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32021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7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7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中共一大后,12名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脱党叛党的人是后来思想蜕化变质的。
C.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手法,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回顾了党的发展历程,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1958年,建国近10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暴风骤雨》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说的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这个观点不同。
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3.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
4.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1)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项,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2)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3)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4)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可见“我”的心情很郁闷。
B.“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
C.“因袭的言词”“生涩的歌喉”让“我”对秦淮河上歌女很失望,因而有些意兴阑珊。
D.文题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了时间和空间顺序,依次写了秦淮河的船、秦淮河的水,从利涉桥、大中桥,到大中桥外的秦淮河的夜色,思路清晰。
B.将现实景象和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在一般人的眼里看起来很平凡的景物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点。
C.文章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辞藻华美,描写细腻,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情景交融是本文艺术手法方面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灯光、水光和月光描写之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意境。
3.语言优美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结合第四自然段简要赏析。
4.文章多处写到了“灯”,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2022-04-02更新 | 2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旨在说明什么?表明了他的什么立场?
2.说说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
2016-11-25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灯火

白桦

夜行火车在黄河南岸驰行着,软席寝车厢内非常安静……

我铺下面那个白了头发的中将,他还没躺下,我能看见他那银丝似的头发,能听见他很有兴致的声音。将军的对面坐着刚从新安上来的一个少校。这个旅伴一进车厢就没脱帽,他对着那位将军敬了个礼,以后就默默地掀开窗帘的角,注视着窗外,窗外是黑夜,农村的灯火像疏落的星星似的从窗前飞过……

一点了!我下面的那位将军自己对自己说话的声音吸引了我:快到洛阳了!

是的,我在上面回答将军,就要到了……

你到哪里去呀?

我去北京!

你呢?将军又问那位少校。

我到郑州转车到汉口,再坐粤汉线的车到湖南,然后再转车到贵州搭汽车回云南。他很仔细,并很流利地回答了将军,就像是在向自己的首长做报告。

路还远得很喽!将军意味深长地说。

是不近哩!

你……将军说:你是在步兵团里工作吧!

是。在边防部队里担任制团长。少校迟疑地问将军,首长,你?……

在一个军里工作!将军轻轻地吐出这几个字,在军队里长期工作过的人就可以明白他就是军长。

啊!少校的目光落在将军的金肩章上。沉默了很久,他们俩又开始了谈话。

云南那个部队就是太岳区的队伍吧?将军问他。

是,是从太岳出来的……

我和你们的队伍见过面。

是的,我们兵团差不多配合过每一个兄弟部队。

1948年春天,攻打洛阳你参加了吗?

参加了,啊!以前您是在陈、粟大军?

是呀!我这一次出来可以说是旧地重游喽!将军掀开窗帘,看着那些疏落的灯光,他沉重而激动地说:洛阳!洛阳!这个城市我是不会忘记的……

作过战的地方都忘不了。少校同志同意他的看法。

不,不。将军摇摇头,有些地方就记不住,……哪里流的血多,哪里就能记得最清,我在洛阳虽然没有流血,可有一个同志替我流了很多血……

将军从枕下抽出一个黑皮包,从皮包里取出一个破旧的用线装古书翻过来订成的本子,他慢慢地翻着这个本子对少校说:

我这回出来,特意带着以前的日记本子,在路上翻翻,能想起很多事,你可以看看这一页,写有洛阳战役的事,我不会写得像小说那样动人,小说是作家写的,可有很多作家不屑像我记日记那样,把一些好同志和真事写出来。

少校接过将军的日记本,由于灯太高,他不得不站起来看,这么一来,不但他能看清,就是我也能看清。他写着:

1948年3月12日,晴天,于古都洛阳。

虽然敌人的侧射火力还能往桥上射击,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不能控制这座大桥了,这座桥上已经通过了我们一个多旅。我把我们的位置放在桥头旁边的一块断墙背后,作战参谋向我提意见,我把他支派走了!他不懂我站在前面的意义。这时我身边有一支穿灰军装的友邻部队——太岳的队伍,他们一个跟一个从桥上通过,姿势很低,很轻巧!

正在两支兄弟部队并肩往桥上运动的时候,敌人连续开炮了,重迫击炮弹在我周围爆炸,我挥着胳臂喊着,要部队隐蔽。

吃——吃——!有经验的军人都能听得出来这颗曲射炮弹的着地点就在附近,我也意识到这个危险,正当我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如何处置的时候,一个穿灰军装的同志跳过来,一把把我推在地上,他压在我的身上。炮弹爆炸了。我觉得我的脖子里有血,但我又觉得我确实没受伤,等我坐起来的时候,我才看见身边那个穿灰军装的同志额头上往外冒着血。我正要叫担架,两个穿灰军服的同志跑过来把他抬走了。

我军的炮火最后把敌人侧面碉堡都摧毁了,部队像流水一样从桥上拥进城去,这一股巨流在早晨的霞光中可以看见两种颜色,一种是草黄色,一种是蓝灰色,就是这样一股巨流冲倒了旧的洛阳,使洛阳成为人民的洛阳。

巷战还在继续着。现在,洛阳其余的三座城门都被攻破了,全体入城部队都在围攻敌人最后的一个阵地:城西北角的洛河中学。

战斗的节奏稍微缓慢了一些,但我的心情反而紧张了,因为我担心那一位为我流着血的无名战友,他也许会流血过多而牺牲;即使能治好,他的额头上也将留下很深很深的疤……找祝福英勇的战友长寿!希望他能活着继续战斗……

列车嘶叫了一声,渐渐缓慢下来。少校合上将军的日记本,他看了看将军,将军正撩起窗帘往外看。这时候,我看见少校又用手把自己的帽檐往下拉了一拉,拉得几乎压住了眉毛……

亲爱的旅客们!站台上的女广播员清脆的声音,你们到达的是洛阳站,洛阳是有名机都,从1948年春天解放以来,她变得一天比一天更美丽了……

将军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窗外激动地点着头,银白的头发抖动着。他把右手搭在少校的肩膀上,少校踌躇地看了看这位白发苍苍、身经百战的将军。我——只有我看见少校那精明激动的眼睛潮湿了,他的瞳孔里反映着灿烂的繁星般的洛阳灯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都使用了省略号,两处都表现了“我”陷入沉思的状态和心理。
B.文章开头写少校没有脱帽,后文写他看完日记压低帽子,这两处细节暗示了少校的身份。
C.“我不会写得像小说那样动人……”将军这段自谦的话,也包含了对一些作家写作能力的批评。
D.少校曾舍生忘死救过将军,但内向羞涩的性格使他虽然在火车上认出了将军,也不肯相认。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让“我”参与到这个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故事中,是为了让“我”见证一段历史记忆,衬托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B.文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交代了两人共同的战斗经历,也展现了将军和少校各自的复杂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C.文章的结尾句“他的瞳孔里反映着灿烂的繁星般的洛阳灯火”照应标题,表达了作者对历经战火洗礼而重获新生的洛阳的赞颂。
D.文章虽不长,但借助一个车厢内的镜头,让读者窥见了今天的耀眼灯火同昨天的激烈战斗之间的联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文章用大量篇幅记录将军的日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概括。
4.《洛阳灯火》是发表在1956年8月1日《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经典散文,但又写得像小说那样动人,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在文体上的这一特点。
2021-11-06更新 | 2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