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3 题号:132999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魔术

戴玉祥

外村来的程咬铁正在玩尖刀刺喉的魔术。

他手提尖刀,在人群里连转三圈后,忽的将那尖刀砰的扔到地上。阳光碰到尖刀上,弹出晃眼的光芒来。

围观的人齐喊:“真刀——”,程咬铁也不作声,左脚一点,那尖刀便被稳稳攥在右手。

程咬铁右手攥刀,后退几步,站定,右臂慢慢抬起,刀尖顶着喉结,微微闭上眼睛。

围观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空气,似乎凝结。突然,一声惨叫,那把刀,刀尖从后颈探出,殷红的鲜血,顺刀而流。众人脸色大变,想喊,却喊不出声。程咬铁忽的拔出尖刀,喉结处,丝毫无损。

众人如梦初醒,齐呼:“神奇!神奇!”程咬铁面带微笑,不响一声。

这天,程咬铁正在院内练功,院外哭喊声骤起。程咬铁跑出院子,只见日本兵凶煞煞赶着村民,迎面走来。程咬铁想跑,但没有跑。程咬铁想知道这些日本兵,赶村民做什么。

原来,鬼子的运粮车在村南的戴家湾被八路抄了,鬼子怀疑村子里有八路,才来这阵势。村口,那片空旷地上。叫滕狼的少佐,手按军刀,咆哮:“八路的,交出来!”

没有人回答。“不交的,”少佐抽出军刀,“统统的,死啦死啦。”

还是没有人回答。少佐抬起军靴,咯噔跨前一步,左手拽过刘老爷爷,右手举起军刀……村民们闭上眼睛。

一声断喝:“住手!”

程咬铁跳到少佐面前。“放了他!”程咬铁手指少佐,“我知道八路在哪里。”“你的,知道?”少佐放开刘老爷爷,跨到程咬铁面前,“你的,良民大大的。”少佐脸挂狰狞。

村民们睥睨的目光,喷着愤怒。

“你的,快说!”少佐急了,“不说,统统的,死啦死啦。”少佐手握军刀,泛着绿光的眼睛,扫视着村民。突然,少佐抓过王家的小孙子,刀刃划着他的脸。惊惧的惨嚎声,令人心悸。

“住手!”程咬铁手指人群中的一位青年,声若蚊蝇,“就是他——”,那青年被拉了出来。

事后,村民的唾沫淹了程咬铁。人人都不理睬他。

这天,程咬铁正练魔术,滕狼少佐走过来。“你的,魔术大大的好。”滕狼少佐泛着绿光的眼睛,直视着程咬铁,“你的,以后军营的耍。”之后,村子里就没人见到程咬铁了。

村民们见了面,就说,程咬铁这个大汉奸死了,报应。只是那个青年八路,死得太惨了。

但也有人说,程咬铁没死。

程咬铁的确没死。程咬铁在鬼子军营里,玩魔术。玩着玩着,便玩出些名堂来。那些日本兵,没事就绕着程咬铁转。就连滕狼少佐,也喜欢上了。

一天,日军淮河战区机关长来少佐的军营,少佐讨好机关长,让程咬铁耍一出魔术。

程咬铁欣然答应。

程咬铁这次玩的是一种叫“推心置肺”的魔术。魔术开始后,程咬铁叫了二个日本兵过来,让二人分别躺在二只木箱里,罩上红布。程咬铁高挽衣袖,双手合拢,在人前连连走过三遭后,步到左边的木箱前,双手霍的插下去,旋即捧出一只血淋淋的的人心来。

机关长腾的拔出手枪。滕狼少佐也站了起来。

程咬铁捧着血淋淋的人心,小声说道:“人命关天,千万不可弄出声响。”说后,将人心放进右边的木箱,再抬出手时,手里已提一叶人肺。

唏嘘声一片。

程咬铁将人肺放入左边木箱。“下面,”程咬铁脸矮浅笑,“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程咬铁揭开红布,二个日本兵从箱子里爬了出来。有人跑过去,看那箱子,内里没有异样,更不见一点血迹。问那二个士兵,回答,好像睡了一觉。

神奇!神奇!

机关长更是觉得刺激。程咬铁趁机激道:“各位长官,我看机关长兴致很高,有请机关长与滕狼少佐‘推心置肺’,好不好?”众士兵齐呼:“大大的好!”

机关长有些犹豫,但见士兵们情绪高涨,不好拒绝,便与滕狼少佐走上台来。

程序照旧。所不同的,是程咬铁又拿了一块大红布,罩在二箱的红布之上。快结束的时候,程咬铁掀起大红布一角,神秘而认真地说:“人命关天,五分钟内,不可掀布。”说后,程咬铁钻了进去。

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忽有人觉出不妙来,跑过去,揭掉红布:机关长,还有滕狼少佐,皆已毙命。

机关长的心被挖,滕狼少佐的肺被掏。

程咬铁不见了。

此时,程咬铁正蹲在一座新坟前,泪流满面。坟里躺着的,就是在滕狼少佐面前,被他指认的那个八路。

只是,村里没有人知道那个八路,就是他的儿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20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详细地写了程咬铁玩尖刀刺喉的魔术,从鲜血殷红到丝毫无损,展现出程咬铁的技艺高超,也给人物增添了传奇色彩。
B.程咬铁看见日本兵凶煞煞赶着村民,“想跑”是一种本能反应,而“没有跑”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反映出他对村民的担忧与关心。
C.“拽过刘老爷爷”、“举起军刀”、“划着他的脸”突出了日本兵残暴特点,而程咬铁却一再“断喝”其住手,表现了程咬铁勇敢无畏的精神。
D.村民们“睥睨的目光,喷着愤怒”、“唾沫淹了程咬铁”反映了村民对程咬铁的态度的同时,也写出了村民不识真英雄的愚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语言简化而精确,对人物只描述最基本的动作和状态,各种短句的运用加快了节奏,使叙事更加紧凑明快。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魔术表演时观众的紧张、日本兵的凶狠都与程咬铁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格外鲜明。
C.魔术表演“推心置肺”情节是小说的高潮,进一步显示了程咬铁魔术的神奇,暗扣标题,也表现出程咬铁为复仇一直在苦心谋划。
D.小说结尾夏然而止,简洁交代程咬铁指认的那个八路其实是他的儿子,便再无一字,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更好地深化了主题。
3.文中画线句子包含了程咬铁哪些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4.“欲扬先抑法”,是一种写作方法。“抑”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扬”指对人、事、物的褒赏。小说“扬”的是什么,又做了哪些“抑”?请结合文本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皮车

南翔

九月底了,天气依然燠热,茶炉工猫腰启开炉门,添了两铲煤,眯细眼觑着火苗蜿蜒升起,随即闭上炉门离开。

这是他的最后一个班次。以前乘绿皮车的人多,每个车厢头上配一个茶炉室,一个茶炉工管两到三个茶炉室。现今乘车的,除了郊区进城的菜农,再是读书的毛伢子,还有跑通勤的铁路职工——这三种人占去多半。

茶炉工去推售货车,两年前,他开始兼小营。兼做小营主要是拿提成,但总共也不过三四千元。他需要钱,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老婆有与生俱来的乙肝,前几年又发现再障性贫血。吃药需要钱,吃营养品也需要钱。

推过几个车厢,只卖了一袋瓜子,一袋苹果。慢车毕竟和快车的买卖没得比,拖的基本都是“贫下中农”。但慢有慢的好处,世上万事万物,哪有都让快的占尽理的!

依然回到七号车的茶炉室。

一股鱼腥气扑面而来,过来打水的是一个鱼贩子,精瘦,端的一只军用水壶,绿漆早已剥落,草绿色的挂带也泛出了白碱。

几乎天天照面的。茶炉工问,又没打票吧?

这些菜贩子、鱼贩子,总是从铁路职工的通勤口进站,塞几把菜给列车员,免了三五块钱的车票。鱼贩子额头正中的一颗灰痣猛地一弹,笑着转移话题,城里的人喔,没得半日,一担鱼就卖得净光!

茶炉工问,得闲半日,你还不是在帮菜嫂!

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说,菜嫂的水蕹也好卖,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卖红萝卜、大蒜子和生姜。

茶炉工道,得闲把事情办了,两个老恋人,一径像搞地下工作,犯了法呀!

鱼贩子叹了叹气道,还不都是因为崽女……

接了满满一壶水,鱼贩子往座位走去。

茶炉工推着车又到了七号车档头,此时到了一个站,只见鱼贩子擎着扁担,拨弄头顶的摇头扇,让它对着菜嫂。

鱼贩子又坐下,在她对面,用一只纸杯与水壶盖子来回兑水,兑凉了,就一盖子一盖子地端给菜嫂解渴,满目的温馨。

车又动了,菜嫂忽然指着对面斜躺着的一个女生道,她脸色不好看,吃坏了肚子吧?女生去了厕所。

茶炉工问边上戴大圆眼镜的男生,她跟你一个班吧?学习好啵?

大圆眼镜点点头道,以前蛮好,还是副班长,后来不好了,比不上我呢!一脸的洋洋自得。

大圆眼镜捂着嘴偷偷说,她还欠了上个学期的补习费一百块钱,没交钱的,今天老师点了名。

女生过来刚好听到了,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忽然操起一只塑料水杯就砸了过去。

菜嫂帮女孩捡回了水杯,搁放在茶几上,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梳子道,每日头戴星光去读书,硬是跟我们种地卖菜的一样辛苦!你看看,头发都打了几多弯弯结!

茶炉工再去看菜嫂,但见鬓发已经现出白丝,却是梳得根根熨帖。眼角荡漾而出一缕鱼尾纹,那是几十年风吹雨淋的收藏。鼻梁挺拔,额头平坦,一双眼睛尤显得精神'甚至有几分孩童的顽皮。

鱼贩子一身的邋里邋遢,那是更需要菜嫂的一双手,日日拂拭、时时打理的。

这不,女孩子从开始的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眼快手捷地修理。她不时从咣当咣当行驶的列车窗户上,反照自己的面貌,原本乱糟糟的形同刺猬进攻的头发,顿时变得蔼然有礼。

列车播报前方到达红岭站,女生嗖的一下就起身,将水杯插在书包一侧,很快就双肩挎好坐看等待。

菜嫂在背后帮她整理的时候,悄悄塞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书包一侧。

茶炉工觑得真切,心里迅速盘算着菜嫂一天的收入。人啊就是这样,有时候会斤斤计较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有时候又会掏心窝子待人处事,全看是不是触动了心肺旮旯里的那一角柔软。

他过去抹一把茶几,也无声地贴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她书包里。

女生浑然不知,菜嫂把她送到车门口,她一径低着头,下了车。

或许是快到站了,菜嫂和鱼贩子对视的眼神,掠过一丝无奈。两人有几句低语,那是明日出门的约定还是相互珍重的叮咛?

菜嫂和鱼贩子心下去了。

一落站台,他俩便挽起扁担绳,挑着一对空菜箩筐,对望了一眼,各奔东西。

前方是本次列车终点炉,到终点之后,停十五分钟便是返程。

回去之后,就此告别了这趟绿皮车,茶炉工退休了,说不清是期待还是落寞,总之是喉咙里堵了很多话无人诉说的意思。据说,绿皮车因为连年的亏损,路局也想停运。如果停运,那么职工通勤、学生上学,还有菜嫂争鱼贩子的日常劳作买卖,将是另一番景观,怎样的景观呢?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从茶炉互日常工作写起,用词文雅、通俗,不仅描写了茶炉工的具体工作,也给全文奠定了一种热烈的基调。
B.菜嫂看女生读书辛苦,看到她乱糟糟的头发就帮她打理,女生从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梳理,说明女生天性爱美,只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
C.小说借助一个茶炉工的视角,描述他在最后一个班次的绿皮车上值班的所见所感,让我们得以了解由这辆绿皮车所包裹着的各色人物的百态人生。
D.绿皮车是慢生活的象征,当代生活的迅速发展注定慢的事物要被抛弃,这在物理层面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人们反而失去了热情和真诚。
2.小说刻画了茶炉工、菜嫂和鱼贩子这一群体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
3.小说最后一段写到茶炉工退休,绿皮车即将停运,并以问句作结。请结合小说内容,从结构、情感、叙事、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020-07-23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这天傍晚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鼓鼓的,装着刚得的奖品。这个奖才设三年,老麦年年都得上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评选时大家觉着革命传统教育现在太需要了,理当上选。最后一讨论,军事题材的就这一张,一下子名列前茅……

门口还很拥挤,老麦骑车随手一拐,进了一条小马路,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不知不觉就拐到了老同学梅大厦所在的马驹胡同。这位姓梅的,是老麦学生时代的好哥们,学的是雕塑,却有三年没有见面了。老麦是忙于三来: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是到处不露面,连逢年过节串个门吃顿饭都不作兴了,三年来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

“梅大厦,在吗?”

“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梅大厦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往哪一拍,都少不了粉尘飞扬。花白的乱蓬蓬的头发,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当他伸出两只手来,那是皮肤紧绷、肌肉鼓胀、伸缩灵活的年轻的手啊。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造型、施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的眼睛就在架子上来回溜着,忽然看见书架顶板上,不像是摆,倒像是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可落上不薄的尘土了……

“那是三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挂面已熟,梅大厦指着“女兵”高声说。

老麦心里“咕哧”往下沉了一沉。

挂面吃完,梅大厦走到货架前,指点着那一排排玉石,他皮肤紧绷、肌肉鼓胀的年轻的手,落在一块黑紫黑紫的玉石上。那是一只鹰,振翅飞翔前的一刹那,合着翅膀伏着身子的鹰。梅大厦年轻的手,不住地抚摸着他的鹰。从无数舒展的毛孔里,发射着疼爱的电子,石头的鹰暖和了,生动了…….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再也找不着这样的材料,就是再有这样的材料,我也做不出来第二个了。”那手灵活地迅速地摸摸侧面,摸摸正面。

老麦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

“管它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两腿,劳动布的工作服冒烟一般飞起粉尘,他也有要飞的意思,“现在是我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最自由。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

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年轻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老麦这样想着的时候,感觉到有一道目光,盯在他的脑后。那是那个头像的长长的眼皮下边,那半闭的眼睛里射出来的。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和头像的目光仿佛。“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梅大厦蜗居大杂院,头发花白蓬乱,“细眼睛挂红丝”,“一身劳动布工作服”,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表明了他安于清贫、远离世俗的品性。
B.文章多次提到梅大厦那双“年轻的手”,既与他衰老的外表形成了对比,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表现了他对艺术的痴迷与激情。
C.文章以“头像”为题,意在通过那尊木雕少妇头像表现梅大厦在追求现代表现方法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揭示艺术既要继承更要创新的主题。
D.文章通过写两位老同学相见的简单情节,极为平常的场景和细节,却尺水兴波,小空间容纳大世界,展示了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小说两次提到女兵作品,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对于结尾老麦的计划,你觉得梅大厦应不应该接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20-02-21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行者

刘醒龙

①在乡教育站万站长的安排下,高中毕业的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

②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孙四海怎么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③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点左右。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寄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他取下那支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着它拨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健,试着弹了一首曲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支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④山上升起了云雾,顺着一道道峡谷,冉冉地舒卷成一个个云团,背阳的山坡上铺满阴森的绿,早熟的稻田透着一层浅黄,一群黑山羊在云团中出没,有红色的书包跳跃其中,极似潇潇春雨中的灿烂桃花.太阳正在无可奈何地下落,黄昏的第一阵山风就掩盖了它的光泽,变得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

⑤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知道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

⑥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⑦孙四海和邓有米没有理他。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

⑧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拉拢来,遮住那露出来的一块黑瘦的肩头。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余校长试了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穿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⑨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⑩余校长一声厉喊:“立正——奏——国歌!降——国旗!”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

⑪这一幕让张英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

⑫夜里没有做梦,睡得正香时,忽然听到笛声,吹的又是国歌,

⑬张英才睁开眼,见天色已亮,赶忙起床,披上衣服走到门外。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佘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余校长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邓有米和孙四海,再往后是昨晚住在余校长家的那些学生。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最用力的是余校长的儿子余志。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

⑭张英才走过去,问余校长:“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

⑮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⑯张英才又问:“孩子们也愿意起这么早?”

⑰余校长说:“开始不愿意,教了一阵就愿意了。”

⑱余校长忽然伤感起来,他指着正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又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昨天他还在这儿。夜里有人稍来口信,他父亲在外面挖煤,出事故死了。家里就剩下他一个男人,他不回去顶大梁,日子就没法过了。他才十二岁呀!听到父亲的死讯,只红了红眼圈,硬是犟着没有哭出来,收拾书包时一点方寸也没乱,就连借别人的橡皮擦都晓得还。我怕他难过,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

⑲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

⑳孙四海在一旁说:“就是领头的那个大孩子,叫叶萌,是五年级最聪明的一个。”

张英才明白这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很感动地说:“余校长,这些事你应该通过万站长向上面反映,让县里或者省城出面关心一下这些孩子。”

“这山大得很咧,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能顾到教育上来哟。”余校长说,“听说国家在搞科技扶贫,这样就好,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节选自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英才认为《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欢快些才好听,并打着节拍纠正,孙四海和邓有米却都不理睬,因为这是他们长时间形成的统一,笛声传递着真实的心情。
B.叶萌离开了界岭小学,余校长很伤感,并且“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由此可以看出余校长内心的不舍与无奈,以及他对学生深深的爱。
C.余校长养的猪经常进教室,说明余校长利己自私的一面。“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则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深情。
D.小说详写降国旗和升国旗的场景,能够集中展现人物形象,并渲染了庄严的氛围,使界岭小学的师生在艰苦生活中的精神坚守更显珍贵。
2.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3.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余校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那么,张英才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2-16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