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3 题号:143167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为什么这样红

红边瑾

过了三月,春风就开始为小兴安岭送暖,一点一点地化去树下的冰雪,一点一点地拂醒冬眠的树枝,于是,就有了报春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了。

是啊,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历史的寒冬,有一条红色的河流奔腾在白山黑水之间,那么悲壮不屈,气壮山河。

记得,位于小兴安岭西侧的龙门石寨是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密营所在地,每一株杜鹃花里,都浸染着先烈们抗日救亡的铁血。

1931年秋天,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松江悲歌盘旋,辽河两岸人哭。眼看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个头不高的辽宁朝阳青年赵尚志,毅然肄业离开了远在广东的黄埔军校,返回家乡从事抗日活动。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拥有了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1936年山菊花盛开的时候,赵尚志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执行主席。省委确定了抗联第三和第六军扩大抗日根据地,向新区发展,向日伪统治薄弱的狭缝中突击的策略,提出了在北满通北、海伦一代开拓新的游击区、建立抗联后方基地的任务。

比之南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东北抗日联军的西征也很艰苦,因为他们要在林区高寒的无人区求生。1937年3月初,远征部队挺进到小兴安岭的通北林区,吸引了日伪军从各地调集来的8000多人对远征部队实施前堵后追,敌人意欲将三军主力一举歼灭。时至隆冬,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由于敌人严密的封锁,部队给养发生极大困难,粮食吃尽,只好宰食瘦弱的战马,马肉吃光了吃马皮,马皮吃光了就以橡子为食。当部队行至通北八道林子时,部队已经断炊数日,危机之下,赵尚志决定在这里埋伏狙击鬼子。

部队在密林深处卧雪静等了两个多小时后,步行的一个营伪军和马爬犁拉着的100多名日本兵先后进入了伏击圈。赵尚志指挥部队放过伪军,一齐向日本兵射击。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拉爬犁的马受惊扭头就跑,一时间人仰马翻。有的日伪军仓促抵抗,有的日伪军拼命外跑,趁着日伪军失去指挥、乱了阵脚的机会,赵尚志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西征的抗联将士取得了首胜。赵尚志率领部队到达通北后,为扭转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又打了一次“冰趟子伏击战”,部队又一次大获全胜。

“八道林子阻击战”和“冰趟子伏击战”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两次较大的战斗,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两次著名战例。

抗联三军两次西征打下了稳固的群众基础,在通北林区南北河流域建立起了抗联后方基地,这一地区成为黑嫩平原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指挥北满抗联部队在大小兴安岭林区与敌人进行殊死抗争、浴血奋战,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许亨植、戴鸿宾、冯治纲、张兰生、王明贵、王钧、赵敬夫、高禹民、于天放、陈雷、郭铁坚、雷炎等留下了许多流血牺牲的悲壮故事。

在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李兆麟、于天放、陈雷以战斗生活为背景,一段一段写出了著名的歌曲《露营之歌》。这首歌,边写边改边唱,从西征开始,写到西征结束: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寒气侵入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夺回我河山。

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两句歌词的故事催人泪下。

当时,部队露营在外,寒冷的天气里,抗联战士只能围坐篝火取暖。篝火燃烧,耗尽了周围氧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人睡着后,很容易吸进二氧化碳中毒昏迷,有的人昏倒在篝火里,等战友发现时人已经死去,更有甚者,有的被火烤焦了,烤干了,只剩下了半个躯体……

杜鹃为什么这样红?我想,该是啼血的黎明和迎春的诗句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作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去凸显抗联战士们遭遇的困境,例如“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部队已经断炊数日”。
B.出身于黄埔军校的赵尚志,军事指挥才能出众,在省委确定战斗策略和提出作战任务后,他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C.文章依次列出流血牺牲英雄的姓名,表现了作者对众多牺牲英雄的尊重,因为每个为国牺牲的英雄都值得被铭记。
D.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由抗联战士的悲惨命运生发开去,将“杜鹃为什么这样红”这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2.作者看到小兴安岭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为什么会联想到龙门石寨?请谈谈你的看法。
3.《露营之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你要好好爱自己

毕淑敏

你要好好爱自己。这话来自一句叮嘱。最早向我们说起它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师友……他们也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冷了要添衣,热了要洗脸;不要熬夜,不要一忙就忘了吃饭;要和大家伙儿搞好关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早睡早起……

如果从来没有人对你说起过这些絮絮叨叨啰啰唆唆的话,那你的童年和少年加上青年时期,孤寂荒凉。你未曾被人捧在手心,极少承接过温情。

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要紧的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说这句话——你要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自己,是简单朴素的常识。可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懂得能够记住能够做到呢?放眼四周,谬爱种种。有人年轻时不顾死活拼命挣钱,预约给自己年老的时候可以肆意享乐,他们以为这就是爱自己。有人以为让罕见的山珍野味把肚腹撑得两眼翻白,这就是爱自己了。有人以为把身体安置在一个庞大的屋舍内,再用很多名牌将自己掩埋,这就是爱自己了。有人以为把自己的腿最大限度地闲置起来,抵达任何一个地方都由汽油和钢铁代步,这就是爱自己了。有人以为让面容在层层化妆品的粉饰下,显出不合时宜的嫩相,严重者不惜刀兵相见大胆斧正自我,甚至可以将腿骨敲断以求延展下肢增加身高,就是狠狠地爱自己了。有人以为让嘴巴说言不由衷之话,让表情肌做不是发自内心的谄媚之态,让双膝弯曲,让目光羞于见人,这都是爱自己。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以上诸等,皆是对不起自己,害了自己。

爱自己是需要理由的。我们的爱要想持之以恒,先要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最明确的结论是——自己首先是一个身体。千百万年进化的水流,将身体打磨成健全而温润的宝石。

大脑的功用是思考,而不是他人任意抛撒塑料袋的垃圾场;凡事用自己的脑袋想一想,做出最合乎理性的决定,这就是对自己的脑袋好。眼睛要看洁净美好之物,看出潜在的危险,找到安全方向;眼睛还有小小的癖好,爱看草木的绿色和天空的湛蓝,爱看书本和笑靥;满足它的愿望,非礼勿视,这就是对眼睛好。鼻子希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闻到花香,不喜欢密不通风的腐朽之气和穹顶之下皆是雾霾,让它远离这样的环境,才是对鼻子的爱惜。嘴巴希望讲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摄入到富有营养的本色食品,而不是混杂三聚氰胺和地沟油的伪劣食物,不说口是心非的谗言。双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不是扒窃抢劫和杀戮,这就是手的幸运了。我们的脏腑希望它能劳逸结合,不要总是爆满,不要连轴转,不要被塞进太多赘物,不要无端地损耗它们的能量。脊骨希望自己能够庄严地挺直,快乐向前。这不但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一个卑躬屈膝的人,谈不上尊严。而没有尊严的人,不会好好对待自己,因为他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只是蝼蚁之物。我们的肩膀,希望能担负一定的担子。不要太轻,那样就失去了肩负的责任;也不能太重,超过了负荷,肩周就会发炎。双脚,希望坚稳地站立在大地之上。那种为了显示自己比实际高度更高的内外增高鞋,骨子里是虐待双脚的刑具。我们的皮肤,希望能顺畅地呼吸,而不是被厚厚的脂粉糊满,戴一张石灰盔甲。我们的头发,希望按照它的本来面目,风中舒展。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黄就是黄;而不是像鸡毛掸子似的五颜六色,被反复弯曲和拉直,好像它是多变的小人。

我惊叹人体的奥秘,身体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遵循颇有深意的蓝图构建起来并完整地传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断不会心细如发地爱别人。爱己爱人都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感知和模仿,通过领悟和学习,才慢慢积聚起来,直至蔚然成风。

所有人的身体,都理应洁净而温暖。在身体里,还有无比尊贵的主宰,那就是我们的灵魂。爱惜灵魂,是好好爱自己的最高阶段。

我相信在美好的身体里,一定安住着同样精彩的灵魂。它是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之总和,是我们瞭望世界的支点。它凝聚了人类所信仰所尊崇所畏惧和所仰视的一切,在肉体之上,放射明亮光芒,穿透风雨迷蒙照耀着引导着我们。

如果这一世,你能爱惜身体珍重灵魂,那么从这个港口出发,你会成为一个身心平和的幸福小舟,一步步安然向前,驶入珍爱他人珍爱万物珍爱世界的宽广大海。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从来没有人嘱咐你“要好好爱自己”,那么你就从来没有被人捧在手心,没有承接过温情。
B.文章以要自爱、谬爱、如何爱、升华爱为线索,向读者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以及博爱的情怀。
C.作者认为,也许爱我们的人会一再叮嘱我们“要好好爱自己”,但具备“自爱”的自觉更重要。
D.文章多使用干脆利落的短句,节奏明快,读来如同亲朋邻里说话一样,亲切、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2.文章标题是《你要好好爱自己》,却从种种“谬爱”的表现写起,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用意?请简析。
3.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好好爱自己”内涵的理解。
2018-03-06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浪与回归

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爱情像“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人类的大迁徙,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活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都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

那么,流浪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

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家,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充满新奇,有新的朋友,新的山水,新的生活,魅力无穷。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劳累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便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的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

人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在着一个信念——流浪与回归。

1.第一自然段说“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1)这里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说“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
2.分别写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3.“行色匆匆的流浪者”和“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4.【考点链接】每年春运期间,经广州火车站北上回家过年和南下打工的人有上千万,广东一些较发达的乡镇,外来流动人口已远远超过了本地人口,甚至是本地人口的十几倍。对于这种“迁徙”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9-07-09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有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点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在《阁夜》里,你试图理解我们处于时间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正是你天生的孤儿心境,无所傍依,无所凭寄。

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
B.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
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却并非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并不因此而消失。
D.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形象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2.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杜甫的?
2021-04-12更新 | 1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