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58 题号:144746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往黄河

吴子新

1965年秋,我上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诵课文《黄河》:“我的名字叫黄河,流经千山和万谷,自从盘古开天地,什么世面没见过……”老师告诉我们:黄河,谓之母亲河,从历史中走来,一路奔涌,有缓有急,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全长5464公里。——这便是我初识黄河。那时,我默默给自己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去看看黄河!

后来,我走上教师岗位,教授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我向学生讲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源远流长,穿越辽阔的黄土高原,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她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她仿佛由天上流来,穿过朵朵白云,轻轻流向天外。其时的我,有一种期望,盼望有一天身临黄河边,目睹黄河粗犷、凝重的奔涌,给自己一次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去吮吸河水与泥沙的气息,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威武雄壮。

再后来,我和黄河多次相见。我无数次去北京,列车每每行经黄河大桥,我扶窗而望,心里总是想,什么时候一定前往黄河,看一看变化的黄河浪,喝一口真正的黄河水。

今年6月下旬,安徽省组织部分党员前往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延安,开展“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党旗增辉”主题活动,我有幸前往陕西黄河壶口,在那里亲睹黄河的雄姿异彩。

6月24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车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170公里,前往壶口乡,专程游览黄河壶口瀑布的奇异壮观。

大巴车过桥梁穿隧道,在山沟里穿行。不一会,车行黄土高坡之上,只见苍蓝的天穹下,黄土高坡七沟八梁,层峦叠嶂。透过飘渺的云雾,那沟沟峁峁好像黄土高坡强劲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宛如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一处处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着黄土大地的沧桑变迁,见证着黄土高坡的深沉浑厚。车窗外,苹果之乡成片成片的苹果园郁郁葱葱,那些套着黄色纸袋的苹果压弯了每一根枝桠。根本见不到陕北黄土高坡上的“黄土”飞扬,每一处都是风景如画,说是陕北的好江南,没有一点言过其实。

下午1点,我们到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为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击声此起彼伏,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沸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龙扑入视野,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

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瀑布的景观越清晣。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腾空而起,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我们头顶,如烟,如雾,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向我们脸上,落在我们身上。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排山倒海的意境,听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出黄土地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

站立黄河壶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客,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我想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地挺直了腰杆,满心虔诚感,充满自豪感。我一边观赏瀑布奇观美景,一边握着相机频频按下快门抢拍瀑布奇观。

下午3点半,我与黄河壶口瀑布默默作别。大巴车再次驶过黄河大桥,沿着黄河岸,爬上黄土高坡,原路返回。行至离延安市区还有50多公里的宝塔区高坡镇境内时,突然堵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只得下车等待。

我们焦急地走上黄土高坡,走向一处窑洞。窑洞里走出一位老大爷,以为我们口渴,用朴素的陕北口音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喝水。当地村民向我们讲述了这位老大爷的故事:老大爷姓常,96岁,是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游击队员,战功赫赫;常大爷在党70年,担任过多年地方干部,膝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得很幸福。

虽然堵车达三个小时,但我们结识了黄土高坡的常大爷,听到了常大爷的故事,一点不后悔。

我想,黄河以其“黄”而独步天下,黄色是她的底色,也是她的本色,正如我们的黄皮肤一样,永远不变。正是有着黄土地的支撑,黄河才激情万丈,绕山石而穿梭,遇陡崖而跳跃,即便是在平坦地段,也不失风度与气质。那一篇篇描写黄河的诗文,那一个个诉说黄土地的故事,如音符般在广袤的天空中激荡。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三年级时的课文《黄河》和老师的讲解,表明自己对黄河的向往由来已久。
B.作者写苹果之乡的累累硕果,既写出了当地的风景,也暗示了黄土高原的生活变化。
C.作者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
D.作者从一名“旁观者”变为“感受者”,身份的转换表现出自己受到了黄河精神的洗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富有文化韵味。
B.文章写壶口瀑布时,把黄河水比作一匹咆哮着腾空而起的野马,有声有形地绘出黄河在此处的磅礴气势。
C.文章划线部分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律感;“强劲”“深邃”用词精当,优美生动地写出黄土高坡的独特景观。
D.文章以标题“向往黄河”统摄全篇,按“初识黄河-走近黄河-感受黄河”的思路行文,逐层推进,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传‘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调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 其他散文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雅典卫城上,我发现对面远远的一座绿色的小山顶上,爽眼地竖立着一座白色的石碑。碑上隐隐约约坐着一两尊雕像。我用力盯着看,竟然很像是佛像!我一直对古希腊与东方之间雕塑史上那段奇缘抱有兴趣。便兴冲冲走下卫城,跟着爬上了对面那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草木葱茏的小山。   

山顶的石碑是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比我刚才在几公里之外看到的更像是两尊佛像。无论是它的窟形,还是从座椅垂落下来的衣裙,乃至雕刻的衣纹,都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在这隧道里,我似乎已经触摸到消失了数千年的那一段时光了。这时光的触觉,光滑、柔软、流动,还有一些神秘的凹凸的历史轮廓。我静静坐在山顶一块山石上,默默享受着这种奇异和美妙的感受,直到夕阳把整个石碑染得金红,仿佛一块烧透了的熔岩。

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希腊人说他们最得意的三样东西就是:阳光、海水和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但历史总是喜新厌旧的。被时光的筛子筛下来只有这些破碎的房宇、残垣败壁、断碑,兀自竖立的石柱,东一个西一个的柱头或柱础。

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1.文中加点的“时间隧道”指的是什么?
2.你对“历史总是喜新厌旧”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为什么作者说“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
2019-08-24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间看一场戏

李雪梅

四月,桃花在温润的空气里开了花,释放成春天里最有风韵的模样。

这个傍晚,我无比陶醉地在一座戏台前站着。

戏台搭在村庄的晒场上。土木结构,黯淡的木纹和色彩,烟熏火燎的古朴,看起来很有些岁月。

蓦然,一声老腔亮着,在一个什么地方响起——咿呀!余音袅袅,拖拽得很长很长。

翠鸟在屋檐上鸣叫,如同老戏里唱腔宛转的“正旦”。

乡村的戏台是热闹的中心,于平淡平常之中系着撕心裂肺、牵肠挂肚的乡情。要说乡村的味道,戏台是最浓烈最为饱满的。天涯海角走远了,什么时候想念了,心吊在胸腔里都会咣咣响,回乡看戏去。

在乡村,宫庙,戏台是标配。看看戏台的模样,就知道人们有多么盼看一台戏,有多么爱戴自己的生活。乡村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台戏是最隆重的仪式。说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真正懂戏的人微乎其微,可是看戏的人却很多。

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有好戏便不放过。空气里虫子擦着草尖飞翔,通知戏就要出场。村民们早早收好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缓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端着饭碗大口吃饭,门口迫切走过的脚步声代替了自己的心跳。

戏台下早已人声鼎沸。孩子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有人搬布景。妇女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小孩,笑声、打趣声弥漫着台下的人群中。一个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的女子站在侧幕布旁,翘着兰花指不时地摁摁自己头上的簪花……

铿锵,铿锵,锣鼓一响,十音八乐,一股活力,四处洒落,纷纷扬扬地落在人们身上,无比温暖。

台子下顿时鸦雀无声。大幕徐徐拉开。

幕一启,就是一派大家气象,不用开口,也不用抬手,已经样样都有了。生、旦、净、末、外、贴、丑等角色行当,悉数登场。穿云裂帛一声长啸的武生,清水芙蓉千柔百媚的青衣,哆哆嗦嗦的花白胡子老生,还有挤眉弄眼翻跟斗的丑角。

再外行,再看热闹,好戏总归是好戏,功夫永远是功夫。

戏台上粉墨春秋,戏台下千姿百态。白发的老人坐在板凳上,眯着眼听得泪汪汪;光屁股的孩子望着上头艳丽的绣花袍,直看得晕了眼;五大三粗的男人,站在人群外,稍远地看,节奏急欢的乐声中他们喘着粗气担心台上剧情的发展,虽然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但是,他们还是要担心;轻声细语的姑娘想着戏里的小生,撩拨起内心的涟漪……有的人张着嘴欢喜,有的人坐得腰板挺直,有的蹲伏着,像黑暗里的猫,亦像过路的大鸟。

台上和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声情并茂,淋漓尽致。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陡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下的观众唏嘘不已。有道是,行家听戏听的是味道,外行人看戏看的是热闹。无论听戏还是看戏,都能入戏几分。

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与乡村的生活也就一步之遥,所有的辛劳,就在这个瞬间心平气和,羽化成一种恬淡的幸福。

这一时刻,戏台上下,就是乡村生活的娱乐中心了。

天上一轮亮亮的月,地上几盏明明的灯,四月的风轻轻地吹过去,台上的唱低低地传过来。

恍惚之间,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与我们迎面相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始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但后文慢慢将“我”隐去,显得似有似无,让行文在真实与朦胧之间跳跃,体现了文章别样的艺术美。
B.台上众人,演的是不一样的角色,台下众生,看的是不一样的“戏”,真正懂戏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并不影响村民们的热情与喜爱。
C.本文多采用排偶的句式进行渲染,将台上的热闹、台下的千姿百态、台上台下的交融等富有乡村特色的场景,特别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D.本文围绕戏台上下这个乡村生活娱乐中心展开描写,写活了戏台上下的众生,富有浓郁的乡间特色,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为什么本文最后说“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与我们迎面相逢了”?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021-05-20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

朱以撒

①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②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③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散佚到世界各地,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它们都是真迹,比挂在王羲之名下的那些作品可靠多了。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

④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受到了各家轮流的宴请,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张开的双唇,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⑤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桃林连属无端,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美味,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在我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想到唐伯虎和桃花庵,李香君和桃花扇,真是妙不自寻。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⑥每个学期上课,我都会想几个题目,让研究生去写,然后抽空每篇看过——这当然是一种私趣。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说单薄得很,他不知你,你不知他,通过文章,窥探其中的主旨和表达,究竟有哪一些差异,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总是强调,我写故我在,如果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知道一个人如何想,想如何,正是写作罄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性,或者点缀了一些奇诡和荒唐,这些都是我所乐意把玩的。正是从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无定居然如此——没有哪两个人的笔端是相似的,客气浮辞的、深婉不迫的、循途守辙的、纵横自喜的,应有尽有,读毕不禁无端生慨。善于操作的人,总是以大量地调遣史料为快慰。科技手段使人便捷地将史料填纳于文章之内,使我见到古贤人这般说、那般说,独不见这位学生如何说——他被史料的烟云遮蔽,使我找不到他了。这常是我阅读的一个疑问——为何不以自己的话语言说?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

⑦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

⑧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莲。

⑨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

⑩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2291615版)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打(liang)                    佚(sàn)                    (sù)
B.立(wù)                       (báo)                  露(qìng)
C.然(lǐn)                       墨(rú)                    (qiān)
D.刻(qīng)                      (zhá)                  缝(ji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写到等待翻新的老屋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甚至难以紧闭只为了表现尚未整修的老街的破败与萧条。
B.作者对自己的研究生能够从古籍的“缝隙”中寻求智慧并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表现赞许与欣慰。
C.通过“桃胶”与“桃花”的对比,作者感慨桃树的多重功用,既用于实,也可用于虚,既可饱口腹之欲,也可让人浮想联翩,感受风雅。
D.“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中破折号的作用与“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
3.请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缝隙”的含义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4.请谈谈你对“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的理解。
5.赏析第九段画线语句。
2022-10-22更新 | 2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