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522 题号:1386488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北工作的的L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练,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抗日救国为背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安排内容,记叙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有志青年上下求索的历程。
B.作者谈今忆往,叙写友人多次的人生选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流露出浓浓的同乡情、同胞情。
C.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文章多处用语隐讳,如“×北”“××训练班”“运用你的‘武器’”等,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D.文章以“我”和友人作对比,用友人在求学、工作、流亡、抗战等经历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反衬出“我”的惭愧心情。
E.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现友人行踪,语言华丽工巧,节奏张弛有度,感情含蓄深沉。
2.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
3.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4.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5.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韵,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各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起,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尝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B.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河之洲”美丽的芦苇荡、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
C.文章最后三段写芦苇荡里的温泉,不论从叙事角度,还是从表现主题角度来看,都可谓匠心独运,绝非赘余之笔。
D.本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草一故乡,一土一深情,作者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渭河流域(关中)充满了深情。
2.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3.请分析文章以“在河之洲”为题的深刻意蕴。
2020-08-21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太行的妖娆山野

杨献平

①板栗树冒出黄色嫩芽的时候,杏花、桃花和梨花早已经开过。与板栗树同步的,是洋槐树。这种树木,在南太行乡村的山野极其普遍。每当春天,满树花朵洁白绽开,蜜蜂们忙得前脚跟后脚的时候,村人会提上荆条编织的篮子和长把的镰刀,到附近的山坡上去采。

②花朵当然是人吃,绿叶子喂猪。猪在吃绿叶子的时候,常常故意先捡里面残剩的洋槐花来吃,还把嘴巴吧嗒得很响,以示抗议。人们把洋槐花洗干净,再和玉米面搅拌在一起,放点盐,放在箅子上蒸熟,倒点香油,吃得满口生香,仿佛整个身体,从里到外,也都有了花香似的,觉得特别盈,又很充实。洋槐花和玉米面联合的甜丝丝的滋味,至今还留在舌尖上,每一想起,就忍不住吞咽一口唾沫。

③从这个时候开始,新的一年才算真正开始。农人一方面跟随节令,另一方面就是跟随庄稼,展开一年四季的生活。这时候,麦苗连夜疯长,早上吓人一跳。青油油的,像是染了绿墨;没有太阳光的时候,看起来有些发黑,但也是油油的那种黑,深深的黑。玉米也是,悄悄拔节,把星光下的山野吵闹得愈加热闹。只有各种豆子长势缓慢,它们大都被套种在玉米或麦子地里。人很偏心,总是先照顾长得快的、高的庄稼。豆子们也知道,为了使自己长得快一些,它们会伸出柔软的青色的手臂,挽住人高马大的玉米秆子,努力攀缘而上,不断争取与阳光谋面的机会。花生也要在这个时候点种,但它们的待遇一般较差,人总是把他们种在山坡上。还有芝麻、黄豆、红小豆,等等。在人们眼里,它们是类似于杂草一样的庄稼,越是与荒草挨得紧密,越会长得好。

④河北沙河、武安一带的太行山山峰林立,莽苍无际,众多的悬崖隐藏其中,林子虽然不大,但也很茂盛。人进去,就和其中的一棵树没有区别了。要找,得扯着嗓子喊。林子的树下,特别是阳光可以经常光顾的地方,茅草丰厚,里面有柴胡、党参、黄芪等药材。为了挣到零花钱,不太忙的时候,村人就扛着锄头,提着篮子,去挖药材,回来晒干了,卖给药材贩子或者就近的中药铺。

⑤高山起伏,犹如不停翻卷的巨大波浪,也像是群龙聚首。但再高的山,也是一沙一石积累起来的。接近村庄的时候,山势逐渐减缓,土质也随之改变,松软、肥厚,用锄头一刨,把野草和荆棘搬离原位。通常,大半天工夫,就可以开出一片田地。据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大家觉得田地少,人口倒是一年比一年多。为了多打粮食,村人就选择山上土比较多的地方,开垦出一些新田。可也奇怪,山里田地,总是产量很小。同样一片地,即使雨水充沛的年景,也还是不如村子附近的正规田地。开始人不明白,久而久之,才发现,那些野草和荆棘虽然被除掉了,可它们的根还在,一不留意,就又滋生出更多的同类来,使得庄稼无力抵抗,土地的营养都被原来的植物吸取了。

⑥人们渐渐离开了山坡,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办了养殖场,还有些,凭着脑子和嘴巴做生意。再加上政府号召封山育林,不到一年,先前的山坡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葳蕤,杂草卷土重来,就连消失了的野鸡、野猪、狼,都再一次出现了。老人们说,从前没有电灯的年月里,都是听着鸡鸣和狼嚎睡觉、起床和上地下工的。现在,有了电灯、电话和楼上楼下,又可以听着狼嚎过日子了。还有的,栽种了苹果树,每当秋天,沉甸甸的苹果在枝头上纷纷笑出声来,红扑扑的脸蛋,胖胖的身子,惹得孩子们总是流口水,有胆子大的,趁主人家不注意,从茅草当中爬到果园边上,惊慌得兔子一样,摘几个连滚带爬地躲到自以为安全的地方大快朵颐。

⑦麦子已经成熟,不要三五天,就被人收割了。玉米开始吐穗,粉红还有点发紫的玉米缨子挂在长长的叶子之间,闺女的发辫一样。四季豆也开花了,紫黑色的,很不起眼。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站在院子里,头顶不断有鸟鸣,还可以听到喜鹊等鸟儿忽闪翅膀的声音。阳光下的山野,一片苍郁,庄稼和草木竞相展开,不断分枝,增添新的力量。天空上,云朵飘逸,如丝带。两边的青山上,寂静而又喧哗

⑧板栗树早已开过花了,长条状的、有点像弹簧的花朵枯萎成黑色,慢慢掉落,取而代之的是浑身长满细小尖刺的板栗。圆球形的板栗,开始小如指头肚,慢慢地膨胀、扩大、成长,想起来就很有意味。站在山岭上,漫山遍野的板栗树,青色的果实、稠密的绿叶子,看起来蔚为壮观。

⑨村庄在远处近处的山坡上燃起烟火,慢慢增多的各式车辆在盘山道上,一会儿钻出一会儿隐没。那是来这里旅游的外地人。近些年来,南太行开发了不少景点,引得外地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南太行,一个个睁着好奇的眼睛,在生养我们的沟壑、山野之间,寻找自然与乡野之美。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把嘴巴吧嗒得很响,以示抗议            抗议:表达不满意
B.觉得特别轻盈                    轻盈:轻松舒适
C.先前的山坡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葳蕤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D.想起来就很有意味                      意味:板栗美好的味道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春天的板栗树冒出黄色嫩芽,与后文漫山遍野的板栗果实成熟相呼应。
B.文章第③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农作物应时生长,长势喜人的情景。
C.文章结尾写南太行开发景点吸引外地人来旅游观光,暗含作者对环境破坏的担忧。
D.作者情感细腻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亲切自然。叙事描写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3.文第⑦段中写到“两边的青山上,寂静而又喧哗”根据文意回答“寂静”“喧哗”的具体内容,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寓意。
4.文章题目“南太行的妖娆山野”内涵丰富。结合全文,请你分析“妖娆”的内涵,并谈谈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21-02-08更新 | 1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雪寻梅

赵日超

128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一所外表朴实但享誉中外的民居——周恩来故居。

这所民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雅致的建筑风格,昭示了周恩来光辉、伟大而圣洁的一生。雪花飘飘,故居门前,显得宽敞明亮。寒香萦绕,我们深情地凝视周恩来同志故居七字匾额,心潮起伏,缄默无语,追忆伟人童年的故事……

进入故居大门,一股股腊梅花香扑鼻而来,沁入心肺,荡人心旌。故居负责人告诉我们: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容貌俊美又聪慧机敏,她排解家庭矛盾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求同存异。当年她带着幼小的恩来,让恩来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许多办事容人的方法。恩来的嗣母(小婶母)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性情温和,待人真诚,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恩来四五岁时,就跟她认字、习书法、吟诵古诗词。乳母蒋江氏是位心地善良、勤俭朴实、为人耿直而又不巴结权贵的劳动妇女。她常带幼小的恩来到后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栽树栽花,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后院的腊梅就是恩来童年时在乳母蒋江氏带领下亲手栽植的。她还带恩来到自家的小院里,让恩来接触穷苦人家的孩子,感受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周恩来的力量来自三位妈妈,来自百姓。当上总理后,周恩来多次提及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提及当年栽腊梅、种瓜的情景。

梅香牵引我前行。在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我找到了素心腊梅临寒独自开的原因所在。1903年,刚满5岁的恩来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他聪明好学,记忆力过人。6岁时,恩来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在那里恩来先后读了外祖父家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大量藏书。他终日手不释卷,还经常挑灯夜读。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10岁时,恩来的父亲经常外出,他开始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特殊的磨难使恩来从小就练就同他年龄不相称的精明周到的办事能力和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他把家族亲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写下来贴在墙上,到了日子便去张罗应酬。他的几套料子服装,破了又精心织补,穿了几十年。这是周总理对乳母品德的传承。

沿着梅香,我们来到了后院腊梅树旁。雪花落在花枝上,散漫着热情灿烂的芳香,微风轻轻一吹,所有的生命便柔情荡漾、活泼跳动起来。看着密密的淡黄的花朵,导游介绍说,这棵叶片发黄的梅花树,名叫素心腊梅,为腊梅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后来,人们为怀念乳母和周总理高尚的人格,称之为一品梅树。每年寒冬腊月,腊梅傲骨铮铮,纯黄的花蕊竞相绽放,色泽明亮,浓香纯正,沁人心脾。童年的周恩来在这里曾得到了众多亲人的怜恤和疼爱,受到了多种性格的影响,生母、嗣母和乳母使周恩来受到了不同性格涵养的熏陶,塑造了他朴实、正直、进取、热情的品质,这是日后周恩来建大功、立大业的重要渊源。我们顺手撷取一朵盛开的腊梅花放在鼻尖,一股幽香直入心肺,仿佛五脏六腑都被薰香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1898年,周恩来出生前,在当地镇北的钵池山上,有一个传说,有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叫。这种羽毛斑斓的神鸟一出现,普天之下将苦难尽逝,富庶安康。周家人都祈望这个新生的婴儿能够具有钵池山神鸟的品格和智慧,于是给他起乳名为大鸾,学名恩来,字翔宇。然而,童年的大鸾过继给小叔父仅两个月,小叔父便去世了。1907年,恩来9岁时,已逐渐破落的周家,全靠借债度日,操劳过度的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不幸先后病逝。年幼的恩来经常出入当铺,还要去叩富人家的大门借债,直视各种冷面孔。于是,幼小的恩来养成了梅花般傲霜斗雪的性格,开始萌生仇恨旧社会的火种,痛恨为富不仁的人,开始同情并乐意接近穷苦的劳动人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静静地站在素心腊梅旁,微风吹拂着百年腊梅,一片雪花飘入我的鼻孔,刺激着我愉悦的神经,这可是一品梅的花香。这时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少年时,恩来多次与小伙伴登上淮安古老的镇淮楼,游览沈坤状元楼、吴承恩故居射阳簃(,楼阁旁的小屋),瞻仰巾帼英豪梁红玉祠堂等多处名胜遗迹。故乡野梅临寒绽放的清香、风土人情、英雄豪杰的壮举,孕育了恩来梅花般的品格。1958年,周恩来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人时,谈到与小伙伴去梁红玉祠堂的情景,并令人吃惊地背诵出祠堂中梁红玉塑像旁的泥金楹联。镇淮楼东面还坐落着清朝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的祠堂。鸦片战争中,关天培于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梅花喜欢漫天雪,19393月,周恩来在祖籍绍兴谈到抗日主张时,深情地背诵起林则徐悼念关天培的对联,勉励大家发扬关天培的英雄精神,团结抗战。这就是周恩来对梅花品质的弘扬。

梅香散发满院诗。19841029日,胡耀邦瞻仰周恩来故居时,挥毫写下了全党楷模四个大字。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梅、雪纯洁、朴实、坚强、热烈的特性象征周恩来朴实、正直、进取、热情的思想品格。
B.文中两次写到周恩来背诵对联的情景,意在表现周恩来极强的记忆力和聪明才智。
C.文中引用的神鸟“鸾”的传说,寄托了周家人对周恩来的美好期望,也寓意周恩来高远的志向。
D.本文在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上很有表现力,用“荡漾”“跳动”等词写出梅、雪的生命活力,用“热情灿烂”等词表现梅花的热烈与激情。
2.简析文章第三段中“一股股腊梅花香扑鼻而来,沁入心肺,荡人心旌”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样的线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21-09-18更新 | 1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