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3 题号:143826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你在哪儿

刘建超

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

“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

我被他粗壮的双臂箍得紧紧的,他那生猛海鲜般的胡茬子脸还贴在了我的腮帮子上。四十好几了,我还从没有跟个大老爷们儿如此亲密过,从后背到屁股根儿都觉得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

贾兴对招呼签到的人说:“把我们俩安排到一个屋,我们痛痛快快聊聊。”

贾兴长得五大三粗,整个儿一个圆。走路时先要摆两下手臂,否则就发动不起来。这副模样实在是和文字联系不到一块儿,偏偏他也写小说。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这次应邀来参加笔会也是因为我俩又在《烂漫》杂志上同时发表了中篇小说。

三天的笔会,我几乎被贾兴给承包了。我去跟一位从前笔会上认识的关系有点儿暧昧的朋友见面,他也跟着。在会上,贾兴逢人就说,我和老刘是老朋友了,连我老婆和儿子都知道他,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缘分啊。

笔会结束后,贾兴意犹未尽,跟着我又到了洛阳。我陪他游了龙门、白马寺,吃了洛阳水席、浆面条。分别时,他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他那胡茬子脸就又让我起了回鸡皮疙瘩,真受不了。贾兴说:“朋友,有机会到我那里去啊,我请你品尝大龙虾,哈哈哈。”火车开动了,他还探出头可着嗓门儿喊:“你一定来啊,不然我可跟你急!”

其实,笔会上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过后新鲜劲儿也就风吹云散,谁也不会把几天笔会上承诺的事太当真。贾兴可不这样,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正经不正经地东拉西扯一番,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我也打着哈哈说,一定一定。

事有凑巧,半年之后,单位还真把我派到贾兴所在的城市办事。公事很快就办利索,剩下的时间就是游山玩水。原本不打算跟贾兴联系,自己转转省事还自在。可是来了一趟滨海,如果不同贾兴见一见,日后他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我便拨通了贾兴的手机,电话里传出贾兴咋咋呼呼的声音:“喂,朋友,你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可没见你发表什么东西啊。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什么什么?你来滨海市了?”

我说,是呀,来品尝你的大龙虾啊。

电话里的贾兴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你在滨海能待几天?”

我说,两天,星期二就得回去,票都订好了。

贾兴嗓门儿又高了:“不行,朋友!你等到星期三,我星期三无论如何赶回去,咱哥儿俩得喝一杯。”

我说,你别管我了,忙活你自己的事吧,有机会我再来。

我又给滨海一家报社的朋友打电话,这位朋友听我说贾兴出差了,说,不可能啊,上午还见他来报社送稿子呢。贾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来电话,问我都去哪儿玩了,吃什么好东西了,并热情地给我推荐游玩的地点,还说去了之后呢就找谁谁谁,就说你是我贾兴的朋友,他们不敢不给面子的。星期二上午,我正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新闻。

贾兴又来电话:“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忽然就坏坏地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

电话里的贾兴急了:“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

我说,哈哈,我和你开玩笑呢。没见你,我怎么能走啊。我就在迎宾馆328房间等你呢。

电话里的贾兴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

我忽然觉得自己挺没意思,干吗嘛,两人一见面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我打车直接去了车站。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了,我的手机又响了。

贾兴真的急了:“喂,我就在迎宾馆门口。朋友,你在哪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向我扑来”,一方面写出了贾兴对我热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之间并不熟悉,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贾兴的可笑。
B.虽然只是“心仪已久”,但自称“一见如故啊”,甚至直呼“老朋友”,言语不合常理,贾兴却连珠炮似的抛出,表明了他急迫地想亲近我。
C.洛阳分别之时,贾兴“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我却“又起了回鸡皮疙瘩”,是因为我认识到贾兴只是喜欢我陪游、陪吃,是酒肉朋友。
D.我在滨海市宾馆床上接到贾兴的电话,“坏坏地”说已在回洛阳的火车上,这是对贾兴的试探,更是认清贾兴待人之道后对他小小的捉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初见的亲切热烈、别后深情牵挂的互致问候与不愿见面便谎言推脱三个片段,以我与贾兴交往的时间为序,却自然形成对比,意蕴深远。
B.小说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刻画人物,或者通过夸张的话语,展示人物言过其实的本性;或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刻画人物过分热情、虚情假意的嘴脸。
C.小说善以细节刻画人物,比如“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但贾兴却说成“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细微差别,表现人物心思。
D.小说展现了某类人的待人处世之道,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凭借着对人物极具个性特点的话语和情态的敏锐捕捉,具有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3.贾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朋友,你在哪儿?”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一事”宛大妈

刘心武

宛人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扳的代表作,苟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是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收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最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他她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而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面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富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自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似贬实褒。
B.小说采用“串珠式”结构,每个故事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又都突出了宛大妈“多一事”的特点,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C.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D.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2.“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她的“古怪”表现在哪里?从中可看出宛大妈怎样的性格特点?
3.小说以宛大妈唱《穆挂英挂帅》结尾,有什么作用?
2019-03-08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01-16更新 | 13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犬有泪(节选)

梁晓声

一九七二年冬,按照上级命令,我们在乌苏里江边增加了一个哨所。守卫它的,是我们连的六名知识青年——我是其中的一个。

江边地带很荒凉,生长着灌木丛和杂草,野兔出没其间。我们套野兔,却没获得过一根兔子毛,套住的野兔被狗叨走了。雪地上清清楚楚留下的踪迹告诉我们,狗跑过江面,消失在彼岸的土堤后。土堤后是一个村庄,可以望见各式各样的屋顶。这一带江面不宽,早晨甚至可以听到他们那个村庄的鸡啼。毫无疑问,这条“强盗狗”准是苏联人的!它竟可恶地连我们的兔套也一块儿叨走了。

我们恨透了这条狗,发誓逮住它,惩罚它;不弄死它,也要弄它个半死。我们设诱饵,埋“子母套”。

一天傍晚,我们听到了狗叫声。当时大家闷坐火炉四周,正无事可做,无话可聊。狗叫声在我们内心引发了一种近乎亢奋的激动,同时跳起来,好像哨所里着火了似的,争先恐后冲到外面。

我们循着狗叫声跑到一片灌木丛那里,包围被套住的狗观看,大为开心。一条漂亮的纯种苏联猎狗。钢丝套子勒在它后胯上,勒入皮肉,仿佛就要将它的腰勒断了。

一个伙伴踢了它一脚,恨恨地说:“我们走,让它在这儿受罪吧!它不被勒死,也会被冻死,或者夜里被狼活活吃掉!”

另一个伙伴反对:“让狼吃掉?那未免太可惜了!弄回哨所去,宰了,够我们吃几天狗肉的!”

我们虽然都喜爱狗,但对吃狗肉还是很向往的。在长久不知肉味的情况下,对吃狗肉的向往就会超过对狗的喜爱。谁叫它叨走我们套的野兔,使我们的肠胃受到亏损呢?“好,听大家的!”班长终于发话,于是我们将它拖回哨所。一到哨所,马上分工:有人劈柴添火,有人化冰烧水,有人磨刀准备剖膛破肚,有人拌油盐酱醋调作料,有人剥蒜。

天,那会儿完全黑了下来,已看不清江对面的景物。土堤后的夜空时时闪烁着细小的火星,那是晚炊的烟霭。烧木柴,烟囱里冒出的那烟都会夹带着那种细小的火星。

忽然,我们听到江对岸有人呼唤,先是一阵老头的沙哑的呼唤声,接着,是一阵老妪的气急的呼唤声。“娜嘉!……”“娜嘉!……”“娜嘉!……”在这黑沉沉的宁静夜晚,隔江传来的呼唤声听得真切,因为真切,呼唤声中的焦急和不安,使我们不难领略。班长说:“娜嘉,这是苏联女孩名,他们在呼唤孩子。”他们呼唤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持刀的伙伴向我摆了一下头,我就走到外面去,将那条半死不活的狗拖进哨所。可它却突然叫了起来。呵,我从未听到过任何一条狗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发出那么悲哀的叫声。我至今一回想起这件事,那条苏联猎狗当时那种悲哀的叫声,犹在耳畔。

江对岸苏联老头和老妪的呼唤声更接近我们了,显然他们循着叫声,沿江对岸的土堤一面继续呼唤一面奔跑过来了。听呼唤声,他们是站在正对我们哨所的地方。在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冰封的乌苏里江,人的呼唤声和狗的应叫声,震颤着比冰封的江面要宽阔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夜空。

“娜嘉!……”

“娜嘉!……”

班长朝狗弯下身去,用刀去割钢丝套。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狗慢慢站了起来,有点疑惑地望着我们,本能的戒心使它不敢移动地方。它被套伤得很重,后胯毛脱皮绽,血肉模糊。

班长低声说:“医药箱!”我立刻拿来医药箱。他又说:“给狗上点药,包扎一下。否则,它的主人会非常恨我们的。”

我帮着班长毫不吝啬地往狗的伤处倒红药水,撒消炎粉,之后,又仔仔细细地给它缠了几圈药纱布。它竟非常温顺,一旦意识到我们不再想伤害它,便很驯良地听任我摆布它了。

班长在一张纸上写上几行俄文,写完,念给我们听。他写的是:我们并不想伤害你们的狗,希望它不再到江这边来。

我献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班长将这封“国际信件”让狗叨住。我推开哨所的门。我们望着那狗慢慢走了出去,消失在黑暗中……

新年前几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熄灭马灯,都已钻入被窝儿了,忽听有什么东西在外面扒门,紧接着是一阵狗的焦急的低鸣。“娜嘉!”班长赤脚蹦到地上,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门。果然是“娜嘉”!

“娜嘉!”“娜嘉!”我们也都纷纷掀起被子,蹦到了地上。“娜嘉”身后拖着什么,被门槛儿卡住了。班长赤脚从外面搬进来一辆小爬犁,“娜嘉”像我们的老朋友似的,逐个往我们身上扑,柔软的舌头不断亲昵地舔我们的手。爬犁上绑着一个小帆布口袋。班长打开口袋,我们愣住了——两只野兔、一只野鸡、一瓶酒、一封信,还有一大包用旧俄文报纸包的什么。班长打开报纸——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中苏边界哨所的日子十分枯燥,只好选择套野兔来打发时光,却不曾想被“娜嘉”拖走。
B.“娜嘉”被拖回哨所后,“我们”马上劈柴烧水、分工合作,重在体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执行力强的集体。
C.班长担心“娜嘉”重伤回去后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迫不得已给它的伤口做了包扎处理。
D.“许多油渍渍的小饼,还是热的呢”,写出了苏联老夫妻对“我们”放归“娜嘉”这一行为的感激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故事围绕“娜嘉”展开,从“娜嘉”拖走野兔开始,写到“娜嘉”受伤被抓,再到“娜嘉”被放归及最后“娜嘉”带来食物,始终紧扣“灵犬”二字。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写出了此地夜晚中村庄的悲凉,又契合了后文苏联老夫妻深夜寻狗的内心状态。
C.“好一会儿,才将钢丝套弄断,刀锋变成了锯齿”,写出了钢丝套的坚硬,也从侧面表现出班长在放开“娜嘉”时的急切心理。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并以“我们”的边防哨所为集中场景进行叙事,通过这种紧缩空间的方式,使小说的情节既真实又紧凑。
3.请简要分析文中“我们”对“娜嘉”的心理变化。
4.本篇小说的情感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2-03-07更新 | 2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