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119101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年

李国明

整个夜晚,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没有停歇。看完春晚,一家人都睡下了,他一个人倚在被子上想心事:上一年和四叔打下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重新看见四叔脸上的笑容。

大年初一,李家屯时兴拜年仪式。年少的给年老的磕头,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队伍浩浩荡荡,行进在村子的大街小巷。有道是初一的头,遍地流;见面无语,先叩头。“今年你还想给四叔拜年?门儿都没有!”刚进腊月门,他妻子就约法三章。妻子说这话时,言辞坚决。

妻子说完,他说:“不过,这事儿,得让我想想,到时候再做定夺。”

“有啥好想的?以后在我们这个家,就不能提‘四叔’这个字眼儿。”

他说:“这是干吗呢?别忘了,打我的是四叔,又不是洋鬼子,别太无情。”他夺门而出,故意把门摔得山响。

夜里,妻子又堵在他耳边叨叨:“四叔就算是长辈,你也是四十大几有儿有女有孙子的人了,他抬手就把你打个超起,这算啥?初一不能给这号人拜年!”

他转过身,说:“这事你还是少掺和,拜年和四叔打我,本来就是两码事。咱爹去世早,四叔毕竟是我家长辈,一家人意见不合,打打闹闹,就像两口子过日子,勺子碰碰锅沿儿,得过且过。”“得过且过?你刚选上村主任就挨了打,这都能得过且过?以后在李家屯,连孩子都敢冲你扔砖头。”

“没那么严重吧!任何事你都要往长远看,往大处想。四叔为啥打我?还不是他那炮仗脾气被我点燃啦?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万事皆有因果。当初,四叔来找我要宅基地,我要是把他门前长春大爷那块耕地许给他,他肯定就得意了。他高兴了,可长春大爷又火了,他会骂我这昏官,叫镇长来评评这个理儿。那我这个村干部营私舞弊,给亲属谋利益,被撒了不说,四叔多占的耕地还得如数退还。可四叔偏偏一根筋,油盐不进。他以为我当了村主任,他就能横着走路,好像集体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全归了李家似的。”

唉!在李家屯,偏偏就出了这么一个搅局的四叔。

初一到了,来拜年的人一拨儿接一拨儿。妻子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说:“今天,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就是不能给四叔拜年。”

他说:“听你的还不行呀!我不给四叔拜年,可总得给二叔,三叔拜年,总得叫我出门吧!”

给三叔拜年的路上,他猛回头,见妻子紧跟其后。他就寻思,用啥办法才能把这个熊娘儿们给甩了。他看到有两支拜年队伍迎面走来,一支是女子方队,一支是男子方队。他对妻于说:你瞧瞧,就算是咱当上了村主任,也不能搞独立吧?本来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让你这一弄,咱们被分离出来,你猜这叫啥?”

“叫啥?”

“往小里说,叫不随群:往大里说,叫脱离群众。两顶帽子,哪一顶都不能戴不是?”

“那你也不能去给四叔拜年!”

他说,“你赶紧随女子方队去吧,再晚了,你就真的被孤立了。我随男子方队给二叔、三叔拜完年就回家。”

妻子望望他:“哼!看你这膝盖长没长骨头!”

他冲她使个鬼脸,一转身就混入了拜年的大军。

借着路两旁灯笼的亮光,只见拜年的队伍绵绵长长,路上尘土飞扬。踏进四叔的院子,庭院被人们塞得满满当当。“四叔,给您拜年啦!”喊声落地,“扑通”一片。

四叔忙在众人中寻找着什么。突然他的手机响了,四叔循着手机铃声把他从人群中提溜出来笑着说,“你小子藏起来,以为我就找不到?我早给你烫好一壶好酒,等你小子来呢!”

四婶说:“你四叔这几天茶不思饭不进,后悔拉了你的后腿,还打了你。”四叔冲四婶脸一沉,说“哪个后悔?从小我不知打过俺侄儿多少次屁股蛋子呢,你说是吧?”

他说,“俺哪能忘呢?打小你就疼俺。俺偷吃过四叔晒的腊肉,四叔提鞋子追俺,四叔哪有俺跑得快,追了几步,就被玻璃扎了脚。还是俺跑去卫生室,给你买来的创可贴呢。”

四叔点着头,眼里湿漉漉的。初一,他在四叔家喝高了,回到家时,妻子横眉冷对地望着他。他吞吐吐地检讨:“都磕头那会儿,俺藏在队伍里,额头都挨着地皮了,要不是你打那个电话响铃,说啥俺也不让四叔寻见呀!”

他脑门子被妻子的食指猛戳了一下:“你呀你,再抵赖也是磕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是初一的头,遍地流;见面无语,先叩头”反映了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相处虽难免发生矛盾,但讲究和睦友好。
B.文章画线句子表明“他”也认识到自己不该惹四叔生气,塑造出“他”敢于担当、勇于承认错误的形象。
C.“我早给你烫好一壶好酒,等你小子来呢”表明四叔心中早已消除对侄子的不满,期待叔侄之间的和好。
D.“你四叔这几天茶不思饭不进,后悔拉了你的后腿,还打了你”借四婶的话侧面表明四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上一年和四叔打下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一句以既点明了丈夫的心理活动,又设置了悬念。
B.“大年初一”是小说放事发生的特定时间,而“李家屯时兴拜年仪式”既是社会环境,又是文中各个人物的联系纽带。
C.小说以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主,在人物对话中完成了故事情节的构建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极具口语化。
D.小说结尾很简洁,但画面感强,“猛戳了一下”这一对妻子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妻子对“他”不遵守诺言的真切的愤怒。
3.小说中“妻子”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这在本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

杨康

①只要稍稍离开几天,我就会想念重庆。不管我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无法减轻分毫。

②离开重庆不久,我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每每想到这里,口齿生津。到了外地我也吃火锅,但看着服务员身着职业装端来一盆红艳艳的锅底,总觉得缺点味儿。我根深蒂固地认为,火锅这玩意儿,只有在嘉陵江和长江滋养的重庆才是有灵魂的。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只管尽兴。

③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长江和嘉陵江汩汩流淌的江水会勾起许多记忆。有多少次如梦如幻地在火锅飘香中穿城而过,味蕾就有多少次的记忆和苏醒。想重庆,最先是舌尖上的回味吧。麻辣鲜香是其永恒的底色,如果说火锅是重庆的阳春白雪,那么小面则是重庆的下里巴人。重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面店,几乎十步一家。当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家有各家不对外透露的绝技。从面条的初始原料,到辣椒花椒的选用,再到面条的下锅起锅,都有讲究。新店和老店琳琅满目,但只要用心经营的店,几乎都有自己的回头客。小面制作讲究,也因此总会在清晨聚集大量食客。“老板,一碗小面,多海椒,加煎蛋!”重庆的一天,在食客们的叫喊声中逐渐开始。

④在重庆呆久了,便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这些似乎专为外地游客而准备的地方,这些旅游景点似乎更符合外地游客的口味。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漫步南滨路或者北滨路,对岸的灯火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一座梦幻城堡。

⑤重庆的起伏和错落,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尤其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中,重庆的美更是一览无余。高楼与高楼比肩而立,公路与公路盘旋交织,错综复杂中又井然有序。我喜欢闲情漫步,走哪儿算哪儿。随便一抬头,就是好风景。随便一停步,便是重庆人的热情洋溢。

⑥依山而建,重庆是一幅醒着的油画。无论你位于画中的哪一笔,接下来的那一笔定不会让你失望,定会让你发出惊叹。外地朋友来了,我会在一顿火锅之后带他们随便登上一辆公交车。在走走停停的顿挫中,在车内相互寒暄的方言里,聆听重庆余音。

⑦想重庆,不得不想那两条江。长江的浑浊与嘉陵江的清澈纠缠在一起,在朝天门码头停泊的豪华游轮无意间增加了江的奢华。透过江边粗粗的缆绳,可以想见当年码头上穿梭自如的人和热闹的交易。现在的码头,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地方,夜幕升起,有流浪歌手在此卖唱。重庆市内某媒体的微博宣传语这样说:“这座城的早晨都由一条微博和两条大江开启。”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细细一想,确实有点儿意思。如果重庆没有这两条江,那简直不可想象。

⑧柔情似水的重庆,烟火气息浓郁的重庆,只需离开那么一小会儿,就会让人很想很想。倘若离开得再久一点,只怕是会得相思病。“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这是我初来重庆时,在公交车身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竟想不到,多年后的现实,早就被它一语道破。

⑨想重庆,想重庆的美食美景,想重庆的人,想到心底去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重庆浓烈而深沉的思念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醉意”既是朋友畅饮的结果,也暗指作者沉醉在江水勾起的记忆中。
C.火锅和小面同为重庆名吃,但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命名可以看出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
D.作者写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等旅游景点,意在说明在重庆呆久了,身心完全融入到重庆的生活中,自己已然是重庆人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明晰又善于变化,语言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用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B.文章用“五线谱上的音符”来比喻重庆的起伏与错落,既描写重庆的律动之美,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聆听重庆余音”化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突出重庆方言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
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明确“重庆的烟火味儿”的所指,进一步强化对重庆的想念之情。
3.围绕“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作者在行文中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简要分析。
2021-01-10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想从天上看见

阿来

①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在这条陆路上行走时,已经没有人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传播与变迁,比之于现代物理学家所建立的量子理论还要难于捉摸。物理学家描述他们抽象的理论时运用了一种可靠的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的模型。而历史中的文化却更多的在荒山野岭间湮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而被永远埋葬。

②我想,也许从天上,从高处像神灵一样俯瞰时可以看见。

③于是,我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登机时特意要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并祈愿这一路飞行,没有云雾的遮蔽。

④事实是,我登上飞机时,拉萨正在下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水溢出了河床,洪水漫进了河床两边的青稞地,漫进了低矮的平顶土房组合而成的安静的村庄。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洪水浅浅地漫在地里,麦茬一簇簇露在水面上。庄稼地与房舍之间,是一株株柳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的碧绿。飞机越升越高,那些淹没了土地的水像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天光。这真是一种奇异的景象:洪水成灾,但人们依然平静如常,没有人抢险,没有人惊慌失措,那些低矮的土屋安安静静的,都是很宿命的样子。土屋顶上冒着青烟,我想象得出来,围坐在火塘边上的农人平静到有些漠然的脸。洪水与所有天气(比如冰雹)一样,或多或少都和某种神灵的力量与意愿有关。

⑤对于来自神灵与上天的力量,一个凡人往往只能用忍受来担待。所以,当外界的眼光看到一个无所欲求的农人时,而赞叹,而自怜的时候,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对生活日深月久的失望。不指望是因为从来都指望不上。所以,你才会在雅鲁藏布江洪水泛滥时,看到这么一幅平静的景象。

⑥这种平静的景象里有一种病态的美感,病态的美感往往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⑦飞机再向上爬升,就穿过了饱含雨水的云层。云层掩去了下界的景象,满眼都是刺目的明亮阳光!

⑧虽然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感觉到机翼下渐渐西去的高原那自西向东的倾斜。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就感觉到雄伟的高原正向东俯冲而下。闭上眼睛感觉,那是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我当然知道,这种俯冲感是一种幻觉。飞机飞行得非常平稳。电视里正在播放平和的音乐。当气流导致飞机发生小小的震颤,空姐柔美的声音便从扩音器里传来。

⑨但我还是觉得大地在向下俯冲。

⑩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

而且是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过这样的幻觉。

譬如当我最大限度在接近某一座雪山的顶峰,坐在雪线之上,看到只要有一点动静,风化的砾石便水一样流下山坡,看到明亮的阳光落在山谷里、森林中,使得云雾蒸腾,我也会感觉到大地的俯冲。而到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这种幻觉便消失了。

飞机起飞不久,机翼下面的云层便渐渐稀薄,云层下移动的大地便渐渐显现在眼前了。

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民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种纯粹的牧民。夏天,他们赶着牛羊来到这些雪山之间的高山牧场,秋天到来,他们被一天天降低的雪线压迫着,走进河流深切出来的山谷,回到自己种植玉米与青稞的农庄。夏天是牧场上的收获季,秋天,又是土地里的收获季了。于是,这些山地中半农半牧的同胞,便在一年中,有了两个收获的季节。

每一列雪山之后,这种山间牧场就更低,更窄小,直至完全消失。眼界里就只有顶部很尖锐、没有积雪的峭拔山峰了。这是一些钢青色岩石的山峰,一簇簇指向蓝空深处。山体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后,这种美丽的峭拔渐渐化成了平缓的丘陵,丘陵又像长途俯冲后一声深长的叹息,化成了一片平原。这声叹息已经不是藏语,而是一声好听的汉语里的四川话了。

从平原历经群山的阻隔与崎岖,登上高原后,那壮阔与辽远,是一声血性的呐喊。

而我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就深藏在这个过渡带上,那些群山深刻的皱褶中间。


【注】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1.分析第⑥段中“病态的美感”的含义。
2.分析第⑨⑩三段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
3.赏析第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4.联系全文,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2021-03-28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战地医院

周海亮

医院只是连成一片的几顶帐篷,医生神色郑重,护士步履匆匆。空袭中城市被夷为平地,所有建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帐篷们卧在近郊,与惨烈的前线,近在咫尺。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状,被锯掉的残肢断臂孤零零地指向天空。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撂在一起的伤兵们叠股枕臂。有些人早已死去,或伤到要害,或失血过多,或被上面的人压到窒息,眼球如气泡般迸裂干瘪;有些人还在痛苦地呻吟,呼唤着母亲、妻子、儿女们的名子,一只拳头紧握。突然那拳头訇然倒塌,松开,一张握得变形的照片,血迹斑斑。

医生满头是汗。口罩后的眼睛,噙满泪水。又一辆卡车刹住,又一堆伤兵扔下。他们喘息着,呻吟着,拉着护士的手,求护士叫着他的名字,求护士用石块砸烂他的脑袋。有人在艰难地嚎叫,试图推开压在身上的伤兵,却用不上力气。护士跑过来,慌慌地拽住他的胳膊。护士用足力气,却只拽下他的一只胳膊,一只粗壮结实的胳膊——尖锐的弹片从他的腋下呼啸而过,他感到一阵冰凉又一阵滚烫。手里却还紧握着枪,那胳膊挂上他的臂膀,轻轻地荡。

六个人被抬上担架。卡车拉回十八个伤兵,只有六个人还有气息。医生用上吗啡,用上止血钳,用上手术刀,用上洗脸盆,绷带,镊子,纱布,酒精,叹息,圣经,微笑,咒骂……兵们不断死去,大喊大叫或者悄无声息。有兵的胸口被打出六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从其中一个窟窿汩汩流出,鼓着粉红绚丽的血泡。护士拿手去捂,血又从另一个小洞里冒出。再捂,再冒。兵平静地看着护士,他说你长得像我的妻子。兵的身体越缩越小,目光愈来黯淡。他像一名婴儿般死去。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他没有成功。

六个兵,死掉五个。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感觉不到痛苦,他说他的身体变得很轻。我的身体变得很轻,他说,现在我跑起来,一定飞快。

医生盯着他的脸,冲他微笑。远处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医生知道,那是我们的防空炮火在吼叫。那些子弹或者炮弹在距离飞机尚有几百米的地方便停止上升,它们悬在空中,然后垂直下落。那些炮火形同虚设,它们甚至连恐吓或者警告的作用都起不到。——否则的话,城市不会变成焦土。

有人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需要马上离开……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子弹夹在骨缝中,变了形状,就像一朵绽开的梅花。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九个人。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士兵,五个已经死去的叠在一起的士兵。似乎飞机就在头顶盘旋,他甚至听到投弹仓打开的声音以及驾驶员轻轻的咳嗽声。

医生没有走。他坚持把手术做完。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他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护士轻握着战士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战士是在手术后死去的。战士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他有两颗调皮的虎牙。

没有人能够挽救战士的生命。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后来,当然,医生得到长官的训斥。长官说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么?

他说,我知道。长官说你是前线唯一的医生,你的生命远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么?他说,我知道。长官说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做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么?

他说,我知道。长官说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

他说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激烈、紧张和医院环境的危险,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对伤兵的描绘,既有寥寥数笔的群像展现,又有对个体的细节描摹,有详有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C.“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以动衬静,凸显战地医院内环境的安静。
D.医生救治伤员要用上“叹息,圣经,微笑,咒骂等”,看似不合理,但恰恰体现战争时药品的极度匮乏、医生的无能为力。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护士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可以从她的行动中看出,她也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
B.小说中虽然有大量血淋淋的场景描写,但伤病临死前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年轻伤兵天真的话语等,都给读者带来一种带泪的温馨之感。
C.小说最后以医生的话语结尾,而这话完全可以用掷地有声来形容,表现了医生对为国牺牲的战士的尊重。
D.小说写医生感觉到“似乎飞机就在头顶盘旋,他甚至听到投弹仓打开的声音,以及驾驶员轻轻的咳嗽声”,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小说中的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这句话,既是理解医生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04-27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