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5 题号:130687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妈的节目

李燕燕

三十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气一块块从内里浸润出来,浸得纸面斑驳。

“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的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集市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一个卖肉的档口;除了河里打来的鱼虾,还有人用水泥在集市一角搭了池子,卖四五斤重大大草鱼——听说人家把承包来的土地挖了鱼塘,买了上好的饲料喂鱼,听上去挺新鲜。

“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脱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旁边。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

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吃点东西没啥心疼的。”赵妈说。

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封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赵妈记得,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经过的有山、有河、有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手。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猪肉已是赶集就能买,正月间剩的腊肉还有七八块挂在房檐下。所以,扯“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纯粹只是赶一个过节的样子。她还得比往常多扯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从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是去年年初修好的,路的两边还种上了高大的云杉。因为赵妈家新起了三层木楼,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赵妈家里。

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鱼生长在清澈的溪水里,周身除了一根骨头全是肉,很好抓,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活灵活现的新鲜事。

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广州归来的大儿子提着红彤彤的“烧腊”,说这是当地特产,赵妈不以为意:尝个新鲜好了,难道还能比咱们这的烫油鹅好吃?张叔正处理一条四斤重的大鲤鱼,从成都回来的二女儿帮忙切炮姜、泡海椒。张叔上了年纪有点絮叨,说二女儿不该贷款买小货车,到底欠了钱心里不踏实。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还那货车钱不会有压力。张叔又说二儿子别闲着,开春赶紧挖口池塘去。小女儿刚骑摩托车转来,张叔扭头看见她,正待张口说,却被赵妈塞了块炸糍粑在嘴里:“过年啦,莫要抱怨。节节高咯!”

院门外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

很多年后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

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节节攀高围成的花墙里,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故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扬。

赵妈家挖的那口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瓜子,若客人垂钓,钓到的是不到一斤的“小鱼”,赵妈不收钱还帮着做鱼;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得主人家的一点心意。

“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注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

客人很多,赵妈很忙。她一面从流转来的几亩地里摘香菇,一面指挥几个年轻人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

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肉棒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小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有好多!”

“不是,这都是别人炸得金黄的,我不去溪里捕鱼!”赵妈回答。

“那是,不能捕鱼,我看乡里立了‘禁渔令’,捕了要遭罚款。”客人说。

“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将赵妈与张叔对比,如关于中秋节买火腿月饼以及对儿女春节回家的态度等,是为了用张叔的谨小慎微衬托赵妈的乐观豁达。
B.清明节赵妈做馍馍,让儿子下溪沟抓“肉棒鱼”,盛情招待驾驶员和售票员这些情节是为了凸显赵妈的热情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C.小说中,赵妈在端午节“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站在蜀葵“花墙里”寓含深意,象征着农民真正成了乡村的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D.小说以赵妈的话收束全文,使农民朴实的生活观念与时代环保主题暗合,充分显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彰显了文章的时代色彩。
2.小说所写内容时间跨度前后长达几十年,可写的事情与人物很多,但作者却只选择其中几件事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的含义。
2021·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了冰,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散会时,队长拍着他的肩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幸好会上说这个月的任务能提前四天完成,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重新鼓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依稀是个很年轻的姑娘。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赶车的尖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我是下班回村的工人,你让我搭一节车吧。

胶皮大车慢慢停下来。她坐着没有动,只是侧着脸冷冷地说:同志,坐上来吧。

姑娘赶着车,一直没有看他。他有点难受,忍不住问道:同志,你是哪个村的?

营下村。姑娘回了一句,就不再讲了。

呵,那我可以搭十里的车了!康少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是康家屯的。在鞍钢干活,起先在无缝钢管厂,现在……他很想把他们将会胜过乙队的竞赛说出来。这点火种似的欢悦,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

姑娘仿佛没听他说话,只是舞动鞭子,把马赶得飞快。

你是天天回家吗?赶车的姑娘突然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康少明奇怪她会这样发问,但因为到底她在讲话了,便高兴地回答:是的,天天回家。

你没上过村子的夜校吧?这回赶车的姑娘侧过脸来,望他一眼,声调里带着责备。

康少明看见赶车的姑娘到底望他一眼了,便高兴地解释:同志,你不晓得,我们都忙去了。

我们再忙也得上夜校。姑娘骄傲地回答一句,便又响了下鞭子,赶得马飞跑起来。康少明一下明白她迅速赶马的原因了,便劝慰地说:怕跑再快,你也赶不上了。

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好。断然地说,声调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康少明不满这个姑娘总有点盛气凌人,但还是用温和的口气说:同志,你怎么不早点回去呢?

那有什么办法呢?遇见那样多的人。姑娘重重抵塞一句。他不住诧异地问:同志,你说什么人多,那样使你难受?

呵呦,这样大的事情,你都还不晓得吗?姑娘诧异起来。

什么大事情?康少明不安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姑娘颇难应付,随时都会给他突如其来的袭击。

你们当真忙昏头了,姑娘大声责备他,口气上还带着讥笑,到处都在讲总路线,你们都不晓得吗?

怎么不晓得?康少明立刻反驳,我就是为了总路线,才拼命搞竞赛哪……

但姑娘一直说下去,并不理会他的话:你要是到粮食公司去看看就晓得了,好多人送余粮过去卖。

呵,你是送余粮去卖的吗?少明惊喜地叫了起来,你当真是做了一件极大事情哪……

今天晚上就是缺了课,也是值得的。他对这姑娘简直是在衷心地赞美了。

车子突然停了,康少明赶忙跳下车去帮她饮马,提灯照着。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一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没有见过,不禁看呆了。

饮完了马,她抬头望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

康少明搭讪地笑着说:同志,你只消看看我这张鬼脸子,就晓得我们工人,真是忙得够呛。

忙是忙,你们可生产得多喃!姑娘感到大笑有些对不起似的,赶紧表示好感,最近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

他是什么样子,我真想看看他!她说到这里,突然偏起头,笑着问:同志,你们啥时候,造拖拉机来呵?可不要叫我们老等哪。

康少明看见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说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觉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你们多打粮食,拖拉机就造得快呵!

多打粮食,那我们合作社是不成问题的。姑娘大声地说。

康少明希望把话继续谈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跑到三岔路口,姑娘冷冷地说:同志,下吧,到这里分路了。

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地说:同志,谢谢你,能问一声你的姓名吗?

谢什么,我姓林,叫林云。

康少明很希望林云也问他的姓名,但她没有问。他呆呆地站了一阵,才又动身走着。他边走边不快地想:这小东西,眼睛真生得高呵,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

白雪盖着的村里静悄悄的,好多人家都熄灯了。妈开门接着他,屋里暖和和的,但灯光照着的玻璃窗上,已结上了冰花。

远处雪的原野里,传来火车过的声音,还响了一两声尖厉的汽笛。

夜,静极了。

1954116日(有删改)


【注】①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提到的“燃烧在他心里的火种”,指在总路线引领下的劳动竞赛中胜过对手。
B.林云在康少明点明身份后才答应让他搭车,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表现对工人的信任。
C.林云通过康少明搭上车后并不着急的情绪和“天天回家”的话推断出他没上村中夜校。
D.以康少明对林云由不满到赞美再到不舍分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青年工人的感情生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康少明“点把钟就跑到了”的愉快和豪气,林云“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的自信,反映出青年们的精神风貌。
B.“提灯照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林云的美丽让康少明暗生情愫;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
C.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结构;火车的汽笛声反衬出乡村寂静,也象征着国家奏响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D.小说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在人物称呼上忠于故事的发展,在林云把自己姓名告知康少明之前,文章都以“姑娘”指代林云。
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康少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艾芜曾请教鲁迅写短篇小说时应如何使用材料,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内容选材的特点及其表达的主题。
2022-04-02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垃圾分类

刘会然

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居委会王大妈就朝他嚷了起来。

王大妈气愤道,这些天,小区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你大卫难道是木头人?王大妈眼睛直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可要记住喽。

大卫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站姿,再来个敬礼的手势。

近段时间全市上下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宣传栏,纷纷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正确的分类方法。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等地方都分发了崭新的垃圾桶:绿色垃圾桶投掷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桶投掷不可回收垃圾。市区每个居委会还成立了垃圾分类劝导小组,由部分热心大妈担任组员,分区分块负责劝导工作。

这不,大卫一出门扔垃圾,就被王大妈逮住了。一只垃圾袋?这显然不符合垃圾分类标准,就是形式上也不符合。绿色垃圾袋装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袋装不可回收垃圾。这段时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何况大人?

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是一只垃圾袋,必会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垃圾都放一个袋里,总不能重新倒出来再分类吧,再说,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不如……

大卫另找了一个黑色垃圾袋,把绿色垃圾袋的部分垃圾倒入黑色垃圾袋。

就这样,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把绿色垃圾袋扔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扔进黑色垃圾桶里。

一旁的王大妈朝大卫竖起了大拇指,说,大卫,今天好样的。

大卫赶紧说,谢谢!谢谢!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又来了个敬礼的手势。

吹着口哨,大卫回到楼上,心里窃笑,垃圾分类,其实挺容易嘛,哈。

那天傍晚,大卫故伎重演,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

居委会王大妈就嚷了起来,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故作惊讶状,说,王大妈,又怎么啦?

王大妈接过大卫手中的两个垃圾袋,呼啦啦敞开。王大妈眼睛直挺挺地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了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不要耍小聪明喽。

大卫赶紧说,明白了,明白了。

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忘记垃圾分类了,肯定要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嗨,就算是为先前的恶习补过吧。大卫找来口罩和橡胶手套,把倒在一起的垃圾,分门别类放置在绿、黑两只垃圾袋里。

这次总算合格了,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把绿色垃圾袋丢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丢进黑色垃圾桶里。

这时,一辆运垃圾的电动三轮车开过来了,从车上下来一位穿黄衣服的清运工。

只见清运工把一个个或绿或黑的袋子纷纷拆开,把所有垃圾袋里的垃圾,都倒进那个狭长的车斗里。

大卫说,麻烦,垃圾都分类好了,干吗不一袋袋分类倒入?

清运工说,现在不是提倡垃圾分类嘛,这些袋子倒进去,多可惜,倒完垃圾不是都可以循环利用吗?

王大妈赶紧说,对,对,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循环利用,大卫,你可要好好学习这位清运工呢。

很快,电动三轮车载着满车的垃圾,晃荡晃荡离开了。

突然,大卫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于《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13期)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将王大妈作为主要人物,让读者来认识其性格特征,而大卫则是次要人物,处于次要地位,使小说更显客观有序。
B.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作者在塑造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C.小说第七自然段采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全市上下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情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既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在叙写大卫四次扔垃圾的场景时,重复描写人物的某些语言、神态和动作,画面感极强,既强化了人物 的形象特征,又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
2.小说三次写大卫“晃荡着来到楼下垃圾桶旁”,分别体现了大卫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意蕴。
2021-06-26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陷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的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所谓边庭。乡村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他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的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老百姓血液的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睁得更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他简捷地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的过路人,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顿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与自己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自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被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1930年8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处于是否递交“投名状”的矛盾中,这是造成林冲与王伦矛盾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
B.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是美好的,“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声动,胡儿扫过”,边塞激昂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勾起了豹子头林冲无限遐想,他想起了幼年生活、父亲劳苦、拜师学武等画面,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妻荫子。
D.文末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从“清脆的画角声”体现梁山泊有士卒的现实,从“寒冽的晨气”表现季节的特征,从“呜咽发响”表现林冲沉重的心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文中林冲遇到梁山泊两喽啰起到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的看法。最终林冲因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C.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D.小说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3.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从身份、性格、处事方式等三个角度加以说明。
2023-07-06更新 | 1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