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5 题号:1409242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赵鑫珊

①美国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②结论是: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自娘胎里,婴儿的心脏是被母亲的心跳起搏、激活的。在心跳和谐共振的基础上,母子之间已奠定了生理、心理(情感)交流的雏形。人成年后,从母亲怀抱走近充满矛盾、冲突和处处是陷阱的外部世界,便经常在潜意识里回忆当年母亲的心跳。那心律,永远意味着平安、清洁和舒适。因为在娘胎里,我们既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更没有忧患。这便是人依恋母亲的生理基础。非常本能,根深蒂固。

③其实,现代人渴望旅游的冲动,在本质上也是去寻找大自然母亲的心跳的冲动。旅游的冲动,也是潜意识渴望返回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来自那里。不管你今天是总统、董事长,还是小学教师或外地民工,从根本上都来自那里,无一例外。

④一阵清凉的风,掠过河边的山谷,吹动一大片枫树林中的叶,发出沙沙声,那正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雁荡、华山多好溪,流水潺潺,那也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依稀在耳,同样是她的心在跳,那么亲切、祥和、安康!

⑤你也许会说:“不必特意跑到雁荡山、黄山去听猿声鸟啼吧!我们家鸟笼子里就有只黄莺,每天早晨它都叫,叫得好听极了!”

⑥“不,笼子里的鸟叫是被人扭曲的大自然母亲的心声。它不叫还好,一叫,我就想哭。把大自然关在笼子里是现代人的一大愚蠢,也是当代世界危机的总根源之一。”我回答。

⑦有好几次我住在宾馆里。初冬,不算冷,但暖气已烧到25℃。一切都是封闭式的我觉得被陌生和敌意重重包围着:里面的空气、地毯、化学制品的墙纸……我想呕吐。我终于逃了出来。一回到外面空气中,原先的压抑和胸闷感便烟消云散。尽管上海的空气已经被严重污染,居然还有这般疗效、功效,要是回到雁荡山、黄山……其疗效可想而知。

⑧其实,我们时时处处都被许多陌生的现代人工制品包围着,其中有许多东西对人还是抱有敌意的:柏油马路、塑料制品、洗涤剂、农药、化肥、噪音、汽车废气、席梦思……现代这种生存环境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人在地球上进化的历史却长达几百万年。从真正能制造工具的人进化到今天,也有一百万年的漫长时间。几十年比一百万年,怎不觉得生活方式的变化突然、陌生?再者,科技迅猛发展,人性跟不上,骨子里适应不了变异的生存环境,因为那不是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⑨不错,人性也是进化的。但进化速度极缓慢,一千年前后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然我们就读不懂唐诗。迅猛发展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几乎在日夜拖着人性拼命向前奔跑。人性觉得很累,颇有心力交瘁之感。于是出外旅游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⑩有一回,朋友请我去新锦江顶层旋转餐厅吃夜宵。桌上点燃着蜡烛,烛光很柔和,缓解人的生理、心理上的压力、紧张,给人以宁静、平和、安稳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农业文明的祥和时代。农业文明约有一万年的历史。人性更亲近风车、水牛、马车、木制纺织机、豆油灯、蜡烛光和水井……所有这些离大自然母亲的心跳很近很近。

今天,人们去旅游,无非是出于两大动机:人文历史的追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后者似乎更有意思。比如在山谷草地上野餐,因为几万、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打猎归来,就是在草地上烤野猪、野鹿、野鸡的。今天的旅游者喜欢野餐,点燃篝火,正是在潜意识层对大自然母亲心跳的一种追忆方式。

这就是人的大自然情结,永不散的结。

1.美国生理学家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说明________。
2.第③段“从根本上都来自那里”中的“那里”是指________。
3.作者“住在宾馆里”感到“被陌生和敌意重重包围着”,产生这样感受的原因是什么?
4.文末说:“这就是人的大自然情结。”人们钟情于大自然的情结,是为了________。
5.对全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是文章的引子,与后文内容没有密切的关系。
B.作者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评,赞美了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活。
C.今天,我们仍然能读懂唐诗,这是人性进化速度缓慢的证明。
D.上海被污染的空气,居然还有疗效、功效,令作者感到欣慰。
6.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才高气清的柯灵

江曾培

有文学青年鉴于我与前辈作家柯灵有过一些交往,他在参观柯灵故居后,要我说说柯灵。我说,柯灵文笔潇洒,才气横溢,同时又字斟句酌,笃实严谨,即使到耄耋之年,在他身上,还是保持着那种才子气与学者风的完满结合。

1993年5月1日至1994年4月30日,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与新加坡作家协会等共同主办了“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大家公推时任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会长的柯灵担任大赛组委会、评委会主任一职。一年间收到近万篇参赛稿件。为做好评选工作,1994年4月中旬,组委会、评委会在泰州开会,柯灵先生为尽主任之责,不顾高龄,在夫人陈国容先生“保驾”下,也欣然前往。第一天全天开会,柯老一直坚持参加,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也讲了自己的意见。柯老认为,每位评委对自己认可的作品,不能简单画圈了事,而应写出简短的评语,一是以示负责,二是有助于读者阅读了解。随后,柯老带头这样做了。他的评语言简意赅,文采斐然,如对《握手》一文的评价:“极左时代的政治笑话,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婉而多讽,谑而不虐。”对《新式扑克游戏》一文的评语:“设想新奇,讽刺辛辣,活画出一幅生动的当代世相图。”在公布获奖作品的同时,也披露了评委们的这些评语,受到读者的称赞。

第二天下午瞻仰梅兰芳纪念馆。梅是泰州人。这位杰出的京剧大师,也是位杰出的爱国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柯灵于1945年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曾登门拜访隐居八年之久的梅兰芳。当时他俩相谈甚欢。梅兰芳感叹自己“憋了八年”,作了很大的牺牲。柯灵说:“梅先生的牺牲替中国人民争了光,替戏剧界争了很大的面子,值得我们用庄严的笔墨来记述的。”柯灵所以在当时就能这样高度评价梅兰芳,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革命志士、爱国志士。在国土沦陷的上海,他一直在苦斗着,苦战着,以至坐过日本人的监牢。这天,他在梅兰芳生平陈列室内反复盘桓,随后又来到放映厅,重温了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等影片。抚今思昔,感慨良多,他语重心长地对纪念馆人员说:梅兰芳是中国人的骄傲,要认真管好这个纪念馆。

回上海后,为了配合这次评选,让较多的读者对微型小说有所认识,微型小说学会几位同志商量,想请柯老写篇文章。经过电话约定,我和徐如麒同志来到柯老家。听到我们来了,正在里间写作的柯老,笑呵呵地走到客厅,带上助听器与我们交谈。谈到文章事,他谦虚地说,他对微型小说缺乏研究,难以写出什么东西。然而,经过我们一“磨”再“磨”,他最后表示,请我们送点材料,看看以后再定。大约十天以后,我们再去拜访他。柯老对我说:“你们送来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八百多页,我看了,其中有创作,有理论,有详尽的资料,洋洋洒洒,使我很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你写的‘序’似乎把要说的话都说了,我想不出什么新意见。”柯灵夫人插话道:“季琳(柯灵本名高季琳)这些天放下手中的事,在读,在想,也写过几个开头,都不满意,被他撕掉了。”我们说,柯老一定能为微型小说写出精彩的文字,我们等待着。

后来,柯灵写出了《小说行中最少年》一文,对微型小说的渊源、历史、特征以及在当代流行的原因,多有独创性的分析。虽系理论文章,经他那特有的清丽典雅、生动的笔触加以点染,也成为一篇美文,读来赏心悦目。如他分析微型小说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深处见精神,巧处见功夫”时,写道:“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徊不尽。对浩淼无边的人间诸相,如豹窥一斑,鼎尝二脔,弱水三千,取一勺而知深浅。这样才能显示微型小说的独特个性,如玉树临风,不同于它那些老成持重的兄长。”这篇文章在《小说界》杂志发表后,陆续被海内外许多家报刊转载。

1992年初,我们筹划出版《柯灵六十年文选》,书稿由柯老亲自编选。当时柯老已83岁高龄,责任编辑陈先法同志开始担心柯老是否有精力和时间去完成这一颇为浩瀚而又繁琐的编选工作,可是几个月后,柯老就将几只大信袋装着的稿子交给陈先法。所有的稿子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前面附有一张长长的目录,每袋为一卷。打开来看,每篇稿子的角上又用红笔写着次序号码,井井有条,丝毫不乱。他为编辑的工作准备了最好的基础,陈先法感动极了。他感受到的,不仅是柯老的不拒小事、认真踏实的工作精神,更是柯老的处处关怀他人、为他人设想的人格胸怀。凡与柯老相识相交的编辑,都庆幸自己结识了一位文品与人品相得益彰的文坛前辈。

说到“人品”,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柯灵多年前就在酝酿创作《上海一百年》长篇小说,但因零星求稿者不断,致使他的长篇写写停停。为了减少外界对他的干扰,我们出版社曾想为他安排一个僻静的写作地方,但他觉得自己能解决,就不麻烦出版社。我们知道他经济条件并不好,长篇上手后别的东西就会写得少,影响他的收入,因而于1991年上半年,为《上海一百年》开了一点预支稿费,由责任编辑李济生先生送去。他却婉拒了,说:“我感谢出版社的关心,但我的书稿还未写出,能不能写好还难说,这个钱现在不能拿。”

柯灵说:“我以杂文形式驱遣愤怒,而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忧郁。”无论是愤怒还是忧郁,都紧紧联系着民族的命运和时代的风云。柯灵的文字,古朴典雅,清丽生动,读它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它又意蕴深厚,充满正气,读它也是一种思想的激励。柯灵自谦他“无力指点江山”,但“也不至贻误苍生,却可以勉力做到俯仰无愧,内心安适”。实际上,“文品”与“人品”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柯老,大有益于“苍生”,以他的美文净化着人生,也洗涤着“江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文学青年的愿望写起,既点明了作者与柯灵的关系,交代了写作缘由,又对柯灵进行了总体评价。
B.文中写柯老亲自编选《柯灵六十年文选》,井然有序地整理好书稿,旨在表明柯灵文品与人品相得益彰。
C.文章选取作者熟悉的一些生活、工作片段,生动表现柯灵认真踏实的工作精神和为他人设想的人格胸怀。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柯灵的话,对柯灵的文学才华再次进行高度的评价,呼应了标题与开头,卒章显志。
2.作者回忆作家柯灵,为什么要写瞻仰梅兰芳纪念馆?请谈谈你的看法。
3.“才高气清”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2022-04-08更新 | 1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你一张捕梦网

毕淑敏

①人每日穿行于双重宇宙。

②一个是包绕肉体的现实中情境,一个是潜藏于我们内心的幽谧洞穴。人在清醒的时候,五官开放,不停接受着外界的信息,做出各种应答和反应。到了困乏之时,操劳了一天的理智,不得不开始陷进或深或浅的抑制,人就放松地进入了睡眠。但是,除了死亡,人不可能完全丧失感知。人的生理和心理依然保持着最基础的警醒。

③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弃意识。当外界的干扰减到最小时,那个在理智控制之下的内在系统,就像地下水的泉眼,汩汩流出。它的代表作,就是弥漫夜晚的梦境。

④人们当然希望多做好梦。可人无法控制梦的性质,梦是无拘无束的黑蝴蝶。你不能制订今晚完成一个好梦的计划。梦如野马,放任不羁来去无踪。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越是内心不安宁,精神力量越是薄弱,安全感越差的人,越容易出现恶梦。

⑤儿童是恶梦的高发群体。婴儿会在睡眠中突然毫无来由地哭闹,旁边的人一定会说,这孩子做噩梦了。如果某人在睡眠中陡地脸色大变表情狰狞,人们也会赶紧叫醒他,说刚才你做噩梦了。

⑥为了控制无法无天纵横驰骋的梦境,古人一定做过不懈的努力。在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土著部落,有一个绵延至今的风俗,就是妈妈会亲手制作一种名叫“捕梦网”的羽毛箍,放在婴儿的摇篮边,期待以这种方式保佑孩子们梦境平安。

⑦捕梦网源于一则古老的神话。太阳女神是个长得如蜘蛛模样的神灵,她每天晚上会在婴儿睡觉的地方织网。当梦境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将过来之时,网就会把噩梦滤走,只放好梦通行,以保证宝宝们安睡到天明。印地安人的部落越来越大,孩子们也越来越多。蜘蛛女太阳神分身无术,无法亲自织网贴身照料每一个孩子,就把织网术教给了所有的印地安母亲。从此每一个妈妈都会织“捕梦网”了。⑧我到加拿大北部山区观看北极光。看北极光是要靠运气的。我们安营扎寨的酒店,外观很像印地安人的小屋,只是放大了很多倍。大堂的屋顶上,悬挂着一张巨网。当地人说,此网耗时许久,功能卓著。我大喜,问,是否所有住您这酒店的人,都不会做恶梦?当地人答,单有一张捕梦网还不够,必须下符咒才灵。

⑨印地安人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制作“捕梦网”的材料,可谓充满象征意味。网代表力量,石头代表土地,主要指陆地;羽毛,代表着通往梦境那看不见的道路。黑羽代表着权贵和死亡,艳丽的红羽则表达善意、能力和富饶。贝壳,是情感的保护者。玻璃小球和珠子,表示梦幻、创意、魔力和转变。捕梦网的环,单圈代表能力,双圈代表平衡。如果是三圈,象征着身体、精神、灵魂的统一。还有人说,圈越多,法术越大,有镇静、平衡、减压、自控、智慧和爱的能力。

⑩我却陡地生出疑心,疑惑在更多圈圈上所附会的意义,是现代人面对困境无可奈何的求祈。想当年在密林和旷野中自在生活的印地安人,应该没有如此多的烦闷,需要一层又一层的圈来佑护。

当地朋友们想得很周到,夜里去看北极光,白日怕我们闲得无聊,安排学做捕梦网。老师是位娴雅的当地女士,为我们早早备下了原材料。大家围坐在小桌旁,老师手把手地开始教我们。窗外大雪飘飘。端坐在椅子上,轻触精巧的小剪刀和圆圆胖胖的胶水瓶,突然忆起了小时候做手工时的情形。多少年了,我们不再有闲情逸致动手做玩具,不想却在这异国他乡的漫天飞雪中,用古老的印地安人方式,为自己编织祝福……

几小时后,我的捕梦网宣告完工。印地安人可愿以他们古老的法术,来保障恶人的睡眠吗?我问老师。

光有捕梦网的形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下魔咒。老师回答。

我触摸这垂挂着鸡毛的微小版捕梦网,一眼瞥到那个曾装着各式制作材料的纸上赫然印着,“本品供5岁以上孩童使用”。它和印地安人的神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回国后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友,总是夜不能寐。她说,就算服了强力安眠药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噩梦连连。我说,送你一个捕梦网算作祝福吧。

她双手接过来,连珠炮地发问:捕梦网张挂哪儿最好?床头还是床尾?可以用钉子吗?真有效果吗?

我说,不要用铁器,就用一根树枝悬挂吧。

她思忖着说,古老的捕梦网,就算从前灵光,它能与时俱进吗?有本事分辨出今天的梦境,什么是美好,什么是邪恶吗?如果在升任主管和调到外地去当大区代表这二者间做出选择,哪一个是善?哪一个是凶?在好强的屌丝和纨绔的富二代之间,梦见谁算是恶梦呢?

我苦笑,说,捕梦网哪里管得了这么惊悚的东西?印地安人信奉强大的“灵力”,只有施了咒语的捕梦网,才构成完整的保障体系。

朋友眼巴巴地问,你可会这咒语?

我摇头说,不会。

朋友失望已极,愁眉苦脸地说,那捕梦网不配上咒语,还是没法安眠啊。

我说,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内心的平和更能催眠的了。自己在心里织一张捕梦网吧,心安为经纬。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2.请对第③段中加点的“弥漫”一词进行赏析。
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它和印地安人的神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5.下列对第段的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做捕梦网,打发了白日里苦等北极光的无聊。
B.看窗外的漫天飞雪,增加了我们做捕梦网的兴致。
C.在异国他乡做捕梦网,少了些小时候的闲情逸致。
D.当地朋友用印第安人的方式,为我们送来了祝福。
6.文章以讲述回国后年轻女友追问捕梦网作用的故事结尾,颇有意味。请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进行分析。
2019-10-14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答题。

西塘的心思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

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默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取材于任林举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3.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简要概括文中相关内容。
4.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20-01-31更新 | 3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