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30301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

常克

①离开广元,心头回味的是一片芦苇荡。四川广元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剑门雄关、昭化码头等古迹,也有现代化的闹市繁华,但我心头久留的,却是那片连绵的芦苇荡。

②从雄奇峻峭的剑门关回到广元城区,朋友们决定去逛逛最热闹的老街。司机很热情地对我们说,这个地方叫上下河街,广元的商业中心,就是这里了,现在才八点来钟,正热闹。

③人来人往,霓虹灯光芒四射,广元的老城闹市区,这个时间正欢快得手舞足蹈。转悠几条街,眼睛渐渐有些倦怠。正想回宾馆,有朋友往前一指说,前面好像到嘉陵江边了,过去看看。我们漫不经心越过街区,走下临江护堤的石梯。宽阔的嘉陵江奔涌而过,而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居然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黑压压的,在夜色中犹如浓墨泼洒,波澜壮阔,妙不可言。那一瞬间,我们都惊呼起来。

④那芦苇生得实在有气势,高出人大半头,估计得有一两公里长,顺着嘉陵江岸一直延伸。显然是经过了精心布局,一条弯弯曲曲的木板栈道,就在芦苇丛中穿过,若隐若现。可以想象,逢入秋或春花烂漫,这一片芦苇荡中,当有多少人流连,一拨拨来,一群群去,看花絮如雪,听江声杳渺,蒹葭苍苍在水一方,何等闲适旷达!

⑤疑问也正在于此:这么好的芦苇荡,印象中应该生长在城市外围,或者乡村的湖塘、远山的田垄、人迹罕至的荒郊……此时此刻,在城市的核心区,如此喧嚷的通衢,居然也能遇见,大感意外。

⑥再转念一想,城市芦苇荡,这个题材应该不止临江铺设景观那点事。貌似草叶几枝,实则四两拨千斤,神来之笔。

⑦什么叫城市的情商?这就是!

⑧现在的都市,高楼林立,人群熙攘,繁华无处不在,久之便觉得乏善可陈。宝马香车高厦丽楼早就不是话题,缺的是钢筋水泥之下的那份体贴,那种淡淡的笑意。我们姑且将其称为城市的情商吧。正如一个人,纵然锦衣玉食雍容华贵,但老正襟危坐,也就索然无味矣。

⑨体现城市情商者,不一定浓烈惊艳,也不一定成为地标,但一定亲切柔软,能够让人放松下来。入则芳草萋萋,别时落霞与孤鹜齐飞,求的就是那种意境。

⑩城市情商对应出城市格局。有情商的城市,一定是有人情味的,格局断不会小。格局说到底,讲的是亲和力,讲的是以点带面,讲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激励。城市有情商,才会让人觉得日子越来越滋润,心里头多半都月色溶溶或者遍地阳光。

⑪回到家乡后专门查资料,才知我们眼里那一湾芦苇,应该叫巴茅,只是和芦苇长得极像。巴茅居然可以变身为城市景观!难以想象,2014年5月长廊竣工之前,那一带曾是荒芜的河滩,乱草丛生,一地垃圾。建一处临江长廊,本可以有更多奇花异木的选项,但广元选择了长在山沟里的巴茅,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诗与远方。这个创意足够极简,也足够有情商。

⑫有情商,是城市之幸。到过重庆的人,会觉得重庆地铁和轻轨特别好玩,它们在山峦起伏的城市中纵横捭阖,或上天,或瞬间入地,被形象地比喻为三百六十度立体魔幻现实主义效果,已成为外地游客玩转山城的必修课。让人觉得特别贴心的是,每条线路的颜色都有对应表现和形象命名,比如三号线是琉璃蓝,五号线是浅葱蓝……不同站点外立面的设计也各有表现的主题,比如牛角沱站是时光隧道夜景主题,江北机场站是青花瓷中国风主题……坐一趟地铁或轻轨,就是一次轻盈但熨帖的文化分享,心灵总有几分得了抚慰的感动。

⑬被一种城市的温情折服,可能缘于某处景致,也可能得自重新唤起的某种民俗民风……只要用心,城市便可暗含情商。一场全民阅读活动,湖北十堰市从2000年坚持至今。通过各种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读书把越来越多人联结在一个幸福的点上。这座城市也许没有想到,不经意间,他们同样诠释了城市的情商。

⑭让城市温暖起来,无须轰轰烈烈。每一种安顿都来自家园的呼唤,那些让人嫣然一笑的都市情愫,无论白天黑夜,都会在心头热乎乎地弥漫。就像芦苇或者巴茅,生在水乡泽国深山老林,那叫本色。生在闹市区,那就有了表情,会笑,会唱歌,会舞蹈,会流露出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作者一行在老城闹市区闲逛时,“眼睛渐渐有些倦怠”“漫不经心越过街区”,目的是为下文写芦苇荡的波澜壮阔蓄势,表达内心的震撼之情。
B.文章第四段画线部分想象人们在春秋两季游赏芦苇荡的画面和感受,句式整散结合,且化用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营造出优美典雅的意境。
C.广元选择长在山沟里的巴茅作为城市里的景观,创意“极简”也极富情商,这是广元的“情深意长”,说明城市的情商就是与众不同的布局设计。
D.作者认为广元城市的这一片芦苇荡、重庆地铁和轻轨线路的文化主题、湖北十堰接地气聚人气的全民阅读活动,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城市的情深意长。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义。
(1)宝马香车高厦丽楼早就不是话题,缺的是钢筋水泥之下的那份体贴,那种淡淡的笑意。
(2)生在闹市区,那就有了表情,会笑,会唱歌,会舞蹈,会流露出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
3.请你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城市情商的具体表现。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农村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所盼望的结果,就是收获。农民们担心风旱虫涝,费上血汗力气,只等粮食割到场里,才能吁一口粗气,笑嘻嘻地看着自己的成功。虽然就是这点成功,也许还得去纳交国税,也许还得把大部分送给地主;但眼看着那黄澄澄的粮粒像珍珠一般,正和自己亲身养育成人的孩子那样,哪里由得自己心里不滋润呢?

所以在收获的时候,跑到乡下去看一看,固然他们忙得比平时倍上加倍,然而这种忙中,是有无限的忙趣的。我们明知道他们这种趣味的前途,难免不被现实的苦恼打得粉碎,可是也不忍得在他滚热的头顶上,浇上一瓢冷水呵。

因为漂流在外,多年没有看到过故乡中收获时的景象了;但每次看见米勒的名画《拾穗》,就不免觉得起了一种莫名的怀乡病,从他那深沉的笔调上,融浑的色彩上,联想起农村的秋野,正是这般意味;尤其是“拾穗”这二字,他与中国农村风俗上的“拾麦”“拾稻”等同,更不能不使我从这里推想到儿时在农村中的欢悦,所以我特别喜欢这张画,更从这张画上加重了自己的萦思。

不管是五六月的割麦,或者是七八月的割稻,都是同样的风俗,就是任管你自己下泊,或者是用了把头雇了短工,总是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地往前割着,不再回头的。另外他身后边,便跟了不少的农妇,小孩。他快割时,他们紧跟;他慢割时,他们慢跟,跟在后边,专于拾取他遗落下的麦穗或稻穗,拾到手里便成了自己意外的所得。从来没有打过约会,也从来没有出过争执的,这种风俗就叫做“拾庄稼”。

关于这种风俗的起源,虽然我们是无从稽考,然而据我想,原始的农村社会,是在互助中维持着,那时自然没有地主农奴之分。同时生产者便是享有者,因为需要大家帮忙,拾几个穗儿,又算一回甚么事;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加邻里的和睦哩。后来便相沿成风,一直到农村社会的方式改变了,而它还一天一天地传留下来。

不过,这种老风俗流传到某一个时候,也总有一个渐渐地破毁的时候。不晓得从什么时候起,在“拾庄稼”之外,又添上了“看边”的一个名词。什么叫“看边”,就是在收获时,监视着“拾庄稼人”别溢出了“拾”的范围,而到了掠夺的地步。

我在幼小的时候,也曾跟着成人做这“看边”的事。我还影影绰绰地记得:割麦子时,便编“麦秆龙”“麦秆螺旋”玩;割谷时,便拿穗子来顶在头上做雉尾翎;尤其是割豆子时,捉蝈蝈,还要捉红虫喂红下颏鸟哩;这些,都是很有趣的玩意儿。忘记了在一本甚么书上,看到了“拾麦不回头”的风俗,在古罗马时代也曾有的,可是不知那时也有“看边”没有。

前些日,会到一个故乡的老农,偶尔闲谈起来,说到“拾庄稼”“看边”等事,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年头真是不兴了,这两年来,哪里是‘看边’,简直是打架;哪里是‘拾庄稼’,简直是抢劫——本来庄户人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坏,又有谁还去显仁德装老实呃!”我听了他的话,一瞥破落农村的暗影,浮到我的眼前,使我也不能不默然了。

从这里我更想到像这样的风俗,且不必去管他是原始的保留,或者是像儒家所说的那淳朴的遗俗,但我知道他无论如何再也难得保留下去了;农村不会永远地停滞着。那这种事儿,自然不能不由“拾庄稼”,而添加了“看边”;如今,农村的封建力量渐渐地摧毁破灭,那代替的又焉得不是打架和抢掠呢!

那么,将来怎么样?

我虽然没有到过农村工业化的国家——像美国那样,然而我已经想到了,你想机器不比镰刀,也不比手;它不但是快的,而且它也一定不会闪下一穗两穗,让它老实地在农田里,供你们“拾庄稼”的人,从容不迫地跟在后面拾。收获的速率加强了,收获的效能也加重了,像风卷残云一般,机器是一只怪物,毫不存留收获着,“看边”是不需要了,“拾庄稼”那不也是幻想吗?

至于未来的农村,那自然又不是单是事实上能拾不能拾的问题;你想“各尽其能,共同消费”的社会底下,私有制是灭亡了,哪里还有你的我的,我既不需要在私有的观点上来“看边”防备你,也不允许以公众的利益而拾扫己有;同时,一定也会感到不劳而“拾”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吧!

然而,在目前,尤其是在乡村已经失了脚的中国,还是先慢慢地去想将来吧,现在呀,现在只好先让他把打架和抢掠代替了“拾庄稼”和“看边”;可是这也是只是现在呵!

我从“拾庄稼”“看边”的风俗的消失中,微验出农村的颜色是逐渐地在变着了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孟超(1902—1976),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著名作家。②本文原载1936年7月《文学》月刊第7卷第1号。③此篇的哲理性是值得细细咀嚼的。作者通过对“拾穗”的写实、溯源,以及今后必将消失的预见,揭示着一条不可改变的社会发展规律。人们应正视现实,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这种思想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源于他不满当时那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吃人制度,源于他对新社会制度的向往。

(摘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1.作者在讲到“拾庄稼”和“看边”的变迁后,发出感叹说“那么,将来怎么样”。试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推测“将来”的景象。
2.作者在文中写了米勒的名画《拾穗》,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么写的目的。
3.如何理解“微验出农村的颜色是逐渐地在变着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018-09-27更新 | 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丁帆

白云苍狗,半个世纪了,那间土坯屋,成为我灵魂驿站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栖息地。

一次次在梦中回到那个老屋里,鸡鸣犬吠,蛙声蝉音,青灯黄卷,飘雪夜读。

一次次在梦中看见了那浩渺的水荡,水天一色,白帆点点,孤鹜落霞,莲荷碧天。

还是在那个老屋里,凄风苦雨,雪窖冰天,清水冷灶,饥不择食。

还是那个浩渺的水荡,风雨交加,寒耕热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无论是诗意的画面,还是悲惨的图景,都牢牢地植入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无法抹去的影像,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样,我用半个多世纪来叩问自己——我是梦里的客呢,还是梦里的主?我是现实中的客呢,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主?

记得那些年农闲时,我坐在自己十六岁就参与挑河工建成的大溪河畔,一遍遍地背诵那些一知半解的唐诗宋词时,最感喟的是那些充满着伤感的诗词,比如朱敦儒的《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偶然读到李煜的《浪淘沙令》,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让我眼前一亮,幡然点醒我去探寻自己是这水乡的“客”还是“主”的命题。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离开那个“异乡”以后,多少年来,在我的梦里,我分明就是那个叫作“异乡”的“主”。

“梦里不知身是主”,那是在回城绝望时的感受,我只能摘下“异乡客”的帽子,把自己融化在浩渺水乡的蓝天白云中;当我离开那个“异乡”进入新的生活时,我才有了“梦里不知身是客”的醒悟。

于是,我想把那个埋藏在灵魂墓地里的青春“木乃伊”挖出来抱抱,不是因为矫情,不是因为忏悔,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开始写“插队系列”的随笔,新世纪以来我又写了《饿乡记食》那样的散文,都是因为无法摆脱“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结,我深知这个梦魇注定会终生缠着我,成为我的“梦中情人”,无论她是妖魔还是天仙。

一九八七年,在我离开十三年后又一次回到老屋前,黄昏的云霞笼罩在炊烟缭绕的寂静水乡氤氲中的水彩画,便又一次进入梦境中,平添了几分活气。见到的仍然是昔日的风景和旧人的容颜。乡亲们一个个从田里爬上来,拊掌大笑。在昔日的邻居家里谈笑风生,畅叙旧情,我分明清楚自己是“异乡客”,却也沉浸在不是“客”的情境中。

这次省作协组织采风,本来我已经回绝了,突然,那个“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结又一次勾起了我的回乡之情,于是,我又踏上了归途。

其实我最想看到却又最怕看到的就是那个老屋前前后后如今的风景与人,它是“物是人非”还是“人是物非”呢?

行前,作家朋友们都说那里的变化肯定很大,旧貌换新颜,无法辨认出昔日旧影,我说,我倒是希望看到旧时的田园和昔日的邻居,因为那是永远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的影像。

说实话,我又何尝不想祈福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一样,我希望有一个水乡巨变,让栖居在那里的乡亲们过上天堂般的生活;然而,我还是恐惧变化搅碎了我的梦境,将我的灵魂底片彻底销毁,让我无法在“梦里的客”和“现实的主”的时空之间进行精神的游弋。

我的老屋还在!虽然已经被邻人翻盖围成了三间瓦屋且带灶间的小院,但是格局却一点没变,屋后的小河仍在,水码头遗址尚在,只不过是捆绑成的柳树棍换成了水泥墩,我依稀又听到了半个世纪前人们在河边的对话,行船者与岸边挑水浆衣、淘米洗菜的姑娘少妇的嬉闹。

如今一切都归于寂静,只听得一两声不知是喜鹊还是老鸦的鸣叫,河面上已经没了行船,只有浮萍在微风中晃动。

这些景象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梭罗的话,文明改善了人类的房屋,但并没有同时改善居住在房子里的人。我相信这一点。对于人类这一整体的改善,我也许不再抱有信心。但明天并不是世界末日,每一代都是重新开始的,就个体来说,都是可以趋于完善和完美的。

然而,我们这些曾经住在这种老屋里的人又会对世界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我在梦境与现实的“主”与“客”之间彷徨独彷徨,徘徊独徘徊。

我很想像作家苇岸那样:“我有意光着脚,踩在松软、湿润、略带凉意的土壤上,我感觉我已与大地融为一体。”这虽然带有罗曼蒂克式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却不能,我们这一代曾经生活在这片泥土里的人,终究都回不去了。

历史不再给我机会,我只能定格在“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虚无缥缈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梦中异乡影像时,采用整句对举的形式,为读者描摹了异乡在“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充沛的感染力。
B.文中引用梭罗的话,表明了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接着又说“也许不再抱有信心”,暗含对乡亲们放弃精神家园建设的失望之意。
C.文中“我”将曾经的知青岁月比作“木乃伊”,是因为“我”已经将那段岁月永远地保存起来,牢牢地植入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形象而准确。
D.文章对现实中的水乡的景象描写着笔不多,但勾勒出一种朦胧而有诗意、恬静而有情趣的生活美,进一步衬托出水乡是“我”灵魂的栖息地。
2.文章详写了“我”参与省作协组织采风时回老屋的情景,请结合文章分析这次回老屋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只能定格在‘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虚无缥缈中”?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2-07-06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拉倒。那时,寺庙多已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关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魄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很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心不在写故乡,也不在写胡同,因此开篇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做了独特的界定,这有助于凸现胡同与“我”之间的联系。
B.作者以胡同为线索对自己四十年生命历程做回顾,其中用“小男孩”这样的称谓来指称自己,叙述中有种间离感和审视意味。
C.小男孩不停地看太阳,等候着母亲回家,是因为他知道太阳落山后妈妈才能回家,小小年纪却颇为懂事,能够体谅母亲的辛劳。
D.作者回忆往事时保持着情感的克制,不做过多渲染,多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作描写,表现出超越生活悲喜、坦然面对命运的达观。
2.请根据“我”在胡同里生活的经历,简要分析胡同“构成了我”的具体内涵。
3.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9-07-01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