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141541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咱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生活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棵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可好吃哩!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岔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

老娘在厨房里正忙着做好吃的了。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翠玉应声道:“当然是城里人啦!”

在城里安住下来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同时也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B.小说中围绕买房子卖房子使用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又表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十分不易的生存处境。
C.小说描写焉瓜两口子的对话并不多,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住进新房后,焉瓜的问话里有着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而翠玉的回答则流露出幸福与满足。
D.小说通过对老家“牵牛花、香椿树”等花草树木的描写,既表现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映出乡村的生活之趣。
2.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香椿树”在情节方面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落战

孙犁

连长柳英华就站在街当中路南高升店房上。身边有两个通讯员,一班战士,一挺轻机枪。一个头发黑黑的,穿一件干净利落的黑色短夹袄的孩子正趴在垛口上,往下看炸毁了的汽车和一地的死鬼,那是小星。英华告诉通讯员,去通知村里的游击组,找空子往外撤,去打马队的屁股;他又对小星说:

“小星,你也和他们撤出去吧,过一会情况会紧急。”

小星回过头来说:

“我不去,我和你一块吧,我道路熟。”

通讯员房跳房地告诉了游击组长新月,新月打一声呼哨,两边房上的游击组就跟他跳下房来,在下面院子里集合好,提着枪,冲到街上。新月提着盒子枪走在前面,贴着墙根往西走,路过那坏了汽车的地方,新月招呼着人们,捡起一些武器,往南一拐,从一条小胡同走了。

高升店是五柳庄街上最高的房子,在上面可以控制村子的东西两面。英华伏在一个垛口后面,不久就看见又有三辆鬼子的汽车从阎家集那边开过来,埋伏在阎家集村边的我们的队伍,向汽车开了枪,汽车没命地冲过来,奔着五柳庄,在那破坏过的汽车路上,一颠一窜地跑。这三辆比刚才那两辆开得快多了,先头的给它们踏好了道,没有地雷,放心走吧。

可是一到村边,“轰”的一声,前头一辆像受惊的马一样,打了个立桩,车上的鬼子全飞了出来,跌到三丈开外才落地。后面两辆一时停不住,闯上去,这样一来,三辆汽车就成了一个弓腰桥一样,车上的鬼子像掷骰子一样在车厢里乱碰乱撞起来。英华看见汽车炸翻,倒吃了一惊,他纳闷:是谁这样手快去埋上雷?

小星说:“一准是青元,别人手有这样快,也没有这个胆量。”

村外敌人的炮火很猛,好像已经发现这座高房是目标了。英华叫把机枪往西边转移一下,离开那小小的更楼,又叫小星监视着南北两个街口。

炮弹不断在高房周围落,炸塌了几间房,敌人几次想从东街口冲进来,我们的机枪就安在垛口缝里,敌人不冲不扫,再冲再扫,有五个敌人顺着墙根爬过来,英华用盒子枪瞄着打死了两个,剩下的三个又跑回去了。

英华对战士们说:

“敌人是来报复的,管他火力怎么猛,我们不能让他们进村。敌人一进来要狠狠烧杀!”

说话间,敌人一炮瞄准这座小小更楼,小更楼整个栽到街上去了。

枪炮一直响着。小星说:“英华哥,刚才下去,洞里的婶子大娘们叫我告诉你,怎么也不要让敌人冲进街里来。她们说,这些大人小孩的命全交给你了!”

一个通讯员爬过来,英华说:

“你想法冲出去,给二排长送命令,叫他解决了阎家集炮楼,就赶紧进攻县城北关。你从南街口出去,那里有一个小交通壕。” 

一个炮弹飞过来,打翻两个垛口。英华对小星说:“你和通讯员下去告诉洞里的人,说敌人进不来,叫她们安安生生呆在洞里,不要慌张。”

天还是阴着,敌人的炮火像刮风一样往村里打,整个五柳庄上面的天空,叫烟、土、乌云罩住了。

小星觉得英华他们危险,忍不住向通讯员说:“你看英华哥能抵挡得住吗?”

通讯员说:“我们柳连长最重视政治影响,他既是那么说,就是剩下他一个人,守着那挺机关枪,鬼子也掉不了猴!”

他们就听见从街里发出一阵机枪声,听来是那样急,那样狠,扫开云雾、烟尘,向正南方向射击。小星看见南街口的鬼子一阵乱,他判断一下方向,说:

“鬼子想从南街口进去,好,英华哥也转到高升店的正房上去了,那里正对南街口,他们怎样跳过去的呀?”

小星和通讯员在地里半爬半走往东南方向奔去。在一条小交通沟里,碰见他村里一个游击组员叫秋河的,敞着怀跑过来。小星一见就说:

“你还不去打仗,瞎跑什么?”秋河说:“你看见我瞎跑来?我去集合人来着,五毛营、赵家庄、阎家集的游击组全开来了。我们包围着敌人打。”

小星说:“这就好了,我也是去送命令,叫二排长攻城,你告诉新月哥,叫他们好好打吧!”

小星把命令送到二排长那里的时候,二排已经把阎家集的炮楼解决,接到命令,跑步去奔袭城关。天已快黑了,五柳庄村外的敌人,无心恋战,就用那剩下的两辆汽车载着鬼子往城里退。一路上,我们的地雷枪炮一齐响,打的鬼子三步一停,两步一歇,桑木大队长着了急,从汽车上蹦下来,骑上一匹白色洋马,往野地里窜了。

工会主任青元这一天埋好很多地雷,正伏在汽车旁边一条横沟里休息。桑木的马,跑到沟边,马原是惊了的,桑木一看前面是沟,用皮鞋下死劲一踢马肚子,那马把头一抬,前腿一曲就跳过去。青元顺手一枪,正打中马肚子,那马痛得难忍,浑身一抖,就直直地立了起来,桑木骑不住,闪了下来。完全掉下来也好,但却是一只脚挂在镫里,那洋马没命地奔向城里跑去,桑木头朝下,两只手在地上乱抓,一路上尽是豆楂楂高粱地,擦的他头破血流。……

1945年6月于延安

(摘自《孙犁小说名篇》,时代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上的鬼子全飞了出来,跌到三丈开外才落地”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鬼子被打击的情形,富有感情色彩。
B.“三辆汽车就成了一个弓腰桥一样,车上的鬼子像掷骰子一样在车厢里乱碰乱撞起来”比喻形象,让人兴奋。
C.小星没有和通讯员一同撤退,原因是担心连长的安全,愿意和连长并肩作战,体现了他勇敢及其与连长友情。
D.“天还是阴着”“整个五柳庄上面的天空,叫烟、土、乌云罩住了”渲染了英华的处境并衬托了小星的心情。
2.结合作品,分析小星这一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小说中人物出场各具特点,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
2023-01-20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散文化(节选)

汪曾祺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札”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碾坊主人灰头土脸的样子,展示了儿童视角下的趣味。
C.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视角反映生活,冲淡了生活的悲剧色彩,营造了“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
D.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围着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
2.有人说文本一充满了浓郁的《边城》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请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
2023-08-12更新 | 2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1)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2)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我”与阜平乡农民一家之间的互帮互助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
B.文章的末尾,大伯要买红布和黄布回家做新旗,不仅因为这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事,更因为大伯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的欢欣和热爱。
C.原文中面对女孩的斥责“我”感到愤怒与挂火,但考虑到得罪了老百姓对部队影响不好“我”就心平气和了下来。
D.斥责“我”时的严厉、承诺做袜时的坚定、织布时的利落体现出妞儿是一个伶牙俐齿、内心火热、聪明勤劳的山地女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阜平特有的风土人情,意在强调山地人民艰辛的生存环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又烘托出他们无私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
C.文中画线句运用“扭”“登”“浸”等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女孩俏皮活泼、率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也被灿烂的笑容化解了。
D.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3.分析下列句子所蕴藏的复杂感情。
(1)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2)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4.孙犁的小说常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2022-10-13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