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04 题号:130856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拉比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到了日短夜长的冬天,晚饭还没吃完,夜幕就降落了,一幢幢房屋变得阴森森的。头上的夜空是一片变幻的紫罗兰色,同街灯的微光遥遥相映。我们不停地玩着,直到浑身暖和。当我们折回街道时,灯光已经从一家家厨房的窗子里透出来,把这一带照亮了。如果曼根的姐姐在门口石阶上呼唤弟弟回家吃茶点,我们就在暗中瞧着她对街道东张西望。灯光从半掩的门里射出来,映现出她的身影。我靠着栅栏望着她。她一移动身子,衣服便摇摆起来,柔软的辫子左右挥动。

每天早晨,我躺在前客厅的地板上,望着她家的门。她一出门走到台阶上,我的心就怦怦跳。我冲到过道里,抓起书就奔,跟在她后面。我紧紧盯住她穿着棕色衣服的身影。走到岔路口,我便加快步子赶过她。

她的形象甚至在最不适宜有浪漫想象的场合也陪伴着我。每逢周末傍晚,我都得跟姑妈上街购物。我们穿行在五光十色的大街上,被醉鬼和讨价还价的婆娘们挤来挤去,周围一片喧嚣。在我看来,这些噪声汇合成一片熙熙攘攘的众生相。我仿佛感到自己捧着圣餐杯,在一群敌对者中间穿过。有时,在莫名其妙地做祷告或唱赞美诗时,她的名字几乎从我嘴里脱口而出。有时,一股沸腾的激情从心底涌起,流入胸中。我不知道自己究竟会不会同她说话。

她终于跟我说话了。她一开口,我就慌乱不堪。她问我去不去阿拉比。她说那儿的集市一定丰富多彩,她很想去那。

“为啥不去呢?”我问。

她不断转动着手腕上的银镯子说,她不能去,因为这一星期女修道院里要做静修。她低下头,门对面街灯的光照着她白嫩的脖子的曲线,照亮了披垂的头发,也照亮了搁在栏杆上的手。灯光使她衣服的一边清晰可见,显出裙子的白色镶边。

“你真该去看看。”她说。

“我要是去的话,”我说,“一定给你捎点什么的。”

从那一晚起,阿拉比这个词的音节在静谧中向我召唤。在课堂里,我很少回答出问题。我瞧着老师的脸从和蔼变得严峻。生活中的正经事使我厌烦,它们使我的愿望不能尽快实现,在我看来,它们都像小孩子的游戏,单调乏味。

星期六早晨,我对姑父说,晚上我要到集市去。他正在前客厅衣帽架一边手忙脚乱地找帽刷子,一边漫不经心地说:“行,孩子,我知道了。”

他待在过道里,我就没法去前客厅了。我低着头地走出家门,慢吞吞地到学校去。空气透骨地阴冷。

我回家吃饭时,姑父还没回来。我坐着对钟望了一会儿,滴答滴答的钟声使我心烦意乱起来,便走出房间,登上楼梯。那些宽敞的空房间,寒冷而阴沉,却使我无拘无束。我唱起歌来,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我把前额贴住冰冷的玻璃窗,望着她住的那幢昏暗的屋子。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还站在那儿,只在幻想中看见她那穿着棕色衣服的身影,街灯的光朦胧地照亮呈曲线的脖子、搁在栏杆上的手以及裙子下的镶边。

我在屋里踱来踱去,紧攥着拳头。姑妈说:“兴许今晚去不成了,改天再去看集市吧。”

九点,我忽然听见姑父用钥匙在开过道门。接着听见他自言自语,听到衣架被他挂上去的大衣压得直晃荡。晚饭吃到一半,我向他要钱到集市去。他已把这件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人们早已上床,睡过一阵了。”他说。

我没笑。姑妈大声说:“还不给钱让他去?你已经叫他等得够长啦!”

我紧紧攥着一枚两先令银币向火车站迈开大步走去。我在一列空荡荡的火车的三等车厢找了个座位。过了好久,火车才缓慢地驶出车站,爬行在沿途倾圮的房屋中间,驶过一条闪闪发亮的河流。我下车走到街上。有一只钟被亮光照着,我瞅了一眼:九点五十分。我的面前矗立着一座大建筑物,上面闪亮着那魅人的名字。

我怎么也找不到花六便士就能进去的入口。我生怕集市关门,便三脚两步穿过一个旋转门,把一个先令付给一位神情疲惫的看门人。几乎所有的棚摊都关门了,大半个厅黑沉沉的。

我困难地想起到这儿来是为什么,便随意走到一个搭棚摊前,端详着陈列在那里的瓷花瓶和印花茶具。棚摊门口有个女郎,正同两位年轻的先生嬉笑,我听出他们的英格兰口音,模模糊糊听着他们交谈。

“噢,我从没说过那种事。”

“哎,你肯定说过。”

“不,肯定没有!”

“难道她没说过?”

“说过的,我听见她说的。”

“啊,这是……瞎说。”

那位女郎看见我,走过来问要买什么。她的声音冷冰冰的,好像出于责任感。我诚惶诚恐地瞧着两排大坛子,低声说:“不买,谢谢。”

那女郎把一只花瓶挪了一下,然后回到两个年轻人身边去了。他们又谈起同一个话题。那女人回头瞟了我一二次。

我逗留在棚摊前,仿佛真的对那些货物恋恋不舍似的。最后,我慢吞吞地离开那儿,沿着集市中间的小道走去。我把两个便士丢进口袋,跟里面一枚六便士的硬币碰响。接着,我听见长廊尽头传来熄灯的喊声。顿时,大厅上方漆黑一片。我抬头凝视着黑暗,感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摆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

(选自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宗白译,有删改)


【注】阿拉比是1894年都柏林曾举办过的一场大东方节庆的市集活动,在当地有很大影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真实展现了高纬度地区冬天的景象,又描绘了都柏林市民的日常生活。
B.小说写“我”经过热闹大街时“仿佛捧着圣餐杯”,这一表述形容了曼根姐姐在“我”心中的神圣。
C.“阿拉比”是曼根姐姐提到的地方,对“我”具有神圣意义,且是小说线索,故小说以此为题。
D.“我”在到达“阿拉比”后,把一先令给了看门人,这体现了“我”想进入集市急切难耐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有限视角讲述男孩初尝爱情的故事,和《你不知道她有多美》中“我”暗恋“青葵姐”一样。
B.作者借助光影刻画曼根姐姐脖子的曲线、头发、手和裙子的镶边,着意展现其在“我”眼中的动人形象。
C.姑妈、姑父在小说中是“我”的对立面,他们几次干扰“我”的活动,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处花了一定笔墨写女郎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为下文“我”的心理变化,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3.请概括星期六“我”在去阿拉比之前的心理变化过程。
4.“顿悟”是小说主题,请根据这一关键词探究结尾意蕴。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狐

安学斌

火狐是一个人的绰号,不是百精百灵的人,不可能得到这个名号。

火狐在老林子里开大车店。原木搭的“霸王圈”建在宽敞背风的山窝子里,是一栋长筒子房,里边一铺大炕,叠着好几摞油渍麻花的被子。骑马赶车的汉子有钱没钱都可以在炕上骨碌一宿,二三十人也不觉着挤得慌。后边另有六栋“马架子”房,里边被褥干净,有酒肉,专门招待财大气粗的主儿。

这里住的客人从没有出过事儿,方圆百十里都是火狐大哥大爪子的地盘。“大爪子”的绺子有百十号兄弟,个个是人人惧怕的炮头。他们打“义”字旗,不杀良善无辜之人,只杀十恶不赦之鬼。大爪子当年落魄,是火狐救了他一条命,俩人拜过关公,起誓同生共死。大爪子拉起绺子来,火狐没少接济钱粮。大爪子有话:“谁找俺大爪子的晦气,俺接着,生死凭本事。谁敢薅俺把弟一根毫毛,俺叫他赔脑袋!”

伪满康德二年,时近冬至,大车店来了一帮彪形大汉。打头的骑一匹雪青马,身形伟岸,虎背熊腰,下马走路,步步逼人。打头的在“霸王圈”左边的小门前面停下,吆喝道:“火狐老弟,大爪子前来拜访。”火狐听着,立马从屋里出来迎接,嘴里应和着:“大哥来啦,里边请。”

大爪子前来,是求火狐安置受伤的兄弟。手下抬来了十几位衣服上满是血渍的伤兵。大爪子留下一袋沙金,让火狐安置伤兵住在“马架子”里,要安排郎中治伤换药,要让女人们给洗衣做饭。

大爪子告诉留下的兄弟,开春他就来接人。

到了开春,伤兵们逐渐养好了伤,可大爪子没来。火狐摆酒席,和这些兄弟商量,人闲事儿多,招呼兄弟们跟他开犁种地。忙活到秋,收获的粮食堆成山。待到冬至,大爪子还是音信皆无,有的兄弟吵吵着要散伙,火狐拦挡道:“大哥把各位交给我,交代让我照顾好喽,他回来领你们走。现在你们散喽,对不住我对大伙儿的这片心,将来大哥回来我没法交代。大伙儿闲着也是闲着,我带着兄弟们去打围,得了山牲口,肉大伙儿享口头福,皮子我卖点儿小钱。”

又到开春,桦树镇驻扎的“红袖头”派来人,逼着火狐带上伙计到县城桦树镇去,林子里不许留人,不走格杀勿论。火狐把兄弟们召集到一块儿,皱着眉说:“这一把归村并屯,找谁说情也没用。地还要种,一是来回看着这片房子等大哥,二是种豆子榨油,好应对日本人,拿油交朋友。你们去油坊干活儿,我弄良民证。”

冬天,日本人在县城举行庆祝会,完事儿把几个装在木笼里的人头挂在城门上。火狐进城,仰头一瞅,正对上大爪子睁着的眼睛,脸色顿时铁青。

晚上,火狐和兄弟们一边烤豆饼吃,一边抽着体己烟,敞开了唠。他透实底,早知道大爪子投奔抗联,是杨司令的人马。他说:“日本人以为大哥死了,不知道还有我们这么多人,我们得打起大爪子的旗号接着干,不撕了这些鬼子,过城门我觉着抬不起头。”

从此,大爪子动不动就血糊淋拉地骑着马,飞快地冲出老林子,嚷嚷“还我头来”,形同厉鬼。大爪子出来就打冷枪,动不动就有日本兵被打死打伤。有一天,八个大爪子出来闹腾。

光复那年,抗联回来,领头的戴眼镜,把火狐抓了,说他给日本人捐钱,让日本人白吃豆油,是资敌,要没收火狐的油坊。伙计们站出来,说他们是大爪子的部下,是抗联的人。伙计们把马厩后墙的秫秸垛挪开,掀开板子,露出一个大洞,点上火把,牵着马,径直出城到了老林子里。伙计们利用地道昼伏夜出,骑马飞奔对日本人放冷枪,好多年没露一点儿破绽。

戴眼镜的不相信,没人能证明他们秘密抗日,和日本人亲善倒有铁证。火狐被没收了油坊,他们又挖出了伙计们藏的枪。戴眼镜的认为火狐很不老实,把他抓起来。伙计们冲进县府抢人,和县大队的人动了手。兵民内讧,僵持三天三夜。省府派人来调查,伙计们一看,吓一跳,是大爪子。

原来,挂在城门上的头是大爪子弟弟的。大爪子当初把伤兵托付给火狐就去找杨司令,杨司令殉国以后,大爪子带着人马转战白山黑水。再后来,就成了省府专员。

火狐被放出来了,大爪子要请他喝酒,火狐却让他把伙计们先召集起来。他让大爪子点数,问道:“大哥托我照顾的是这些人吧?”大爪子点头。火狐说:“一个不少,老弟就算交差了,总算不负兄长所托!”

清晨,火狐不见了。大爪子急忙带人到大车店去找他,眼前的“马架子”早就塌了,上面长着金黄的蘑菇。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霸王圈”大炕上叠着好几摞油渍麻花的被子,而“马架子”房里边被褥干净,有酒肉,可以满足不同的住宿需求。
B.火狐对待大爪子不薄,大爪子也知恩图报,两人结拜为兄弟,在手下有百十号兄弟的大爪子保护之下,火狐的大车店从没有出过事儿。
C.兄弟们要散伙,火狐说大哥有托,自己得诚心诚意,闲不住可以去打围。可能是大家想到可享福,就留了下来。
D.火狐去弄良民证,安排兄弟们去油坊干活,平时种地、榨油,这样一是为等大爪子回来,二是为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写的“火狐”“大爪子”等绰号、“霸王圈”“马架子”“绺子”“体己烟”等说法,带有白山黑水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B.文中大爪子的形象时隐时现,这个讲义气、嫉恶如仇的草莽英雄转战南北、转业地方,成为省府专员,侧面衬托了火狐的形象。
C.文中大爪子安置好受伤的兄弟后没有及时出现,符合兵荒马乱的时代特征,引起了下文火狐完成大哥重托、把人一个不差地交付给他的情节。
D.文章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节发展自然合理,主题意蕴丰富深刻。
3.本文中的火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4.文章结尾写火狐不见了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1-02更新 | 1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傍水青山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1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毛猴的大树

徐国平

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

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他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

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就耷拉着脑袋出了家门。

村外已变得十分旷阔,没有了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的的大树,没有了鸟儿的啼鸣,整个村野像是被掏空了心脏,干瘦苍凉。毒辣辣的日头,一时晃得毛猴有些眼花。

最近这些日子,他总是病怏怏的。

毛猴的这种情况,是从村外那些大树被伐倒后出现的。

毛猴很小就离不开大树。他生就一副瘦小骨肉,伙伴们小瞧他,就连村里的小猫小狗都欺负他。有一回放学,一条恶狗死劲地撵他,他吓得哭爹喊娘,没命地逃,伙伴们却站在一旁看笑话。最后,他见路边有一棵大树,被逼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手脚并用噌噌爬上了树梢。恶狗徒劳地围着大树汪汪叫了几声离去。眼瞧着树下一个个扯着脖子目瞪口呆的伙伴,毛猴突然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感。还有一次,毛猴骑在树头上,咔嚓一下把树梢压折了,整个人从十几米高的大树上摔下。伙伴们吓个半死,毛猴却从土窝窝里爬起,筋骨无伤。

那时,村外四周大树极多。当地有个风俗,伐树前要在最高的树梢上挂一块红布,然后用斧砍下树头。毛猴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四季总有人请,好吃好喝,另有赚头。没想到会爬树也是挣饭吃的一行。邻村一老木匠还托媒上门,把小闺女嫁给了毛猴。毛猴整天乐呵呵的。

毛猴最喜上面有鸟窝的树。每到树顶,他就先把手伸到鸟窝里,摸摸里面是否有鸟蛋,若有,就把那蛋在门牙上一碰,仰脖子喝干。他说鸟采五粮之精,杂草之华,饮天之露,喝了它们的蛋长寿呢。他更喜欢登高后的眺远,白云在上,鸟雀比肩,纵横的河流在下,连地上高大的房子都显得矮小了,自己就有了种冲天的豪情。

后来,大树越来越少。也很少再有人请毛猴爬树了。一想到站在树梢上的快意,毛猴就激动得心颤,他想就是没有人请,自己也得找棵大树爬上去,掏几个鸟蛋,亮亮腔,活动活动身子骨。只是,出了门,一连走了几里地,都看不到一颗直刺云天的大树。他沮丧极了。

打那以后,毛猴就疯了似的买树苗,然后,没日没夜地在自家地里挖坑栽树。恨不得一夜间,那些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正当树苗碗口粗,村里所有的地,却被乡政府卖给了开发商。自然,那片树苗会补偿一大笔钱。毛猴老婆的嘴都笑歪了,拿毛猴当财神一样供着。村人自然眼馋,也纷纷在各家地里,杂七乱八插了一地树苗。

毛猴很气恼,连着骂了几天几夜开发商的娘。

毛猴想着想着,就一跺脚搭上了一辆进城送民工的三轮车。

劳务市场上,来招人的包工头问毛猴有啥特长,毛猴说,会爬树。

一阵哄笑后,包工头便带着毛猴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安排他干架子工。这活儿跟爬树一样,毛猴毫不胆怯,一攀上架子,顿时就来了精神。

半晌,天空有些灰蒙蒙的。毛猴感到有些压抑,便摘下安全帽。

可偏在这时,发生了点意外,随着吧嗒一声,安全帽上遍是蛋液和碎壳,竟是个鸟蛋,蛋液迸溅了毛猴一脸。毛猴一惊,忙仰脸往天上看,只见一群鸟儿从他头上飞过。他纳闷,这鸟怎么飞着飞着就下起蛋来。随后,他环视了一下脚下的城市,光秃秃的,竟然没有一颗大树,更没见到一个鸟窝。

毛猴不由得为这群无处栖身的鸟儿感到难过。

猝然,一只鸟儿盘旋着又朝他头顶飞来,一声凄厉的啼鸣过后,就见一枚鸟蛋,清楚无比地坠下。

毛猴惊喜万分,慌忙侧身翻过安全帽。就在他全神贯注去接那个鸟蛋时,熟料,自己的整个身子却离开了脚手架。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大鸟,急速地向下坠落着。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就像先前自己从一棵大树上落下来一样。

只是,当他轰然落地,骨碎筋断,才发觉再也没有先前那么幸运了。透过模糊的视线,他最后望了一眼身边的安全帽,那枚鸟蛋在里面安然无恙。

毛猴微笑了一下,闭上了眼。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8月第22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将毛猴作为主人公的名字,生动贴切,很形象地体现了他古灵精怪的性格以及攀爬技艺高超的特点。
B.毛猴爬上大树之后的所见所闻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反衬出他内心深处无法回避的自卑。
C.因妻子的贪婪、不理解以及村民们的短浅之见,毛猴一怒之下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无尽伤痛的村子,头也不回地搭上了进城务工的三轮车。
D.小说以插叙的手法,介绍了毛猴与大树的渊源,补充了相关的具体内容,既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E.结尾处鸟儿凄厉的啼鸣和毛猴的轰然坠地,给小说笼罩上沉痛的气氛,即便那最后的微笑也难以使其化开
2.请简要概括毛猴的形象。
3.小说两次写到毛猴从高处坠落,有何区别?请从这个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
2017-03-22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