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84 题号:138709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已经被他硬实实踩出一条路。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都是蓬蓬勃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的,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上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反而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拄着䦆头休息了一下。咳,老了,过去哪有途中歇息的?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想到儿子老党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死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龟孙,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去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桔红,有的橙黄,虽然比鹌鹑蛋还要小,不到成熟的季节,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您的子女,我们都是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也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畅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衣服都没穿。

老党像吃了根冰棍,心里凉爽极了。他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儿子,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乡长,谁说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乡长,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鱼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点点头,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除此之外,乡长,还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抱住了儿子,眼里的泪欢快地流了出来。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
B.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
C.小说多用伏笔,如“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为下文儿子介绍沙棘的“大用处”,决定留下来守边、治沙、扶贫埋下伏笔。
D.小说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两代种沙棘守家护边的故事,表现了老干部的默默坚守、无怨无悔,展现了年轻人的创新活跃、开拓进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清晰;以“家”为标题,以小见大,升华主旨,表现了戍疆干部代代相承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B.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清新隽永,故事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使得故事情节紧凑集中,体现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C.小说选材精妙,以一当十,如作为防沙治沙植物的“沙棘”又具观赏性还能助力脱贫创收,主要人物则隐寓作为共产党员的一对党氏父子。
D.小说《家》是发生在差不多一天时间里的故事,节奏紧凑、时间集中;所选事件十分典型、有力,着重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3.赏析文章中的划线句子。
4.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效果。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被值班人员敷衍。我很生气,回来抱怨。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我们防患于未然。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看着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走了,秦静叹了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主任闻达。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

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疫情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秦静还在坚持。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闻达穿着破旧的皮鞋,和传说中二十四岁的闻达的形象大相径庭,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现实中的处境,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以多种称谓称呼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着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性。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从“我”和“秦静”领设备,被值班人员“敷行”,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景。
C.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3.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
2021-02-10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兄弟

徐则臣

寻找孪生兄弟的少年从两军对垒的中间地带走过,在杀声震天之前,对两队人马各看了一眼。月光正好。我躲在人群里,看见他转向我们时,梦幻般地笑了一下。

一个星期以前,他从南方来到北京,背着双肩包,走走停停,最终落脚到我们隔壁的院子。他到北京来找另一个自己。他从口袋摸出一张揉皱了的五寸照片,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咧着嘴傻笑,可能一岁都不到,顶着一头稀疏柔软的黄毛。戴山川,他说。然后从另一个口袋又摸出一张照片,十岁左右,穿着一身花格子小西装,双手掐腰继续傻笑。他说,我。戴山川眯起了眼,目光幽幽地放出去,像一只翅膀无限延长的乌鸦飞过城市的上空。

一岁不到,他不好好吃饭,爷爷奶奶指着一张精美相框里的照片说:

认识吗?

戴山川指指自己。

爷爷奶奶摇摇头,不是这里的你,是在北京的你。

他不好好睡觉,爸爸妈妈也指那张照片给他看,再不睡,咱们换了那个戴山川回来吧。

戴山川赶紧闭上眼。

后来,他终于明白镜框里的小孩不过是个借口,那个戴山川一直停留在不到一岁的模样。但他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他了。

戴山川成了戴山川的朋友。他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

他说,你没想过,这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自己?

我没有。

如果有呢?他很认真地提醒我,

再想想。

没有如果,我对他摆摆手。

如果有呢?他提醒鸭蛋,再想想。

鸭蛋歪着头想。有!他开心地拍着巴掌,我妈妈说,我要再哭,她就把所有好吃的都给我弟弟。

你妈妈说过你弟弟在哪儿吗?

没有,我妈妈就说,长得跟我差不多。

他把鸭蛋从小板凳上拉起来,走,我带你去看看你弟弟长什么样。

我站在屋顶上,看见戴山川牵着鸭蛋的小手出了隔壁的院子。

鸭蛋四岁,河南人老乔的儿子。老乔一家租住的是院子里单盖的一间屋,戴山川和几个卖盗版碟的挤在正房里。老乔带老婆一早推着车子出门了。鸭蛋留在家里跟一帮闲人玩。现在,戴山川把鸭蛋带出了院子。

我在屋顶的太阳底下打了个瞌睡,戴山川和鸭蛋回来了。鸭蛋举着一张大照片对我喊:

你看,我弟弟!

什么弟弟,就是鸭蛋自己。这个戴山川,带鸭蛋去了趟照相馆,就给他捡来个弟弟。摄影师给鸭蛋换了身时髦的小衣服,还有件挂着怀表的小马甲,鸭蛋装成弟弟,两只手有模有样地插在裤兜里。

我走到屋顶边缘:你这不是祸害鸭蛋吗?

怎么是祸害?戴山川说,鸭蛋多孤单,咱得给他找个伴儿。

听得我倒是心头一热。我就问鸭蛋:

鸭蛋,你弟弟叫什么名字?

鸡蛋!鸭蛋自豪地说,我叫鸭蛋,我弟弟叫鸡蛋!

必须说,鸡蛋对鸭蛋起到了效果。老乔说,鸡蛋太好使了,只要一指贴在墙上的鸡蛋,鸭蛋立马听话,该吃时吃,该喝时喝,该睡觉时睡觉。一个人待着也不吵不闹,脸对脸跟鸡蛋说话,弟弟长弟弟短,那个亲热劲儿!

出大事了。两帮闲人无事生非,从小打小闹到两军对垒,没想到真会出了人命。执法队先是半夜三更突击检查暂住证,无证游民一律遣返;接着清查周边违章建筑,一律拆除。

那两天不断有人过来告别。到了后天,推土机轰隆隆开到西郊,直接开到老乔租住的简易房下。

老乔老婆说,还有几样东西,再给五分钟。队长竖起右手食指和中指:两分钟。然后盯着手表看。

老乔两口子穿着拖鞋往房间跑,出来时候拖拖拉拉抱了一堆,抓到手的全往外扔。队长弯下食指和中指。推土机司机加了一下油门。鸭蛋突然大叫:

鸡蛋!鸡蛋!我要鸡蛋!我要弟弟!

他说的是贴在床头的照片。我想冲进去,但推土机怒吼了,我赶紧收住脚。一个人冲进房间,是戴山川。司机听清楚我们大喊有人时,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我们看见简易房在左右晃动几秒之后,轰隆隆倒塌了。

除了鸭蛋还在哭叫他的弟弟鸡蛋,所有人都呆若木鸡。

那一段时间的确很长,相当之长。尘烟拔地而起。一间简陋的房子,连废墟都单薄。司机吓得推土机也熄了火。院子里只剩下鸭蛋的哭喊和风声。我确信时间是有声音的,我几乎能够听见时间正以秒针的速度咔嚓咔嚓在走。废墟寂静。然后,寂静的废墟突然发出了一点声响。尘烟稀薄,我们都看见碎砖头哗啦又响一声,一只手从砖头缝里一点点拱出来,一张皱巴巴的照片出现在废墟上。鸭蛋挣脱母亲,边跑边喊:弟弟!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梦幻一般的笔调描绘出亦实亦虚的画面,既渲染了奇诡的环境氛围,又与后文“对垒”情节相互照应。
B.老乔两口子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物品,却唯独忘记鸭蛋贴在床头的珍贵照片,折射出人们对情感需求的普遍漠视。
C.小说最后“放”戴山川一条生路,于创作意图而言体现出温暖与祝福,于艺术构思而言终是稍觉突兀的一处曲笔。
D.小说以人物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既精简了叙述笔墨,更富有艺术张力,又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
2.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3.“寻找兄弟”是小说的隐喻性主题,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厚的意蕴。
2021-04-16更新 | 2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众读者

(加拿大)里柯克

十个街区内最大的书店的销售经理,是不会看不准顾客的。他当然知道,作为一个教授,我根本不是什么好主顾。正如所有逛书店的教授一样,我来到书店无异于一只黄蜂飞向一罐敞开的橘子酱。他知道我会在店里赖上两个小时,最后不过买一本重印的《柏拉图对话录》,或其他类似的陈旧货色。

他瞧不起我,但一个教授站在角落里埋头读书的形象能使书店生辉。正是这一点,让我有机会见识他那些与他真正的顾客打交道的手腕。

“你肯定这是史拉什最近的作品吗?”一个穿戴入时的妇女在问塞里耶先生。

“噢,没错,拉塞里叶夫人,”那位经理回答说,“我向您保证这是他最新的作品。真的,它们昨天才到哩。”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了指一堆大大的书。我能看清书名那两个烫金字——《金梦》。

“噢,没错,”塞里耶先生重复道,“这的确是史拉什先生最近的作品,它销得可好啦。”

“那就行了,”那位女士说,“你知道吧,有时候还真容易上当:我上个星期来这儿,买了两本看样子很棒的书,我回到家里之后才发现两本都是旧书,是六个月以前出版的,我记得是。”

“噢,天啦,”那位经理以抱歉的口气说,“拉塞里叶夫人,实在对不起。请让我们派人去把它们取回来,换别的书给您吧。”

“噢,那没关系,”那位女士说,“我当然不会去读它们。我把它们给了我的女仆。反正我估计她是看不出新旧来的。”

“我想她看不出来。”塞里耶先生说道,露出一丝居高临下的微笑。

“那么,这本书,”那位女士说,同时慵懒地翻了翻,“这本书好看吗?是讲什么的?”

“这可是一本极其动人心弦的书,”塞里耶先生说,“事实上,是大家手笔呀。评论家们都在说,本季度最动人的书恐怕是非此莫属了。”说到这里塞里耶先生停顿了一下,“它有一种——一种——力量,就这么说吧,一种很不寻常的力量,真的,”他举了一个自己更胜任例举的理由,补充说,“它的销量非常之大。”

“你们好像还有好多没卖掉。”那位女士说。

“噢,我们不得不大量备货呀,”经理回答说,“来买这本书的人源源不断。的确,你知道这是一本必定会引起轰动的书。事实上,在某些地方,有人说这本书不应该——”说到这里塞里耶先生把声音降得那么低微,一副投人所好的样子,我压根儿没听见他的下半句。

“噢,是嘛!”拉塞里叶夫人说,“那好,我想买了算了。无论如何,也该看看这些招来纷纷议论的东西讲的是什么。”

她已开始扣手套的扣子和重新调整毛皮围巾,这条围巾已接二连三地把复活节卡片从柜台碰落到了地上。

“噢,我差点儿忘了,”她说,“你们能顺便也送点什么书到我家供拉塞里叶先生读吗?他正准备南下到弗吉尼亚去度假。你知道他喜欢读些什么,对不对?”

“噢,一点儿没错,夫人,“那位经理说,“拉塞里叶先生一般读的是——呃——我想他主要买的是——呃——”

“噢,旅游读物和其他类似的东西。”那位女士说。

“太好了。我想我们这儿有拉塞里叶先生爱读的书,”他指了指左边书架上那排漂漂亮亮的书。

“我想这些书他都读过了,”拉塞里叶夫人说:“至少我家里有很多这一类的书。”

“噢,很可能。可您瞧这儿,《在科孚岛食人族里》——噢,是的,我想这本他有了——不过这一本书我敢肯定他会喜欢,今天早上才到的,《在新几内亚的猴子们中间》。每本十块,实价。”

说着塞里耶先生把手搭到了一堆新书上,显然这堆书的数量不亚于《金梦》。

“《在猴子们中间》。”他重复了一遍,那神气几乎像是在抚慰那些书似的。

“看来价格相当贵。”那位女士说。

“噢,是挺贵的——贵极了,”那位经理热情洋溢地重复道,“您瞧,拉塞里叶夫人,贵就贵在插图上,价真货实的照片。”——他用手指快速地翻动书页——“价真货实的猴子,用相机拍摄的;还有优质用纸,您一看就知道了。事实上,夫人,这本书光制作成本就花了九块九毛钱。我们当然盈不了什么利,但我们还是喜欢卖这种书。”

于是拉塞里叶夫人非常自然地买下了《在新几内亚的猴子们中间》,接着塞里耶先生叫一个部下记下了拉塞里叶夫人的地址,然后点头哈腰地送这位女士出了店门。

回到柜台边的时候他的举止与先前判若两人。

“那本猴子的书,”我听见他对他的助手说,“会很难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个街区内最大的书店的销售经理,塞里耶看顾客的眼光精准。他瞧不起身为教授的“我”,但他懂得教授在书店能带来价值。
B.经理知道拉塞里叶夫人买到了旧书,感到非常抱歉,但是听到她说把书给了看不出新旧来的女仆时,真心认为她做得很对。
C.塞里耶极力向拉塞里叶夫人推荐《金梦》,赞美它动人心弦,是大家手笔,有不寻常的力量,销量大,却未得到她的认可。
D.拉塞里夫人认为塞里耶非常了解拉塞里叶先生喜欢读些什么书,可是,事实上塞里耶并不了解,他并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只黄蜂飞向一罐敞开的橘子酱”为喻,形象地将“我”对于书店的热情凸显出来,为下文介绍经理对待“我”的态度做了铺垫。
B.小说细节描写很精彩,如“这条围巾已接二连三地把复活节卡片从柜台碰落到了地上”,不动声色将拉塞里叶夫人的浅薄和傲慢刻画无遗。
C.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精彩,在回答“是否肯定是史拉什最近的作品”时,塞里耶重复回答加以确认,小说运用反语衬托出他对这一问题的不确定。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从书店经理向顾客推荐书籍到顾客购买书籍,线索清楚,塑造出一个惯于迎合顾客、以欺骗手段推销书籍的经理形象。
3.小说开头两段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里柯克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讽刺作家,而里柯克的幽默讽刺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讽刺。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特点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2021-01-22更新 | 2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