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9 题号:145248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3.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10-11高三上·陕西西安·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霜来秋色浓

陈爱民

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

②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是铺排的。说,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经了霜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

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憨憨的。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

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净。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

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这时,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金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

⑥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护脚呢。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霜降后,他在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水汽   (chéng)澈B.(wú)杂   葱茏
C.补贴   (pō)D.(yān)实   方圆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在秋夜里喧哗得紧”“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写出霜的牺牲精神。
B.在⑥段中,用“探”“捏”“扯”“投”等动词,准确表现了母亲做农活的娴熟流畅。
C.文中⑤段引用农谚,突出霜降在农事中的重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自己关于霜降的深刻记忆。
D.由自然之霜引发对时间之霜的思考,与《我与地坛》在景物中穿插生命感悟的写法相似。
3.下列诗句的意境与本文意境相近的一项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霜来”之后,自然界“秋色浓”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5.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6.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我”关于霜降记忆深刻的两件事,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2021-09-01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腥草

刘群华

①故乡的古拙在一簇茂盛的鱼腥草面前显得那么疲惫和空阔。阳光打望了村头的古柏就径直晒在吊脚楼的瓦檐上。土坪边的桃花早谢了,梨花也慵懒地落得没了踪影,仅葱翠的鱼腥草的阔大叶片上滚圆的露珠反射着据说年代久远的太阳表面的光。

②一个差不多人去楼空的村子,作为一簇鱼腥草的繁荣,连森林里喧嚣的鸟都不敢透露一丝半点的荒芜。老人们在土坪边安详地乜斜着眼,似乎被遗忘在命田村萧条的时光里。

③鱼腥草在命田村的东山最为常见。东山在命田村狭长的东面,纵横的沟壑较深,一条条像包子上的褶皱,森林树木,杂草丛生,过去是野猪、麂子、兔子和野狼的家园。东山的山坡和缓,一梯一梯地往上叠。山脚较山腰及山巅平坦些,三十几度坡的样子。这么斜躺的山脚像个锅底,有条清澈的溪从山顶哗哗放下来,沿山边打了几个圈圈,滋润了好大一片潮湿的荒地。荒地上的乱石嵯峨,一堆一堆的,鱼腥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④与鱼腥草相亲相邻的杂草很多,有钩藤,有络石藤,这些植物都长得绿油油的,比乱石堆里的泥土还黑褐还肥硕。鱼腥草不似钩藤那么张扬,昂着头攀着树枝探上了树梢,还雄赳赳地生着一节一节的双钩,企图把那轮泅染了夜的月色勾引下来。它也不似络石藤那么低调,在裸露的石头上像撒渔网一样捕得一片青翠,最后不见石头的嶙峋。鱼腥草居它们二者之间,高不过两尺,像一蔸青菜一样抽芽展叶地拔节。它的叶呈椭圆形,但大小不一。

⑤鱼腥草是一年生的植物,在它沧桑的目光里,见过春天万物的复苏,也见过夏天万物的繁华,更见过秋天万物的衰败。一生的遗憾唯没见过冬天白雪皑皑中万物的养精蓄锐。在冬天美妙的世界里,冰雪的晶莹捧着鱼腥草的枯茎,在寒风中摇曳。一簇鱼腥草就这么固执、不屈、英雄地刷着存在感,大自然对它的存在也是卑微的注视,似乎在万物生存的沟壑里,鱼腥草只是可有可无地存在罢了。

⑥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当它身边的树绿浓了,花开了,接着就谢了,鱼腥草被小孩的手捏着,用锄头挖进竹蓝里,通过黄昏时祖父或祖母悠长的呼唤,就会成为桌子上一盘鲜嫩鲜嫩的凉拌菜。这时,鱼腥草的叶茎被摘了,留下白嫩的细根,它的根像后山掘地行走的竹鞭,像稻田里一摊夏天里开花的藕节,像一团交错开着茅草花的茅根,像沼泽之地依偎着野鸭的芦根。它们躺在木砧板上被切成寸许长的一节一节后,放适当的盐和红辣椒即可食用了。

⑦鱼腥草在命田村除了东山有,西山也有。西山的坡陡,六十度以上的坡像人翘起的手掌,人倘若要爬上去,必须像狗刨地一样累得气喘吁吁,而碎石也沿着人的脚步向下狂奔。西山的地理环境比东山更严峻,崖头乱生,张牙舞爪。这里的鱼腥草长得瘦小,大概是缺乏滋润鱼腥草的肥沃厚土和被一条溪清澈环绕的缘故。但是杂树更多更苍虬,大凡村里要些木质坚硬的木头来做锄头柄或杵棒,便到西山来找。他们认为土地贫瘠的西山,草长得细和矮,树长得慢而枯黄,但木质纹理紧,坚硬且耐磨。所以当东山的鱼腥草被小孩们挖完了,大伙很快就抢占西山的山头。

⑧鱼腥草与西山的左邻右舍十分和谐。左邻的草多是败酱草、茅草、鬼针刺,都是一尺两尺多高,再高也高不过鱼腥草的头。鱼腥草拥抱在这些草的周围,像一团青春的面孔,仰着头眺望春天和夏天从左边滑过。右邻是木槿树、松树、小栗树,像村庄里乌漆的吊脚楼,还住着一窝小鸟儿。有时有几条蛇来串串门,有时会是一队远行的蚂蚁,威风凛凛地爬过。在西山的鱼腥草的世界里,与东山的鱼腥草看的想的都截然不同。一方水土养什么人,一方水土也养什么植物,甚至连思想也无法雷同。

⑨西山的阳光在早上比东山染得浅,有一段红,有一段不红。这时的西山不再寂寥、空虚、无趣,鱼腥草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像一个个奋发的握紧了拳头的人,除了偷闲听些鸟儿啁啾的鸣叫,还会听到小锄头一锄一锄叩在石头上的砰砰响,及三五个一伙的嬉闹或吆喝。西山的季节在鱼腥草收购的季节最繁忙,最快乐,它有荒莽之山的广阔和雄伟,它有树木的荫凉和温暖,呵护着这些父母远在天边打工的小孩。

⑩我也曾经是挖鱼腥草的一员。那些年在东山和西山挖到的鱼腥草,一直维持着我一到三年级的学费和夏天的凉鞋钱冬天的棉胶鞋钱。或者还可扯一身新布料。那些年能够自食其力地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一直是我们命田村小孩的全体愿望。

有时我想,故乡也是奇怪的故乡,为什么在富裕的他乡总忘不了贫瘠的故乡?或许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那些草木的灵魂早与人的灵魂缠绕在一起,根本切割不开了,像如今有了这些小孩,鱼腥草才会在故乡踏踏实实地繁衍、繁茂,而故乡有了这些鱼腥草,小孩才会有童年的无邪和快乐。

命田村的东山和西山,都是故乡的山。这两座对峙的大山既是我的故乡,也是鱼腥草生长的故乡。在嶙峋的山脚捧着一条甜蜜的河,由南向北穿过,其间的底蕴,让鱼腥草有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的梦想。

(有删改)

1.本文以“鱼腥草”为题,却着力写“东山”“西山”,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
2.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似乎”别具匠心,请分析其妙处。
3.文章多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鱼腥草,请加以赏析。
4.有人认为删去第⑫段主题表达更集中,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020-12-14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夜的泪水

李汉荣

①那个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着野草缠绕的小径随意走着,我不想寻找确凿的目的地,我把双脚交给这些古藤般时隐时现的小道,就由它们把我带到哪里算哪里,即便被带进密不透风难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会埋怨,就迷一次路吧。这么多年,周而复始地走着明白无误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没有机会,一切都设计好了,规定好了,人只要一动身,就进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锁定的路线,红灯停,绿灯行,就这么笔直地走来走去,直至终点。一条路走到黑,这使我们失去了对路的感激。这就如同把一个无味的梦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复,那个梦早就不是梦了,全然没有了梦的神奇浪漫。被同一个梦占据的睡眠与无梦的睡眠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对死亡的提前预演。

②我就在野草杂树中胡乱走着,天渐渐黑了,我正可以在夜色里迷一次路,对黑夜的到来我有了一种隐隐的快感。一条野径把我带入一片竹林。早听人说过,南山上有一个竹海,与更南的四川相连,在南山的“海域”也有近千亩。那么我是下海了?至少已来到浅海湾。我折了一根干瘦的竹竿作为探路的拐杖,边走边敲敲这根竹子,敲敲那根竹子,既是为自己壮胆,也顺便对寂寞中坚守的竹子们表示敬意和问候。天似乎完全黑下来了,在林子里行走更能真切地看到夜晚是怎样一笔一笔很快涂染了它漆黑的形象。然而林中似乎又有了亮色,竹子与竹子之间断续传递着神秘的光线,我仰头一看,竹叶交叠的高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孔,光,正是从那里漏下来的。此时,我体验到自然界那些生灵们有限的幸福,比如野猪、松鼠、刺猬、山羊、兔子、猫头鹰……虽然,在这严酷的世界上,没有谁帮助它们同情它们,在自生自灭的命运里,它们是何等孤独悲苦,天敌的伤害,饥饿的打击,病痛的折磨,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然而,我似乎夸大了它们的痛苦。□□,阳光雨水对它们是免费供应的,□□,在黑夜降临的时刻,天上那些伟大的星星绝不因为它们卑微就不关照它们,□□,与它们的实际需求相比,大自然把大额度的光亮赐给它们。

③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折回身,向来时的方向走。我没有迷路,星星们不让我迷路。莫名其妙地,我竟流出了眼泪,我觉得这伟大的宇宙固然充满莫测的危险和深奥的玄机,但壮阔的宇宙毕竟对人、对生命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仁慈。此时已是深夜,这寂寞的山野也许只有我一人独行,当然也许还有一些保持着夜游习惯的伙计,比如猫、狗、松鼠也在夜的某个角落散步或恋爱,但是,毕竟此地就我一人呀,宇宙却为我准备了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华灯!整整一条银河都陪着我漫游,天国里全部的照明设施都归我——一个凡夫俗子使用!这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啊。我就想,在如此壮丽无比的夜色下,谁能忍心辜负这皎皎明月盈盈星空?这伟大深邃的星空,正是神的无边胸怀,在这神圣星光的映照下,人只能去热爱,去歌唱,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头,沉思无限时间和空间向我们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怀着感恩的心情进入睡眠……我想,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除了特殊的禀赋和所传承的高深优美文化影响了他们,他们更重要的道德和心灵源头当是这伟大不朽的宇宙星空——这浩瀚无涯的时空之海光芒之海召唤和启示了他们心灵里潜藏的浩瀚崇高的道德冲动:必须熔铸一颗崇高清澈的大心,才配面对这星空。经过虔诚的磨砺、修养、吐纳,他们终于有了一颗与宇宙对称的伟大灵魂。

④可是,曾几何时,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渐渐成了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气象学的星空,商业的星空,间谍卫星的星空。它渐渐从心灵的天幕暗淡下来。古典的、天真的激情退潮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锁定在自己制造的符号网络里;人类的心灵,更多地沉溺于物质福利的狭小池塘里。星空依旧如公元前一样浩瀚壮美,星空下,却少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星空,徒然地照着失去神性失去信仰的现代的荒滩。

⑤我在竹林里,借着朦胧而亲切的光线一边走着,一边想着。

1.结合第①段划线句,概括作者希望可以“迷一次路”的原因。
2.依次填入第(2)段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还有     再者B.因为     显然     反而
C.至少     还有     相反D.至少     显然     而且
3.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4.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在面对严酷的伤害、自身的孤独和疾病的同时,也享受着阳光雨露和星空的照耀,而这有限的“免费获得”也足以令人感到幸福。
B.本文以作者在山林中漫步为线索,于漫步过程中不断感受自然万物给自己的种种启迪,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C.作者晤对自然和星空,反观人类的灵魂,感受到星空的浩瀚和自然的美好,从而油然而生感恩之情。
D.作者在享受星空给自己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对当今人们从物理、化学等方面探索宇宙奥秘的行为提出了告诫,希望人们不要沉溺在物质福利的探寻中。
E.本文体现出作者强烈而饱满的生命意识,在贯穿全文的景物描写中,营造了开阔壮美、寂静空灵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深层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5.在漫步过程中,作者说自己“莫名其妙地流泪”,“且一次次流出了眼泪”,结合全文,分条概述他流泪的原因。
6.对人的一生来说,大自然是比书本更重要的一位导师。在倾听风声鸟语,呼吸花草和泥土的清香,接受这样那样的动物突然造访的同时,人们会体会到天地间自然与人的美妙和感动。试对下面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写出你的一点感想。(50字以内)
眼前的羊真实洁白,被夕阳的霞光照着啃草,每天,每天,当夕阳照在嘛呢堆①上时,羊们都挤在嘛呢堆周围吃草,我觉得围在嘛呢堆旁的羊也是有智慧和灵性的,它们一个个洁白如玉、安静平稳,静静地啃草,不时抬头望望嘛呢堆上高高照着的太阳,好像那金光闪闪的嘛呢石上有无数的图案和金文闪现。它们从不踩上嘛呢堆,小心地寻草。我坐在嘛呢堆不远处看着夕阳,看着羊群,念着经。天已向晚,这时西天边上丹霞金红,我举目四望身边围满、披满霞光的羊群,好像羊们能听懂我的经文,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很多羊没吃草在看着我,一只羊的眼睛里竟也流着泪水,我心紧抽,这只羊,它听懂了我的语言吗?为什么它也流泪,我知道众多时候羊的灵性大于人。这只流泪的羊,它以沉默的眼睛和嘴巴注视嘛呢堆,注视着我,同我一起流泪。整整一个下午它没有吃草,一直那样站着听我念经,还时不时地去看西边快要沉落的太阳。因为一只看我的羊,使我积压在心里的苦难在这一刻全部向外流泻,我全然顾忌不了这只看我的羊,我的泪水大滴大滴流淌,随着念经声,随着嘛呢堆的夕阳放声悲歌,经文念得自如流畅,声音洪亮悲切,和着西风向西而荡漾在整个草原。
【注】①嘛呢堆是从作者出生阿妈就背着她常去朝拜的地方,它在作者生命和记忆里留下的是神圣和敬仰。(这段文字选自裕固族女作家阿拉旦·淖尔的散文《嘛呢堆的彩虹羊群》)
2019-10-14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