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325798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其中的《幽凤·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普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调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忱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李白屡屡以《庄子》中的鲲鹏自比, 他狂放不羁、要求冲破一切外在束缚的自由精神主要来自道家。王维诗中则充满了寂静出世的禅趣。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一字一音,字音中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篇幅相对短小的抒情诗,语言极为精练传神。例如,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词中还有字数更少的《十六字令》,七言律诗也不过五十六个字。古典诗词以抒写内心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意境为主要旨归,普遍讲求用韵、对仗、平仄的规则。这充分彰显了汉语自身的意蕴之美和声韵之美,达到了“笔落惊风雨”、“篇终接混茫”的高超艺术境界。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写之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每个人的吟诵都可以与他人不同,非常适合自主实践。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词,能够让古典诗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弘扬古典诗词       当代价值》张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是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因此诗歌不仅为人们所接受,而且从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
B.在一定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对所处的时代进行描写和反映, 而且诗词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C.古典诗词从古至今都在发挥它的作用,除书面阅读和口头传播,其吟诵和歌唱所带有的自主实践性,也能让我们“因声入情”并感受它的生命力。
D.由于汉字形体的稳定,古诗词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而且让今天的中小学生依然能够背诵并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列举《诗经》和杜甫诗歌对其所处时代的具体真实的记录,旨在说明诗歌与时代历史的紧密关系。
B.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列举和引用的论证方法,以突显诗歌在我们体认祖先坚守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C.第三段讲述古典诗歌能展现中华民族语言的极致美,指出具有跨越时空效果的古典诗歌具备超出西方诗歌的高超艺术境界。
D.文章整体为并列式的结构,结尾段重点阐述古典诗词灵活而多样的运用方式使其当今社会仍旧有旺盛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了解中华民族前行过程的崇高和苦难以及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完全可以从了解古典诗词入手。
B.在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C.诗词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是诗人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塑造鲜明意境,达到抒写内心情感的目的。
D.弘扬古典诗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世界历史上,就农耕文明影响的持久性以及对文学、文化和政治制度渗透的广度而言,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出中国之右。上古开始,中华民族即以农立国,人地关系构成了其生产方式的最重要关系。

这种生产方式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孕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对土地生命本性的体认。《释名》云: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这说明古人理解的土并不是无限沉寂的僵死存在物,而是以其生命的原质待机而发,随时准备活跃。这种活跃使其生殖万物并参与万物运动,由此显现的过程性和历时性,使土地被赋予了时间始点的意义。其次是物候之变对时间意识的诱发。上古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这里暖温带的气候特征,使植被显现出随时令、季节有序变化的特征。这使人的时间意识不断被自然界的物候变化推动并激发出来。《释名》对的定义: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自然物的生死成为测量时间的尺度,而四时和四季同是这一尺度的感性表征。最后,是从物候推展出更趋宏阔的天时观念。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土地和植被是基本要素,但它需要一个天地联通的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地上植物的枯荣消长、天空候鸟的南北迁徙以及浩瀚天际日月星辰的运转,共同形成了一个大化流行的宇宙,时间则在这个由天地万物表征的生殖、生命、变化等概念的连续运动中得以最终完成。

可以认为,农耕文明对自然生命本质的体认和感性表现的肯定,避免了时间观念被抽象化和机械化,这是时间保持审美品质的关键。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秩序的建构以及诗性的表达。从中国美学史看,这种审美化的时间秩序的建构始于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夏小正》中所记的时间,在自然现象和人事的互动中显现了文学化的叙事性。它对一年十二个月的记述,几乎和中国早期的农事诗《诗经·七月》没有太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中国历法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到《礼记·月令》,自然界的五色、五味、五音等等均被组入自然时序变化的过程中,并与人事活动呼应。这样,时间的流动过程就成了人与世界按照农时的节奏走向如歌四季。时间变得美丽多姿,余韵悠长。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相应,如歌四季模式可能是古人时间观念中最具恒定性的模式。但是,任何稳定,共内部都包蕴着变化。从中国美学史来看,可以将时间意识的变化区隔为两个维度:一是在认知层面生成的时间,主要指中国人借助农业经验形成的对月令、四季、年岁的审美把握,二是在心理层面形成的时间,主要是将自然的时序变化作为人情感状况的表征。《诗经·采薇》昔我往矣之语,《黍离》之悲,《离骚》不遇之叹,都是将原本自然性的时间内化成了情感性的时间。此后,从汉乐府、建安七子到盛唐的李杜,虽然文学主题表现出随时代而变的复杂性,但托物寓情、感时兴寄是其主调。桓温所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刘勰所谓物色尽而情有余,是对这种情、物与时间关系的恰切描述。

概言之,中国传统历法建立在对自然认知的基础上,主体是农民和农业生产,特点是将时间物象化;托物寓情、感时兴寄则将自然认知转化为情感抒发,主体是士人和人生遭际,特点是将时间情象化。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间、历史和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农耕文明对中国政治、文化等的影响持久而广泛,中国美学也伴随它的出现而诞生。
B.对土地生命本性和黄河流域物候变化的认识,最重要的价值是诱发了古人关于四时和四季的意识。
C.《夏小正》中记述时间,融自然现象、人事、文学化的叙事于一体,具有审美的特性。
D.从诗经楚辞到盛唐李杜,诗歌的文学主题虽然随时代而变,但其中对时间易逝的感喟却是不变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分析中国人对时间认识和表现的特征为切入点,揭示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广影响。
B.文章从时间物象化、时间情象化两方面展开论述,既区分了二者的不同,又指出了其相互联系。
C.文章引用古籍对“土”“时”的解释以及桓温、刘勰之语,以翔实的引证材料支撑了观点。
D.文章语言精当严谨,“大致”“可以”“几乎”“可能”“主要”等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从物候推展出更为宏阔的观念,构建出天地联通的整体系统,完成了对时间的认知。
B.从《诗经·七月》和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中,人们都可以获得对我国古时农事的了解。
C.如果时间观念被抽象化和机械化,没有了诗性的表达,那么时间就可能失去审美品质。
D.《礼记·月令》和《诗经·采薇》的内容不同,却体现了古人对表达时间的相同处理模式。
2021-04-12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古以来,家庭在社会治理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受到普遍关注。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并强调“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助益作用,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②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③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④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⑤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⑦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家训,家训多由文人士大夫等社会精英所著,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得抄袭。
B.《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由南北朝文人颜之推所著,直到清代才因为王钺的大力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C.“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一个人个体处世的言行合乎家礼的要求,那么在婚、丧、祭等重大事宜仪式化上也合乎礼仪。
D.“家法必遵国宪”,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其中,客观上家规具有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总说部分讲家庭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分说部分则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B.文章二、三两段围绕家训的特点,探讨了家训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方法、重教崇化的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选用《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作为典型的事实论据,以其在家教中巨大的影响力进行论证,颇具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益借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起到了有益的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的社会治理中都会有积极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千千万万个家庭遵行家礼,能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C.家规是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的,因此他们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当中,影响所及细致入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对违反家规者进行惩戒,如《白鹿原》中白嘉轩对儿子白孝文的惩处;家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下潜作用,二者互补。
2021-05-26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丈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中国人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戏曲中也往往体现的是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等对立面的斗争。观众不仅要求欣赏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剧作家对事件的评价。因此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告诫人们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人。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刺激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中国戏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民间性,因此,剧作家的写作意图必然要从观众的欣赏意图出发,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唱腔优美,故事吸引人,这都是观众需要的,而给戏曲中的人物安排一个合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关心的。从我国戏曲的审关心理来看,观众看戏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希望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戏曲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脱,而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和宣讲。
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
B.剧作家地位低下,向往美好世界,期盼因果轮回。
C.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劝诫世人为善。
D.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史·刑法志》记载过词曲作者因被诬告而被处死的事。
B.元朝统治者推崇正统文学,戏曲备受排斥。
C.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需要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
D.戏剧的功能是消遣娱乐,给观众以精神的享受和解脱。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看,相对于演员的表演技艺,中国观众显然更关注戏曲中人物的命运。
B.在我国古代,文人获得仕途的方式较单一,当科举考试之门向他们关闭,文人的结局就会很糟。
C.《窦娥冤》中窦娥平反昭雪,《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这都是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体现。
D.中国戏曲是随着城市的繁荣而繁荣的,具有强烈的民间性,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