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142090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 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
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C.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D.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2.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手法在小说中也多见运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出差

李立泰

父亲老咳嗽,半夜咳醒,披衣服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陪父亲,母亲给父亲倒杯水喝。

母亲拿不出好的补品,母亲最好的东西就是早晨的一个鸡蛋花儿,叫父亲喝。

药嘛,厂医务室薄荷片、止咳糖浆啥的。

父亲是先进工作者,工作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服从领导、团结同志、任劳任怨、以厂家为……这些四个字的词语,用在父亲身上毫不为过。上班三十年从没请过假,没缺过一天勤,全厂有名的老黄牛!

一次父亲随领导陪客人吃饭,父亲拘谨地光拣青菜吃,最后把剩下的半瓶酒、一盒烟、一个打火机,交到办公室。

看看这就是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国家主人,工人阶级父亲,公家的好处一星一点不沾,厂里的一草一木、一个钉头、半截铁丝也不往家拿,真真的大公无私。

现在年轻人会说俺父亲憨,可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毛泽东思想挂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学雷锋、学王杰、学王铁人、学焦裕禄,做革命的“傻子”。

这次领导也是变相地奖励父亲,安排他出差,看看大城市,开开眼界。

父亲工作以来,从没出过远门。这次母亲为父亲做了件新上衣。母亲嘱咐父亲,给厂里办完事,转悠转悠,看看景致,再到大医院看看咳嗽。父亲说,行。

父亲火车票买硬座,住旅店,不住宾馆,在小吃摊吃饭,给厂里省钱。厂里搞建设需要资金呀!最后一天上午办完事,逛了天津市区,还是大城市,真漂亮呀!然后去火车站买了返程票,下午去了天津第一人民医院。

大夫听诊器在手里暖着,待温暖了,让父亲解开扣子,给父亲听诊,大夫感觉有问题,开了单子叫父亲透视,父亲不情愿去,一个咳嗽,还用透视啊?大夫说:“去吧, 诊断需要。”父亲透完视,X光片报告交给大夫。

大夫只看了一眼就问父亲:“谁跟你来的?”

父亲说:“我自己来的。”

大夫说:“你不能回去了,需要佳院观察。”

父亲的脸“腾”地红了,说:“大夫,我的火车票都买了,晚上七点的火车,要不火车票就瞎了。”

大夫说:“老同志,我不是开玩笑,你真的需要住院观察治疗,马上去邮局给您厂里打电话,告诉家人。”

父亲无奈地说:“好吧,那我给厂里说,让家里来人。大夫您写住院手续,我去去就回。”

父亲出了医院,回头看看没情况,就撒了丫子,奔火车站去了。到了天津站候车室,父亲找个座位眯起来。你叫我住院,虽是好意,可是有那必要吗?厂里上新设备,人手紧,一个人当俩使。家里也离不开我,孩子小,老伴顾不过来。再说了,我不回家,住院了,还不把她吓个半死,啥病啊,这么严重吗?假如真需要住院,我再回来不迟。

想到这里,父亲还暗自庆幸逃出了医院,只是觉得怪对不住大夫的,态度多么好的人啊!

俺这不是不知道好歹吗?好同志啊,对不起了!

在天津跑蹬几天太疲劳了,父亲迷迷糊糊地打着小呼噜困着了。

睡梦中父亲忽然听到火车站广播喇叭喊:“各位旅客请注意, 各位旅客请注意,下面广播寻人启事:钟祥明同志,钟祥明同志,听到广播后,请到进站口,有人找。”播音员喊了两番儿。

父亲惊醒,扑棱坐起来,揉揉眼睛,朝进站口快步走去。

谁呀这是,进的设备有变故?是刘科长啊?还是机床厂的胖科长?

当父亲走到出站口,朝人群望去,没刘科长也没胖科长,却见医院的大夫从救护车下来,冲父亲快步走来。

父亲看见大夫后,眼瞪得老大,惊呆了!哎呀,大夫追到火车站来了。

大夫喊父亲:“老钟同志!老钟同志!”父亲的脸又“腾”地红了。

大夫说:“老钟同志,你说出去打电话告诉厂里,我一等不来,二等你也不来,到下班你也没回来。”

父亲不好意思地说:“大夫,对不起,对不起,别生气,俺是怕家里人挂着我。”

大夫说:“别说了,你是我的病人,马上跟我回医院,你这病耽误不得。”

父亲涨红着脸,鼓了鼓勇气,对大夫说:“我、 我都买火车票了。”

大夫说:“老钟啊老钟同志,病要紧!票好办,我帮你退掉。”

这是那个年代的事。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出差坐硬座,住旅店,在小吃摊吃饭,都表现了父亲的节俭,舍不得花钱,不给母亲和家里增加负担。
B.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脸红,与《祝福》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相似,都是以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现在年轻人会说俺父亲憨”折射出当今有些人对于父亲这种行为的无法理解,同时也衬托了父亲的形象。
D.文章语言朴实简洁,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偶尔采用地方方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故事的真实和深刻的主题。
2.结合全文分析“大夫追到火车站来寻找父亲”这一情节的作用?
3.文章结尾“这是那个年代的事”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8-05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尼泊尔的啤酒
我抱住他的肩膀哭了。很久了,我不曾那样哭过,也不曾那样深刻全面地反省过。那是4年前的事了,然而对我来说,却比昨天发生的事还要鲜明得多。那年夏天,为了摄影我们在喜马拉雅山麓、尼泊尔的一个叫多拉卡的村庄待了十多天。在这个家家户户散布在海拔1500米斜坡上的村庄,像水、电、煤气之类所谓现代的生命线还没有延伸到这里。
这个村庄虽有4500 口人,却没有一条能与别的村落往来的车道。不用说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普通交通工具也用不起来。而只能靠两条腿步行的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被山涧急流截成一段一段的。由于手推车都不能用,村民只能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背一些东西在这条路上行走,每当我惊奇于草垛何以移动时,定晴一看,下面有一双双小脚在走路。原来是孩童背着堆得高高的当燃料用的玉米秸。
多拉卡村的人们至今过着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被天神原谅的生活,他们是以一种苦楚的心情,在旅游者看来像世外桃源般美丽的风景中过着日子。特别是年轻人、小孩子都渴望离开村子去有电有车的城市。就是我们,在没法用汽车的这里,也深感不便,每时每刻都是全副武装登山。从汽车的终点站到村庄,我们竟雇了十五个人搬运器材和食品,多余的东西不得不放弃。
首先放弃的就是啤酒,啤酒比什么都重。想过酒瘾,威士忌更有效果。我们四人带了六瓶,每人一瓶半,估计能对付着喝10天,然而威士忌和啤酒,其作用是不同的。当汗淋淋地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面对眼前流淌着的清洌的小河时,我情不自禁地说:“啊,如果把啤酒在这小河中镇一下的话,该有多好喝呀。”
村里的少年切特里问翻译:“刚才那人说了什么?”当他弄清什么意思时,两眼放光地说道:“要啤酒的话,我去给你们买来。”
“……去什么地方买?”
“恰里科特。”
恰里科特是我们去了车子雇人的那个山岭所在地,即使是大人也要走一个半小时。
“是不是太远了?”
“没问题。天黑之前回来。”
他劲头十足地要去,我就把小帆布包和钱交给了他。“那么,辛苦你了,可以的话买四瓶来。”
切特里兴高采烈地跑了出去,到8点左右背了5瓶啤酒回来。大家兴奋地鼓掌庆祝。
第二天午后,来摄影现场看热闹的切特里问道:“今天不要啤酒吗?”
“要当然是要的,只是你太辛苦了。”
“没问题。今天是星期六,已经放学了,明天也休息,我给你买许多‘星'牌啤酒。”
“星”牌啤酒是尼泊尔当地的啤酒。我一高兴,给了他一个比昨天更大的帆布包和能买一打啤酒以上的钱。切特里更起劲了,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可是到了晚上他还没回来。到了临近午夜还是没有消息。我向村民打听会不会出事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如果给了他那么多钱,肯定是跑了。有那么一笔钱,就是到首都加德满都也没问题。”
十五岁的切特里是越过一座山从一个更小的村子来到这里的,平时就寄住在这里去上学。土屋里放一张床,铺上只有一张席子。因为我拍过他住的地方并问了许多问题,所以对他的情况是了解的。在那间土屋里,切特里每天吃着自己做的咖喱饭发奋学习。咖喱是他把两种香料和辣椒放在一起夹在石头里磨了以后和蔬菜一起煮出来的。由于土屋很暗,白天在家学习也得点着油灯。
切特里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天也没有回来。到第三天也就是星期一还没有回来。我到学校向老师说明情况、道歉并商量对策,可是连老师都说:“不必担心,不会出事的。拿了那么一笔钱,大概跑了吧。”
我后悔不已。稀里糊涂凭自己的感觉把对尼泊尔孩子来说简直难以相信的一笔巨款交给了他,误了那么好的孩子的一生。然而我想还是事故吧。但愿别发生他们说的事。这样坐立不安地过了三天,到了第三天深夜,有人猛敲我宿舍的门。唉呀,打开门一看,切特里站在外面。
他浑身泥浆,衣服弄得皱巴巴的。听他说由于恰里科特只有4瓶啤酒,就爬了四座山直到另一个山岭。一共买了10瓶,路上跌倒打碎了3瓶,切特里哭着拿出所有玻璃碎片给我看,并拿出了找的钱。
我抱住他的肩膀哭了。很久了,我不曾那样哭过,也不曾那样深刻全面地反省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4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比昨天发生的事还要鲜明,说明这件事非同寻常,让我难以忘怀。
B.多拉卡村海拔1500米,没有接通水、电、煤气,但风景优美,人们在这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怡然自得的生活。
C.切特里紧接过“我”的话,自告奋勇提出为“我们”买啤酒,大家兴奋地鼓掌,表示对切特里的感谢。
D.切特里买啤酒未归,村里人对他的种种猜测,既烘托了切特里,又制造了一些悬念。
E.这篇小说首尾呼应,语言平实,塑造主人公形象所选择的事件既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发人深省。
2.小说一开始描写多拉卡村庄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切特里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中反复说:“我不曾那样哭过,也不曾那样深刻全面地反省过。”请结合全文,探究“我”深刻全面地反省的内容。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2016-11-18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芳的灯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在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莱,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了,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

后来,我搬进新居,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上班的需要。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来,就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 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地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皙,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苗条,叫人羡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阿芳:“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她说:“是我男人。 他下班以后,或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起来了。关起来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记得哪一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呢?几个来回以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晚,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皙,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太了起来。阿若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灯光下,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吗?”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就更多了。”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忆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阿芳“活泼泼的眼睛”、“眼睛明澈极了”、“眸子明亮”,表现了阿芳的纯真、坚定、热情。
B.作者在表现阿芳家生活质量的提升时,多用短句,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朴素,展示了生活中平淡而和谐的图画。
C.从阿芳无名指上多了个“赤金的戒指”,以及后来脖子上又多了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又多出“小巧的手镯”可以看出,随着生意的红火,她变得越来越虚荣。
D.文中的“我”是个线索人物,通过“我”与阿芳一家的几次接触,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生活变化,这样的叙事视角更能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2.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作用。
3.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01-06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