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5 题号:14179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棵向日葵

徐怀中

山庄静静的,何湘去叫门,出来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引她穿过牛栏,扶着独木梯爬上二层平房,那孩子喊道:阿妈!是一个‘全珠玛米’(解放军)姑姑!

随即便听到一个女人在讲汉语:噢!解放军同志,请进来呀!

何湘弯腰钻进去,她看见那女人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微笑着,眯起细长的两眼打量着她。一条夹带着红绒线的长辫子,依照藏人的习俗在脑袋上盘了两圈。她斜躺在垫子上,下身盖着一条半旧的灰毛毯。矮桌上放了几张汉文报纸,何湘心想,这许是她找来糊窗子用的吧。

转眼,那孩子端来一碗膻味扑鼻的酥油茶待客,母亲随即吩咐道:朗嘎!快换一碗清茶,再去把柜子里的水果糖端来!回头又对何湘说:你瞧我这样,也不能起来招待客人,腿受了伤!

何湘说: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扎玛伊珍。"

唔!扎玛伊珍。怎么你的汉话讲的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 !”“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

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

扎玛伊珍向门外指着,她反问说:你看,土墙那边,长着一排向日葵。请你数数看,总共是多少棵?

从门口望去,矮墙旁边的一排向日葵,长得高大挺直,一棵一棵间隔相等,像是排列整齐的一队士兵。阳光灿烂,映照着一朵朵金色的花葵。

何湘回答说:大约有十二三棵吧!

你数错了,姑姑!在烧火的朗嘎认真纠正说:那是我阿妈种的向日葵,是十五棵。

十五棵,我到这里整整十五年了!扎玛伊珍的语气是那么沉静,那么庄严,何湘已经猜测出了八九分,问道:

早就听人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有些老红军同志留在了这一带。你是不是……”“什么老红军!女主人摆手说,我就怕听这个话。参加革命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去吧!红军是我们干人(穷人)的队伍!你就算是顶替我吧,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可是,我掉队了,没有走完两万五千里。十五年了,我还活着,可我没有给革命做一点点事,这还不够我心里惭愧的吗?

唉!十五年了,我常常抱着朗嘎念叨:‘好孩子,你快些长吧!长大了好去顶替妈妈,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

在红军里,我是宣传队一名小队员。那时候我们什么都学着干:唱歌、跳舞、写标语、慰问伤兵、行军鼓动,有时候还化装到敌人那边去割电线,侦察地形。

你是怎么留下来的呢?何湘问。

我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翻雪山开始吐血了。只能抓着马尾巴上山,上到山哑口,我昏倒了。后来是收容队用床单把我抬下山的。无论怎么,上级总还是不愿意丢下一个人。可是我走不动了。没法子,只好留下。师长亲自把留下的人安置到藏民家,送给每家二百块藏洋,两丈土布,还有些针线。

这位解放军女同志!我全都告诉你吧!扎玛伊珍把散开的辫子重新盘了盘,坦白地说:队伍就要开拔了,我们宣传队的一个男同志来了。他长得挺高的个子。比我大一两岁,比我懂事得多,无论工作上生活上,总是帮助我,照顾我,保护着我。下雨,两人共用一把伞,露营,共铺一块油布。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那时候,能弄到一把生葵花籽是很难很难的,到最后时刻,一把葵花籽就是救命粮呀!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

我们部队开拔的当夜,马步芳的队伍来搜查了。我撞开门就往外跑。他们在背后开枪。我死命跑,跑上堤坝,下面是好大的一条冰河,眼睛一闭,就跳下河去了。

等我醒过来,就躺在这屋子里。唔!我还没有告诉你,他叫蔡旺泽登,是个木匠。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他在博巴政府做事,跟朱德总司令很熟识的。那天他正巧为我们队伍带路返回,从河滩里把我救了,烧辣椒汤喂给我喝,还用麝香治好了我浑身的伤。

就这样,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了。有人看见就问,‘这个女人是谁?’蔡旺泽登说:‘她叫扎玛伊珍,从青海那边领来的,花了一百二十块银元。’

我的伤慢慢好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种向日葵。我什么都丢光了,只有一包生葵花籽,随身收藏着。第一年,我种一棵,第二年我种两棵,第三年种三棵……

人们慢慢也知道了,我是女红军。见面就悄悄地问:‘红军真的还会回来吗?’又有传言说:‘听讲国民党后面追剿,日本人前边堵截,红军都死完了!是这样的吗?’我说:‘死完没死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红军总是要回来的!’不过老实讲,我心里也真有些七上八下的。向日葵种到三棵,不见回来,种到五棵了,还不见回来。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回来的吗?解放了,我算计了一下,可不是吗?讲三五年,一点不错,三五一十五年,到了年数,果然就回来了!

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满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称何湘为“金珠玛米姑姑”,而扎玛伊珍称何湘为“解放军同志”,暗示了她自己的红军身份。
B.扎玛伊珍一家生活贫困,十分节俭,所以要用汉文报纸来糊窗子,待客时也只能把酥油茶换成清茶。
C.扎玛伊珍的父亲对她说“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她也这样对儿子朗嘎说,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D.扎玛伊珍把“三五”年理解为“三五一十五”,这是她经历了漫长等待后,豁然开朗的无奈与自嘲。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宣传队的男同志、扎玛伊珍的丈夫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较为简略,但他们和扎玛伊珍一起,共同构成了战争时期藏汉人民团结斗争的人物群像。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有“干人”“博巴”这些地方色彩浓厚的方言词,也有较多亲切随意的口语词,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C.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调,描摹了扎玛伊珍离开红军队伍后复杂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人性的美好,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D.小说结尾描写扎玛伊珍爽朗大笑,眼里却噙着闪闪发光的泪珠,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作品是怎样叙述扎玛伊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金文,阐释“十五棵向日葵”的丰富内涵。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氳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数风流人物”, 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 “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 茶没泡, 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可是这个? ”吴一品一拍手:“对 ……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 “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 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 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 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季节特征的变化来凸显人物命运的变化。
B.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E.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2.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2020-08-22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钓鱼”记
邢庆杰
路上驶过来一辆“桑塔纳2000”,速度很慢。这正称了老米的心——速度太快了的车他不敢拦,怕对方刹不住车轧上他。再说,速度快的车,一般也拦不下。
老米一下子蹿到路中间,张开双臂,大呼,停车!快停车!
车缓缓停了下来,司机摇下车窗,问,什么事儿?
老米几步跨到窗前,哭丧着一张苦瓜脸,结结巴巴地说,大……大哥,求求你了!我家孩子病了,在医院抢救,求……求……求你送我一程吧,晚了就……就来不及了……说着话,他不断地打躬作揖。
司机盯着他的脸看了片刻,好像要从他的脸上辨出真伪。老米可怜巴巴地看着车上的人,几乎要跪下来了,他反复地说,真的,我不骗你。路不远,就几里路,这儿又打不到车……车上的人摆摆手说,上来吧!
又一条“大鱼”上钩了!老米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拉开车门上了车。
前面左拐,大约三里路就是医院。老米对司机说。
老米知道,前面左拐再走三里路口,他的几个“同事”正等在那里。他要在那里下车,车停之后,他要掏10元钱递给司机,司机如果接了就太好了,不接也没关系,一推一让之间,几个“同事”就会冲上来,有拉车门的,有拍照的。这样,他们就又抓获了一辆“黑出租”,就有一笔可观的罚款提成了。
但司机没有左拐。司机说,左拐修路呢,往前多走一个路口,绕一下吧。老米说,不会吧,好好的修什么路呢?
司机说,我刚从那里过来,好像在修下水道,反正是通不了车。
老米迷惑了,他几天都没有“钓”到“鱼”了,所以也搞不清到底那里修没修路。转念一想,绕过去也一样,反正都要到指定的地方。
到了下一个路口,司机仍然没有左拐,而是直行着冲郊外疾驰!
老米说,错了错了,快左拐!
司机说,没错,我到前面加点油,市内没有加油站。
驶出城区,前面是开阔的田野了。
司机说,借你手机用一下。
老米不知道他用手机干什么,但坐在人家车上,也不好拒绝,就把手机递了上去。司机接过手机就揣在自己的口袋里。
老米问,大哥,你这是干什么?
司机冷笑道,能干什么?我是土匪,你被抢劫了!
老米惊恐地看着司机,司机是个圆脸,面无表情,身材魁梧。老米刚才只把他当成一条“大鱼”了,所以没有仔细看他的面貌,这么一看,他忽然觉得司机有些面熟。老米战战兢兢地问,大哥,咱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司机笑了,你真的不认识我了?
老米摇了摇头说,只是觉得面熟,真的想不起来了。
司机说,那是因为你做的坏事太多了!再好好想想吧!
老米仔细一想:坏了!这个司机是他曾“钓”过的一条“鱼”!
车子已经进入山区,还在快速地飞奔着。
老米吓坏了。老米说,大哥大哥,上次是兄弟不对,我把钱退给你行不?
司机说,我真想不明白,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我好心免费送你,你却反咬一口,硬说我是黑出租,让我挨了3000元的罚款,还弄了一肚子气。
老米说,大哥你千万别干傻事儿!你要是杀了我,你会偿命的……
司机说,谁说要杀你了?给你这种人渣偿命?那我不亏大了!
老米见性命无虞,先放下心来了。
天快黑了。老米说,大哥,快停车吧,前面已经没路了。
司机放慢车速,在一个较宽的地方调过了车头,然后停了车。
下车在路边撒尿。老米也下了车,在路边撒尿。
司机上了车,开车走了。老米心里一喜,看来他真的放过我了,谢天谢地。他真要弄死我往山沟里一丢,一年半载的休想有人发现,这个傻瓜……
老米庆幸了一阵之后,觉得事情不太对劲儿,他是下午两点多上的车,到现在已经跑了三个多小时……天哪,这儿离出山口还有160多公里呀!这走到天亮也走不出去山啊……
老米想到这儿,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选自2010年第八期《长江文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老米“钓鱼”敲诈勒索的事,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利用别人的善良来牟取私利。这种人严重影响了社会上善良人群做好事的热情,故事虽小,却引人深思。
B.小说开头写到路上驶过来一辆“桑塔纳2000”,速度很慢,一方面说明车主可能在辨认老米,另一方面说明车主也在“钓鱼”诱使老米拦自己的车,以达到他惩戒老米的目的。
C.小说里车主把老米的手机抢走,目的是不让老米与外界取得联系,达到被救的目的,另外也是车主见利起了歹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抢老米一把,既报了仇又得了利。
D.小说中老米意识到自己生命无忧后,反而在心里骂车主是傻瓜,说明老米根本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悔改之心,以此判断老米是个怙恶不悛的人。 这也预示着老米将来一定还会做出更多的错事。
E.老米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车主受老米的影响当了一回劫匪,说明善良的人被骗后会学坏,小说的主题也有对善良人被骗后会学坏的担忧。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司机这一人物形象。
3.司机看出老米就是曾坑过他的人并要对他实施惩罚,为了迷惑老米,司机进行了伪装,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司机精心设计的伪装情节。
4.小说标题是《“钓鱼”记》,有人说应该改成《惩罚》,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2016-11-18更新 | 5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几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2.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四个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2020-01-18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