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30808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老人祠下

俞平伯

君忆南湖荡桨时,老人祠下共寻诗。

而今陌上花开日,应有将雏旧燕知。

闲兄最怕读拙作的小引,在此于是不写。但是——在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上找着一段日记,“节抄无趣,剪而贴之”。

午偕环【注】在素香斋吃素,湖滨闲步,西园啜茗。三四妹来,泛舟湖中,泊白云观,景物清绝。有题壁诗四章,各默记其一而归,录其较佳者:“蝴蝶交飞江上春,花开缓缓唤归人。至今越国如花女,荡桨南湖学拜神。”更泛舟西泠,走苏堤上吃橘子。

更于抵京之后,十二月十一日写给环的歪诗上找着几句:

街头一醉,依然无那荒寒,北风涴鬓,京洛茫茫尘土。冷壁寻诗,长堤买橘,犹记南湖荡桨侣。

够了!再讲下去岂非引子乎?然此亦一引子也。

“人生能几清游?”除却这个,陈迹的追怀久而不衰,殆有其他的缘由在。

从天之涯海之角,这样悄悄地慢慢地归来。发纽约城过蒙屈利而,绝落山机至温哥华,更犯太平洋之风涛而西,如此走了二十三天,飘飘然到了杭州城站。真不容易呀!但您猜一猜,我住了几天?不含糊,不多也不少,三天。

尖而怪的高楼,黑而忙的地道,更有什么bustaxi等等,转瞬不见了。枯林寒叶的蒙屈利而,积雪下的落山机,温煦如新秋的温哥华,嘶着吼着的太泙洋,青青拥髻的日本内海,绿阴门巷的长崎,疏灯明灭的吴淞江上,转瞬又不见了,只有一只小小的划子,在一杯水的西湖中,摆摇摇地。云呀,山呀,……凡伴着我的都是熟人哩。非但不用我张罗,并且不用我说话,甚而至于不用我去想。其滋味有如开笼的飞鸟、脱网的游鱼,仰知天地的广大,俯觉吾身之自在。月余凝想中的好梦,果真捏在手心里,反空空的不自信起来。我惟有惘惘然,“我回来了”。

冬天的游人真少,船到了漪园,依然清清冷冷的。从殿宇旁踅进去,便是老人的祠宇。前后两院落,中建小屋三楹,龛内老人披半旧的红袍,丰颐微须,面浅赭色,神仪俊朗,佳塑也。前后四壁,匾额对联实之。照例,好的少。其中有一联,并无他好,好在切题,我还记得:“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岂是老人的宣传标语耶?妙矣。

清绝的神祠,任我们四人徘徊着。曾否吃茶,曾否求签,都有点茫然。大概签是未求,因记载无考焉。茶是吃了,因凡湖上诸别墅的茶自来来得快,快于游人的脚步。当溜烟未能之顷,而盖碗叮当,雨前龙井之流已缓缓来矣。好快的缘故,在我辈雅人是不忍言的哟。

茶已泡了,莫如老实不走,我们渐徘徊于庭院间。说是冬天,记得也有点儿苍苔滑擦。“下马先寻题壁字”,我们少不得循墙而瞅,明知大概是有点“岂有此理”的,然而反正闲着,瞅瞅何妨。这一回却出“意表之外”,在东墙角上见一方秀整的字迹,原来竟是诗!不但是诗,而且恰好四首,我们便分头去记诵,赌赛着。结果,我反正没有输给她们就是。至于“蝴蝶”云云也者是第一章,大家都记住了。

“老人祠下共寻诗”的事实,只如上记。说到感想未必全无,而在我,我们只是泛泛的闲适而已,说得哪怕再露骨点,自己觉得颇高雅而已,可没有别的了。环应当说“是的呀。”若娴、珣二君复何所感,愧我脑子笨,当时未曾悬揣;此刻呢,阿呀,更加不敢武断。——这当然太顽皮了。

踯躅于荒祠下,闲闲的日子去得疾呵。我们还须重打桨北去西泠。其时日渐西颓,湖风悄然,祠下频繁的语笑,登舟后顿相看以寂寞。左眺翠紫的南屏山,其上方渲晕以浅红的光霭,知湖上名姝已回眸送客,峭厉的黄昏,主人公般快回来了。而其时我们已在苏堤上买橘子吃。

弥望皆髡秃的枯桑,苏堤似有无尽的长,我们走向哪里去?还是小立于衰草摇摇的桥堍罢。恰好有卖橘子的。橘子小而酸,黄岩也罢,塘栖也罢,都好不了。但我们不买橘子更何为呢?于是遂买。买来不吃又何为呢?于是便吃。在薄晩的西北风中,吃着冷而酸的橘子,都该记得罢?诸君。

太平洋的风涛澎湃于耳边未远,而京华的尘土早浮涌于眼下来,却借半日之闲,从湖山最佳处偷得一场清睡;朦胧入梦间,陡然想起昨天匆匆的来时,迢迢的来路,更不得不想到明天将同此匆匆而迢迢的去了。这般魂惊梦怯的心情,真奈何它不得的。我惟有惘惘然,“我回来了?”

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写于北京。

(有删改)


【注】环:俞平伯的妻子许宝驯(1895~1982),字长环(后改为莹环)。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给妻了诗中的“无那荒寒,茫茫尘上”写出了其在北京的不快和怅惘。
B.作者谈及“高楼”“地道”“taxi”等内容,暗含对海外生活的惊奇与赞叹。
C.时隔五载,作者回忆月下老人祠之游仍历历在目,表现了此次游览意义之重。
D.文中用“开笼的飞鸟,脱网的游鱼”形容游历的滋味,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子看似无心之举,实则有意为之,通过“剪贴”日记内容,简叙西湖游趣,与正文详写游历过程相映成趣。
B.文章记游,并未着力一事,要么漪园求静,要么寻诗趋雅,要么泛舟投闲,散淡叙述更利于表现作者的随性与洒脱。
C.文章末尾卒章显志,作者从偷得湖山半日闲的“清睡”中梦醒后,内心中充满了懊悔、惘然和无奈的复杂情绪。
D.文章语言颇具特色,幽默轻快的口语透露出重返故地之愉悦欢喜,稳重典雅的诗句突显了作者的闲情雅趣。
3.文章中画横线处两次写到“我回来了”,有什么不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作者追怀游赏月下老人祠的缘由。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就是远方

徐贵祥

几年前曾萌生一个想法,要写一部过日子的小说,大致意象是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庄、一座城市。常常遐想那里的人与自然,那里几十年前和几十年后的模样。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那个地方应该在西边。这次去湖北房县,出发前才知道,我的家乡和房县基本上在一个纬度,大约北纬32度,房县在我老家安徽霍邱的西边。这个发现让我惊喜不已,好像我虚拟的那个空间早已存在,正等着我去认识。

到达房县的第二天,我们参观西关老街。走在石板铺就的街面,看着在阳光下叙动的彩幌,依次走过酒楼、茶馆、药铺、银器店、竹器坊……当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当地朋友告诉我,这条老街曾经是贯通鄂豫川陕的古盐道,始建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如今,经政府投资修缮翻新,西关老街成为新兴的旅游文化景点。

老街走了大半,肚子饿了,因为各种小吃的香味太诱人,当然,唤醒味觉的还有对古代市井生活的想象。我们在两家店铺里品尝了不少美食,几乎可算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而老板都很客气,拒不收钱,说外面来的客人尝尝管够,就算请客了,谁家不请客呢?朋友说,这条古街能留存到现在,就是因为民风淳朴,坚持薄利多销。他还告诉我们,前些日子西关老街开张的时候,广场上的一口大锅装了一千斤糯米饭,旁边放着快餐盒,谁来谁吃,免费。我愣怔半天说,啊,按需分配啊。朋友说,是的,日子好过了,吃得起了,那就让大家放开肚皮吃。

我对房县的认识,是从开始的。在老街的西口,望着牌楼上西关印象四个大字,我想到的是大气、豪气、客气。忽然想起了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话:诗和远方。房县人在这句话里换了一个字,叫作诗酒远方。把字用在这里,房县人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诗经》的主要编纂者尹吉甫就是房县人。那么呢?我并不认为黄酒的发源地在房县,也不认为房县的黄酒天下第一,或许这句话还有一个内涵:诗就是酒,酒就是诗,诗和酒,都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抑或可以说,诗是精神酿造的酒,酒是物质酿造的诗。所谓诗酒远方,就是千百年来存在于我们理想中的、让生命自由挥洒的生活,比如孟浩然在《过敌人庄》里描述的:开轩面场圆,把酒话桑麻。

只是,远方在哪里?

从县城到九道乡政府所在地,途经野人谷镇,再往西北方向盘过几道山梁,气温越来越低。还只是9月末,走到一个岔路口,居然发现山上覆盖着一层薄雪。

九道乡,当地人称九道梁,就像房县向西南方伸出的一个指头,挨着神农架的肩膀,有点山高皇帝远的味道。那天半阴半晴,时阴时晴。从车窗看去,对面的山坡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的草木就像镶嵌在山坡上的宝石,一片斑斓。极目远眺,但见层峦叠嶂,半山云雾缭绕,仿佛是款款飘动的白色裙裾若隐若现地缠绕着山峰。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张九龄的诗句: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当天下午,我们赶到响应沟村的村部。乡文化站长把我们领到一个刚刚住进楼房的前贫困户的家里,动员女主人唱民歌。女主人六十岁出头,一头黑发一尘不染,扎着两条辫子,见到我们一点儿也不见外,头一扬,清清嗓子就开唱。唱的是《卖馄饨》,伴以动作,好像是讲一对夫妻做小生意,相亲相爱,苦中有乐。文化站长又领来两位老年妇女,一位刚刚七十岁,一位接近八十岁,头发也是黑多白少。她们每人都唱了一首歌,然后坐下来跟我们聊天。

坐在三位老年妇女的对面,我突然发现她们都悠然地跷着二郎腿,都是心满意足的笑脸,构成了一幅流溢着幸福感的画面,储存在我们一行十几个人的手机里。

暮色苍茫,我们村前村后地察看村容村貌。多数村民都从高山上迁了下来,村部所在的山坡俨然成了集镇。一所房前聚集了十几个人,刚刚放学的孩子跟着我们撒欢,孩子们都很干净,小脸蛋洋溢着自信和快乐。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农民眉开眼笑,硬把铜管烟袋往我手上塞。这个农民说,你回去给中央带个话,精准扶贫政策好啊,村里办起了企业,往后,娃们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在村部吃过晚饭,刚刚走出食堂,一曲《梁祝》绊住了我们的双脚。但见村部广场灯火通明,欢快的乐曲声中,十几个女子翩翩起舞,舞姿轻盈,步伐矫健,像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姑娘,直到走近了才看出,都是老年妇女,头发多数也是黑的。

次日吃过早饭,踏上返回县城的路。车头向东,向北,盘旋,上下。走到一个制高点,我向外看了一眼,连忙喊停车。

这是个地道的晴天。远远地,从我们下车的地方向西边望去,云蒸霞蔚,山坳里的九道梁集镇在白云深处时隐时现,如梦似幻,如诗如画。想象着那里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天,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图景在我眼前浮现。

十几个手机,还有几部专业相机,各自选择角度,眺望远方,再远方……直到走出很远,我还在想,远方在哪里?或许在那个时刻,西边的人们看见了东方山梁上的我们,也会惊喜地指点,看啊,那里,远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北房县基本位于作者老家安徽霍邱之西,与作者之前设想的小说中的地方方位一致,这让他感觉与房县有缘,因而心生惊喜。
B.写去九道乡沿途的山上还覆盖着薄雪以及九道梁“有点‘山高皇帝远’的味道”,表现了山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C.文章引用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诗句,意在对“诗酒远方”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使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
D.文章三处写到响应沟村老年人头发的“黑”,借此表现其身体健康;写她们能歌善舞,意在突出其多才多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写几年前曾萌生写一部过日子的小说的想法,意在交代写作缘起,使文章行文顺畅自然。
B.第2段中,作者罗列堆叠“酒楼、茶馆、药铺、银器店、竹器坊”等词语,意在突出西关老街的繁华阜盛。
C.“只是,远方在哪里?”一句单独成段,除突出强调外,还以此疑问引发探究,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
D.对九道梁的描写,使用“花团锦簇”“五颜六色”“一片斑斓”等词语和比喻修辞,使语言典雅。
3.对于文题“这里就是远方”,你是怎样理解的?
4.在探访过程中,“我”对房县人有怎样的认识?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021-09-01更新 | 1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除夕

黄钢

前年十二月,我们的办事处设在汉口交通路某个旅馆内。那所谓办事处,是从南京迁往重庆时一个文化机关所设置的。而我就被派在那里,担任着转运机件、接洽船只和订购零物这一类不需要灵感就能应付的工作。我轻松地忙碌在电话号码、邮政局、公司单据和商人的寒暄之间。剩余时间,就用在咖啡座中,电影院里,或一二健谈的朋友家中的沙发上。

除夕的夜晚,从大戏院最后一场戏的座位上离开后,我咽着纸杯冰淇淋给我的余味,快步的,由静穆的特三区的街道走向旅馆。当我自己的身影,短而急的,映现在一家理发店的玻璃窗上时,我发觉自己走路的速度,在那时不必要那样的匆忙。

何须那样匆忙呢?没有谁在旅馆里等待我的归去;辰光也还早着,店铺门首的钟也只标示着十一点。就这般的,怀着在旧年的尾日,振兴自己的心情,踏进理发店去了。

我是这个理发店今晚最后的顾客。漆花地板上白色的痰盂,已全叫学徒们聚集在一起。晚报在空白的座椅上躺着,寂寥的……我让一个不是十分困惫的理发师刮净了一九三七年底的胡须,原不算长的头发,又受到了殷勤的整理。数十分钟后,我的脸颊因而光亮,眉睫之间,清朗爽洁了。为了想让身份符合这妆修过的容貌,我便将加倍的价钱,付与那替我修饰外表的人;随后,我扬手调理领结,带着小市民满足的心情,像自己突然在某一方面充实起来似的回到了旅馆。

旅馆的房间内,水汀汽管的热气使我的除夕充满温馨,我的被子轻而且软。从理发店买来的芬芳散布在室中……我以为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可总是心有若失的样子,我有了梦。

去年的除夕日,我却不像前年年底的那个夜晚了。虽然我没有娱乐,离电影院、纸杯冰淇淋、华丽的理发店和装有水汀的房屋如此遥远,但我却接近了本色的生活。

我的须发数倍于前一个除夕日了,但扫除它们的却不是那汉口城市的理发师,而是我们的一位同志。他修剪我的头发,只用了两分钟的功夫,此外他没有给我香粉、头油和半点芬芳。同时我也没有给他钱钞。他替我们理发是他的工作,他是在陕甘宁边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的服务人员,八路军的后勤战士之一。

在边区的理发室,并未备有那些徒然消耗时间的镜子。这里有的是鉴照你思想与行动的镜子——同志,诚挚坦白的伙伴。他们没有时间和必要注意你的容貌,正如我认识他们,不从衣饰与外表着眼一般。

其实,在延安我们也还是有着我们的娱乐的,我们参加了除夕日的干部晚会

晚会会场里,人们的服装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

毛泽东也参加了这个晚会。

先,我看到一个有些像相片上的毛泽东的人,坐在我们的近旁。但我不相信这就是他。因为我记得,在相片上的毛泽东,是蓄着较长的头发的。一直等到别人喊着:要毛泽东同志把吕骥同志拉起来唱歌,那被我认为有些像他的人,就吐着湖南口音,打诨地怂恿那坐在他左面的吕骥,劝他表演一番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人真是毛泽东。

呵,毛泽东,这么自由地插座在群众中间,穿着与我们一样的衣服,享受着与我们一样的快乐的人。

晚会终结之前,全体到会者齐唱国际歌。毛泽东同志,用成年人罕有的敏捷动作,从中央组织部礼堂的木头坐板上站立起来,兴奋的,也是虔诚的,脱下了他的帽子。大家也跟着他脱下了帽子。然后,像海潮卷来似的,歌声腾起了。在此时我看见毛泽东同志的农民风格的、深色的、平稳的脸上,存在着一种敢于接受任何命运,敢于决定任何命运,也敢于修正任何命运的神情。

我随即注意到他的头发,那耳边和脑后的部分,显然还留有新剃过的迹印;那被剪刀横行过的地方是粗陋的、不谐和的,留下了理发员非精致的手法。这使我联想到,毛泽东同志的胡须与头发,一定也是那些能够在两分钟以内,打发一位服务对象的后勤人员修理的吧。

我回味到今天跟我理发的那位同志所说的趣事:他说,他与同行的同志们都替毛主席理过发。第一次跟毛主席理发时,他并不知道他的工作对象是谁。两分钟以后,工作告毕了,他从别人的嘴里,才知道他是用同样的技巧,代我们的领导者,解决了一个日常生活问题。

——这有什么奇怪!

回到窑洞里,同学们说着延安的冬季,实在是寒冷。这夜晚,打旷野里走回学校,那午夜的寒风,如同冷水泼到身上一般……我却满身温暖,钻进被子里去,这被子,许久没有经过洗涤了,它所载负的漫长旅途上的灰尘使它厚重而且臃肿。然我现在所注视的倒非衣物的清洁,而是思想的清洁。我的身上虽生着虱子,我的灵魂,却洗着澡。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至少,我可以说我现在是开始走向幸福,和我的同志,朋友,以及与我同类的一样的人们。

我很快地睡熟了,我没有梦。

(有删改)


(【注】作者1938年放弃在国民党电影机关里舒适的生活奔向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本文一九三九年初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时代背景、身份职业、日常生活这些内容,为下文作者第一次理发前后流露出来的空虚无聊的情感作铺垫。
B.“我”的两次修剪头发,艺术性地再现了一个青年由小市民到革命战士的情感历程,凸现了“我”的思想灵魂的根本性改变。
C.响彻全场的《国际歌》把晚会推向了高潮,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包括曾在国统区生活过的“我”的思想情感得到崇高的洗礼。
D.延安冬季“那午夜的寒风,如同冷水泼到身上一般”既写出了延安自然条件的艰苦严寒,也反衬出革命斗争生活的热情高涨。
2.文章所叙写的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给人印象深刻,试举出三处并作简要分析。
2022-01-23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文本二:

作文和作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要质胜于文。质就是内容和思想。譬如木材,如本质佳,油漆固可助其光泽;如质本不佳,则油漆无助其坚,即华丽,亦粉饰耳。二、要有真情,要写真相。三、文字、文章要自然。三者之反面,则是虚伪矫饰。

(节选自《<孙犁散文选〉序》)

1.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白洋淀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苇的世界,这里的水养活了苇草,苇草养活了这里的人,人像寄生在苇里的鸟。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苇的密切关系。
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白洋淀的苇用途:有的可用来织炕席,有的可用来铺房、填房碱,有的可编织成捉鱼用的篮子,有的只能当柴烧。
C.白洋淀的苇意义非凡:它象征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它是白洋淀妇女无畏精神的写照,它凝聚着人民对敌斗争的智慧。
D.本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为背景,作者用质朴、白描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军民抗日的故事,为子孙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2.作者说白洋淀的“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却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文本二,我们应该主要从哪些角度对文本一进行赏析?
2023-08-15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