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54265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了冰,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散会时,队长拍着他的肩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幸好会上说这个月的任务能提前四天完成,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重新鼓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依稀是个很年轻的姑娘。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赶车的尖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我是下班回村的工人,你让我搭一节车吧。

胶皮大车慢慢停下来。她坐着没有动,只是侧着脸冷冷地说:同志,坐上来吧。

姑娘赶着车,一直没有看他。他有点难受,忍不住问道:同志,你是哪个村的?

营下村。姑娘回了一句,就不再讲了。

呵,那我可以搭十里的车了!康少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是康家屯的。在鞍钢干活,起先在无缝钢管厂,现在……他很想把他们将会胜过乙队的竞赛说出来。这点火种似的欢悦,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

姑娘仿佛没听他说话,只是舞动鞭子,把马赶得飞快。

你是天天回家吗?赶车的姑娘突然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康少明奇怪她会这样发问,但因为到底她在讲话了,便高兴地回答:是的,天天回家。

你没上过村子的夜校吧?这回赶车的姑娘侧过脸来,望他一眼,声调里带着责备。

康少明看见赶车的姑娘到底望他一眼了,便高兴地解释:同志,你不晓得,我们都忙去了。

我们再忙也得上夜校。姑娘骄傲地回答一句,便又响了下鞭子,赶得马飞跑起来。康少明一下明白她迅速赶马的原因了,便劝慰地说:怕跑再快,你也赶不上了。

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好。断然地说,声调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康少明不满这个姑娘总有点盛气凌人,但还是用温和的口气说:同志,你怎么不早点回去呢?

那有什么办法呢?遇见那样多的人。姑娘重重抵塞一句。他不住诧异地问:同志,你说什么人多,那样使你难受?

呵呦,这样大的事情,你都还不晓得吗?姑娘诧异起来。

什么大事情?康少明不安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姑娘颇难应付,随时都会给他突如其来的袭击。

你们当真忙昏头了,姑娘大声责备他,口气上还带着讥笑,到处都在讲总路线,你们都不晓得吗?

怎么不晓得?康少明立刻反驳,我就是为了总路线,才拼命搞竞赛哪……

但姑娘一直说下去,并不理会他的话:你要是到粮食公司去看看就晓得了,好多人送余粮过去卖。

呵,你是送余粮去卖的吗?少明惊喜地叫了起来,你当真是做了一件极大事情哪……

今天晚上就是缺了课,也是值得的。他对这姑娘简直是在衷心地赞美了。

车子突然停了,康少明赶忙跳下车去帮她饮马,提灯照着。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一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没有见过,不禁看呆了。

饮完了马,她抬头望见他满脸的混凝土水浆,不禁笑了。

康少明搭讪地笑着说:同志,你只消看看我这张鬼脸子,就晓得我们工人,真是忙得够呛。

忙是忙,你们可生产得多喃!姑娘感到大笑有些对不起似的,赶紧表示好感,最近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

他是什么样子,我真想看看他!她说到这里,突然偏起头,笑着问:同志,你们啥时候,造拖拉机来呵?可不要叫我们老等哪。

康少明看见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说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觉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你们多打粮食,拖拉机就造得快呵!

多打粮食,那我们合作社是不成问题的。姑娘大声地说。

康少明希望把话继续谈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跑到三岔路口,姑娘冷冷地说:同志,下吧,到这里分路了。

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地说:同志,谢谢你,能问一声你的姓名吗?

谢什么,我姓林,叫林云。

康少明很希望林云也问他的姓名,但她没有问。他呆呆地站了一阵,才又动身走着。他边走边不快地想:这小东西,眼睛真生得高呵,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

白雪盖着的村里静悄悄的,好多人家都熄灯了。妈开门接着他,屋里暖和和的,但灯光照着的玻璃窗上,已结上了冰花。

远处雪的原野里,传来火车过的声音,还响了一两声尖厉的汽笛。

夜,静极了。

1954116日(有删改)


【注】①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提到的“燃烧在他心里的火种”,指在总路线引领下的劳动竞赛中胜过对手。
B.林云在康少明点明身份后才答应让他搭车,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表现对工人的信任。
C.林云通过康少明搭上车后并不着急的情绪和“天天回家”的话推断出他没上村中夜校。
D.以康少明对林云由不满到赞美再到不舍分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青年工人的感情生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康少明“点把钟就跑到了”的愉快和豪气,林云“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的自信,反映出青年们的精神风貌。
B.“提灯照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林云的美丽让康少明暗生情愫;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
C.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结构;火车的汽笛声反衬出乡村寂静,也象征着国家奏响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D.小说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在人物称呼上忠于故事的发展,在林云把自己姓名告知康少明之前,文章都以“姑娘”指代林云。
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康少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艾芜曾请教鲁迅写短篇小说时应如何使用材料,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内容选材的特点及其表达的主题。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胖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楂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父亲才说:快吃橘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的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胖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楂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橘子?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也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小说第一段将人物和小店里的食品并列在一起,暗示出该人物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
B.小说一开始就说了林德顺坐在轮椅上,设置悬念,在文章末尾才补叙揭晓他的瘫痪也是下雨天造成的。
C.孩子虽然生着病,但仍拥有"蹦跳跳游戏"的能力,在病魔的折磨下,也有着他小小世界里的自由快乐。
D.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夫妻带孩子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2.小说中有多处对比,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倒数第二段,情节已经完整,可以收笔;末尾一段是蛇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12-27更新 | 1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2017-03-14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八小时

童村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雪爬犁上的时候,他的生命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雪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

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

自然,在被押解的路上,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

尽管那个名叫平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

当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

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

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

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

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

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审讯官再说什么,他一概冷眼斜视。

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

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

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

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

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

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

审讯最终失败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不到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

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

(有删改)

相关链接:赵尚志(1908—1942),辽宁省朝阳人,黄埔四期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42年2月12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2009年,赵尚志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鞭的催促”一语,表现出日伪军押送着“他”去邀功请赏的急迫心情。
B.小说善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第三段一个“猜”字,说明“他”对自己之后的处境和结果非常清楚。
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
D.最后一段高度赞颂“他”在日寇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紧扣小说标题“最后八个小时”,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B.通过“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C.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
D.文末写“他”身材矮小,使“他”的形象更丰满,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
3.本文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是怎样通过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把“他”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2-23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