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132691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5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

老吴打量了一番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

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

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50块钱。”老吴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来电影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排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

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

“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给蛋镇人民也见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惑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学生演员可以拿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

“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

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

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

“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

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

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

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1985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
C.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垫付了钱。
D.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小说按事情本身发展顺序,交代人物身份,讲述排练、演出过程,说明演出费用的由来,使结构更严密。
C.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D.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
4.“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杀的证明

曾凡洪

老古是大洪山人,儿子不在身边,他独自在山里过日子。闲暇时,老古潜心作画,拿了些奖,有些名气。老古常和几个老伙计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总会说起年轻时智除汉奸的往事。每逢此时,老伙计们就取笑他:“你就吹吧!”只有老古知道自己并不是吹牛。

当老古还是小古时,他去上海求学,加入民间激进组织抗日地下联合会。一天,联合会负责人找到小古,交给他一项重要绝密任务:暗杀叛徒王二麻子。王二麻子原是军统特务,后来被日本人抓到,叛变投降,致使不少抗日志士被抓捕入狱。小古对这个人有一点了解,他是大洪山王财主的二儿子,一脸的麻子。不过小古很早外出求学,王二麻子后来的经历他也不清楚。

小古扮成青年学生模样,回到大洪山老家。小古知道老爹嫉恶如仇,就把自己的暗杀任务和盘托出,请老爹出出主意。老爹咂巴着旱烟袋,过了好长时间才说:“难!”老爹告诉小古,王二麻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十来个挎枪护卫,就算侥幸杀了他,也来不及逃。末了,老爹说:“这事先不急,王二麻子他爹刚和我订下两张狼皮,要做狼皮袄子,过两天我送狼皮过去,探探情况。”老爹是大洪山有名的猎手。过了几天,老爹给王家送狼皮去了,回来时连连摇头,他告诉小古,王家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

小古决定改变策略,他打算接近王二麻子寻找机会。小古曾师从上海名家学画,经过精心准备,他画了一幅《牡丹图》送到王家。王二麻子大喜,他窝在山沟里觉得憋屈郁闷,好不容易来个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能够聊上话,怎会轻易放过!他当即把画挂在书房里,邀小古一同饮酒长谈,直到掌灯时分才放小古回家。小古了解到,王二麻子是读书人出身,上过讲武堂,观点激进。小古在心里慨叹,这么好的一个青年,可惜骨头太软!

当天晚上,王家大院被狼群攻入。狼群狡猾,几匹狼在前门吸引注意力,另几匹狼从后墙跳入后院,撞破窗户,闯入王二麻子的卧室,活生生咬死王二麻子。

听说王二麻子已被狼群咬死,小古悄悄回到上海。这才知道联合会负责人在一次暗杀行动中牺牲了,抗日地下联合会受到重创,已经不复存在了。小古只好找份书画装裱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学画。不到两年,日本鬼子投降。日子太平,小古辞去工作,以卖画为生,娶妻生子。后来上海解放,小古到博物馆从事修复古代字画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画技,也算是小有名气的画家。

眼看日子慢慢好起来。一天晚上,忽然来了几个人,说小古是隐藏的反革命,把他抓了起来。专案组组长老胡是小古的老同学,读书时老胡就加入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老胡告诉小古,说他是反革命,不是空穴来风,他们接到大洪山群众举报材料,说小古曾送过王二麻子一幅《牡丹图》,还在王二麻子家里和他喝酒长谈,怀疑小古是漏网汉奸。听说这么回事,小古反倒松了口气,王二麻子是他用计杀死的,说起来他还是除奸英雄哪!

那是小古和老爹一起想出来的办法。老爹从狼窝里活捉了一只小狼崽,小古用小狼崽的血和在颜料里,作了一幅《牡丹图》送给王二麻子。用意很明显,要利用狼记仇的特性,让狼群循着画上的气味,去找王二麻子报仇。小古还趁机将装在小瓶里小狼崽的尿液洒在王二麻子的衣服上,所以狼群咬死王二麻子。

听了传奇的暗杀经过,老胡沉默了一会儿说:“可这件事你得有证明。”一说到证明,小古黯然神伤。安排任务的负责人早就牺牲,老爹也已经过世,没有人帮他证明。老胡想了想说:“有了,你不是说画是用小狼崽的血画的吗?我们找到那幅画,拿到实验室化验,如果颜料中确实含有狼血成分,就能证明你说的一切。”

小古看到了希望,老胡当即派专人去大洪山寻求线索。结果却令人失望:原来解放后,王财主房屋被重新分配,这么多年过去,哪还找得到那幅画?找不到证据,小古心里有苦说不出。幸好,在同学老胡的周旋之下,组织上没有深究此事,只是将小古遣返回原籍大洪山。眼看小古在上海已经扎下脚跟,他却不得不放弃这一切,带着一家人,住回老爹留下的老屋,种田度日。

时间飞逝,小古成了老古,他画画的名声也慢慢从山里传出去。渐渐地,有人开车到深山里求画。还有人知道老古曾在博物馆工作,就拿着老画求问真假。这一天,又有人来找老古鉴定字画。说起来,这人和大洪山有些关系,他父亲曾是王财主的放牛娃,解放初期趁乱抢了一幅画,当作宝物藏起来。如今,他打算卖画,可画上的落款不认识,就拿来让老古帮忙掌掌眼。老古展开画卷,当即泪眼婆娑,这正是他魂牵梦萦的《牡丹图》呀!画上的落款“逍遥生”,是他当年胡乱取的笔名。这幅画本是为正义而作,却阴差阳错地耽搁了老古的美好前途……想到这,老古一声叹息,随后将这幅《牡丹图》买下来。画装裱一新,挂在客厅里。这幅画曾经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老古心头,可现在老古感到了久违的轻松

(选自2018年12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古经常向老伙计们说起除奸故事,对自己的正义行为内心充满自豪。
B.老爹当年反对儿子除掉汉奸王二麻子,因为这行动可能搭上儿子性命。
C.借献《牡丹图》引狼群咬死王二麻子,设计巧妙,暗杀行动获得成功。
D.重得当年《牡丹图》可以洗刷当年不白之冤,所以老古内心感到轻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整体上运用了倒叙与顺叙相结合手法,“只有老古知道自己并不是吹牛”这句话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
B.老古爹借送狼皮打探王家情况,回来告诉儿子王二麻子戒备森严,这一情节既揭示献图除奸的原因,又为下文叙描作铺垫。
C.献图引狼除奸,老古突然被抓,《牡丹图》失而复得,这些高峰情节设置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具有引人入胜的表现功效。
D.这篇小说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特色,叙事具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大量心理描写运用。
3.简析画横线句子的手法及其对表现老古形象的作用。
4.小说主要情节围绕《牡丹图》展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
2022-01-30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蓝色冰河(节选)

汤成难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他们要沿着山脚下的赞斯卡河谷徒步前行,河谷里的光线还不太好,两侧高高的山峦遮挡了阳光,四周十分寒冷。宽阔的河面只剩下窄窄的一道,水流奔袭,蓝色水流涌动处可以看到冰的厚度,足足有一尺多厚。

四个人排成一队,当头的是达瓦父亲,两个孩子在中间,索朗老人在最后。他们都戴着雪镜,说是雪镜,不过是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而已。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每年都有被冲进冰层之下的人,每年都有死于冰河的人。

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蹚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不久前的一场雪覆盖大地,又结成一道薄薄的浮冰,脚踩上去,嘎吱一声,落在另一层冰面上。鞋底很快便沾上了冰块,厚厚的,得用力跺一脚,或者坐下来使劲敲掉。为了保持体力,四个人并不说话,山谷静悄悄的,耳边只有冰碴破裂的清脆声。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几年前,一些开明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福利学校去。去福利学校的孩子无法每学期回家,因为路上耽搁的时间太久,且危险四伏。

休息的时候,两个孩子便坐到一起窃窃私语。多吉问达瓦,你想去上学吗?达瓦摇了摇头,又点点头。达瓦很想做村里的孩子王,他以为今年不去上学,这样自己就成为村里年龄较大的那一个了。达瓦也问多吉,想去上学吗?多吉想了会儿,点了点头,又摇摇头。多吉内心是复杂的,他多么想去县城啊,可又害怕离开查村。

多吉问索朗老人,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唔,我的小多吉啊,索朗老人一边整理背包一边说,还没有到那儿就想着回来咯。

我会想念我的羊。多吉低着头说。

唔,到那儿你就不会想念啦。

可是……多吉皱了皱眉,顺便把快要流出来的鼻涕用袖子擦掉。

他们继续上路了,多吉走在索朗老人前面,他放慢脚步,对索朗老人说,我还没和我的羊道别呢。

唔,羊儿们知道我们的小多吉去读书啦。

母羊快要产子了。多吉又转过头说。

唔,我的小多吉啊,别担心,佛祖会保佑它们的。

积雪还在加深,覆盖着山川大地。风吹着冰口,发出尖啸之声。傍晚,他们经过一处宽阔的河面,脚下的冰一踩一个坑,冰冷的河水瞬间涌出,多吉和达瓦的靴子很快被河水浸湿。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坐在一块干燥的石头上。索朗老人帮多吉脱下靴子,倒出许多雪水,又使劲拧干袜子。达瓦的小脚丫也被冻得通红,人也开始打哆嗦。达瓦的父亲赶紧生起一小堆火,给他们烤干袜子和鞋,毕竟这才是出发的第一天,接下来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

达瓦和多吉说,他们会顺利到达县城的,因为他的阿妈向佛祖祈求过了。他褪下一只手套,从脖子里拽出一串念珠给多吉看,这是他的阿妈从山顶寺庙里求回来的。

多吉也脱掉手套,红通通的小手在念珠上摩挲一阵。多吉没有阿妈,他的阿妈在他出生时就死了。他也没有喝过阿妈的奶水,索朗老人用羊奶喂他。等多吉学会说话了,他问爷爷,他的阿妈呢?索朗老人便指着一只母羊告诉他,我的小多吉啊,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

多吉想起那个在查村逗留的年轻人。

当他合上本子的时候,一张照片从本子里面缓缓飘了下来。

这是什么?多吉看着纸片问道。

是照片,蝴蝶的照片,这叫蓝色闪蝶。年轻人捡起来递给多吉,说是几年前在非洲拍的。

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年轻人把照片送给了多吉。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多吉问年轻人。

哦,年轻人想了想,指着冰河说,得先从这儿走出去才行。

四个人走了一整天,现在又饿又累。他们找到一个背风处,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夜空中繁星点点,多吉还睡不着觉,伸出半个脑袋看着头顶的天空。他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颗蓝色的东西,啊,是蓝色闪蝶。多吉还没叫出声来,蓝色就不见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眼花了还是真的看见闪蝶了。他皱了皱眉,轻轻叹了口气。

……

一连两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好在到了第三天,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它们慢慢地被撕裂,露出一点一点的淡蓝来。

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

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

一个问:它有手掌这么大吗?

一个回答:是的。

一个又问:它能飞很远吗?

一个又回答:是的。

一个再问:它也能飞很高吗?

一个再回答:是的。

他们就这样一问一答,或一答一问,直到索朗老人催促上路了,才停止了对话。

向前走了一段路后,多吉问索朗老人,县城里有蝴蝶吗?

索朗老人说,我的小多吉啊,快赶路吧,县城里什么都有。

有蓝颜色的吗?

嗯,县城里什么颜色都有。

多吉闭上眼睛,眼前便出现一只蓝色闪蝶,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下牙紧紧地咬住上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县城前,大家做了充分准备,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制成雪镜,并准备了几十斤重的行李。
B.大风四起、平地起雾、冰面打滑、光线不好等因素影响着他们能否在开学前顺利赶到学校。
C.达瓦阿妈出于对行程的担忧,前往山顶寺庙向佛祖祈求,带回念珠让达瓦一路随身携带着。
D.索朗老人指着一只母羊告诉多吉“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因为多吉是吃羊奶的长大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叙述以线性顺序为主,“第二天”“傍晚”“一连两天”等时间词标志着情节的发展。
B.小说选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冰河”,它既是行程的阻碍,又是通往希望的途径。
C.从年轻人和多吉的交谈中,可见年轻人的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也侧面反映出查村的闭塞。
D.“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
3.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多吉怎样的心理?结合文本分析。
4.“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河流、蓝色的蝴蝶”,小说中一直闪烁着的“蓝色”有怎样的内涵?
2023-09-09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声声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节选自《屈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白马不断用前蹄刨栏厩,对草料闻也不闻,伸舌舔主人手背,两眼混浊的泪水,可见白马是很通人性的。
B.屈原准备好后,见女儿睡得正香,嘴角还挂着浅浅的微笑,他一阵酸楚,热泪涌出,可见他对亲人也是无限留恋。
C.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将陆离长剑挂在腰间,表明屈原此时已下定决心。
D.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都非常痛心,不断地和他打招呼,询长问短,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
2.关于文中“屈原投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和问候中,可见屈原是深得民心的。
B.老渔父的话道出楚国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更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踱至崖边,见秦兵已渡过扬子江并长驱直入,心彻底绝望了。
D.屈原最后一跳,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无力挽救国运的无奈选择。
3.文章中出现了屈原女儿小媭的形象,小说设置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4.材料一中出现了“渔翁”“老渔父”的形象,材料二中也出现了“渔父”,他们和屈原的对话差别很大,在你看来,哪个材料在这一形象的设置上文学效果更好?
2023-04-29更新 | 1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