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134368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爱   

张炜

就在一个月前发生了一些争执,当然关于融融。因为远方的孩子完全出于好意,要送给我们一份出乎意料的“厚礼”。这实在是有点莽撞了,在没有征得我们同意的情况下。就提前定下了融融的事情,而且要故意给人一个惊喜:再有三十多天它就会出现在家里。

我们给吓了一跳。这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啊,这件事究竟有多么大,作为下一代人,孩子,肯定一点都不知道。马上在电话上拒绝:不行。我的口气坚决到不容置疑,可是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最大的麻烦是孩子难以理解:收养一只宠物真的有那么难?“你们看看就知道了,难道一点都不动心?真的没有照顾它的能力?”

“不是,而是,”我停顿了一下,“这种事从头说起来很麻烦的。”

“它是很省心的,绝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麻烦。”

我想告诉电话那一端:这不是麻烦与否的问题,而且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存在……”我又一次停住了。我想如实相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我、我们,已经发过誓——决不再养动物了。

电话突兀地终止了。可是这件事情想要扭转已经很难了,因为一月后要来我们家里的这只猫,孩子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差不多是看着它长大的,并且在它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取好了名字。在对方看来,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舍弃简直有点不可思议。我之所以没有说出“誓言”,是有些担心。这很容易被当成上一代人特有的矫情:这种事也要发誓?为一只宠物?

因为要谈的太多,反而一时讲不明白。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最后变成了不可挽回的事实。这件事情的深层原因,除了沟通的困难,或许还有另一个:我们内心深处也在挑战那个誓言,哪怕是尝试一下某种可能性也好;说不定我们也在盼望融融的到来。

我想说的是,正因为深爱,才要拒绝。有些可怕的经历不属于下一代人,那种独有的恐惧也就不属于他们。我犹豫着,想说:我们在这个地方的日子还不牢固,还不稳定,还有些不能确定的元素,总之还需要观察和等待一段时间。可是这些话我同样说不出口。

我能说出这几十年来,我们与它们一起经历了多少故事?不敢回忆,不愿回忆。我只能简明扼要地说:以后吧,当我们具备了起码的条件,能够确保它的安全,一切都太太平平的时候,一定会欣然而幸福地欢迎它们的到来。

事实上真的没有十足的把握。失去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我们也就不能拥有,更不能动心。这必须成为一个原则,必须横下一条心,坚定不移。

这样的誓言其实是几十年前立下的,而且不是自说自话,不是悄悄地隐在心底,而是在特别的时刻、由特别的人做过见证的。我说过,凡是誓言必得遵行,不然就会遭到报应。那种后果是任何人都承受不起的。可怕的是这几十年里,违背誓言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于是就有了疼痛彻骨的一些经历。在事后,在静夜,我会一遍又一遍地深究:为什么会遗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糟糕的事情?就这样,那会儿不仅忘掉了誓言,而且将其扔到了一边。总有侥幸心理,总想重新尝试。

这似乎是可悲的。最后,悲剧总是缘此发生,几乎没有什么例外。我将一再发现并证明:自己的生活是如此脆弱,个人的能力是如此微小。是的,我总是要愧对它们;我甚至没有能力让它们平平安安地过完自己短促的一生,而这又是最起码的一个条件。回头看,那种让人一时失去理性的原因,说到底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爱,深深的爱。结果无论怎样担心和害怕,怎样提心吊胆,最后还是被这深爱所征服:紧紧地拥住它,一刻都不想疏离。就这样,它们再次加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

这次,我们拥住的是融融。

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努力忘记所有的往事,让一切重新开始。我们要有这样的认知:时过境迁,现在是和融融在一起,一起享受崭新的生活。这是怎样宝贵的光阴,我们除了倍加珍惜,别无选择。只看着它的眼睛,一切便悉数得到满足,仿佛人生再无他求。

是的,在一个绝美的生灵面前,什么话都是多余的。

(节选自张炜《爱的川流不息》,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把孩子要送来的宠物认为是出乎意料的“厚礼”,又是惊吓又是拒绝,其原因下文做了说明,形成了呼应。
B.“我”虽坚决反对收养融融,但最终还是接纳并喜欢上了它,是因为“孩子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差不多是看着它长大的”。
C.文章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事件,剖析心理,让人感同身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本文构思上很有特色,通过“我”心路历程的剖析,向读者娓娓讲述了“我”对融融从拒绝到接受再到深爱的经过。
2.如何理解题目“深爱”的含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爱的川流不息》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大作品”。叶圣陶对评判儿童文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准:一个是真诚,一个是精致。这两个特点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①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②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③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闸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④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⑤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

⑥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⑧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我被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

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⑩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⑪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充沛。
B.第⑧自然段将“我”和鲁迅的行为对比,一方面赞扬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勇于反思的精神。
C.鲁迅要求“忘记我”,巴金表示“决不忘记”。尽管鲁迅曾关照过他,但他最终还是背叛了鲁迅。
D.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肖像描写的手法展示了鲁迅先生的遗容,传神地勾勒出鲁迅先生宁静而安详的样貌。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遗言“忘记我”,有什么作用?
2021-11-18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抱着父亲回故乡

刘醒龙

抱着父亲。

我走在回故乡的路上。

田野上自由延伸的小路,左边散落着薄薄的稻草。相同的稻草薄薄地遮盖着道路右边。茂密的芭茅草,从高及屋檐的顶端开始,枯黄了所有的叶子,只在茎秆上偶尔留一点苍翠。

抱着父亲,我们走向回龙山下那个名叫郑仓的小地方。

抱着父亲,我还要送父亲走上那座没有名字的小山。

乡亲们说起来,对我是用“你爷爷睡的那山上”;对我堂弟,则是用“你父亲小时候睡通宵的那山上”。家乡之风情,常有一种固定的默契。

小山太小,微不足道。因为要带父亲去那里,因为离开太久而缺少对家乡的默契,那地方就不能没有名字。像父亲给我取名那样,我在心里给小山取名为“小秦岭”。我将这山想象成季节中的春与秋。父亲的人生将在这座山上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为春,一部分叫秋。称为“春”的部分有八十八年之久,叫着“秋”的部分,则是无边无际。

我不敢直接用春秋称呼这小山,春秋意义太深远,春秋用于父亲,是一种奢华。

父亲太普通,在我抱起父亲前几天,父亲还在牵挂一件衣服,还在操心一点养老金,还在希望新婚的孙媳何时为家族添上血脉,甚至还在埋怨距离手边超过半尺的拐杖!②父亲也不是没有丁点志向,在我抱起父亲的前几天,父亲还要一位老友过几天再来,一起聊一聊“十八大”;还要关心偶尔也会被人称为老人的长子,下一步还有什么目标。

于是我想,这小山,一半是春,一半是秋,正好合为“秦”字,为什么不可能叫作“小秦岭”呢?父亲和先于父亲回到这山上的亲友与乡亲,人人都是半部春秋!

小路弯弯,穿过芭茅草,又是芭茅草。

轻轻地走在芭茅草丛中,身边如同弥漫着父亲童年的炊烟。炊烟是饥饿的天敌,炊烟是温情的伙伴。而这些只会成为炊烟的芭茅草,同样既是父亲的天敌,又是父亲的伙伴。在父亲童年的一百种害怕中,毒蛇与马蜂排在很后的位置。被父亲视为恐怖之最的正是郑仓疯长的芭茅草。八十年前的这个季节,八岁的父亲正拿着镰刀,光手光脚地在小秦岭收割芭茅草,父亲的手与脚被割破了无数次。父亲疑惑,这些作为家中唯一柴禾的植物,为什么非长着锯齿样的叶片?

冬日初临,太阳正暖。

这时候,父亲本该在远离家乡的那颗太阳下面,眯着双眼小声地响着呼噜,晒晒自己。是我双膝跪拜,双手高举,从铺天盖地的阳光里抱起父亲,让父亲回到更熟悉的太阳之下。我能感觉到家乡太阳对父亲格外温馨,已经苍凉的父亲,在我的怀抱里慢慢温暖起来。

我还在抱着父亲。没有芭茅草的小路,再次落满因为收获而遗下的稻草。

父亲喜欢这样的小路。父亲还是一年四季都是赤脚的少年时,则更加喜欢。稻草的温软,或多或少地阻隔了地面的冰雪寒霜。那时候的父亲,深得姑妈体恤,不管婆家有没有不满,年年冬季,姑妈都要给侄儿侄女各做一双布鞋。此外,父亲他们再无穿鞋的可能。一九九一年中秋节次日,父亲让我陪着走遍黄州城内的主要商店,寻找价格最贵的皮鞋。父亲亲手拎着因为价格最贵而被认作是最好的皮鞋,去了父亲的表兄家,亲手将皮鞋敬上,以感谢父亲的姑妈,我的姑奶奶,当年之恩情。

北风微吹,将一座小山散淡地放在小路前面。这便是小秦岭了。

父亲的小秦岭,乘过父亲童年的凉,晒过父亲童年的太阳,饿过父亲童年的饥饿,冷过父亲童年的寒冷,更盼过父亲童年对外出做工的爷爷的渴盼。除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父亲还能盼望什么呢?远处的回龙山,更远处的大崎山,这些都不在父亲期盼范围。

父亲更没有望见,在比大崎山更远的大别山深处那个名叫老鹳冲的村落。那时候的父亲身强体壮,立下军令状,不让老鹳冲因全村人年年外出讨米要饭而继续著名。父亲在远离郑仓,却与郑仓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同样留下一次著名的伫立。是那山洪暴发的时节,村边沙河再次溃口。就在所有人只顾慌张逃命时,有人发现父亲没有逃走。父亲打着伞,纹丝不动地站在沙堤溃口,任凭沙堤在脚下一块地崩塌。逃走人纷纷返回时,父亲还是那样站着,什么话也没说,直到溃口被堵住,父亲才说,今年不用讨米要饭了。果然,这一年,丰收的水稻,将习惯外出讨米要饭的人,尽数留了下来。

我的站在沙河边的父亲!

我的站在小秦岭上的父亲!

小路尽头的稻草很香,③是那种浓得令人内心颤抖的酽香。如果它们堆在一起燃烧成一股青烟,一定为父亲所喜欢。那样的青烟绕绕,正是我头一次与父亲一同行走在这条小路上的情景。

那一次,父亲在这小路上,用那双大脚流星追月一样畅快地行走,快乐得可以与任何一棵小树握握手,可以与任何一只小兽打招呼,更别说突然出现在小路拐弯处的久违发小。那一次,是我惟一见过极具少年风采的父亲。

没有路的小秦岭,本就不需要路。山坡上,④一堆新土正散发着千万年深蕴而生发的大地芬芳。父亲没有挣扎,也没有不挣扎,不知何处迸发出来的力量,将父亲从我的怀抱里带走。我的怀抱空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较多笔墨叙写“心里给小山取名为‘小秦岭’”,因为小山与父亲的生前身后紧密相连,作者借此表达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B.一童年的父亲有“一百种害怕”,意在突出他的弱小和胆怯;成年后“身强力壮”的父亲孤身与山洪抗争,凸显他的英勇和担当。
C.作者通过“家乡太阳对父亲格外温馨”的感受,含蓄而多情地表达了我和父亲两代人都饱含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浓浓热爱之情。
D.在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回故乡安葬的路上,所见的是寻常的家园意象,唤醒的是对往事的许多记忆,这既是写父亲,也是写故乡。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个别词语重复出现,不仅增添了视觉画面感,而且加快了叙写节奏,增强了抒情性和表现力。
B.句子②中的“不是没有”,两个否定词与修饰词“丁点”连用,委婉表达了对父亲平凡又不平凡的赞美。
C.句子③中稻草的“酽香”,给人美好的感受,引出下文对父亲重返故乡时快乐激动的回忆,衔接自然。
D.句子④语言不张扬,不煽情,但字里行间蕴藏着深沉凝重的情感,又不乏质朴深刻的哲思,直击人心。
3.刘醒龙在谈及创作时说:“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请结合文中画浪线的段落,对此作简要分析。
4.此文曾获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如果你是评委,试从行文特点的角度谈谈本文获奖的理由。
2023-11-26更新 | 3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蛾之死

伍尔芙

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窗户对面,犁耕已经开始。犁铧过处,泥土被翻了起来,显得湿溜溜又乌油油。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使双眼难以完全专注于书本。还有那些白嘴鸦,像是正在欢庆某一次年会,绕着树梢盘旋。

一种活力激励着白嘴鸦、掌犁农夫、辕马,影响所及甚至连贫瘠的秃丘也透出了生气。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从正方形窗玻璃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这天早晨,生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多样。相比之下,作为一只飞蛾,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看到这种热情不禁引人唏嘘。它劲儿十足地飞到窗格的一角,在那儿停了一秒钟之后,穿越窗面飞到另一角。除了飞到第三然后又是第四角,它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它能做的一切,虽然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飞蛾能做到的事,它都做了。注视着它的时候,我觉得在它羸弱的小身体里,仿佛塞进了一缕纤细然而洗练的世间奇伟的活力。每当它飞越窗面,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蛾虽小,甚至微不足道,却也是生灵。

然而,正因为它微不足道,正因为它以简单的形式体现了从打开的窗户滚滚涌进并在我和其他人大脑错综复杂的狭缝中冲击而过的一种活力,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使人感到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以尽可能轻盈的手法饰以茸羽之后,使其翩跃起舞,左右飞旋,从而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而在目睹飞蛾弓背凸现的模样的同时,看它装扮着又像背负了重荷,因此动作既谨慎又滞重,人们不禁会全然忘记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倒是会又一次想到,生命若以另一种不同于飞蛾的形态诞生将可能变成什么,而这种想法自会使人以某种怜悯的心情去观察飞蛾的简单动作。

过了一会儿,飞蛾像是飞得累了,便在阳光下的窗沿上落停。飞舞的奇观已经结束,我便把它忘了。待我抬起头来,注意力又被它吸引了去,只见它在试图再次飞起,可是因为身体已太僵直,要不就是姿态别扭,而只能扑闪着翅膀,落到窗玻璃的底部。当它挣扎着往顶部飞时,它已力不从心了。因为我正专注于其他事情,所以只是心不在焉地看着飞蛾徒劳地扑腾。同时,无意识地等着它再一次飞起,犹如等着一台暂时停转的机器重新开动而不去探究停转的原因。也许扑腾了七次,飞蛾终于从木质窗沿滑下,抖动着双翅仰天掉在窗台上。它这种绝望无助的体位唤回了我的注意,我顿时意识到飞蛾陷入了困境,它的细腿一阵乱蹬,却全无结果,它再也无法把身体挺直。我手持一支铅笔朝它伸去,想帮它翻一个身,然而就在这时我认识到,扑腾失败和姿态别扭都是死之将至的表征。于是,我放下了铅笔。

细腿又抖动了一次。我像是为了寻找飞蛾与之搏斗的仇敌,便朝户外望去。那儿发生了什么?大概已是中午时分。田畴劳作业已停止。原先的奔忙已被静止所取代。鸟儿飞往小溪觅食,辕马立停。但是,那股力量依然聚集在那儿,一股冷漠超然、非人格化、不针对任何具体对象的力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与枯灰色的小飞蛾作对的,正是这股力量。试图抗拒这股力量,全然无用,我所能做的,唯有看着飞蛾软弱的细腿做出非凡的挣扎,抵拒那渐渐接近的毁灭伟力。毁灭伟力,只要它愿意,本可埋没整个一座城池;除了城池,还可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我知道,与死神作搏斗,世间万物都无取胜的可能。虽说如此,因为筋疲力尽而小憩之后,细腿又抖动起来。这最后的抗争确属英勇超凡,而挣扎又是如此之狂暴,飞蛾竟然最终翻身成功了。在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为了维持既无他人重视又无他人意欲保存的生命,竟对如此巨大的伟力做出这样强悍的拼搏,这更使人受到异样的感动。不知怎么的,我又一次见到了那晶莹的生命之珠。虽说意识到一切全是徒劳,我又重新提起铅笔。然而正在这时,确凿无误的死亡症状出现了。蛾体先是松弛下来,旋即变得僵硬。搏斗告终,这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死了。

看着飞蛾的尸体,我心头充满了惊异感。几分钟之前,生命曾显得那样奇谲,如今死亡也是同样的奇谲。飞蛾端正了身体,安安静静躺在那儿,端庄而毫无怨尤。哦,是的,它好像在说,死神毕竟比我强大。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带有悲壮的灰色调的描写为读者描述了飞蛾的悲剧命运,强调了其生命的短暂和面对死神的无助无力。
B.第四段中,“我”本想用铅笔去帮绝望无助的飞蛾翻身,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期待着它能战胜自己而放下了铅笔。
C.文中两次出现“一枚晶莹的生命之珠”,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揭示了生命的美好、纯洁,而又极其脆弱、易损。
D.文中第三人称的“所见”和第一人称的“所思”交织出现,全面展示了飞蛾的生命历程和对“我”造成的影响。
2.文章为了表现飞蛾形体的纤小、羸弱和精神的坚持,分别从不同方面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面对飞蛾的心理变化。
2022-09-13更新 | 1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