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11 题号:1300763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御风而行

朱以撒

①这只长尾巴的鹳在树顶长叫一声,一朵硕大的木棉花扑地掉了下来,把潮湿的地面砸了一个坑。又是一个落花时节到了。再过不了多久,木棉的果实经不住暴晒,嘭地一下打开弹匣,刹那雪白飞絮随风起舞。这种植物身高数丈,借风力传送种子,年年如此,惹得许多人鼻头痒痒,喷嚏连连。

②在城市里,一棵树的种子落在地面要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可能性非常小。即便有这种可能,也会因为生的不是地方,很快被清除干净。只有那些在园林工人培育下的植物,大小成批、均匀如一,才有可能纳入计划之内,栽种在道途两边。那种以前我们在原野上看到的落地生根的景象——生命一沾上泥土就开始了长大的历程,毫无规划自由的伸长,在城市里是受到制约的,这也使城市的树木趋于一致。修剪是有时间表的,芟除那些生长过度的,以符合整个形态的一律,就像上班下班的钟点,踩着它是最可靠的。

③那些没有被改造的老树,必定连着还没有改造的旧坊巷。由于苍老,没有哪一棵树是笔直站立的,或俯于前或仰于后。种植者早已不在人世,当初还是拉着绳子齐齐种下的,岂料风雨南方,品相也生出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也应和着老坊巷木板房的疏影横斜,斑驳脱落,已非初始时的严丝合缝。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现在,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已经缺少了差异的审美空间。我接连几个傍晚在中州的街巷散步,走了很长一段,如果不是耳畔充满陌生的语调,我还以为身在熟悉的居住地呢。这种雷同,也使许多城市的掌权者,在某一个角落开辟一两条仿古街或者仿古城堡,调节一下民众的口味。我对假古董没有兴趣——仿古术,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古人也拿它没办法,《吕氏春秋》就直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其实假古董也就骗骗那些没有眼力的人,一个城市热衷此术的人多了,甚至拿它做谋生玄技,城市的恶俗也就越发盛行了。

④我站在中州国际饭店大立面的玻璃窗前,俯视隔街的博物院,它的外在形态有些像我插队时戴的锥形竹笠,罩住下边的宝藏。抽空我去了两回,那里正展出一批文物精品。第一回草草走了一趟,第二回就有目的地细看了。在锈迹重迭的青铜鼎彝间穿行,心绪不免沉重,直到几个元代青花瓶出现,才砉然松了下来。这个地域的青铜、碑刻太多了,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立在一群孔武的大汉当中。那么多时光过去了,依旧那么新鲜、清洁,不染尘泥。它的旁边是一匹厚重的辟邪,也被磨洗得英雄迟暮神色钝拙。喜欢青花的人很多,我想未必是价值上的缘由,而是它的神采、光泽。时光之锉锉不动它的皮表,容颜不改一贯的清雅,让人惊讶其完好如新。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规避伤害,渴望保全。晋人石崇说:“士当身名俱泰”,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保全意识的一句名言,并不一定要以残破伤痕来显示时光过后的美感。我现在很厌烦的就是看到许多的作旧之作,很拙劣的手法篡改着生命的历程,然后声称这是清代的或者是明代的。

⑤时间尚早,我穿过大片的阳光,买了一张票,进去听一场华夏古乐。当眼睛适应漆黑的空间时,才发现几百人的演奏厅,不过七八人而已。我喜欢这样的场面,很宽松地坐着,很安静地倾听。这几位弹奏者的神情平静如水,举止安详,服饰也特别得体,我觉得一定有我期待的情调从他们指下、唇下流淌出来。瑟、箫、磬、编钟一起,开始了一曲《蒹葭》的旅程。四周太静了,只有这些乐器的交织、承续。如果没有听错,此曲是以商音和羽音为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清音和沉细音,安和中揉入了些许幽怨,朝着那不明之处轻轻滑落。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那么寻常的植物、流水,那么普通的人之常情,好像都在眼前了。音乐厅的冷气开得那么充分,我抱着双臂,如同站在白露为霜的蒹葭丛中,静默地等待那个人的到来。许多书读过一遍,如果没有机缘,再翻动的可能性很小,前边还有更多的阅读在等待。现在在这里,应和着古乐重温,已不轻易忘却。还有更多的绝妙文字被尘埃捂着,显不出生命之新鲜。情形就是这样,迅疾奔驰中,竟至于缺乏听一曲《蒹葭》的功夫了。

⑥所谓功夫,对于不同的城市、居住者而言,有功夫和没有功夫差别是很大的。功夫茶就是为有功夫坐下来的人设置的,反过来说也很得当,这些有功夫的人找到了以品茶打发时光这么一种闲适的形式。这么多男女,或者老少,围着茶案,嗅着茶壶、茶盅袅袅而起的清气,一泡一泡地品尝,说着闲话,有些时辰悄悄过去了,还不见散去的迹象。那种挺身站立,匆匆仰脖倒下几盅的人,若不是没工夫,就是不通晓功夫茶的饮诀。腾出功夫来的人,明显喜欢生活中的散漫,浮生闲情,从容为之。有很多人在时光里奔跑,也就有很多人坐了下来,他们的上一辈是这样,下一辈也是这样——家中至少备了一套茶具,而上好茶叶的出现也是让人安坐不起的原因。这些因素挨在一起,也就自然地散发出闲淡的味道。我经常把这看成一个整体,我相信各自的生命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嗜好组成的,一定是感到了适宜痛快,才如此轻松地代代相传,不会中断。

⑦这和我开头写的木棉花絮是很相同的,一以贯之地持抱自己的生长方式,到了时辰就结出许多的成熟种子,被轻悠悠的花絮裹着,御风而行,满城飘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由木棉果实飞絮随风起舞写起,叙述了城里的树在园林工人的培育下自由生长的情景。
B.引用《吕氏春秋》的话来突出相似的仿古街和仿古堡使人产生不了兴趣。
C.那些未曾改造的旧坊巷和苍老没有被改造的老树相映成趣,富有美感。
D.本文中的“御风而行”与庄子写的《逍遥游》中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列子御风而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E.本文语言凝练流畅,含蓄蕴藉,叙述了自己欣赏古城和古乐的情形,表达了要人们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的愿望。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作者在第五段描述了自己听《蒹葭》古曲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纵观全文,作者以“御风而行”为题有哪些含义,请分条作答。
5.让绝妙的文字不再被尘埃捂着,你有什么好的设想。请设计一个主题活动,简要说明,并拟出活动宣传语。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贵的山茶花

邓拓

我生平最喜欢山茶花。前年冬末春初卧病期间,幸亏有一盆盛开的浅红色的“杨妃山茶”摆在床边,朝夕相对,颇慰寂寥。有一个早上,突然发现一朵鲜艳的花儿被碰掉了,心里觉得很可惜。我把她拾起来,放在原来的花枝上,借着周围的花叶把她托住。经过了二十天的时间,她还没有凋谢。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红粉凝霜碧玉丛,

淡妆浅笑对东风。

此生愿伴春长在,

断骨留魂证苦衷。

今年春节,我有机会在云南的昆明和大理等地,看到各色各样的山茶花。特别是在大理,这个古老的小县城里,春节前夕的街头,到处摆满了小摊,出售野生的山茶花。美丽的山茶花,使这里的山水人物,全都变得那么娇艳可爱了。

这样美丽的山茶花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产,而以云南、四川为最。明代的王世悉在《学国杂疏》中写道:吾地山茶重宝珠。有一种花大而心繁者,以蜀茶称,然其色类殷红。尝闻人言,滇中绝胜。余官箭中,见士大夫家皆种蜀茶。余得一株,长七八尺,植淡园中,作屋幕于隆冬,春时撒去。蕊多辄摘却,仅留二三花,更大绝,为余兄所赏。后当过枝,广传其种,亦花中宝也。

王世悉是江苏太仓人,为明代著名诗人王世贞的弟弟。从他的这一节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嘉靖年间,江苏等地的山茶花,大概都是由四川和云南移植过去的。王世愚在书中还介绍了黄山茶、白山茶、杨妃山茶等许多品种。在他以前,到明代万历年间,王象晋写了一部《群芳谱》,其中对山茶花又作了详细的介绍:

山茶一名曼陀罗,树高者丈余,低者二三尺,枝干交加。以叶类茶,又可作饮,故得茶名,花有数种,十月开至二月。有鹤顶花,大如莲,红如血,中心塞满如鹤顶,来自云南,曰滇茶玛瑙茶。杨妃茶,单叶,花开早,桃红色,焦尊。白似宝珠,宝珠而菜白,九月开花,清香可爱。正宫粉、赛宫粉,皆粉红色。石榴茶,中有碎花。又有云茶、茉莉茶、一捻红……

在这里介绍了许多种山茶花的名目和特点,很有参考价值。但是,他说山茶又叫做曼陀罗,后来其他作者也这么说,这一点我却有另外的解释。曼陀罗显然是梵语的译音,并非我国原有的名称。而山茶花的原产地的确是我们中国,所以介绍她的本名只能用中国原有的名称。

唐代段成式的《百阳杂俎》,早已肯定了山茶花的名称和基本特征。他说:“山茶,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维,十二月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具体介绍了山茶花的许多用途和医药价值。

据明代隆庆年间冯时可写的《滇中茶花记》所说:“茶花最甲海内……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看来在我国南北各地,如果经过植物学家和园艺技师的共同研究,完全有可能把昆明、大理等处最好的山茶花品种,普遍移植。这比起在欧洲、美洲各国种植山茶花,条件要好得多了。人们都知道,法国人加梅尔,在 17世纪的时候,曾将中国的山茶花移植到欧洲,后来又移植到美洲。难道我们要在国内其他地区移植还不比他们更容易?

但是,无论天南海北的人,每当欣赏山茶花的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她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古代有个魔王,嫉恨人间美满的生活,他用魔法把大地变成一片惨白的世界,不让有红花绿叶留在人间。一位白族的少女,用自己的鲜血,重新染红了山茶花,用自己的胆汁重新染绿了花叶,从那以后,山茶花才更加娇艳地出现在大地上。

怪不得历来有无数的诗人,写了无数的诗篇,一致赞赏山茶花的高贵品质。这里应该首先提到宋代苏东坡歌咏山茶花的一首七绝。他写道:

山茶相对阿谁栽?

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会,

烂红如火雪中开。

除此还应特别记住爱国诗人陆放翁,因为看到花园里有“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曾经写了两首绝句:

东园三日雨兼风,

桃李飘零扫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

绿丛又放数枝红。

雪里开花到春晚,

世间耐久孰如君?

凭阑叹息无人会,

三十年前宴海云。

后来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用他们的笔墨和丹青,尽情地描绘这美丽的山茶花。如今,我们生活在东风吹遍大地的新时代,我们要让人民过着日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对于如此美丽而高贵的山茶花,怎么能不加倍地珍爱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卧病期间山茶花给自己带来心灵慰藉这一生活化的叙述开篇,既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山茶花的描写。
B.这篇散文文风清新,作者将独特的感受融入对山茶花的叙述、描写之中,并广泛介绍其名目,特点、种植等,使文章兼具知识性、可读性。
C.明代王象晋认为山茶花又名曼陀罗,原产于国外,作者以相关典籍记载进行反驳,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议论说理特色显著,意蕴更加深广。
D.文章结尾由歌咏山茶花到歌咏新时代,叙述简洁有力,在点明文章主旨的同时,也暗含写作的缘由,有利于读者对山茶花形象、品质的理解。
2.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邓拓的古文功底深厚,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大量引用古诗文,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3.作者为什么说“山茶花”是“可贵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1-01-12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府臊子面

胡宝林

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

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

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一件大事:淋醋。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

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

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

正月初二的早晨,积雪的乡村小路,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

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

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

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

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村里有小伙儿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

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这是最美好的记忆。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872016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
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
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2.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的活化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请探究“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
2021-09-08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访万年稻源

赵丽宏

一颗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颗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细纹清晰可见,可是它已经炭化,已经穿越了万年时光。在人类的博物馆中,这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访问者的目光。因为,这颗炭化的稻米,有一万年的历史。

这是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博物馆。陪我来参观的,是考古学家蒋乐平。上山遗址博物馆中,保留着当年的考古现场。起伏不平的土层中,到处是发掘过的坑坑洼洼。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在这些坑坑洼洼里小心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展陈在人们面前。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痕迹,当时曾成为重大新闻。上山遗址被发现时,还无法确定年代。这个被人称为上山堰的地方,埋藏着很多古人生活的遗迹。考古学家们发现,这里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炭陶,陶土中掺杂着许多稻壳。出土的古物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磨石,还有很多石球石棒。这些,似乎都在证明,在这里生活的古代人类,已和稻谷结缘。夹炭陶片被送到北京大学测年分析。结果让蒋乐平吃惊,也让他兴奋:上山出土的陶器,历史超过一万年!而这些一万年前的陶土中,掺和着密集的破碎稻壳。蒋乐平深知这发现的意义,为追踪这些碎稻壳的由来,于是他动手实验。蒋乐平想那些类似磨盘的大石块与石球石棒,和稻谷有什么关系?他将适量稻谷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盘上,然后用一根石棒进行挤压搓磨。做这些动作时,蒋乐平觉得自己就是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也许当年,他们就这样使用这些石头的工具,金黄的稻谷就这样在磨盘和石棒间被反复搓磨。五分钟后,他随意抓出一把经过搓磨的稻谷做统计,结果发现,被脱壳后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九十二颗,碎为半粒的一百二十颗,被碾碎的一百颗,未脱壳的只有四十四颗。这些石磨石棒,可能是上山古人为稻谷脱粒的优良工具。更重要的是,经过科学的分析,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中的稻谷遗存,有人工栽培的特征。这些稻谷,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和培植,正逐渐化为大地上的农作物,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

一个残缺的大口陶盆,一颗小小的稻粒,一块磨盘,一根石棒,一个被揭示的古人村落遗址,成为考古的钥匙,埋藏多年的秘密被发现。上山遗址的发现,印证着先民万年前的智慧和勤劳。上山遗址,是人类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在浦江,已经建起了一个造型质朴却内涵丰富的上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大片稻田之中,当年的考古现场,被保留在博物馆的大厅里。在这里,能看到上山人用过的各种陶器。大大小小的陶罐上,可以依稀看到神秘的图案,那是一些寄托着飞扬神思的点和线条。还有石头做成的工具,磨盘、石球、石刀、石锤、石凿。而博物馆的中心焦点,是那颗黑色稻粒。在射灯的映照下,小小的万年古稻熠熠闪亮,如钻石,如乌金,牵动着参观者的思绪,让人的联想穿越时空,飞向遥远的古代。

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有袁隆平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的重大发现,使这位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深感欣喜,于是挥毫写下这八个字。

正是晚秋时分,风中已有寒意。但上山博物馆周围的一大片稻海,却在天地间蔓延着耀眼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点头,那是沉浸于丰收欢悦的微笑。稻田中,我看到一些装束简朴的农民在劳作,有人在车水,有人在弯腰收割,也有人牵着牛走在田间。走近细看,原来是一组组不动的雕塑。这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

视线越过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浦江的仙华山。浦江友人告诉我,在仙华山上,有一些神奇的岩石,上面有远古的神秘雕刻,这些岩雕的年代和成因,至今仍是谜。离开上山遗址,友人带我上了仙华山。在苍茫暮色中,我看到了那些隐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岩石。岩石上的浮雕,不是文字,也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一些奇怪的符号,如一个个圆睁着或者微逢着的巨眼。神秘的眼神中,有惊奇,有诘问,有沉思,有疑惑。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色弥漫,无论是冰雪覆盖,还是风雨交加,这些眼睛永远在石头上睁着,默默遥望着无垠的苍穹。我想,这些浮雕,会不会和驯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着某种关联?相信我们的考古学家终有解密的一天。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上山遗址博物馆中,炭化的黑色稻虽然不够起眼,却能牵动参观者的思绪,主要原因是这颗稻米经历了万年之久。
B.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就建立在当年考古现场上,其意图是体现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考古人的高度肯定与深情礼赞。
C.上山遗址出土了陶器以及各种磨石,还有很多石球石棒,考古学家蒋乐平的试验证实了它们和稻谷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D.上山遗址博物馆特色明显,它以“农耕文化”为展示主题,里面陈列有陶器、农耕工具等文物,周围有农耕雕塑。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虽然简洁,却总领了文章内容。“寻访”一词表明参观目的,“万年”一词与现在相对,体现了稻源的历史久远。
B.文章先介绍上山遗址博物馆中的焦点——一颗已经炭化的黑色稻米,再写参观一事,这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印象深刻。
C.文章写到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在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的题词,通过名人题词强化了上山遗址发现炭化黑色稻米的重大历史意义。
D.文章语言真切自然,用词准确。如第三段中“似乎”“也许”等猜想性词语的运用,表明了作者的心理和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
3.本文写考古学家的检验和试验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赵丽宏的散文风格为“清新、宏阔”,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2021-04-12更新 | 3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