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33 题号:1460131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掌门

于德北

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

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

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

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

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

李一甫救过一个人。

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

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

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十分孤立。八卦和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

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太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

“他怎么说?”杜其石问。

“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

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沉吟片刻,他说:“饭是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

“你就这样说。”

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

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了。”

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间却有一缕掩藏不住的疲倦。

“李师傅。”“杜师傅。”二人双双抱拳行礼。

直至这时,杜其石才看清,永安城武林的各大掌门竟然都来了。

“我们可是不请自到,不知能不能讨一杯酒吃?”大家各行其礼。气氛骤然有一点紧张。

杜其石镇定自若,侧身一让,连声说:“请——请——请!”

“慢!”突然,李一甫摆了摆手。

这一回,连杜其石也感到气氛不对了。待看到太极门弟子捧着红纸和蜡烛缓缓而入时,他紧绷的神经才又有些放松了。

“都说杜师傅有‘隔山打虎’的神功,今天不妨让大家开开眼吧。”李一甫说。

“好!”杜其石脆脆地叫了一声。

太极门的弟子把蜡烛点燃,又把红纸张开,放在蜡烛的前面。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红纸上,更把希冀投放在红纸背后的蜡烛上。

只见杜其石三步上前,在红纸前游身运掌,仅几步之后,突然拧腰,反手一掌,红纸发出“扑”的一声轻响。响是响了,纸却完好无缺。红纸挪开,再看蜡烛,已经灭了。

“好掌力!”李一甫第一个叫好。他不容别人说话,抢上一步,对杜其石再次施礼,说:“老夫已身患恶疾,恐不久于人世。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

“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

“老夫身体虚弱,不能亲受杜师傅一掌。所以就在这蜡烛上刻下我的名字,请它……”李一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他的弟子们大叫:“师父!师父!”

众人急转身,只见刚刚灭了的蜡烛竟又悠悠地燃烧起来……

“杜师傅……”看着重新燃烧起来的蜡烛,李一甫的喉头一热,眼角湿润了。

“你看,你会渡过难关的。”杜其石一把抓住李一甫的手。

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摘选自《永安城轶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永安城武术界流传的两句话中,第一句表明两人是两个武术门派的顶尖高手,第二句表明两个门派都狭隘、保守,有门户之见。
B.“踢场子”是旧时武术界极具羞辱性的上门寻事争斗行为,面对杜其石的主动上门约战,李一甫难以接受,因而痛下杀手,重伤了对手。
C.三十年后,主动提出宴请的李一甫却迅速回复同意由八卦掌门作东,表现出这位太极掌门渴望见识“隔山打虎”神功的急切心情。
D.小说结尾处,场内“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既传达出众人对两派掌门个人旧怨消解的赞赏祝贺,也饱含对李一甫定将战胜恶疾的美好祝愿。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描写分量较重,人物语言简洁且个性突出,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另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短促有力,传神写出惊心动魄的比武场景,富有画面感。
C.面对李一甫的宴请邀约,杜其石却“反客为主”,说“请他务必屈尊移驾”,这一语言描写生动表现出他不服输的性格。
D.塑造杜其石、李一甫等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展示了两位掌门因“斗”生隙后又因“德”相惜的人格魅力。
3.文题为“掌门”,究竟什么是掌门的风范呢?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画线段落的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师阿巴

阿来

早上,江边村的云丹把两匹马牵来了。

两匹马和它们的主人站在院子里,散发着热腾腾的腥膻气息。阿巴还在屋子里就闻到了这种气息。二十多年前,马就从云中村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只有阿巴还固执地养着两匹马。但那两匹马在地震中死了。他从移民村家具厂给仁钦打电话,他说:我要回来,给我准备两匹上山的马。

您要马干什么?您明知道整个瓦约乡都没有一匹马。不要说瓦约乡没有,整个县都没有。再说,地震后,毁了的道路都没有修复,那条路,人走起来都困难,马怕是上不去了吧。

阿巴跟仁钦要马,好像是在为难他,好像马在地震中死去是他的责任一样。这是震后老百姓一种普遍的情绪。他们不能责怪地震,不能责怪老天爷。他们责怪干部,责怪政府。阿巴也一样,哪怕政府的干部是自己的亲外甥。

阿巴在电话里不由分说:给我准备两匹马,我要回去,我要上山。

仁钦在电话里叫苦不迭:瓦约乡哪来的马呀!

阿巴什么也不说,结束了通话。他对身边的人说:这小子骗我!他以为我们不知道瓦约乡现在又有马了。

他想,再说下去,仁钦会叫苦,会跟他商量别的上山方案。他好像看见仁钦摊开双手,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提要求也要合情合理。他从县政府机关下来,这个大学毕业才两年的年轻人,大灾之后就来应付复杂的人心和局面,应付老百姓各种各样的要求。他总是说,困难是真实的,但要求要合情合理。他把摊开的手握成拳头,或者伸出来攀住某个人的肩膀,来吧,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看看还有什么解决方案。

阿巴打电话的时候就想,不能为难干部,不能为难仁钦,他是乡长,也是自己的外甥。可是,话已经说出口了。

阿巴在电话里说:机耕道毁了,拖拉机上不去,我要两匹马。

仁钦又把电话打过来,这回他爽快地答应了:好,我给弄您两匹马,您回来吧。我也想舅舅了。

离开家具厂,他跟李老板结清了工钱。

阿巴拍打着身上的木屑,说:谢谢你,你对我一直很好。

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青瓦白墙。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那个被地质隐患调查队判定,最终会和巨大的滑坡体一起坠入岷江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孩子的一幅画。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但他是村子的祭师,他是非物质文化。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有人用鼻尖蹭磨阿巴的鼻尖。别人的泪水流进了他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悲伤的味道又苦又咸。悲伤像一股电流,互相在身体中传导,使得阿巴浑身震颤。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李老板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李老板还请老板娘唱个歌。那是一首思乡的歌。李老板听不懂歌词,但眼睛还是湿了。

老板娘用菜刀割下一绺头发,用红丝带细细扎好。阿巴,这个给我女儿,告诉她妈妈的心死了一半。

说完,总是笑脸迎客的老板娘抱着阿巴的腿,跪在地板上放声大哭。

阿巴紧紧攥住那绺头发,说:唉,我又勾起大家的伤心事了。

阿巴说:放心吧,我要让他们好好的,他们会知道亲人都在想着他们。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一共十二辆小面包车坐得满满当当。他们一直把他送到汽车站。

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云中村的全体移民送阿巴归乡。送云中村的祭师回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写“二十多年前,马就从云中村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与第一段中云丹把两匹马牵来形成对照,从侧面表现了仁钦买马的辛苦和对舅舅的想念。
B.阿巴听到外甥仁钦在电话中说瓦约乡没有马的事情后,还是执拗地要仁钦给他准备两匹马;电话挂断后,又说仁钦在骗他,足见阿巴是个不讲道理的人。
C.总是笑脸相迎的老板娘,在托阿巴给女儿带一绺头发时,突然跪在地板上放声大哭,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表明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让老板娘压抑痛苦。
D.小说前半部分写阿巴给仁钦打电话要马,表明要回云中村的态度;后半部分写阿巴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户人家中捎带给亡灵的东西,表现灾后人们的内心创伤。
2.小说是如何塑造祭师阿巴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现在与过去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5-07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病

胥得意

当儿子在电话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

母亲把电话回了过去,儿子也是吃了一惊,因为他自工作时曾经和家人讲过,家里没特急的事情不要在他上班时打电话。母亲的电话一来,儿子还以为家中发生了什么急事和大事。当他听母亲问,刚才他是不是说想吃肉时,他认认真真地回答是。

放下电话,母亲一下子想起了儿子以前的事。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

母亲的厨艺好,每天给儿子做的肉都要变换,一周也不重样,儿子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尤其是孙子,吃肉简直是遗传,劲头儿一点也不比儿子差。母亲拿儿子和孙子打趣,你们爷俩如果再这样吃下去,都能把猪吃成保护动物了。儿子说,谁让你的厨艺这样好呢。孙子顾不上吱声,嘴巴里故意吧嗒出动静来。那个时候,母亲给儿媳的碗里夹上两块肉,看着那爷俩的吃相,对媳妇说,妈要是不在这两个狼嘴里夺点食,我估计你肉汤都喝不上。

可是,就在儿子吃肉几乎上了瘾或者能评上吃肉五段选手时,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听他如此说,最先笑出声的是媳妇,媳妇看了看儿子说,你要是馋死了,我可不是谋害亲夫呀。孙子嘴里咀嚼着肉,一手夹着肉,一只手伸出大拇指高高地竖着。母亲笑眯眯地看儿子,看一会后,笑就不是眯着的了,而是前仰后合。

那一天,儿子真的没吃肉。好几次,不由自主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又匆匆掉头转向了蔬菜。一直到吃完饭,儿子真的没吃肉。母亲实在忍不住问,到底咋了。儿子说,没咋地,就是决定不吃了。这样对身体好。

母亲撇嘴,嗔怪道,你这样说,意思是我以前给你肉吃把你身体没养好吧。没良心。

媳妇安慰母亲,妈你别理他,说不准过两天他就当和尚去了呢。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最开始,儿子看到肉时,母亲还能看到他在咽口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对肉竟真是熟视无睹了。母亲、媳妇两人心里十分担心,直犯合计,儿子这是中哪门子邪了,莫不是得了什么心病么?……

儿子戒了肉这件事,没出三个月全家人都习惯了,可是在同学和同事那里却成了另外一件事。一次儿子到东北出差,同学专门安排了东北的杀猪菜招待他。结果在饭桌上,他一口肉没吃,同学还误以为他对招待不满意,一个劲地道歉。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和他一起吃饭,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排骨,结果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让同事觉得他有些格格不入。

如今母亲老了,几乎都忘了儿子以前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肉时,他却突然来了电话说是要吃肉,难怪母亲要大吃一惊。

母亲在核准儿子确实是要吃肉时,便连忙到楼下超市买了最新鲜的肉,急三火四地给儿子做起红烧肉来。

晚饭的时候,儿子看着一大盘冒着热气、散着香味的红烧肉,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肉刚夹到碗里,他突然想起来什么,给母亲夹了一块,坚持着让母亲先吃。母亲象征性地吃了一口,脸色一下变了,有些愧疚地说,这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呀。

看见母亲尝过了,儿子夹起一块往嘴里塞,胡乱地嚼着,有些兴奋地说,香呀,真香。

儿子的举动让母亲和媳妇都看得蒙了,直到儿子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母亲才小心翼翼地问,你今天咋了?妈心里咋这么担心呢。

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

母亲问,去当研究员和吃肉有关系呀?

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

媳妇还是不解,你管好自己就是了。怕什么呀。

儿子说,我前面的那两任,一开始也是能管住自己,可是时间一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十几年不吃肉,突然打电话给母亲说想吃肉,这让母亲很意外,于是母亲想起了“儿子”小时候关于吃肉的往事。
B.“儿子”刚工作时就要求家人没特急之事不要在其上班时给他打电话,这和他坚持十几年不吃肉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C.面对“儿子”在吃肉“上瘾”时做出以后绝不吃肉的决定,母亲、媳妇和孙子的反应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对此持支持态度。
D.母亲所做红烧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但“儿子”吃得很尽兴,暗示了“儿子”换岗后的放松状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等细节描写突出了“儿子”说到做到的性格。
B.小说写母亲原先厨艺好,所做的肉一周也不重样,而现在所做的肉没入味,两相对比,意在突出母亲年老的特征。
C.小说结尾的省略号意蕴悠长,留下空白,让读者得以想象出“儿子”的那两位前任未能守住底线最后遭到处罚的下场。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吃肉的小事揭示了如何禁受住诱惑而不做违法之事的主题,很有启示意义,引人深思。
3.小说标题“心病”有何含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叙述故事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2-07-08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鞍子

王族

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档,好!

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2.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3.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
2024-05-26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