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9 题号:129384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北舞(节选)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

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

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

“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

“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

“北舞。”他说。

“‘北舞’是哪里?”一个老兵问。

“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

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

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就能过去,但他不能,他是战士!

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一只壮实的军犬伴在他身旁,隔一段时间,它会摇晃一下尾巴,巡视一圈,然后重回哨位。

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

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

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

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第一学期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挑战一下。他成功了,收获了鲜花与掌声。 然而,喜悦太短暂,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他们并无恶意,但他听着刺耳。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

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学习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阳刚沉稳;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

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察看视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 他站得笔挺。

边防急需驾驶员,哨长让韩泽中去学。“可是,我晕车。”他怯声道。“学完汽训,就不晕了。”哨长说。那是一段紧张的日子,让他自己都不解的是,他竟然无数次想念那个让他寂寞得落泪的哨所。回到哨所,已是第二年春天,他的肌肉强壮了,还长高了两厘米。没有比这身材更适合跳舞的了,他骄傲地想。他依然站岗,偶尔巡逻时,他驾驶“勇士”,穿行在林海间。果然,他不再晕车了。

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先前嘴唇上不易觉察的汗毛,已全然成了黑色的胡须。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砺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天黑下来,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篇叙述视角灵活,借不同视角转换来展现边地环境的艰苦,更展现了哨所官兵默默奉献勇于担当的美好品质。
B.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既展现了边境独有的风光,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舞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我们的”一词,表现出哨长消除了对韩泽中的诸多误解,对他站岗态度十分认可。
D.小说使用了很多简短的句式,节奏鲜明生动,既符合军营生活简单作风硬朗的特色,又能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
2.本文以“哨兵北舞”为标题,有何作用?
3.小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回荡着青春的旋律。请结合文本,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谈谈作品的意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陌生人
(法)普鲁斯特
多米尼克坐在熄灭的炉火旁边等待他宴请的宾客。每天晚上,他都要邀请几位爵爷和一些风趣的人跟他共进晚餐。由于出身高贵,富裕而且好客,他从不会孤单。火把尚未点燃,屋子里的日光已经颓然消逝。
突然间,他听到一个声音,一个遥远而又贴近的声音对他说:“多米尼克。”——他分明听到那声音在呼唤,在很远又很近的地方呼唤:“多米尼克。”他吓得浑身冰凉。他从未听见过这种声音,可这声音多么熟悉,他清楚地分辨出那是一个受害者,一个已经死去、出身高贵的受害者的声音。他寻思自己究竟犯下了哪条旧时罪孽却又想不起来。然而这声音的语调分明在谴责一种罪恶,一种无疑是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而又负有责任的罪恶——他的悲哀和恐惧便是明证。他抬起眼睛,看见他面前站着一个严肃而又亲切,模样混沌不清而又动人心魄的陌生人。多米尼克用几句充满敬意的话向他的那个忧郁而又自信的权威致意。
“多米尼克,难道我是你唯一没有邀请参加晚宴的人吗?你想用我来弥补旧日的过失,那是错误的。当你衰老的时候,我要给你介绍从未来过这里的其他人。”
“我邀请你参加晚宴。”多米尼克带着他也不明白的诚挚回答道。
“谢谢。”陌生人说。
他的戒指底座没有印刻任何徽饰,他通过言语传递的思想不曾结出锋利闪光的寒霜。然而多米尼克对他那亲如手足而又强劲有力的目光一见如故,陶醉在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之中。“不过,如果你想把我留在你的身边,你就必须打发走其他客人。”
多米尼克听见客人在敲门。火把尚未点燃,屋里一片漆黑。
“我不能把他们打发走,”多米尼克回答,“我害怕单独一人。”
“其实,跟我在一起你还是单独一人,”陌生人悲哀地说,“可是你必须挽留我,你从前错怪了我,你必须弥补。比起他们来我更喜欢你,让我教你怎样谢绝他们。当你衰老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的。”
“我不能。”多米尼克说。
他明白自己刚才牺牲的是一种高高的幸福,遵奉的是一种不可推脱而又庸俗不堪的习俗,他为服从这种习俗所付出的代价根本没有乐趣可言。
“赶快选择吧。”陌生人傲慢地恳求道。
多米尼克去为客人开门,与此同时他头也不敢回地问陌生人:“你究竟是谁?”
已经消失的陌生人对他说:“你今天晚上牺牲我去服从这种习俗,到了明天你给我造成的伤口流出的鲜血将会更多。你遵奉的习俗一次比一次专横,它每天都使你离我更远,迫使你给我带来更大的痛苦。你很快就会杀死我,你再也见不到我了。然而比起其他人来,你欠我更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会抛弃你。我与你融为一体而又始终离你很远,我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是你的灵魂,我就是你本人。”
客人们进来了,他们走进餐厅,多米尼克想把他与失踪的来访者的谈话讲出来,然而,看到晚宴主人的一脸烦恼和显而易见的疲惫,吉罗拉莫(注:客人)不想让大家和多米尼克本人扫兴,他用这样的结论打断多米尼克的话题:“永远不要单独一个人待着,忧郁是孤独的产物。”
接着,大家重又开始饮酒;多米尼克毫无喜悦地与人交谈,然而他却得到了所有到场的显赫贵客的一致恭维。
1.分析第一段两处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2.小说中的陌生人实为多米尼克本人,文章却以陌生人和多米尼克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情节,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3.小说以“陌生人”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6分)
                                                                                   
4.多米尼克会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吗?请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加以探究。
                                                                                   
2016-11-18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村里的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

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腔。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这事咱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说完后,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

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您这是咋啦?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却只是笑笑,并不答话。

终于到了地边。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砣,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股战战。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老奎喊:“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老奎斜依着犁,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牛四条腿在打颤。

老奎喊:“老黑——”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选自《短篇小说》2018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宝山从不同角度苦苦劝说父亲,最后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
B.儿子对犁地表示奇怪,老奎梗着脖子驳斥,其他人表示奇怪,老奎则笑而不答,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C.文中写人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兼用比拟和比喻,凸显了人和牛的疲惫衰老。
D.小说结尾部分叙述老奎驾牛犁地时,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有力烘托了老人和老牛的形象。
2.老牛“老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3.在小说主人公老奎身上,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2019-03-11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树情结

凌鼎年

提起“丁家中医”,老娄城没有不知道的,传到丁一言父亲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他家在翰林弄,据说丁一言父亲是抗战胜利后买下这宅院的,当初相中这宅院就是因为前院有两棵老桂树,少说也有300年以上树龄。老爷子偏爱桂树,说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认为“两桂当庭”“双桂留芳”,乃吉宅。

丁一言父亲买下这宅子后,又在后院移植了四棵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这样,一年中就有好几个月有桂花香,他还请书法名家题写了“桂香小筑”的匾额,自己则用隶书写了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桂花》诗中的一联:“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解放后,丁一言的父亲进了娄城人民医院当医生,因医术精湛,在当地颇有口碑,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是副院长了。

丁一言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十月的摇桂花,做桂花蜜。

那桂花味道真好闻,丁一言从小喜欢桂花,但父母很固执,每当摇桂花都让妹妹去摇,不让他摇。父亲还教妹妹一边摇一边唱民歌:“秋风柔柔地吹,桂香淡淡地飘。我呀轻轻地摇,摇得嫦娥姐姐笑……”

丁一言很不理解,难道我不比妹妹有力气,为什么不让我来摇呢?如果我来摇,三下两下就把满树的桂花都摇落下来了。

父亲拦住丁一言,说:“让你妹妹摇!你力气太大了,树要伤的。”这算什么理由,但似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丁一言感到很委屈。后来从母亲的嘴里知道:让女孩儿来摇桂花,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据说这样做出的桂花蜜更有香味。

说是说“八月桂花香”,其实,一般要九月才开初花,十月才满树盛开,满院溢香。

到了十月,父亲会选一个晴天,让母亲把旧床单铺在桂花树下,让妹妹去摇,妹妹力气小,摇得轻,但熟透了的桂花还是纷纷扬扬地掉下来,掉在床单上,一片金黄,香气扑鼻。

母亲就把床单上的桂花倒在竹匾里,筛一下,再把树叶、树枝等杂物小心捡拾干净。之后,用淡盐水浸泡一会儿,以起杀菌、驱虫作用,再清水洗一遍,沥干后放竹匾里晾晒,直到干透。

有了这些原料,母亲就开始做桂花蜜了。家里有几个瓷瓶,她把干桂花放一层,再放一层白糖,再一层干桂花,再一层白糖,每放一层,压紧一次,快到瓶口时再用白糖封顶,最后倒入蜂蜜,让蜂蜜渗透到底。这些程序后,就密封起来。大约过了三个星期,瓷瓶里的干桂花就把蜂蜜、糖分都吸附到花瓣上了,又香又甜,就可以食用了。

开瓶满屋香,丁一言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做的桂花糖芋艿与桂花糖年糕,那一个香啊,用一句娄城土语形容,就是打耳光不放。

丁一言最喜欢那棵丹桂,不像银桂颜色淡淡的,丹桂那种橘黄色醒目亮眼,如诗如画,但那棵树的桂花,母亲从来只做香囊,不做桂花蜜。丁一言不解,问父亲。父亲告诉他:“丹桂有微毒,宜闻香,不宜食用。”父亲还告诉他:“桂花还是一味中药呢,花、果实、根都可入药。花,能散寒破结,化痰止咳……”

丁一言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父亲有点崇拜。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丁一言的父亲受到了冲击,有人揭发他过着修正主义的生活,譬如,上班喝桂花茶,下班喝桂花酒,完全是资产阶级小姐、太太、老爷的腐朽生活方式。还有人揭发他在后院的桂花树下,散养了几只兔子。谁是吴刚?谁是嫦娥?到底想干什么?……

好在丁一言的父亲是医生,爷爷也是中医,无党无派,从来都是靠治病救人赚钱过日子的,历史是清白的,再说病家信赖他,副院长不做就不做,能继续看病当医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房管所看中了前院的那块地,要造房子,丁一言的父亲已靠边站了,自然不好多说,造就造吧。唯一的要求就是:那两棵三四百年的名贵老桂树能不能不要砍伐,哪怕移植。

房管所的人笑笑,说:“移植?三四百年的老树,谁有本事移植种活,你吗?”

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就这样被砍了,不知被拉到了何处。

丁一言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了。

20世纪80年代末,丁一言的父亲病危了,弥留中,丁一言听到父亲在喃喃自语:“桂……花……树,桂花……蜜……”

丁一言知道父亲有桂树情结,估计父亲是不放心后院的那四棵桂花树,因为老城区改造,翰林弄要拆迁,桂花树会不会也像那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一样被砍伐?这四棵桂树是父亲当年亲手移植栽种的,也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树龄了。

丁一言附在父亲的耳边说:“我已与市绿化办联系过了,他们派人派车来挖那四棵桂花树,移植到公园里。”


父亲终于放心了,他沉沉睡去,魂归九泉,脸色是平静的、松弛的,仿佛去了月宫,他是那么安详、平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让妹妹摇桂花树而不让丁一言摇,这主要是因为用女孩儿摇下的桂花做成的桂花蜜更有香味。
B.父亲对丹桂桂花只做香囊,不做桂花蜜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父亲的解释符合他医者的形象。
C.房管所的人无视父亲的请求,砍伐了两棵老桂树,这突出小说批判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的主题。
D.小说结尾写丁一言出于孝心向父亲谎称市绿化办已妥善安排了四棵桂花树,这个善意的谎言令人动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丁一言父亲因医术精湛、颇有口碑而当上副院长,这与后文父亲被免去副院长的情节相照应,小说结构严谨。
B.小说采用补叙的叙述方式,叙述了丁一言父亲在20世纪60年代因喝桂花茶、桂花酒而遭到批判,可见其对桂花的喜爱。
C.小说用一连串动词描写母亲制作桂花蜜的过程,母亲细致、认真地制作桂花蜜,也表现出了母亲对桂花的特殊情感。
D.我国自古就有把月亮和桂树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文末写父亲去世后“仿佛去了芳香四溢的月宫”,增强了小说的文化韵味。
3.小说二、三段对宅院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情节、重人物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富有诗意美感。本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7-08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