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6 题号:143881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里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到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那些石头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就跟随他们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炮声隆隆,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身临其境。胡老师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起来。相比之下,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兵团人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在命题作文前,他常常给我们讲故事,然后望着窗外随机给我们出作文题,比如《苦泉水》《矿山人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

胡老师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门前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父母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所以他讲了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于是在一次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胡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他讲到清朝人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有高高的白杨树。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来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经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集合地。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夏季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乐园;秋天,它会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舒展开,照亮了荒原。那么茁壮,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

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杨树。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就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舒展。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那圆圈越挖越深,出现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春季的胜利渠水冰冷刺骨,但是喝水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胜利渠冬天是枯水期,各家各户储存的冰也没有了,我们已经喝了很长时间的苦泉水了。

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大家围着那已经躺倒的胡杨树一圈又一圈地跑,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不一会我们就满头大汗了。胡老师让我们休息,喝壶里的水,灌满水壶后又开始跑步。胡老师对挖树的大人们说,这些苦孩子整个冬天喝的都是苦水,要好好洗洗肠子。

(选自《收获》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老师听到学生说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的甜水灌溉胡杨,眼眶有些红,这处神态描写展现了胡老师当时复杂的心情。
B.小说略写胡老师如何争取把胡杨树移到山前,详写他带学生下山看移树的过程,情节剪裁精当,突出叙述的重心,错落有致。
C.小说语言朴实平易,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通过学生的口吻讲述,真实可信,人物语言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从光秃秃的山开始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借客观环境传达同学们强烈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
2.小说以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胡杨树”,有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儿陕西本不出,可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进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这只救命蛐蛐,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囱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地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它!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噼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地欢喜。

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赢,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赔尽了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黑子因误杀一只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了父母过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苦难之深。
D.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乎寻常,暗示了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杀蛐蛐做了铺垫,母亲的一句“你甭想活了”,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小伙子的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了他的傲慢自大、无知可笑。
D.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3.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和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小说是从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的,情节大体相同,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授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16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继父

邵宝健

不怕你笑话,巷口那个驼背鞋匠是我的继父。他是背上先有座“小山”才不得已弄了个鞋匠的行当,还是因为长期弓着背补鞋钉掌才弄了个“小山”在背上,未可知。我只知道,他在两年前和我母亲结婚时,我正对司画女神爱得疯狂,而驼背继父的出现使我一度对毕加索和变体、怪诞画法着了迷。

20岁的男子汉嘛,是很要面子的。继父刚来我家时,我连出门也不好意思。我没有理由恨母亲。她嫁给那个驼背,完全是为了不务正业的我和尚在初中读书的小妹。我有了个继父后,画画就有了物质保证。尽管这样,我一点也不喜欢他。我从来没叫过他一声“爸”。依我看来,他活着就为了三桩事:一是鞋匠的活计;二是喝酒;三是和我母亲生活。他那难看的始终绯红的酒糟鼻,就是因为酒喝得过多的缘故。

他对我的游手好闲,并不反感;而对我钟情于画画,却有点不以为然。这自然是因为我的花销要威胁他的酒钱。我还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到他对我的警告。他似乎和我母亲谈过:动笔杆子的人,包括握画笔的,大多是没有好下场的,或者说是靠不住的。

我自小爱好画画,水彩、油画、中国画,无不涉及。也许是天赋不足,抑或是未期机遇,学画多年,至今仍一事无成。我的画进不了画展,偶尔投过稿,均无音信,更不要说能变成小钱。但我不气馁。高考落榜后,我索性关起门来潜心作画。那些画友,自从知道我有了个驼背继父,似乎也不大愿意和我磋商画技了。哼!

这天,我恐怕是向母亲要的钱多了一点,继父也似乎多喝了点酒。他的话特多,且含糊不清。经过母亲的翻译,才知道——他说我已是条汉子了,不能老呆在家里吃闲饭,将来他们两口子总会死的,到时再想到创家立业便来不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和他学习补鞋,现在补鞋的赚头也很不错。

这是什么话!我一气之下,三天不回家。后来还是母亲和小妹把我从我的同学家找回去。

我了解到县城那家裘一品画斋,代人出售画作。我跃跃欲试,手舞之,足蹈之。

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一幅油画,题为《傍晚》。长1.5米、高0.8米的画面上,是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街,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街上缓行,头部斜侧,深情回眸,街尽头是如血的夕阳。

我决定用这画去裘一品画斋碰碰运气。一位戴金丝边眼镜的白须长者细细鉴定后,问我想定怎么个价。我踟蹰了。我穷的时间太长了,老做寄生虫,脸上无光啊。我渴望钱。我伸出右手,五个手指撑开:“500元。”那位长者以为定价过高了点,用体恤的口吻要我掉价。按照规定,代售的画作无论售出与否,都得按定价和滞留的天数收取手续费。

我不想掉价,咽了一口唾液:“就这样定了!”

几天过去了,没有买主。一个月过去了,画面上蒙上些灰尘。

我终于病了。高烧,昏睡,说胡话。我被送进医院。继父的鞋铺停业了半个月。他在我的病榻前守护了许多个夜晚。这是事后听母亲说的。我在昏睡中还尽说些“傍晚——500500——傍晚”的胡话,谁也不悟其义。

病愈后,我回家养息。我变得终日无力,不思茶饭,人瘦脸黄,判若两人。

这天,我接受母亲的劝告,外出散步。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不觉又踱到裘一品画斋。再也没有勇气进去了。那位白须长者发现了我,走出店堂喊住我。我的运气像太阳一样升起来了——《傍晚》已在三天前被人买去。我取回巨款,激动得可以。

母亲不敢相信,眼眶也湿润了:“原来你的画这么值钱啊。”

继父闻悉此事,特意买了些酒菜,以示祝贺。

自此,我的身体恢复了元气。我画画的热情高涨,有时通宵达旦地挥笔,家里人也不作干涉。

继父继续拼命地做鞋活,还把鞋铺的门面开大了些。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搭了个绿色的玻璃钢雨棚。记得那天,继父特别高兴,哼着小调,把竹梯靠在墙上。他背了座“小山”往上爬的样子,叫人看了直想发笑。突然,不知怎么一来,只听见他轻轻地“唔”了一声,人便从竹梯上滑落下来。

脑溢血。当夜,继父再也说不出话,心脏停止了搏动。他含着笑睡去了,带走了属于那个已经消逝的岁月里的沉沉的叹息。

我在整理继父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油画藏品——我的杰作《傍晚》!

我捧着画,哀伤和苍凉的情绪急骤地袭来。我号啕大哭。我觉得能够告慰于继父亡灵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振兴他遗赠给我的鞋铺。于是,我就做了鞋匠。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那看我的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继父背上的“小山”,凸显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也交代了“我”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B.继父其貌不扬,却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脚踏实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又心地善良,宽厚仁爱。
C.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先写“我”对继父的排斥,与下文“我”继承继父的鞋铺形成强烈反差。
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如对继父背上的“小山”和绯红的酒糟鼻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的标题是“继父”,可文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023-04-01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黑子

周东明

今天是二伏,傍黑前,天才凉快下来,蹬了一天车的宋黑子回到家,问媳妇儿,“啥嚼谷儿?”“炸酱面。”媳妇儿说着捞了一大海碗过水炸酱面递给他。宋黑子端着碗,往墙根儿一蹲,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碗面就吃了个精光。他站了起来,又打了一个饱嗝儿,然后干哼哼起了《空城计》里那段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媳妇儿问他:“今天遇见啥高兴事儿了,一进家就喜兴成这个样子?”

“今天晚上园子里刘爷压轴戏,演《失空斩》,刘爷传话了,让我们哥儿几个今天晚上去戏园子‘拿蹭儿’。”

“什么‘拿蹭儿’,就是捧臭脚。”媳妇儿说,“那个《失空斩》都听了八百六十遍,耳朵都起茧子了,也不腻烦?”

宋黑子嘿嘿一笑,说:“《失空斩》是刘爷的看家戏,他就靠这出戏赢人呢,也别说,刘爷的《失空斩》唱得就是地道,好听,刘爷就是刘爷呀。”

“就你懂。”媳妇儿说。

“那是自然,要不刘爷咋让我去拿蹭儿呢?”宋黑子这话说得一点儿不错,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那是刘爷刚来松州城三胜戏班儿时的事儿,当时,刘爷头三天打炮戏码儿也是《失空斩》。听说三胜戏班儿来了一个唱老生的新角儿,当晚戏票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卖光了,晚上,戏园子里坐得满坑满谷,

晚上,戏一开场,却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刘爷在台上怎样卖力,一个晚上,一个“好”都没有,第二天,戏票就卖不动了。

因为是打炮第一天,不但戏票贵,戏园子里也不让拿蹭儿,宋黑子这些靠拿蹭儿看戏的主儿,没看见头一天晚上的戏,就很遗憾了,再听说头一天打炮戏就没有叫好,心里就更想看看这个角儿了,是真的不咋地吗?

晚上,宋黑子约了几个拉车的兄弟,用一包打瓜子,哄弄着把门收票的,蹭进了戏园子。

当晚戏码儿还是《失空斩》,宋黑子见刘爷演的诸葛亮一上台,心里就说了句:漂亮。刘爷也确实是会扮戏,脸上清秀干净。再一听,刘爷唱得也不差哪儿去呀,你听听人家这散板,分寸、劲头、气口掌握得多自如啊。

此时台上,刘爷正唱到“我用兵数(哇)十年从来谨慎,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这句散板,前半句“我用兵数(哇)十年”,刘爷采取衬字上挑,提高了调门,不但唱得清脆漂亮,还唱出了诸葛亮身为智者的自信心理,后半句“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又降低了调门,在唱“无用之人”四个字时,“无用”两个字略作停顿后,“之人(哪)”又唱得清晰、有分量,“哪”字如蜻蜓点水,它恰如其分的出现,点出了诸葛亮心中的痛切

宋黑子听得如醉如痴,不知不觉地大喊一声,“好!”

宋黑子这一声好,如同炸雷一样,震得戏园子四壁嗡嗡直响,紧接着叫好声四起。散戏后,刘爷没卸装,赶紧到了前台,问前台管事儿的,靠墙站着叫好的人是谁。管事儿的说,不知道大名叫啥,就知道因为他人长得黑,姓宋,所以都叫他宋黑子,是个拉车的。

“懂戏,懂戏。”刘爷连连说。

后来,刘爷通过人介绍,和宋黑子见了面,并且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只要园子里有刘爷的戏,宋黑子一帮人就能拿蹭儿,看戏。

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宋黑子他们两口子吧。

这时候,宋黑子媳妇儿擦擦手,说:“不对呀,三胜戏班儿不是来了一个叫小孟七的文武老生,正演打炮戏呢吗?”

宋黑子又笑了笑说,“你不懂了吧。刘爷为啥今儿晚上要演他的《失空斩》,又为啥让我们哥儿几个去拿蹭儿?就是让那个小孟七知道知道天高地厚,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晚上,宋黑子哥儿几个来到戏园子时,看了一眼戏码儿水牌子,今儿晚上,大轴戏是小孟七的《连环套》里《天霸拜山》一折。

宋黑子知道,《天霸拜山》一折戏,最吃功夫的是念白,戏里黄天霸与窦尔敦的对白,尺寸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接话的迟速都要恰到好处。

当晚刘爷的压轴戏就不用细说了,几段唱,台下都是连连叫好。

大轴戏一拉幕,台下鸦雀无声,只见小孟七扮演的黄天霸,上场起霸,亮相,身上干净漂亮,一上台,就来了一个碰头好,小孟七的念白吐字清脆。宋黑子几次都想叫好,可是一想,自己干啥来了,是给刘爷捧场来了,怎么能给小孟七叫好呢?宋黑子就忍着,戏演到黄天霸那段一百多个字的大段念白了,只见小孟七一口气把一百多个字像崩豆子一样崩了出来,念到最后那句“天下第一英雄好汉也”时,又放满了尺寸,还加重了语气,在“也”字上陡然拔高。就是这一句,宋黑子再也忍不住了,大吼一声,“好!”

宋黑子叫完了好,也后悔了,这是怎么说的呢?说忍着忍着,咋还没忍住呢?还没有散戏,宋黑子就出了戏园子,站在刘爷回家的路上。

“这不是宋黑子吗?在这儿干吗呢?”宋黑子一听,是刘爷的声音,马上说:“刘爷,是我。”“为啥站这儿?”

“等您。”

“等我干吗?”

“刘爷,我今天晚上对不住您了。”

“咋啦?”

“今天,今天晚上,我叫好……”

“怎么,今天晚上的戏不好吗?”

“好。”

“好,不就得了吗?我今天晚上让你们来拿蹭儿,就是让你们看看小孟七的戏。”

“真的啊?”

“真的呀!”宋黑子笑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宋黑子傍晚结束了一天的蹬车工作后回家吃晚饭以及与媳妇儿交流的场景,展现了平凡人物的家庭环境。
B.宋黑子对刘爷邀请他今晚去戏园子“拿蹭儿”一事感到十分高兴,且带有一丝骄傲,他认为这是对他懂戏的认可。
C.虽然刘爷头一天打炮戏的票很快就卖光了,但他没有赢得大家的叫好,直到第二晚在宋黑子的带领下才勉强赢得叫好。
D.宋黑子以为刘爷让自己来看小孟七的戏是为了杀小孟七的威风,所以他在为小孟七叫好后特意找刘爷认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连续运用“端”“蹲”“呼噜呼噜地吃”“打了一个饱嗝儿”等动作描写,刻画了宋黑子质朴、大大咧咧的底层人物形象。
B.小说通过宋黑子夫妻之间的交流,自然引出宋黑子为刘爷叫好的往事,补叙介绍的二人结交的往事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中的刘爷作为次要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小说后半部分的内容,彰显了其德艺双馨的形象
D.小说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这些描写或长或短,既符合场景和人物身份,又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宋黑子看小孟七戏前后的心理变化。
2024-02-16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