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3 题号:144533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大夫

刘夏

周大夫是我们村不可或缺的人物,经他手送走的村里老人有几十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通常他看一眼某个病重的老人,便会准确告诉其家人准备后事的时间,如三天或者两天后,几乎没有误判的。周大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者。据说他父亲当年临终时,躺在炕上气息微弱,一家人正准备后事,大门猛地被推开,架进来一个胳膊错了骨缝的,“哎哟哎哟”地叫着。老人家挣扎着起来,指挥着把伤者胳膊接好,才躺下咽了气。

从我记事起,周大夫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看病了。他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面容安详,脾气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柔声细气。大家都信任他,觉得他的医术比镇上医院里的医生还高明。最难得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去请他看病,他都二话不说就赶来。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很多老人都会生病,甚至离世。周大夫常常从温暖的家里赶过去,给病人医治。他家住在村中心,正好便于四处看病。我有时看他提着药箱在街上匆匆地走着,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的临终时刻,依然平静地活着,是可钦佩的。这么多年,我们村哪怕得了大病的,也很少去城里看病,通常都是找周大夫给开几服药,实在没治了就听他说个准确日子,该准备的准备,最后安然迎接那个日子。

因为有了周大夫,死亡在我们村里变成不那么可怕的事。他化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生老病死”的最后一关变得不那么神秘恐怖了。“某某走了”这句婉辞不再饱含悲伤,仿佛那人只是去了某处远游。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周大夫要是“走了”村里该怎么办,好在他一直身体康泰,今年大概也有近八十岁了。我父母有时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回来后还称赞从他那儿拿点儿很便宜的药,对头疼脑热的症状有奇效。我想如果他待在城里的大医院,早就成了医学泰斗了,身边弟子无数。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周大夫几十年如一日面容平静地医治各种病人,大概早就有了圣者心肠。如果说“医者父母心”,他算得上是我们全村的老父亲了。

不只是我们村的人信得过周大夫,因为周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周围几个村也常有来找他看病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找他看看,抓几服药。他算得上是中西医并重,来自祖传的秘方自然是中医,但他也不故步自封,将西医的成果也吸纳了进来,因此也常开些有效的西药给病人。他家的药铺里既有中医的药柜子,也有西医的药盒子。西医见效快,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病症;中医见效慢,但适于调理一些慢性老病。他扎针的技术也是令人放心的,略微斟酌之后,一针到位。有时病人不便移动,他就到病人家中去。总之,他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也尽量减轻家属负担。有些病重的老年人,他不再给开药,只是定时打个止痛针,或者开个食疗的小方子。他因此并不多么富裕,只是维持着一个“凭手艺吃饭”的普通家庭。

周大夫看病多年,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我姥姥病重的时候,曾在我们家住过一阵儿,因此经常请周大夫来。他有两次下了病危通知,在把脉之后郑重地说:“没脉了,准备吧。”但姥姥每次都挺过来了,不仅重新有了脉搏,后来还又多活了两年,他因此经常感慨:“这个老人,真是个奇迹!”姥姥年轻时读过书,参加过“民先队”,经常翻山越岭与鬼子作战,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有一次她还在村西头的沽河岸边从被鬼子枪毙的八路军中扒出了一个没有咽气的战士,偷偷背回家调治,那人好了以后重返部队。姥姥后来嫁给了姥爷。姥爷根正苗红,父母早亡,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大字不识一个。生了一大堆孩子,姥姥就没有精力再出去干革命了。早年的那些革命经历渐渐成了断线的风筝,她则成了沽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改革开放之后的某一年,沽河村忽然来了个大军官,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停在姥姥家门口。原来是当年那个被救的战士,经多方打听联系到姥姥这个救命恩人,专程回来看望她。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姥姥讲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生历练或许使得姥姥的身体超越了一般的生死规律,也多少超出了周大夫的判断。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业,这是村民都深以为憾的。我小时候怀疑周大夫把他们家所有的医学天分都吸收了,连渣渣儿也没剩下给儿子们。他的小儿子曾与我同学,像个终日在宝山中穿行却一无所获的愚钝之子,没有一丝对医术的渴慕,而是热衷于上树捉鸟下河摸鱼,长大后去了县城,在百货商场门口当了一名保安,轻松度日。大儿子在我们村南开了一家养鸡场,终日与鸡和鸡蛋打交道,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多年以后,我忽然想到,或许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是故意不继承父业的——要知道治病救人这项工作是极其耗神而且责任重大的,能够从中脱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努力进城买房,有病去城里大医院,所以周大夫的医术得不到继承和发扬,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城市的魅力无疑是不可抵抗的,它正一步步蚕食着乡村,乡村则一点点交出自己的灵魂,连剩下的躯壳都散发着被城市降服的意味,随时准备把自己变成被改造的旧村中的一员。我偶尔想起周大夫,他依然是我印象中那高大清瘦微驼背的样子。他守护我们鸡鸣村几十年,加上他的父亲和祖父,行医至少超过百年了吧?有这么厚的福德,周大夫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周大夫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重要,并介绍他成长的经历,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
B.周大夫对全村人的贡献不只在于治病疗伤,更是化解了村民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C.由于“我”姥姥多次被周大夫告知处于病危之中,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
D.“我”对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作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周大夫的父亲临终时还在行医,而且效果极佳,与后文的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比。
B.虽然小说中有多处对周大夫治病技术的描写,但读来并无重复之感,突出作者技法高超。
C.小说中插入一段与“我”的姥姥相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D.小说的最后一段有力收束全文,提及对城乡差距扩大的思考,将小说带往更深的层次。
3.请结合全文理解“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原因。
4.“周大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村里人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被机器绞断了左手而截肢,又因家穷,一直没能娶亲。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长相,就动了心思,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传个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

生我的时候,娘疼得死去活来,“嗷嗷”乱叫。耗时7个多小时,终于传来我响亮的啼哭声时,两个接生婆累得瘫在地上动弹不得,还是奶奶为我剪的脐带。

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拢边。不怪奶奶绝情,我们村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惨剧:有个弱智的女人,生下一个儿子后,竟在夜里睡觉时翻身压死了儿子。

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竖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了,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打死你。”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含糊的意思。

娘听懂了,满面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我。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

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你吃完这碗饭,以后也不准来了!”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奶奶猛地沉下脸,一下拿出威严的家长作风厉声呵斥。在奶奶的逼视下,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踉踉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

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奶奶却如临大敌,两手在娘身下接着,生怕娘的疯劲一上来,将我像扔垃圾一样丢掉。娘抱我的时间不足3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门……

娘终于走了。

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那时我还没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思念娘,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了。

这是我有了记忆后第一次看到娘。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娘不敢进家门,却面对着我家,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她盯着我,死死地盯住我,咧着嘴叫我:“小树……球……球……”她站起身,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我扭头就走了。这个疯子娘我不要了。

出人意料,奶奶和父亲却把娘领进了门。家里不能白养着娘。奶奶决定训练娘做些杂活,下地劳动时,奶奶就带娘出去“观摩”,说不听话就要挨打。奶奶叫娘割草,她就割草,叫她捡柴,她就去捡柴。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冬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奶奶让娘给我送雨伞。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户旁望着我傻笑,口里还叫:“树……伞……”一些同学嘻嘻地笑,我羞得面红耳热,冲她挥挥手,让她走开些。娘不为所动,依然站在那里喊:“树……伞……”班上最调皮的范嘉喜还刻意模仿娘那含糊不清的叫声,全班都哄堂大笑。我抓起面前的文具盒,猛地向他砸过去,他冲上前来掐住我的脖子。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的飞进来,一把抓起范嘉喜,吓得他哭爹喊娘,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娘!”这是我会说话以来第一次喊她,娘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那天,我们母子俩第一次共撑一把伞回家。娘的一双腿在泥泞的路上呼呼地、有力地往前行,将那泥浆踩得四处飞溅。

后来,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积劳成疾的奶奶却不幸去世,家里的日子更难了。父亲在外打工,为我送菜的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娘身上。每次总是隔壁的婶婶帮忙为我炒好咸菜和青菜,然后交给娘送来。二十公里的羊肠山路亏娘记下来,她每个星期天为我送一次,风雨无阻。也真是怪,凡是为儿子的事,她一点也不疯。

又是一个星期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十多个野鲜桃,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没想到娘还会摘野桃,我由衷地表扬她。娘嘿嘿地笑了。

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到学校,说:“你娘到现在还没回家。”我心一紧,娘该不会走岔道吧?可这条路她走了三年,照理不会错啊。婶婶问:“你娘没说什么?”我说没有,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婶婶两手一拍:“坏了,坏了。”婶婶为我请了假,我们沿着山路往回找发现了一棵桃树有枝丫折断的痕迹,脚下是百丈深渊。婶婶不容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

娘下葬后的第100天,一张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径直飞进了我家门。

我神情凛凛然地把这份迟来的鸿书插向娘亲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娘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至今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以及村里人对她的态度,突出娘的身世悲苦。
B.奶奶不怀好意收留了娘,且不准娘抱刚生下的“我”,并恶狠狠地将娘撵走,可见奶奶是个心地狠毒的人。
C.当“我”被同学范嘉喜掐住脖子时,娘不顾一切地冲进教室,保护“我”,体现娘内心蕴测着朴素的母爱。
D.娘虽然是疯子,但每周对给上学的“我”送菜的事一丝不苟,从来没有差池,表明在娘的世界只有儿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插叙村里有个弱智的女人在夜里睡觉时压死儿子的事,交代了奶奶不准娘抱“我”的真正原因。
B.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写娘回来后仍认识“我”,并送给“我”礼物,与“我”当时对娘的态度形成对比。
C.文章写娘给“我”带来十多个野鲜桃,并得到“我”表扬的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故事推向高潮。
D.文章结尾运用拟人手法,写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的过程,表达了“我”被大学录取的欢快心情。
3.这篇文章写出“我”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你读出“我”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4.《我娘是个疯子》是令全世界亿万人泪奔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到四十多国家,并被拍成电影。你认为它感人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1-12-28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纯爷们

余显斌

爷一手抱着爹一手提着刀,在空旷的原野上走过。身后,是死寂的虎山峪,是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爹被寒风一吹,醒了,伸着胳膊踢着腿哇哇大哭起来。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

爷用脸轻轻贴了一下爹的脸道:“现在,虎山峪就剩下我们爷儿俩了。”爷的声音喑哑着,被狂风阻塞住,哽咽了一下。

爷的刀上凝着血,复仇的血。

死者,一个是藤野,一个是韦二。

为了虎山峪,为了虎山峪一千多口子,爷提着刀摸进城去,手刃了仇人。虎山峪啊,在一个叫作藤野的少佐的带领下,一夜之间被一群披着人皮的东洋野兽围了起来。虎山峪一千多人,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娃娃,几乎无一幸免。

爷是在部队上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上,醒来后,连夜赶回了家。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刚出生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爷的老婆,也就是我奶奶,是难产死的。可是,韦二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带着自己儿子进了城,却丢下了爷的儿子。韦二能跑出来,是因为他有一个做日军翻译的表弟。因了那个翻译的求情,他带着他的老婆,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一个是爷的,走出人群,走向外面,可是迅即被藤野挡住了。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问翻译:“不是说出去三个吗,怎么成了四个了?”说完,他面部抖动了两下,“嚓”的一声抽出战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雪亮的光。

韦二一惊,顿时怂了。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我举报,他……他爹是八路,太君。”藤野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狼一样嗥叫一声,狠狠将孩子掼在墙上,孩子一声没吭就死了。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叫声。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然后,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中间夹杂着喊叫声哭泣声和咒骂声。当这一切都结束时,虎山峪一千多老少都倒在场地里,没有了声息。

一桶桶汽油泼上,藤野一声吼,一片火海升腾起来,掩盖了一切。爷回来时,虎山峪已经不存在了。爷站在那儿,如一尊石刻的雕塑,泪水一颗颗落下来。然后,他抽出背后的钢刀,坐在磨刀石旁,咬着牙使劲地磨起来,整整磨了三天三夜,一把刀磨得雪亮,一双手磨得血水直流。在一个黑夜,爷走了,消失在虎山峪。

第二天,整个丰阳城炸开了锅,藤野死了,死在一个窑子里,身上连中七刀,刀刀致命。另外,丰阳城还死了一个人,就是韦二。而韦二的儿子却不见了。

韦二被爷一刀杀了,可是儿子却被爷抱走了。爷恨韦二,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藤野,惨死在魔爪下,这样的人不死天理不容。至于爹,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得救。

爹于是就跟着爷,就做了爷的儿子。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解放了,一路从炮火硝烟里走来的爷成了将军,准备回到虎山峪,去祭祀那里的一千多亡灵,祭祀那群十几年前惨死的父老乡亲,告诉他们,小鬼子已经投降了,国家已经解放了,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车祸。爷被送到了当地医院,需要输血。爹听了,急了,一撸胳膊道:“用我的,我是他儿子。”

医生听了,忙着抽血化验。当爷知道这事后,苦笑一声告诉爹:“不行的。”爹不解,忙问为什么。

爷眼圈红了,再次想起故乡,想起虎山峪死去的父老乡亲,许久,告诉爹:“孩子,你不是我儿啊。”

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大惊,瞪着眼睛望着爷。爷流着泪,把虎山峪的往事告诉了爹,过了一会儿,缓缓地道:“我是你的杀父仇人。”爹望着爷,想到爷对自己的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相信地喃喃道:“不会的,怎么会?”

两人正愣着,医生跑进来说:“快输血,化验成功了。”爷不解地望望爹,爹也不解地望望爷。两个虎山峪的爷们儿几乎同时一声大叫,扯过化验单,睁大眼睛瞪着上面的结果,再次傻了眼。爷看着看着,猛地醒悟到什么,一声长号,咚地跪在地下大叫:“我的韦二兄弟啊。”爹也醒悟了,也咚的一声跪在爷的身旁,流下泪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自然段运用倒叙,将爷手刃仇敌后行走于旷野置于开篇,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写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一把扯过孩子”,体现了他的凶残。
C.小说叙事时空跨度大,但由于以“复仇”为线索,串联起人物和故事,所以情节发展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真挚粗犷,情感浓烈丰富,在慷慨宏大的背景中,人们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慨。
2.简要概括“爷”和“韦二”的人物形象特点。
3.“韦二救下的是爷的孩子”,这在小说中有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2020-10-25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

到了村南头,找着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从城里来。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

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

他觉得奇怪了。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里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他生了气,就向着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掺在中间叫起来。

二先生这会儿可真生了气:我没有见过票,拿出来我看!他在这种局面下,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拿票好还是不拿好。浇花的劝他赶紧走开算了,可是二先生认真要他取出票来,他也只好取出来。

二先生不是没有见过票,他是要看看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见崔九孩这个名字便问道:你就是崔九孩?他拿着票,也只好顶住这个名,便答道:是!才说出个字来,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说:回去吧!叫崔九孩亲自来拿票来!

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崔九孩问明了原因,便叹气道:谁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这是我的路途债,非自己去跑一趟不行!你挨了打还不算到底,我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赔情去,要不,连票也拿不出来了!

他满以为回来见了崔九孩可以给自己拿个主意,谁知崔九孩也这么稀松!他便问道:这家有多大势头?崔九孩道:势头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现在咱县财政局的张局长,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去歇歇吧!还是得我去!

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东西,虽不是法警分内的事,可是局长说出来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打听,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

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他嬉皮笑脸揭开帘子道:二爷!我来给你老人家赔情来了!说了就嘻嘻笑着,走进来蹲到窗下。

二先生老婆笑着说: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个替死鬼?差一点把你二爷拴上走!九孩说:不用说他了,太太!都只怨我!我不该偷懒!二爷知道,催粮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个人。

二先生也开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样一个土包子,一点礼体也没有,要对上个外面来的客人,那像个什么样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字答应下去。答应完了,又道:二爷,不要计较他!都是我的过!你骂我两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见二先生没有说什么,就请求道:我走吧,二爷?二先生道:走吧!票在桌上那书夹子里!

他从书夹子里翻出票来看一看问道:二爷,这村里有一户叫孙二则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那可能给你赶个盘费!你们这些人还不是一进了山,就为了王了?九孩笑道:对对对!二爷是明白人!

崔九孩辞了二先生,便望着红沙岭走。快到上山的地方,他拿出一副红玻璃眼镜戴上。这眼镜戴上不如不戴,玻璃也不平,颜色又红得刺眼,直直一棵树能看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红蛇,齐齐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的红墙。他到大村镇不敢戴,戴上怕人说笑话;一进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吓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上这副眼镜,他觉着够味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崔九孩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所以便雇他帮助催粮,伙计到二先生家的做派也是学习他被催粮时别的差人的表现。
B.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遭遇与他预想的状况明显不同,说明二先生虽然依靠权势生活,但有着一点正义感,熟悉人情世故。
C.崔九孩到二先生家赔礼道歉时极尽奴颜婢膝,再结合他去红沙岭时的打扮,能看出来“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的他在办差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D.煎饼铺伙计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怀着满肚子委屈向崔九孩去诉,这表现了伙计认定崔九孩是警察,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崔九孩的身份和年龄,以及能跑与否在于有无油水等,都是为后文他为了完成催粮差使雇请煎饼铺的伙计的事做铺垫。
B.小说用了大量语言描写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语言富有地域特色,较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在写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情节时,多次写到“生了气”,通过不停转换生气的对象来表现矛盾冲突的逐步升级和二人愤怒的程度。
D.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崔九孩的藤手杖,结构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意义上体现了藤手杖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是用来威吓普通百姓的道具。
3.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请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
4.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小说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2023-08-17更新 | 1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