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
我单身住在贝尔格拉诺街一幢房子的五楼。几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我听到门上有剥啄声。我开了门,进来的是个陌生人。他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也许是我近视,看得不清楚。他的外表整洁,但透出一股寒酸。他一身灰色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灰色的小箱子。乍一见面,我就觉得他是外国人。开头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我们谈话的时间不到一小时,从谈话中我知道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他让我找找第一页。
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
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
“这不可能。”
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
“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我和他谈话时,继续翻弄那本无限的书。我假装兴趣不大,问他说:
“你打算把这本怪书卖给不列颠博物馆吗?”
“不,我卖给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
我老实告诉他,我付不起这笔钱。想了几分钟之后,我有了办法。
“我提议交换,”我对他说,“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这部《圣经》是我家祖传。”
“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他咕哝说。
我从卧室里取来钱和书。我像藏书家似的恋恋不舍地翻翻书页,欣赏封面。
“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比起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它显得更真实,仿佛这个荒谬的故事是叙述者亲身经历的。 |
B.“我”面对这本无尽之书时,起初因为好奇而被吸引,然后发现对它探究得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就越多,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最终产生恐惧而逃避。 |
C.小说《沙之书》运用曲折深奥的隐喻,让读者犹如走进了一个迷宫,既有迷失方向的困惑,又有发现的新奇,彰显了作者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 |
D.小说中的“我”单身住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有一家老小,这故事或许无法完成,单身意味着主人公是一粒沙,而芸芸众生都是一粒沙一样的存在。 |
3.请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沙之书》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地方。
相似题推荐
选段一(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到晚间,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听那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叫一班子,也叫他们借着咱们的光儿。”一面说,一面拉他起来,携手出去。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你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排场辞藻都好呢。”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支《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便念给他听道:漫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
宝玉听了,喜的
选段二(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四回①)
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正说着,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②的话悄悄说了。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唯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
注①本回的背景:贾政听说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走失、王夫人的丫环金钏儿死亡都与宝玉有关,震怒之下将宝玉痛打一顿。②焙茗:宝玉的奴仆。他告诉袭人,贾政听到宝玉的坏话与贾环及薛蟠有关。
选段三(取材于《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进了房,宝钗便坐下,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呢!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那里来的。”
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接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好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再不说了。”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李纨见了他两个,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的告假了。”探春笑道:“也别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接道:“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了。”
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就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的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己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A. | B.烟 |
C.拍 | D. |
A.宝钗的哥哥薛蟠绰号“呆霸王”,仗势欺人,曾经因强买香菱闹出命案,后凭借贾府的关系赔钱了事:他行为很不检点,袭人听说宝玉挨打和他有关。 |
B.宝玉很喜欢宝钗,他第一次见到宝钗时就觉得似曾相识,并跟人说“这个姐姐我曾见过的”;他挨打后心里恨薛蟠,为了不得罪宝钗,忍怒打断袭人的话。 |
C.黛玉从宝玉那里得到《西厢记》,读后被深深打动;但这种描写自由爱情的作品当时被认为是不正经的杂书,因此黛玉被宝钗发现读过此书后羞得满脸飞红。 |
D.刘姥姥是贫穷的乡下人,进大观园后大开眼界,作品借此展现了贾府极尽奢侈的生活;同时她也被王熙凤和鸳鸯捉弄,出了很多洋相,被黛玉讥为“母蝗虫”。 |
A.第①②句直言不讳地指出宝玉挨打的责任在他自己,态度鲜明,不姑息迁就,可谓“堂皇正大”。 |
B.第③句是替自己的哥哥辩护,强调薛蟠不是“有心调唆”,自己不会因哥哥与此事有牵连而愧疚。 |
C.第④句中夸宝玉细心并不是宝钗的真实想法,只是哄他开心;同时称赞薛蟠的豪爽直率,进一步为他开脱。 |
D.第④句中提到袭人不了解薛蟠,有责怪袭人的意思;同时也表示袭人说出薛蟠可以理解,自己不会因此多心。 |
爹的冰糖葫芦生意
张 玮
①接到娘的电话,李冰急匆匆从外地赶了回来。娘告诉她,下雪天,你爹非去卖冰糖葫芦不可,结果人和车滑到了沟里,把腿摔坏了。看着爹躺在病床上的样子,李冰心里就有些来气,大冷的天,卖什么冰糖葫芦,挣不了仨瓜俩枣的!
②小时候,李冰对爹就没什么好感,在李冰眼里,爹就从来没让她痛痛快快地吃过几串冰糖葫芦,李冰在学校里考了好成绩,回家向爹要犒赏,爹就只给李冰一串冰糖葫芦,如果多要,爹就会瞪着眼,训一句:“吃多了闹肚子!”李冰只好委屈地离开了。
③后来,李冰长大了,对爹从事的职业有些反感:爹干什么不好,偏偏去卖冰糖葫芦,一串冰糖葫芦仅仅挣个毛把钱,这买卖能养家糊口吗?但爹似乎做这买卖上了瘾,每天早出晚归的,乐此不疲。
④那次,爹到学校里给李冰送生活费,提去了一大塑料兜零碎毛票。爹尴尬地笑笑说:“爹来得急,没时间给你换成整票,你就用零钱买东西吧。”看看自己周围的同学,家长送来的都是百元大钞。李冰就觉得,爹真是一个没能耐的人。
⑤爹过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娘守着满屋子的亲朋好友,仿佛是开玩笑似的对李冰说:“你爹呀,卖了半辈子冰糖葫芦,可他自己连一串冰糖葫芦都没吃过哩。”李冰表示不信,娘便说:“不信,去问你爹。”爹却笑眯眯的,不置可否。娘又接着说:“别看你爹这买卖不大,可他顺顺利利地供你读完了大学……”私下里,李冰还是忍不住好奇地问娘。这回,娘真的是板着脸告诉她:“可不,你爹曾亲口对我说过,每次看着那串冰糖葫芦,他总是难以下口,总会想着,怎么把它卖出去变成钱,给女儿用。”听着娘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鼻子有些发酸,只是她强忍着,没让眼泪落下来。
⑥李冰参加了工作后,就坚决不让爹再出去卖冰糖葫芦了,可爹就是不答应。这不,爹还是出事了。李冰看着病床上躺着的爹,知道爹现在最想让她干什么。她对爹说了一句:“我替您去卖那些剩下的冰糖葫芦吧。”爹一听果然高兴得不知什么似的,嘴里直说:“好,好,好……”
⑦李冰推起了爹走街串巷卖冰糖葫芦的那辆老式大轮自行车,这时李冰才发现,那硬皮鞍座上,竞摩擦得起了许多皮毛。李冰抚摩着,心里又是一番感慨。
⑧“卖冰糖葫芦了……”李冰学着爹的样子吆喝起来。听到吆喝声,一些领着孩子的老头儿、老太太走出了家门,看到李冰,便纷纷问起来:“你爹怎么没来卖呢?”有些知道爹出事的主顾说:“给我多来几串吧,你爹可是个好人,有时在路上碰着,没带钱,你爹总是要送给孩子几串冰糖葫芦。回去,可别忘了给你爹捎个好……”也就是从这时起,李冰才突然明白:原来,爹卖小小的冰糖葫芦,竟也拥有这么好的人缘儿。
⑨在外村,李冰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还不等走近,老人便说:“你是李山印的女儿吧?”李冰点点头。那老人便说:“我就知道肯定错不了。这十里八乡只有你爹卖冰糖葫芦。孩子,你不知道,我一个孤老头子,你爹每次卖冰糖葫芦路过这里,俺哥俩都要唠上一阵子,只有唠上一阵子,他才会放心地走……”
⑩听着老人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爹哪里是在做冰糖葫芦的买卖,爹分明是在做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李冰看到爹的样子,不由来气,这自然地引出下文,与后来她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形成了对比。 |
B.李冰母亲两次说李冰父亲没吃过冰糖葫芦时的神态不同,第二次板着脸意在让李冰感受到父亲的辛苦付出。 |
C.父亲出事后,李冰知道父亲最想让自己替他去卖冰糖葫芦,便马上付诸行动,这说明李冰已经开始理解父亲。 |
D.文章第9段那个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对李冰所说的一番话,说明了李冰父亲卖冰糖葫芦的目的是为了结下好人缘。 |
3.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意蕴深长,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三个方面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异秉
汪曾祺
①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②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到什么声音。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王家从来没有这些声音。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帮王二烧火,火光照得她的圆盘脸红红的。
③每天下午,他出摊很早。他摆摊的地点是在保全堂。这地点好,东街西街和附近几条巷子到这里都不远。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包油炸的、盐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在他的两盏高罩的煤油灯里煤油已经点去了一多半,装熏烧的盘子和装豌豆的匣子都已经见了底的时候,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拿眼睛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④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每天晚上到了买卖高潮的时候,摊子外面有时会拥着好些人。遇上下雨下雪,叫主顾在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于是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的店堂里去了。源昌烟店是个老名号,专卖旱烟。王二来了,就占了半边店堂。他的摊子原来在保全堂廊檐是东西向横放着的,迁到源昌,就改成南北向,直放了。所以,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摊子,而是半个店铺了。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最显眼的变化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这白亮白亮的汽灯,越显得源昌柜台里的一盏煤油灯十分的暗淡了。
⑤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王二最爱听书。以前去听书都要经过考虑。一是花钱,二是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考虑这于他的身份不大相称:一个卖熏烧的,常常听书,怕人议论。近年来,他觉得可以了,想听就去。下午的书一点开书,不到四点钟就“明日请早”了,这耽误不了他的生意。第二,过年推牌九。王二平常绝不赌钱,只有过年赌五天。过年赌钱不犯禁。下注时,王二把五吊钱稳稳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推牌九这玩意,财越大,气越粗,王二输的时候竟不多。
⑥王二把他的买卖迁到隔壁源昌去了,但是每天九点后他还是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药店来。药店里的“先生”里分为几等,最低等的叫“同事”。“同事”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像陶先生,就有三次差点被辞退。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没有辞退,是因为店伙纷纷说情,加上他也越来越勤勉谨慎了。“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叫做“相公”。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陈相公嘴唇厚厚的,说话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他老是挨打。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有时,他会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⑦王二每天到保全堂来,是因为这里热闹。别的店铺到九点多钟,就没有什么人,往往只有一个管事在算账,一个学徒在打盹。保全堂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这些先生都是无家可归的光棍,这时都聚集到店堂里来。总有几个常客,其中有一个叫张汉的。这张汉有七十岁了,年轻时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有一天,对门万顺酱园连家的一个亲戚兼食客万事通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凡是成大事业,有大作为,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必有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⑧忽然张汉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
⑨王二不解何为“异秉”。
⑩“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⑪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⑫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⑬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该上门了。掌柜向柜台里一看,经常挨打的学生意的小伙计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⑭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一九四八年旧稿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日重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秉”意思是与众不同,异于常人之处,通常能带来好运富贵。而王二的“异秉”本质上是他的勤劳能干,自守自持。 |
B.文章开头“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与王二家形成对比,突出了王二家庭和睦,妻子贤惠。 |
C.王二早起备料烧煮,下午摆摊做生意,他清楚“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到后来搬摊子,增加品种,可见其用心经营,灵活变通。 |
D.文中写到王二“可以自由地去听书”和“过年推牌九”,展现了王二忙中偷闲、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主要是因为王二“发达了”,身份变了。 |
3.“万事通张汉”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