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3434247

为他唱歌

春分

1949年元月初,正是寒冬之际,在苏北平原的淮海大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和国民党的部队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战火在这里已经交织了好多天,所有的村庄都被炮火光顾了多次,大都成为废墟;层层包围和反包围,参战的双方还在源源不断地投入兵力。战争的胜负仿佛在瞬间即可确定,可这个瞬间由于持续的时间过长,而令人感到焦虑。

那天下午6时,太阳已沉入裸露的大地,在运河边一个叫薛庄的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一个长辫子姑娘正和一个年龄与她相仿的解放军战士僵持着。姑娘十七八岁,年轻的脸颊被刮来的夹着雪花的西北风吹得通红。小战士的脸也有点红,但那红不是被风雪吹的,而是因说服不了年轻姑娘而感到无可奈何,或许还夹杂着一种气恼。老村长的及时赶到。使事情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原来长辫子姑娘是村里青妇会的,正在为部队准备干粮,而年轻的小战士则是运送干粮的。这本来是正常的支前工作。可因为负责带队的小战士所在的运粮队带的牲口不够,需要借用几户老乡家的,而进门时他发现姑娘家有头正拉磨的毛驴,便想借用一下。没想到姑娘一听这话,扬扬眉说,借用可以,但她必须和战士一起去,完成任务后再把牲口牵回来。小战士说,送干粮去的地方正在打仗,非常危险,她不能去,解放军说话算话,他一定会将毛驴安全送回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老村长十分清楚,别看是一头小毛驴,可一头牲口对庄户人家来说就是命根子。于是,老村长对小战士说:我们这里是老区,这里的人炮火见得多了,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相反,她对这儿的地形熟悉,还可以给你们带个路。听了老村长的话。姑娘朝小战士眨眨眼,仿佛说,这下你没的说了吧。

姑娘和小战士一起随送粮的队伍趁着夜色出发了。他们一路无语,沿着被炮弹炸焦的土地匆匆而行,只有牲口的蹄声在空寂的夜里显得越发急促。在走了两个多小时后,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尽管河面不宽。但由于不时有炮火飞过,运粮的牲口受到了惊吓,蹄子还未沾水,屁股便拼命地往后挪,说什么也不愿下河,弄得几个牵缰绳的战士拼着老劲才拉住。急得带队的小战士来回踱步。正当小战士一筹莫展的时候,长辫子姑娘突然对他说:用东西把牲口的眼睛都蒙住,它们就听话了。”“行吗?”“准行。果然,被蒙上眼睛的牲口分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乖乖地被牵着渡过了河。

过了河,小战士靠近姑娘低声说:谢谢你,大姐。

第二天凌晨,送粮队准时到达部队。姑娘牵回了自家的毛驴,说要立即回去。部队首长说。等天亮了再回吧。姑娘说:你们有任务,我在这里碍事,再说早回去还得准备支前的事。首长说:也行,不过这么多牲口你一个人是无法赶回去的,这样吧,还是让小张再辛苦一趟,送你回去。原来那个年轻的小战士叫小张

长辫子姑娘和小张赶着牲口往回走,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走了一夜路的他们并无睡意,姑娘甚至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小张也兴奋起来,他告诉姑娘,这一仗打下来,离全国解放就不远了。说话间,两人过了河,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姑娘家所在的村庄了。长辫子姑娘对小战士说:我已经到家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小战士向姑娘敬了一个军礼说:大姐,谢谢你。小战士说完,正要转身往回走,忽然呼啸而来的炮弹声在耳边响起,小战士立即将面前的姑娘扑倒在地上。转眼间,爆炸掀起的气浪掩埋了姑娘。当爆炸声停止,姑娘爬起来大声呼喊小张时,才发觉刚才那个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已停止了呼吸。

长辫子姑娘默默地站起身,擦干了眼泪,深深地向小战士鞠了一躬。而后,她将小战士抱在怀里,一步一步向黎明前的村庄走去。

10天后。淮海战役结束,全歼国民党部队55万人。

此后不到10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而那位叫小张的战士被埋葬在运河边。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全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家在何处,只有运河两岸的迎春花年年为他开放。

而那个长辫子姑娘在多年后成了我的母亲。这个故事,自我懂事起,每年她都会给我讲述一遍,每次讲述的时候,母亲的双眼都噙满泪水。

母亲说,寻找小张的部队是她今生的一个心结。因为那场战争参战的部队太多,而部队驻防、换防频繁,打完淮海战役之后,听说小张所属的部队又去解放大西南。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她多方打听,依旧没个结果。但她相信,小张的部队是不会忘记他的。他的战友们也都不会忘记他。运河边的村民们同样没有忘记这个不知名的小战士。每年清明,小张的坟前会堆满这块土地上开放的数不清的野花。而以小张的生命为代价活下来的母亲,一生都认定自己的命是小张给予的。她说,她活着是因为小张的生命而存在;死了,她要埋葬在小张的坟墓旁。在这古老的大运河边陪他说话,为他唱歌……

(摘自《读者》2011年第19期)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战争场面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B.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及人物的相互映衬,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C.文中男女主人公作者没有写出他们姓甚名谁,只有他们的外貌特征和身份特征来称呼他们,是因为作者怕战争年代暴露他们身份,也是他们工作的需要。
D.文章标题既指姑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给小张听,又指后来成为“我”母亲的姑娘要把这具有崇高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小战士在大运河旁不断歌颂、传扬,让战士精神永存,让无名英雄不孤单。
2.文中小战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划线句“每年清明,小张的坟前会堆满这块土地上开放的数不清的野花”这句话,既是突显小战士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C.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D.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2021-12-11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圈(节选)

毕亮

八月,深圳的雨疯了似的下。雨滴敲击林间阔叶,敲击窗玻璃,敲得方珍心头发慌。

上月底,方珍回了趟湖南老家,发现虽然父母年龄才五十出头,但母亲病情似乎更严重了些,而嫂子闹分家,哥哥不主事,不管父母生活。返程途中,她思绪万千。她透过火车车窗玻璃,看着飞快向后移动的风景,她在想,人奔波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路上她仔细考虑过,决定把父母接来深圳和自己一起住。但是,要解决一大堆难题,首先得换住处,把一居室换成二居室。

每天下班后,方珍便开始寻找合适的租屋,一要离医院近,二又不能离上班地点太远,三要考虑租金不能太贵。最后她租了一套折中位置折中价钱的房子。

这是电梯房,两室一厅,带部分家私。房租不是很便宜,但上楼下楼,父母出行方便。交了押金、房租,从房东手中领到钥匙,方珍将租屋里外收拾一遍,清扫衣柜、橱柜的浮尘,清理墙角旮旯的杂物,一堆《知音》《故事会》杂志书籍、沃尔玛广告折页纸、杀虫剂空瓶和阳台枯萎的盆栽,盆栽已分不清是丁香还是芦荟。从下午忙到天黑,方珍坐在沙发上歇气,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起身,从客厅走到卧室,又从卧室走到厨房、洗手间,她找出问题所在——墙壁泛黄,室内暮气沉沉,不够敞亮,整个屋子弥漫着颓败的气息。

方珍跑到油漆店,购了两桶漆,现场请师傅将颜色调制成象牙白。她一会儿当清洁工,一会儿当粉刷匠。担心油漆不够,她先刷了安排父母住的稍大居室,再刷了客厅和自己住的卧室,最后将剩余的油漆,潦草地粉饰了厨房和洗手间。

卫生打扫了,墙漆也刷了,方珍钟爱花草,抽空去了趟花卉市场,采购了一批绿植盆栽,绿萝、粉掌、铜钱草、富贵竹。她将那些植物分散摆在租屋的茶几、桌台、卧室、阳台,一下子眼前的空间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朝气与活力。空气中荡漾的那股味道令她想起小时候,腊月里春节前,母亲总是趁着阳光很好的日子,晾晒被褥、床单,寒冷的冬夜,她躺在暖融融的被窝里,能闻到白天棉絮吸饱阳光的味道,是香的,是甜的,是干净的,也是柔软的,幸福的。

掏出手机,方珍拍了一组照片,窗明几净的空间、绿意盎然的植物。她精心挑选三张,发了条朋友圈,配文:一切就绪,等待相聚。

第一个点赞的,是之前一位加了方珍微信的客人,一个瘦瘦高高颜值和气质都在线的女孩。女孩是头一次给她发的信息点赞。她倒是时刻关注女孩朋友圈动静,时不时点个赞、留个言。女孩大概不用朝九晚五地工作,活得自由自在,朋友圈不是晒美食,就是晒美景,仿佛永远行进在旅途中,巴厘岛、普吉岛、马尔代夫,塞纳河、爱琴海、罗马斗兽场,走马观花,一场赶一场。

方珍记得就在上个周女孩来店里购买手表时,穿的是一件卡其色风衣,身旁跟一位戴眼镜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他跟随女孩身后,跟女孩保持不前不后适当的距离,目光在店内逡巡一圈,又望向店门口进出的男女客人。那个目光似受惊的野鸽,带着警惕,也带着些许不安。女孩挑了三款手表试戴,一会儿皱眉,一会儿舒展眉头,似乎拿不定主意。女孩嘟嘴,一副呆萌表情,她说:“大叔,你觉得哪款好?”中年男人看了第一款,又看第二款,再看第三款,回过头又看第二款。他说:“这个,镶钻的适合你。”女孩说:“我也喜欢这款月相大师,李冰冰戴过,还有谁,孙俪还是周迅好像也戴过。”中年男人刷卡埋单,他们一前一后离开手表专卖店。当晚,方珍看到女孩更新朋友圈,晒了手表、表盒照片,配文:二十二岁生日礼物,感谢有你!

点了个赞,方珍寻思世道的不公,有的人轻轻松松却活得有滋有味,逍遥自在;有的人拼尽全力努力搬砖,如她,却要面对一个又一个考验,九九八十一难。偶尔,她会感到疲倦,仿佛体内骨头全被抽空,她变成深海的软体动物。歇一口气,她喝两口朋友圈的励志鸡汤,咬咬牙,又一次次跨过山丘。

方珍一直想去撒哈拉沙漠,甚至梦到过黄昏时跟随驼队,聆听着驼铃声,在沙漠里行走,远望夕阳一截一截下沉。暮色四合后,天空的星辰像摁了开关的灯泡一样次第点亮,群星闪耀,荒野中的她伸手,摘到漫天星辰。

父亲和母亲来深圳了。跟做梦似的,方珍感觉自己瞬间变回到童年。清早醒来,她目睹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锅碗瓢盆磕碰的声音响得清亮。母亲烧水给她煮面条,父亲抢母亲手头的活,母亲一百个不乐意,她说,我来深圳干嘛的,女儿爱吃我煮的面条,我得亲自下厨。夜里下班回到家,父亲已经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粉蒸肉、红烧肉、小炒肉、蛋花汤……虽是家常菜却美味可口。方珍拍了面条、各式菜肴,还配了落日和星空的图片发朋友圈,配文:父母在哪里,家便在哪里。幸福人生,细水长流!

日子是甜的,也夹杂着苦。在家里,方珍瞅着茶几上摆的母亲装药的药瓶、药盒,心脏像被谁狠踢两脚,一阵疼。

……

那个为女孩买月相大师手表的中年男子又来过两次店里,不过身边不再是那位颜值和气质都在线的女孩,而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女人。再看到女孩更新朋友圈时,是一则招收瑜伽学员的招生广告。她这才清楚,女孩原来是一名瑜伽教练,她晒的只是冰面上的生活。

母亲走了,永远离开了方珍,无人能阻挡……

方珍终于站在了梦境中漫天星辰下的撒哈拉沙漠上,自己的左手被一只强有力的右手紧紧握住。此时,仰望星空,生活中所有流过的泪和承受过的痛苦似乎都变成了夜空中的一颗星,带给自己的不再是伤痛与绝望,而是宁和与坦然。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描写方珍和女孩的朋友圈内容和配文,前者是对现实的真实概括,真情流露,后者多是女孩虚荣的外现。文末女孩发招生广告这一内容与她之前所发内容大不相同,两相对比,引人深思。
B.“决定把父母接来深圳和自己一起住”、先粉刷父母的“大居室”、精心装饰租房等情节均体现出方珍是一位有孝心的女孩;“她晒的只是冰面上的生活”体现了方珍明白女孩生活真相后的平衡心理。
C.“父母在哪里,家便在哪里。幸福人生,细水长流!”一句与文章开头“人奔波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小说中方珍和女孩朋友圈的内容,看似寻常,实则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忧虑、反思与引导,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文中描写方珍梦见沙漠景象,有驼队、驼铃、夕阳和星辰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文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021-12-09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 蒙

今年冬天的天气真见鬼,前天下了第一场雪,今天又下起雨来了,密密麻麻的毛毛雨,似乎想骗人相信现在是春天,可天气明明比下雪那天还冷。我在电车站等电车,没带雨具,淋湿了头发、脖子和衣服;眼镜沾满了水,连对面的百货店都看不清。

下午有几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传纸条,让我生了一顿气。说也怪,做了 20 年小学教员了,却总是不喜欢小孩子,孩子们也不怎么喜欢我。校长常批评我对学生的态度不好。细雨不住地下,电车老不见来,想想这些事,心里怪郁闷。

当当当,车来了,许多人拥上去,我也扯紧了大衣往上挤,在慌忙中,一只脚踩在了别人的鞋上,听见一个小伙子叫了一声。

我上了车,赶忙摘下了沾满了水的眼镜,那年轻人也上了车,说:怎么往人脚上走呀!我道了对不起,掏出手帕擦眼镜,又听见那人说:真是的,戴着眼镜,眼也不管事儿,新皮鞋……我戴上眼镜,果然看见他那新鞋上有泥印子。他是一个头发梳向一边的青年,宽宽的额头下边是两道排起来的眉毛,眼睛又大又圆,鼻子大而尖,嘴里还在嘟哝着,我觉得这小伙子很刺儿,对成年人太不礼貌,于是还他一句说:踩着您的新鞋了,我很抱歉。不过年轻人说话还是谦和一点儿好!

什么?他窘住了,脸红了,两道眉毛连起来。我知道他火了,故意轻轻地、倚老卖老地咳嗽了几下。就在纠纷马上要爆发的时候,忽然电车的另一边传来一阵掌声。我们俩回过头,只见那边一部分人离开了座位,一部分人探着身子,注视着车窗,议论着,笑着。

我不由得走过去。原来大家是在围着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梳着小辫子,围着大花围脖,跪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对着玻璃。再走向前一步看,才知道她是在玻璃上画画;乘客呼出的气儿沾在密闭的窗玻璃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雾,正好做画板。那小姑娘伸出自己圆圆的小指头,在画一座房屋。她旁边座位上跪着一个更小的男孩儿,出主意说:画一棵树,对了,小树,还有花儿,花儿……小姑娘把头发上的卡子取下来画花,这样线条更细。我微微转动一下目光,呦,左边的几个窗玻璃上已经都有了她的画稿了。一块玻璃上画着大脑袋的小鸭子,下面有三条曲线表示水波; 另一块玻璃上画着一艘轮船,船上还飘扬着旗帜,旗上仿佛还有五颗星;哈哈,这一块玻璃上是一个胖娃娃,眼睛眯成一道线,嘴咧得从一只耳朵梢儿到另一只耳朵梢儿……回头来看,她的风景画刚刚完成,作为房屋、花、树木的背景的,是连绵的山峰,两峰之间露出了太阳,光芒万丈。

这个更好!一个穿黑大衣的胖胖的中年女人说。好孩子,手真利落!一个老太太说。

车停了,下车的人在下车以前纷纷留下了夸赞小画家的话。那小姑娘好像根本没有听见这些议论,只是向身旁的男孩儿说:弟弟,再画一个好不好?男孩儿连连说:好,好,再画一架大飞机!两个人就从座位上下来,向右边没有画过的窗玻璃走去。车上的人本来不少,又聚在一端,就显得很挤,但大家自动给他们让了路和座位。隔着许多人,我只看见那小画家的侧面,她的额上、鬓上的头发弯曲而细碎,她的头微扬着,脸上露出幸福和沉醉的表情;从她弟弟的样子来看,他俨然是姐姐的崇拜者,听话地尾随在姐姐后面。

车到平安里了,小画家已经在所有的窗玻璃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她拉着弟弟准备下车, 别人问她在哪儿上学,叫什么名字,她只是嘻嘻地笑,没回答。我退到车门边,欣赏着她天真活泼而又大方的样子。她就要下车了,忽然目光停留在我身上,然后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大躬:赵老师!她的弟弟也跟着给我鞠了个躬。

这难道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大吃一惊,想看看她胸前戴着校徽没有,她已经下去了,在车外边一蹦一跳地走在细雨里,很快地消失了。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了,友善地、羡慕地、尊敬地看着我,使我一时手足无措,只好哼着哈着往电车的另一端走,一转身,正好看见那被我踩了新鞋的小伙子,才想起这儿还有一场未了的纠纷。那小伙子看见我,想躲开,又躲不开了,露出了一种怪不好意思的样子。

电车上的乘客亲切地互望着,会心地微笑着,好像大家都是熟人,是朋友,好像有什么奇妙的东西赋予了这平凡的旧车厢以魅力,使陌生的乘客变得亲近,使恶劣的天气不再影响人的心绪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情节多变,造成波澜,形成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开头写寒冷的冬雨、拥挤的人群、不文明的推搡,渲染了低郁的心情,为全文笼罩了悲伤的色调。
C.作者通过“忽然电车的另一边传来一阵掌声”一句话,将内容巧妙地过渡到对姐弟俩画画举动的描写。
D.小说叙述姐弟俩画画的过程,采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使得画画的过程生动细腻,充满诗意。
2.王蒙在《我看小小说》一文中说:“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微’,多半在于一个‘妙'字。”本篇小说的结构在伏笔与照应上就很“妙”,请联系文本具体分析。
3.小说中姐弟俩在车窗玻璃画画的举动,让即将爆发一场纠纷的车厢中的“陌生的乘客变得亲近”,有人认为这是“莫名其妙”“虚无缥缈”的。对此你怎么看?
2021-01-28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