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33976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使命的味道

胥家豪

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域高原上驻守着一个连队,他们的俱乐部里常年摆放着一瓶包装精美的香水。不少造访者都疑惑地询问:“为何在这样一个男子汉气息爆棚的地方会有如此违和的东西存在?”连队官兵都笑而不语,令人不解其中深意。

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人手少,任务重,他们很少有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转眼又到了周末,细心的指导员发现,已经三个月没有下山的战士张小虎悄悄在外出名单上划去了自己的名字。晚上,指导员把小虎叫到自己宿舍,询问他不愿外出的原因。这位腼腆的康巴汉子黑红的脸上颜色愈加深厚,但却始终不愿说出实情。指导员有些着急,扳过小虎的肩膀:“小虎,是兄弟就别自己扛着,有什么事情说出来,总有个解决的办法!”

小虎反复绞弄着衣角,慢慢讲起一件埋藏已久的心事。数月前,终于轮到小虎下山外出,他手里攥着一张长长的购物单,上面写着在家战友们需要购买的物品。小虎坐在前往市区的公交车上,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不禁觉得有些恍若隔世。从哨所的窗户往外看,入眼皆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和层峰错峦的雪山。难得一次下山机会,小虎要把自己一路上看见的所有人和物牢牢记在脑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慢慢回味。这时,车上上来了几个穿着时尚的女孩,空气里瞬间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小虎的眼睛闪了一下,迅速在脑海里给她们拍了一张照片。

这时,女孩们停止了说笑,一个斜扎着马尾的女孩用手捂住了鼻子:“哪里来的这么难闻的味道,你们闻到了吗?”女孩都使劲吸吸鼻子环顾四周寻找着气味的来源。小虎赶忙移开了目光,悄悄低下了头。他不自觉地向车窗移了移身子,努力想让自己与车厢融为一体。突然一个短头发的女孩向同伴们眨了眨眼,朝小虎努了努嘴压着嗓音说道:“你们看,是山里人进城了。”女孩们窸窸窣窣的笑声,盖过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和车窗外风声的呼啸,直抵小虎耳膜。是的,这难闻的味道就是小虎身上的马粪味。马是骑兵连战士们不可或缺的伙伴。在越野车也会“趴窝”的地方,只有战马能够带着战士们踏过雪山,与山共舞。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只有战马能够将给养运到战士的身边。在星河似海的孤夜,战马的低吟最能抚慰思乡战士心底柔软的地方。长年与马为伴,无论战士们如何洗澡、换衣服都无法掩盖身上的马粪味。那一刻,面对这些光鲜靓丽的都市女孩的无心之语,小虎心里泛起了苦涩,手中薄薄的购物单被汗水浸透。从那以后,他便不再愿意外出,不愿接受旁人异样的目光,只想一个人躲进哨所,结起一层坚硬的外壳。

听到这里,指导员重重拍了拍小虎的肩膀走出房间。墨染的苍穹之上洒满了璀璨的群星,星光在指导员的眼眸里此起彼伏,如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翻滚的光潮。第二天,指导员跟着班车下了山。晚点名快结束的时候,指导员大声对全体官兵说道:“我们骑兵连经常与马打交道,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殊的气味。从大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今天出去买了一瓶香水放在俱乐部的窗台上,有需要的同志自行喷洒。好了,解散!”

这瓶香水仿佛一颗石子,在每个人心里激起或深或浅的波澜。之后几天,大家进入俱乐部的时候,表情都有些不自然。很快,下山的班车上便出现了马粪和香水混合的味道,随风在白云间游移。

这天,指导员带队巡逻,没走多远便被闹肚子的战马拉了一身。指导员脱下大衣交给小虎,让他回去换一件。小虎走进指导员的房间打开衣柜取出新大衣正准备离开。两张信纸从口袋里滑落,小虎捡起来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小虎垂下目光,不经意间读到了信纸上娟秀的字迹。“我们分手吧。”开头一句话让小虎手一颤,信中人诉说着自己与指导员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经年累月苦守等待的辛酸坎坷。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指导员无法告诉自己深爱的人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以至于女方的父母怀疑他是一个骗子,要求两人分手。“阳,这些我都能承受,毕竟我知道嫁给军人就意味着聚少离多,但是,你知道我有洁癖,受不了你身上的味道,咱们一年就见这么几次,你为什么不愿意洒点香水遮盖一下,你连这点都不愿为我做吗?”信纸上满是指印,已经被反复阅读了多次。

小虎的手颤得更加厉害,他拿起另一张信纸,指导员刚硬的字体里透着少见的柔软。“芷,来信收悉。你说的这些我都认,也尊重你和你家庭的选择,只是有一点我想做个辩白。我身上的马粪味确实给你带来了困扰,但是这身味道能够证明我多年的付出和兄弟们的坚守是有意义的。你让我临时遮盖它,我可以做到,但是我不知道这味道还将伴随我多久,也可能是一辈子。两个人真正在一起,我并不想总是遮掩……”隐约几滴泪痕,晕开了最后几个字,看不真切。小虎别过脸,将信纸放回原处,抓起大衣飞身上马,追赶着前进的队伍。

指导员再也没有收到回信,这里的战友也没有人提起过这件事。只是这瓶香水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少,它静静在窗台上伫立,大家打扫卫生的时候总不忘把它擦拭干净。不久,小虎也再次踏上下山的班车,沐浴着窗外盛夏的目光,他的脸上一片从容与平静。

(摘编自中国军网2019.11.6)

1.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雪域高原上驻守的战士很难下山,下山后发现城市变化太大,和上次下山看到的情形相比,觉得有些恍若隔世,表现社会发展进步之快。
B.小虎驻守在雪域高原,每天看到是熟悉的面孔和草场雪山,非常单调,和现在看到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色相比,觉得有些恍若隔世。
C.小虎坐在公交车上,看到窗外人流熙熙攘攘的,而自己驻守的地方人很少,只有一个班的战士,相比之下,觉得差别大,有些恍若隔世。
D.小虎驻守的地方“男子汉气息爆棚”,现在在城市里看到那么多女孩,而且公交车上还上来了穿着时尚的女孩,因此有些恍若隔世。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张小虎开始不愿下山,后来再次踏上下山的班车时,“他的脸上一片从容与平静”。 这一对比,写出了他从犹豫走向坚定的过程,较好地表现了主题。
B.“指导员带队巡逻,没走多远便被闹肚子的战马拉了一身”这一情节安排巧妙,不仅写出了戍边官兵与战马密不可分,也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C.作者对两封信也有较详细的描写,一封“信纸上满是指印”,一封“隐约几滴泪痕,晕开了最后几个字”,这些描写能直接表现指导员的犹豫痛苦的心理。
D.这篇小说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之内,还采用了故事中套故事的形式,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达到形式、内容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那瓶“包装精美的香水”的作用。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小虎还是指导员?为什么?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猪头”贯穿文章前后,从“抢买猪头”到“送猪头”的转变,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微妙变化。
B.母亲一眼认出那失踪的猪头之一,这毫无根据的臆断写出母亲排第六名却买不到八只猪头之一的愤怒。
C.母亲在杂品店遇见张云兰的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却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两人的默契,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明朗、轻快,还有一些幽默的成分,如“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的“出乎意料”多在“情理之中”,《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主题的表达。
B.苏童善于追忆过去,他用孩子的视角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时代,体现出年代特色。
C.小说中的票据表现了物资紧缺的时代特点,各种各样的票据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产物。
D.同样写人性,曹禺的《雷雨》以周朴园的自私冷酷为代表,批判了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人性,而《白雪猪头》赞美人性。
3.小说中“白雪猪头”近乎一个意象,它有怎样的审美意蕴?请简要分析。
4.有人称苏童的这篇小说为典型的“世情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2-06-17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价值三千万美元的梦想
刘燕敏
2002年11月28日,是美国特有的节日——感恩节。在这个节日到来的前三天,芝加哥市一位名叫赛尼·史密斯的中年男子向当地法院递交了一份诉状,要求赎回自己去埃及旅行的权利。这样的诉求在美国社会,应该说十分普通。然而,不知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不同一般,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该案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仍是新闻部门追逐的热点。
这起案子的案情十分简单。它发生在40年前,当时赛尼·史密斯6岁,在威灵顿小学读一年级。有一天,品行课老师玛丽·安小姐让他们各说出一个自己的梦想。全班24名同学都非常踊跃,尤其是赛尼,他一口气说出两个:一个是拥有自己的一头小母牛;另一个是去埃及旅行一次。可是当玛丽·安小姐问到一个名叫杰米的男孩时,不知为什么,他竟一下子没了梦想。为了让杰米也拥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她建议杰米向同学购买一个,于是在玛丽·安小姐的见证下,杰米就用3美分向拥有两个梦想的赛尼买了一个。由于赛尼当时太想拥有一头自己的小母牛了,他就让出第二个梦想——去埃及旅行一次。
40年过去了,赛尼·史密斯已人到中年,并且在商界小有成就。40年来,他去过很多地方——瑞典,丹麦,希腊,沙特,中国,日本,然而他从来没有涉足过埃及。难道他没想过去埃及吗?想过。据他说,从他卖掉去埃及的梦想之后,他就从来没忘记过这个梦想。然而,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一个诚信的商人,他不能去埃及,因为他把这一行为连同那一个梦一起卖掉了。
2002年感恩节前夕,他和妻子打算到非洲旅行一次,在设计旅行线路时,妻子把埃及的金字塔作为其中的一个观光项目。赛尼·史密斯再也忍不住了,他决定赎回那个梦想,因为他觉得只有那样,他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
赛尼·史密斯能赎回那个梦想吗?他没有赎回那个梦想。因为经联邦法院审定,那个梦想价值3000万美元,赛尼·史密斯要赎回去,就必须倾家荡产。其中的缘由,我们从杰米的答辩状中,也许可略知一二。
杰米是这样说的:在我接到史密斯先生的律师送达的副本时,我正在打点行装,准备全家一起去埃及。这好像是我一口回绝史密斯先生要求赎回那个梦想的理由。其实,真正的理由不是我们正准备去埃及,而是这个梦想的价值。现在各位都非常清楚,小时候我是个穷孩子,穷到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梦想。然而,自从我在玛丽小姐的鼓励下,用3美分从史密斯先生那儿购买了一个梦想之后,我彻底地变了,变得富有了。我不再淘气,不再散漫,不再浪费自己的光阴,我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之所以能考上华盛顿大学,我想完全得益于这个梦想,因为我想去埃及。我之所以能认识我美丽贤慧的妻子,我想也是得益于这个梦想,她是一个对埃及文明着迷的人,如果我不是购买了那个梦想,我们绝不会在图书馆里相遇,更不会有一段浪漫迷人的恋爱时光,也不会有现在像我们这样幸福的一对。我的儿子现在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我想也是得益于这个梦想,因为从小我就告诉他,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去埃及,如果你能获得好的等级,我就带你去那个美丽的地方。我想他就是在埃及的召唤下,走入斯坦福大学的。现在我在芝加哥拥有6家超市,总价值2500万元左右。我想如果我没有那个去埃及旅行的梦想,我是绝不会拥有这些财富的。尊敬的法官和陪审团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我想假如这个梦想是属于你们的,你们一定会认为这个梦已融入了你们的生命之中,已经和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你们一定会认为,这个梦想就是你们的无价之宝。
赎回一个被3美分卖掉的梦想,要花3000万美元。在我们看来也许没有必要,或者说根本就不值得。然而,据《芝加哥电讯报》报道,前不久,赛尼·史密斯已经上诉到联邦法院,说哪怕花3个亿,把官司打到自己的曾孙那一代,也要赎回自己儿时的那个梦想。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强调赛尼的案子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成为新闻部门追逐的热点,起到了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小说围绕梦想的所有权问题,在平静的叙述中,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梦想的价值、遵守信约等等问题的思考。
C.赛尼认为只有赎回去埃及的梦想,“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坦然”一词写出了赛尼对于去埃及这一梦想的珍惜和渴望。
D.3美分和3000万美元,6岁和46岁,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意在表现梦想可以改变人生这一小说主题。
E.从当地法院到联邦法院,赛尼两次提交自己的诉求,小说首尾呼应。以《芝加哥电讯报》报道事件的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2.小说主人公赛尼·史密斯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题目“价值三千万美元的梦想”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遵守契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品质,因此,赛尼应该为赎回梦想付出高昂代价;也有人认为,梦想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完全可以共享,杰米不应为“梦想”标上高价。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康家酒传奇

徐水法

康家酒很少流出庄外,这里有个秘密,康家酒的秘方来自洛阳福王,明末清初“康朱联姻”时朱家败落,这个王家酒方就来到了康家,外人一般不知。

为了保证酿酒秘方不外露,康家一代只有一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康豫就是目前这一代康家酒的传承人。

康豫酿出来的酒,只要喝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康豫不会喝酒,这是康家上下都知道的。酿酒的不喝酒,小一辈人不信,问康豫本人自然不会有结果,问老一辈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

康豫的儿子长大了,要和邻村一家有些官家背景的乡绅结亲。按乡俗,女方应允婚事之前,男女双方的主要长辈要聚在一起喝顿结亲酒。康家有家酿的酒,酒宴上自然喝康家酒。康家酒的特点是绵甜醇香、回味悠长,入喉爽口甘甜,后劲很大。康家几位长辈酒过数巡后,纷纷表示不胜酒力。女方几位长辈也担心入口甜醇的酒有后劲,渐渐地都只是在礼节上举举杯了。独有女方一位族叔自恃酒量过人,在酒席上向康家人挑战,嘴里还不干不净地数落康家酒没劲,入口没一点呛劲,不如烧刀子过瘾。

康豫一直没有作声,毕竟自己是主人,再说酒桌上的酒话也当不得真,就随着这位族叔涨红着脸信口开河。

眼看自家的陪客都喝得差不多了,再也没人去应和客人的挑战。康豫就开口婉言劝说客人,暗示康家酒后劲较大,一会儿酒劲上来要撑不住的。谁知不说还好,一说反倒惹火了女方那位族叔,说除非康豫答应和他斗酒,不然这门婚事他第个不答应。要不,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也行,这酒就免了。也许是酒劲开始上来,女方客人中有几位居然也附和起这位族叔的话,一定要康豫答应斗酒,不然就不必谈亲事了。

这下把康豫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康豫站起身说了一句“我答应”,转身叫人拿来一摞大碗,先在自己面前字排开放好,整整九只碗。又从桌旁捧起一坛没有开封的康家酒,拍掉泥封,将面前的碗“汩汩”倒满。

一连串的动作吓得在座的康家人目瞪口呆,有几位忍不住喊出来:“康豫是滴酒不沾的啊!”康豫一笑:“今天这阵仗我是不膛不行啊!只是有一点,待会我喝赢了,不要和我说话,扶我回去就是。”

康豫对女方客人说:“这几十年,我没有喝过一口酒,康家上下妇孺皆知。今天既然答应斗酒,我先喝三碗,算我弥补前面的。”说完,一口气喝完面前的三大碗。

随后对挑战的那位说:“接下来咱俩一对一吧!第一轮我先喝,第二轮你先喝,同意的话咱们就这样喝下去,谁喝不了就认输。”女方族叔已经被康豫的三大碗震慑住了,连连点头。

第一轮两人都一仰脖子“咕咚咕咚”喝了下去。第二碗女方族叔先喝,他中间停顿两次才喝完,康豫依然一仰脖子喝下去。第三轮开始,康豫似笑非笑地扫视了全场,双手捧碗,仍然一口气喝完。女方族叔喝第二碗时已经慢了半拍,面对第三碗酒,有些犹豫。在场的人都起哄要他快点,他扶住桌子好半天才哆哆嗦嗦地站起身来。他伸出双手也想着像康豫一样双手捧住酒碗,结果双手颤抖不停,酒从晃动不已的碗四周荡出,还没举到嘴边,手一松,酒碗“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紧跟着人也软泥一样瘫了下去。

康豫说一声“承让”,慢慢走回了家,睡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女方那位族叔被人抬回家躺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在床上打了一个长长的酒嗝叫一声“好酒好酒量”,又翻身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带了礼品,专程到康家找康豫为自己酒席上的不当之言当面赔礼道歉。

若干年后,保持北方风味,具有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回味悠长特点的康家酒接待了老佛爷,被老佛爷赐名“康百万酒”已是后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康家酒与洛阳福王的关系和一代人只有一个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等内容,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康豫,暗示康家酒的品质,引出后文醉酒的情节。
B.小说开始交代康豫不会喝酒,后来写康豫在“结亲酒”的宴席上与女方族叔斗酒,通过康豫从不喝酒到斗酒的变化,塑造了康豫的形象。
C.小说在刻画康豫形象时十分注重动作描写,如在描写与女方族叔斗酒的情节时,用了“站”“转身”“排”“捧拍”“倒”等动词,形象地刻画出康豫豪爽的性格特征。
D.斗酒的结果是康豫睡了一天一夜才醒,女方族叔躺了三天三夜才醒。两个细节描写表现了康家酒的特点、二人在斗酒中都喝过量了、康豫比对方能喝三个方面的内容。
2.请简要概括与康豫斗酒的女方族叔的性格特征。
3.小说把主要场景设置为结亲双方主要长辈喝“结亲酒”的宴席上,这样安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9-12-26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