看到有两支拜年队伍迎面走来,一支是女子方队,一支是男子方队。他对妻于说:你瞧瞧,就算是咱当上了村主任,也不能搞独立吧?本来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让你这一弄,咱们被分离出来,你猜这叫啥?”

“叫啥?”

“往小里说,叫不随群:往大里说,叫脱离群众。两顶帽子,哪一顶都不能戴不是?”

“那你也不能去给四叔拜年!”

他说,“你赶紧随女子方队去吧,再晚了,你就真的被孤立了。我随男子方队给二叔、三叔拜完年就回家。”

妻子望望他:“哼!看你这膝盖长没长骨头!”

他冲她使个鬼脸,一转身就混入了拜年的大军。

借着路两旁灯笼的亮光,只见拜年的队伍绵绵长长,路上尘土飞扬。踏进四叔的院子,庭院被人们塞得满满当当。“四叔,给您拜年啦!”喊声落地,“扑通”一片。

四叔忙在众人中寻找着什么。突然他的手机响了,四叔循着手机铃声把他从人群中提溜出来笑着说,“你小子藏起来,以为我就找不到?我早给你烫好一壶好酒,等你小子来呢!”

四婶说:“你四叔这几天茶不思饭不进,后悔拉了你的后腿,还打了你。”四叔冲四婶脸一沉,说“哪个后悔?从小我不知打过俺侄儿多少次屁股蛋子呢,你说是吧?”

他说,“俺哪能忘呢?打小你就疼俺。俺偷吃过四叔晒的腊肉,四叔提鞋子追俺,四叔哪有俺跑得快,追了几步,就被玻璃扎了脚。还是俺跑去卫生室,给你买来的创可贴呢。”

四叔点着头,眼里湿漉漉的。初一,他在四叔家喝高了,回到家时,妻子横眉冷对地望着他。他吞吐吐地检讨:“都磕头那会儿,俺藏在队伍里,额头都挨着地皮了,要不是你打那个电话响铃,说啥俺也不让四叔寻见呀!”

他脑门子被妻子的食指猛戳了一下:“你呀你,再抵赖也是磕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是初一的头,遍地流;见面无语,先叩头”反映了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相处虽难免发生矛盾,但讲究和睦友好。
B.文章画线句子表明“他”也认识到自己不该惹四叔生气,塑造出“他”敢于担当、勇于承认错误的形象。
C.“我早给你烫好一壶好酒,等你小子来呢”表明四叔心中早已消除对侄子的不满,期待叔侄之间的和好。
D.“你四叔这几天茶不思饭不进,后悔拉了你的后腿,还打了你”借四婶的话侧面表明四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上一年和四叔打下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一句以既点明了丈夫的心理活动,又设置了悬念。
B.“大年初一”是小说放事发生的特定时间,而“李家屯时兴拜年仪式”既是社会环境,又是文中各个人物的联系纽带。
C.小说以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主,在人物对话中完成了故事情节的构建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极具口语化。
D.小说结尾很简洁,但画面感强,“猛戳了一下”这一对妻子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妻子对“他”不遵守诺言的真切的愤怒。
3.小说中“妻子”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这在本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请简要分析。
2020-11-13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白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被牵上了舞台。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匮乏与愚蠢。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来看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还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但它们和唱念做打一样,就是规矩,就是尺度。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回过头来,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岂能不信这些戒律?它们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但不管什么时候,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就算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典籍和历史。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和同平章事,而是人心,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我若是他,定要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新编《霸王别姬》时羞愧离席,并非出于自身原因,而是为那些胡乱新编、对戏剧缺乏敬畏心的行为感到羞愧。
B.文章在介绍小崆峒的秦腔演出时,作者借老武生批评小武生渴酒演戏失误的情节,展现了一老一少两个武生的形象。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戏班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意在突出这种太过寻常的戏班无人欣赏。
D.文章用“黑铁”比喻未被修饰篡改的《单刀会》之类的古剧,又引用“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希望人们用心去发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霸王别姬》的“新”入手,引出新编戏剧存在的问题,也为后文写作者对戏剧传承的看法做了铺垫。
B.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再现《罗成带箭》这部戏中演员的表演,文字铿锵有力,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
C.最后一段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体现了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全新的改变和别样的舞台效果。
D.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极富有感染力。文章看似随意散漫,却主题鲜明,可以引发读者对传统戏剧艺术的思考。
3.文章写了作者早年看过的两出戏《罗成带箭》与《单刀会》,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选材的用意。
4.文章最后一段想象花云策马狂奔的画面有什么效果?
2021-01-18更新 | 2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