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5 题号:14473655

袁门立雨

(一)

毛泽东不满作文只得了40分,在课堂上顶撞袁吉六,并愤怒地冲出了教室。

当晚,杨昌济把毛泽东约到了君子亭。

杨昌济背着双手,仰望着星空,突然背起了文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润之,这篇文章你读过吗?”

毛泽东忐忑不安地坐着,小声回答:“读过是韩愈的《马说》。”

“对,《马说》。这个世上,真人才易得,识才者难求啊。为什么呢?”杨昌济在毛泽东身边坐下,“因为人都有个毛病,自以为是。凡事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比方……”

毛泽东微微侧开了头,显然已经在等着挨批,他忙话锋一转:“比方袁仲谦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小。”

毛泽东愣住了。

“怎么,你不同意我的看法?”

“不是,老师怎么突然批评起袁先生来了?”毛泽东不好意思地说。

“他做得不对我当然要批评他。你看啊,像你这样的学生,作文写得那么好,他居然看不上,这像话吗?不就是文章锋芒过甚,不太含蓄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值得这么抓住不放?就算是有毛病吧,你改不改,关他什么事嘛?他要这么一而再再而三跟你过不去,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你说对不对?”

毛泽东尴尬得不知道怎么回答。

“还动不动搬出什么韩柳欧苏,要人学什么古之大家。韩柳欧苏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上千年来人人都觉写得好吗?难道你毛润之非得跟千年来的读书人看法一样?说不定你比这千年来所有的读书人都要高明得多呢?他怎么就想不到这一层?这不是自以为是是什么?”

毛泽东越发不安了。

“最可气的是,他居然看不上梁启超的文章。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就算比不得韩柳欧苏有名气,就算许多人觉得太直白,只适合打笔仗,上不得大台面,那又怎么样?你做学生的偏要喜欢,偏要当他十全十美,他老师管得着吗?还要在课堂上,当着那么多同学教训你,跟你争个面红耳赤,哪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有一点容人的气度吗?”

“老师,我……”毛泽东垂下了头,擦了一把头上的汗。

杨昌济不再说了,只是盯着他,直盯得他深深埋下了头。许久,杨昌济站起身,向亭外走去。走出几步,又站住了,回头说:“润之,道理我就不多说了,你自己慢慢体会。不过我想告诉你,你入学的作文的确是我敲定为第一名的。可那次阅卷其实是袁先生负责的,当时他把你定为第二名。仲老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把你定为第二名,足见他多么赏识你的才华。之所以定为第二名,也是因为你的文章还有明显缺陷。他一次次指出这些缺陷,一次次降低你的作文分,乃至降到40分,为什么?他看中的第二名写出的文章在他眼中真的只值40分吗?一个老师,当他碰上自己非常欣赏的学生总不改正缺点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心情?我告诉你,五个字——恨铁不成钢!”

他说完,转身就走,只把夜空中闪闪的星光留给了发愣的毛泽东。

(二)

毛泽东连夜去道歉,袁吉六只说睡了不肯见他,毛泽东站在院子里。

上半夜满天的星斗早已不知踪影。寒风骤起,在树枝间呜咽,卷起满地秋叶,掠过毛泽东一动不动的双脚。风是雨的脚,风吹雨就落。雨点落在静静伫立的毛泽东的脸上。寒风和着秋雨,刹那间笼罩了整个院落。不平的地面上,很快形成了许多小水潭。全身透湿的毛泽东平静而倔强,他垂手而立,一动不动,仿佛雨中一尊雕像。他那被雨水浸透了的头发一绺绺沾在他的前额上,雨,正顺着发梢不断滴落。他的衣裳已经湿透,一双布鞋全被雨水浸湿……

晨曦初露,雨终于停了。渐渐的,东方的天际,一片火红。晨光中,雨水冲刷过的大自然,是那么干净、耀眼。

袁吉六伸展着胳膊一走出卧室门,就听到一声“老师”。

袁吉六扣着扣子,扫了一眼仍站在原地的毛泽东,一言不发。

毛泽东往前走了几步,抬头正视着袁吉六逼人的目光,一字一顿地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然后,深深地向袁吉六鞠了一躬。

在毛泽东身后,残留的雨水悄然灌进了两个深深的脚印里,袁吉六心里一动,威严的目光从那两个脚印移到了毛泽东身上,看到眼前的学生静静地伫立着,浑身上下都湿淋淋的,脸上却平静谦和,全无半分疲色。

良久,袁吉六口气硬冷地说了声“跟我来”。

师生俩进了袁家古色古香、四壁皆书的书房。袁吉六踮起脚,小心翼翼地从书架上端取下了厚厚的一整套线装古书——足足二十多本的《韩昌黎全集》。

“古文之兴,盛于唐宋,唐宋八大家,又以昌黎先生开千古文风之滥觞,读通了韩文,就读通了古文,也就懂得了什么是真文章。你的文章,缺的就是古之大家的凝练、平稳、含蓄、从容,如满弦之弓,只张不弛,令人全无回味。这是作文的大忌!这套《韩昌黎全集》是先父留给我的,里有我几十年读此书留下的笔记心得。今天我借给你,希望你认真读,用心读,读懂什么是真正的千古文章!”

“是,老师。”

“遇到问题,只管来找我。我袁吉六家的门,你随时可以进,这间书房里所有的书,你也随时可以看,但有一条,毛病不改正,文章不进步,小心我对你不客气!”

袁吉六炯炯的目光注视下,毛泽东用力点头:“放心吧,老师!”

(节选自黄晖《恰同学少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昌济能够说服毛泽东,一是了解毛泽东的脾气性格,二是谈话艺术高超,但更主要的是自身的学术水平高。“亲其师,信其道”,毛泽东自然信服他说的话。
B.毛泽东勤学好问,有才华,有见识,虽然也有性子急、脾气倔等毛病,但毕竟是个难得的人才;袁仲谦虽然给毛泽东的作文只打了40分,但他依然不失为一个好伯乐。
C.袁仲谦虽然很有学问,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但有点泥古不化,只喜欢韩柳欧苏这些古文大家的文章,不喜欢梁启超这样直白的文章。
D.毛泽东当堂顶撞老师确实不对,但袁吉六不肯接受毛泽东的道歉,罚他大冷天站在院子里淋了一夜的雨,这就缺少一点国学大师该有的胸襟和气度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袁门立雨”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化用了“程门立雪”的典故,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小说对毛泽东没有过多着墨,但通过简洁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脾气、有毅力,又知错能改的青年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第二部分的环境描写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绘声绘色,生动形象。晚上的秋风秋雨衬托出毛泽东的平静、倔强,以及认错的真诚。早上雨过天晴、晨曦初露象征了师生误会的消除与和解。
D.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分别叙写了毛泽东与两位老师之间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
3.毛泽东曾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请结合文本分析杨老师是如何用“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让毛泽东心服口服的。
4.有人说小说第一部分结尾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写杨昌济走出君子亭,留下发愣的毛泽东即可收笔,没必要写他再回头对毛泽东作一番说教,画蛇添足,实为赘笔。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苦香的苣荬菜

王立纯

吃早饭的时候,婆婆念叨,春天来了,苣荬菜该下来了。我听懂了婆婆的意思,她想吃苣荬菜了,也希望能到春天的大地里坐一坐,她毕竟是乡下的孩子。

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成林用轿货车拉着婆婆,到城外大地里转上一圈。可今年不行了,工厂倒闭,成林下岗,轿货车被人开走顶账了,满足婆婆这个要求,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婆婆已经七十八了,又是青光眼,家里遇到这等糟心事,只能瞒着她。我一边给婆婆梳头,一边哄她说,成林拉着领导跑业务去了,我带你去挖苣荬菜,坐三轮去,那东西不怎么体面,可坐着稳当,很多人都喜欢坐它观光旅游呢。婆婆点着头说,坐三轮好,当年我嫁给你公公,就是坐三轮来的。

太阳升高了,是个晴好天气。我叫来三轮车,把婆婆扶上去,又带了铲刀和筐,锁好家门就出发了。婆婆很高兴,她看不见,但感觉是完好的,一出城,手就在空中一抓一抓的,说这就是春风啊,一缕一缕的,就像是软缎子。她还说春天总是在城外,城里都是煤油和汽油味儿,春光还不等落脚,就被熏跑了。我呵呵地笑着,一面向她描绘路两旁的景致:嫩绿的小草,柔长的柳丝,飞来飞去的小鸟……婆婆笑了起来,模样就像是小孩子。好半天,她没听到骑车人的声息,就问,蹬车的师傅咋不说话?我告诉她,那是个聋哑人,她哦了一声并嘱咐我,多给两块钱,残疾人都不容易。

春风里还带着料峭寒意,从脖子直凉到心里。婆婆的白发在风中飞扬,像一面洁净的旗帜。我怕她冷,给她披上了一件衣服。婆婆一偏脸,在衣服上嗅嗅,忽然发现了秘密,大声喊停车。

这是谁的衣服?她问。

是三轮师傅的。我解释说。

婆婆半响没说话,两行泪水从昏昧的眼睛里流出来。

儿子,你下岗了?

成林从车上跨下来,他抱着母亲,泪流满面。

我站在一旁,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婆婆抚摸着儿子的脸颊,为他擦着滚滚涌出的泪水。孩子,瞒我是瞒不住的,自己的儿子,只要叹一口气,咳嗽一声,当妈的就能听出来。这些日子,我就闻出你身上的味不对,过去是汽油味,现在是汗气味儿,只是我没有想到,你骑上三轮儿!

成林说,骑三轮儿比开车好。汽车是公家的,三轮是自己的,以后妈愿意出来玩,我就用自己的车拉着你,自由自在,谁也管不着!

婆婆笑了。然后,她很平静地说下岗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别人能活,咱们也能活。你爸爸老早就死了,我不是领着你们几个活过来了么?

成林说,妈说的对,我和凤兰要好好挣几年钱,到时候买一辆自己的汽车!

我和成林把婆婆安置在向阳的地头上,分头挖起苣荬菜来,大地里的苣荬菜很多,似乎别的生命还没萌动,它们就抢先发芽了。这是一种北方常见的野菜,叶片刚刚形成锥形,像一把还没完全打开的雨伞。这正是它的黄金价段,在城里,一斤能卖上十几块钱呢。我把一棵嫩嫩的苣荬菜放到婆婆手上。她的手颤抖着。摩挲那熟悉的轮廓和细部后,婆婆把苣荬菜放到嘴里,慢慢嚼起来。

好吃么?我问。

婆婆点点头说,开始苦微微的,越嚼越清香。七十多年,什么东西滋味都变了,就是它的滋味没变!

我决定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来采苣荬菜卖,也好添补一下家里。婆婆非要跟我一起来。她说,让成林的三轮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去,反正车是咱自己的。别的我不能干什么,可我能和凤兰做个伴。带来的干粮,我焐在怀里,保证啥时候吃都是热乎的!

站在婆婆面前,我和成林都热泪盈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与成林带婆婆到野外挖野菜为主线情节,文章行文清晰自然,内容集中紧凑,人物特点鲜明。
B.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春天,“春风”“嫩绿的小草”“柔长的柳丝”等自然景物,充满生机,暗示着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C.小说中将婆婆的白发比作“一面洁净的旗帜”,新颖别致,具有象征意义而又引人联想,深刻传达婆婆的精神面貌对“我”的感召和影响。
D.小说用“半响没说话”“很平静地说”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婆婆发现成林下岗后,从一开始的震惊难过到无奈接受的心理变化。
2.请简要概括凤兰这一人物形象。
3.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苦香的苣荬菜”的深刻意蕴。
2020-06-27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黄灿灿山的太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照在雪地上,花花点点的。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难怪扳船的老艄公说,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搭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陈旅长接着侧过身问张培:“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走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他好好休息。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英勇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西北,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威榆公路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

陈旅长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

那个队前讲话的人,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战士们都瞅河西的大山。有些个战士,站起来又坐下,像是要说什么。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

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前卫部队向西挺进,准备渡过黄河,将读者带入到解放战争的特定年代中。
B.选文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同时也突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
C.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丝毫没有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夜兼行去保卫延安,展现出高昂的斗争精神。
D.战士们渡河动员会上的吼声和黄河的浪涛声汇聚一起,掀起保家卫国的巨大浪潮,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人激动振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吕梁山春寒料峭的早春景色,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为全文奠定了紧张激烈的基调。
B.小说语言通俗朴实,但叙述描写上极具匠心,比如人物对话、叙述描写多用短句,特别符合军人简洁干脆的说话风格和紧张的战斗氛围。
C.陈旅长形象立体、丰满,作者既通过言、行正面刻画他坚定刚毅的一面,又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D.小说善于以环境烘托人物,围绕战争展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展现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3.小说借陈旅长之口,以较多笔墨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2022-05-28更新 | 4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扶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的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我孙女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着,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文本二: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香雪,台儿沟偏僻村庄里,众多年轻善良的女孩子中的一员。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进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有时香雪会抓空儿向天南地北的旅客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读。有时她也会羡慕地看着列车上女学生的吸铁石自动铅笔盒,然后红着脸,用一层子鸡蛋去换女学生的铅笔盒。

当换得铅笔盒的喜悦还没退却,香雪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于离家三十里外的西山口了。是的,她坐过了站,她害怕这眼前陌生的一切: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寒寒草草的声音。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破老汉”唱民歌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其穷苦的生活和忧伤的情感。他借歌抒情,既宣泄了愁苦,又抚慰了心灵。
B.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的内容紧凑集中。
C.第6段中采用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绚烂多彩与勃勃生机,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生活环境的“穷”。
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作者用“我的”来表明:“清平湾”是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我对它有着极其深挚的眷恋之情。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火车进村,代表着现代文明对小山村的冲击。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新改变。从此,人们有了新追求。
B.列车上,旅客们最爱买香雪的货,是因为旅客们不忍心跟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耍滑头,不愿意和她斤斤计较。
C.文章的末尾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荆棘怪石等景物的描写,是为了渲染出一种静谧幽寂、诡谲阴森的氛围。
D.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是象征着上学的权利,象征着现代文明;而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体现了香雪对于知识的渴望。
3.“破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有那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两篇小说都是“有诗的特质”的“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一、二的内容,从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风格、主题情感三方面任选其二来分析小说中“诗化”风格的体现。
2023-06-29更新 | 1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