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46036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

西元

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头顶上有月光,王尽美和布宁头对头坐着。

这已经是小战士王尽美接受押送战俘任务的第三天,离二 0九四号高地指挥部还有最后一段山路。布宁试探着说,我去过中国,而且曾经和中国人一起,跟日本一0三师团在湖南打过仗。对面的中国人说,我是南京人,见过你们。在我很小的时候,还看过美国的宣传画。那画上说中国人善良勇敢,正在被日本侵略,应该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你的英语很好,让我很吃惊!

我小时候上过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所以对英文很熟悉。但为什么你会吃惊?

因为,因为,你看你们的军队,你知道的,有点,有点像一群不太文明的野蛮人。呵呵,那是你还不太了解我们。

无论如何,布宁觉得这个中国人正在变得熟悉起来,陌生的世界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可以从缝隙里面一窥究竟。布宁道,王先生,老实讲,我特别地困惑。过去,我以为我很了解中国人,可现在又发现你们很陌生。美国军队,你要知道,很少打败仗。可是,这一回,我们的一个军竟然要向南逃几百公里,要一直逃到海边去。

布宁接着说,讲心里话,我们的人真的有点被吓坏了 !你们的脸总是面无表情,成百上千的同伴死了不害怕,受了重伤不惨叫,像影子一样。我总是在不停地问,这些中国人脚踩无数战友尸体向前冲锋时,心里在想些什么?

我不想激怒你,但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你们是不太文明的野蛮人,人的生命最重要,这是文明人的共识,只有野蛮人才会不吝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你们的勇敢是野蛮人的勇敢,或许不能叫勇敢,而只能叫疯狂。

对面的中国人一直低着头,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许久,他说,参加这支军队的人,都是些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的人,我们经过大灾大难,九死一生,才活到了今天。我们比谁都想活着,为了活得更好,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他又说,被叫作文明人或野蛮人有那么重要吗?我们的苦难你们经受过吗?你们理解吗?我们为什么要在乎你们的看法呢?

布宁说,可无论如何,野蛮人终究是过不上好生活的呀!就算你们打赢了这一仗,好日子能自己来吗?说到底,只有让人们都接受了文明人的共识,这世界才有希望。

对面的中国人说,可你们是怎么让别人接受的呢?用的是刺刀炸弹。我是南京人,小的时候,亲眼看见日本军队在南京屠杀了几十万人。我脑子里的记忆只有滴血的刺 !十几年来,我的梦里也都是各种各样滴血的刺刀!南京城外的长江里漂着密密麻麻的尸体,一眼望不到头,比蚂蚁还多。这个景象就连一个疯子都不敢去想。所以,别用武力恐吓中国人,这会让我们不顾一切的。

是的,你们可能没想到中国人会来到朝鲜,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实力和你们打一仗。依你们文明人的共识,我们就应该投降,因为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还穿着薄衣服、单胶鞋,我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送死。我们投降过,跟俄国人投降过,跟英国人投降过,跟八国联军投降过,跟日本人投降过,可是,投降有用吗?投降换来了生存吗?投降换来了更好的生活吗?你理解一个总是被抢掠、总是被屠杀的民族的心吗?中国人骨子里头是很善良的。可是善良人只有流泪,泪流干了,也就清醒了,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

布宁有些失望。他想对这个中国人说点什么,可对方太情绪化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美国就像个拿着刀的猎人,想让一头野牛驯服下来,可偏偏这头牛彻底被激怒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从精神上沟通看来是办不到了,我们和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厚厚的墙,不仅是思想的,还是历史的,凡人的智慧无法穿过这道墙,只有上帝办得到,继续用武力?像对待德国人和日本人那样?可是,他们并不是狼,而只是一头红了眼睛的牛,过去,他们总是被人推进屠宰场,现在,只想保住属于己的草,说到底,如果我们没做错什么,那他们又有什么错呢?

布宁有些伤感地说,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死去的美国士兵的头盔写着:“ War is helI”(战争就是地狱)。当时我的脑子好像被硫酸洗了一样。我在想,成为一名职业军人这么多年,我竟然一次也没在清晨惊醒过。你看看,在战场上,除了仇恨还是仇恨,到处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今天用子弹打死了我,明天,我用匕首割断你的喉咙!在太平洋战场上,我们的士兵会把日本人的脑袋割下来,晒干,直到只剩下焦黄的头骨。他们还会在上面签自己的名字,以及战友们的名字,并且带回家乡,给亲友们看。你能说他们做错了吗?日本人不也是这样残忍地对待我们的吗?可是,这样的战争难道不是噩梦吗?

布宁停顿了一下,说,过去,我总是在想,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更多的人可以在战争之外得到福祉。挨揍的那些国家本来就是强盗,那是他们应得的,他们应该受到教训,然后改过自新。可是,我却从来没想过,有没有一种比战争更好的方法?春天里的风可以让枯树长出绿叶子,可枪炮能做得到吗?

对面的中国人似乎没听懂他的话,当然,他觉得这个美国人也同样没听懂自己的话。他说,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中国人要的很简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但这好日子可不是你们嘴上讲的那些好听的话。什么是好日子?只有经过大灾大难的人才知道!

说完,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能发热的纸袋凉透了,再没有一丝热量。他看了眼头顶的月亮一狠心,说,咱们得赶路了。他站起来,阵阵眩晕,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

( 编自《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中国战士与美军战俘之间的一段对话,透过美国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在天气极度严寒、缺乏战斗装备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战斗的中国战士的崇敬之意。
B.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让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这位志愿军战士对和平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但他更明白争取这样的生活必须靠中国人的自立自强。
C.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在坚守高地,而装备精良的美国人却在“逃亡”,这一对比尤为鲜明的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王尽美说“我们投降过”是指中国因为自己的孱弱而在曾经经历的那些侵略战争中受尽屈辱和欺凌,而“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则是指中国再也不会软弱地把希望寄托在“投降”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使用生动形象的修辞格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性,比如“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使用比喻来说明年轻战士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
B.小说多处使用心理活动描写,比如:“布宁有些失望”,“布宁有些伤感”,“他想对这个中国人说点什么,可对方太情绪化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等等,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C.小说善用细节呼应,开头的“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和结尾的“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再如首尾出现的“头顶的月光”等等,在形成了首尾照应的同时,也渲染了战地环境的恶劣。
D.小说开始交代了对话双方的姓名,但是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时却多次使用“对面的中国人”来指代王尽美,这样故意制造抽象称谓,暗示了两个士兵背后国籍、阵营、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
3.小说以对话展开情节,却以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作结,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士石

超侠

①当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登上这座小岛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愉悦。

②这岛是如此之小,从东走到西,不过一公里,从南走到北,也不过一公里,岛上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驻守在一座孤岛上,刚开始想法很纯粹,远离喧嚣,恰好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栽几株好看的植物,看湛蓝的天,看天边的云,看海浪飞卷、鲸鱼出没的奇异之景。这是多么幸福而美妙的事啊!

③那为什么要离开小岛呢?我不理解,前面先后上岛的三个战士,怎么会好端端地当了逃兵?这茫茫大海,又能逃到哪里去?

④这样清静的日子过了还没一个月,我似乎渐渐理解他们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没有人讲话,只有风,只有石头,只有一棵树。渐渐的,你能听到风的哭声,听到石头的喊叫,还有树的冷笑。这些,都能将你从睡梦中惊醒,后背惊出一身冷汗。

⑤无聊透顶,枯燥而漫长的日子。

⑥有时候,半夜里会听到外面传来莫名其妙的哭声,甚至还能看到有朦胧的影子,趴在窗口,向内张望。噩梦连连,黑夜里睡不好,白天又睡不着。我开始疑神疑鬼,几乎快要神经错乱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但这个地方必须有人守卫。

⑦大海像一个蓝色的男人,脾气古怪,时而狂风巨浪、暴躁野蛮,时而风平浪静、安静慈祥;石头就是一个傻傻的小孩,痴里痴气,愣怔发呆,像是在沉思宇宙的奥秘;那棵树是一个妖娆的女郎,摇曳生姿,顾盼流波,时而发些小性子,遇到事情只会惊声尖叫。和它们在一起,我也变得时而暴躁,时而默然。又过了一段日子,连牙膏、饭碗、冰箱、水龙头、电视机,也都活了起来。有一天,我听到牙膏在呕吐,听到饭碗说肚子饿,冰箱说想暖和暖和,水龙头要游泳,电视机沙沙地笑。

⑧我是不是疯了?陡然渗出一身冷汗,难道,那些不见了的战士们是因为发疯跳进大海里去了?

⑨当夜,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有那一道道紫红色的光。它们忽远忽近,有节奏地跳动着,像是行走的火焰。我推开窗仔细观察,海岸边好像有影子在移动。我心中一惊:难道是敌人来犯?我提着枪冲了过去,原来是石头。是石头在动!

⑩岸边那三块大石幻化成了人形,迎向海上射来的光束。海上升起的那块不明礁石,也似人形般,红光就是从他手中发射出来的。我看得瞠目结舌,感觉像在做梦。

⑪它们,到底是什么?是人,是石,还是什么别的生物?

⑫我的心突突跳动,岸边的三块石头在变化,渐渐露出人类的面孔,这形象有几分眼熟。记忆的火药线被点燃了,爆炸出清晰的图像,那不是在我之前守岛的三位战士吗?他们怎么成了石头?

⑬我仗着胆子,靠前想去查看,却不料被对面礁石发出的红色光波射中。一团冻气,沁入了我的体内,身体渐渐冰冷,我挣扎着想要回观察室报告情况,却发现不对劲儿,头脑昏沉,皮肤上生出了硬壳。过了十几秒钟,这种状态才慢慢解除,那层外壳如烧融的蜡一般退却了。我试图联系指挥部,可通信线路因暴风雨中断,暂时无法联络。

⑭我又回到海边,与那三块大石站在一起,对面的礁石正缓缓下沉,红色的光波已然消退。我听到身旁的石头发出声音。第一块石头说,你也中招了,你的频率与我相同了。第二块石头说,这化石光束,又将我们的时间凝固了,我们永远也走不动,只能挡在这里,对付这些可怕的敌人。第三块石头说,想不到,敌人采用这样缓慢的战术,要悄悄占领我们的小岛,我们只能和敌人耗下去。我惊恐至极,想要跑回去,但已经动弹不得。我的双脚全都成了石头!

⑮我问他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告诉我,他们没有死,只是被敌人的高能降速石化射线射中了,这种射线会改变人体细胞的构成,碳基分子逐渐硅基化,柔软的肉体也就石化了。尽管意识和记忆还在,但自我的时间也与周围完全隔离,行动速度更是降到了平时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这种射线还会有反弹作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反弹一次,将石化的身躯,快速变为柔软的肉体,但时间短暂,犹如钟摆,摆动过后,还会变回来。敌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化为水中礁石,提着那具高能降速石化射线枪,企图悄然攻占我们的岛屿。

⑯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供未来首长和战友们查证。

⑰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

(选自2020年7月《小说选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长久地独自守卫孤岛,生活单调枯燥,心中十分寂寞,非常渴望与人交谈,以至于饭碗、冰箱等生活用品都成了“我”的交流对象。
B.第⑦段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小岛上的大海、石头、树等事物,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暗示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C.当“我”的腰部和头脑开始石化时,“我”从容镇定地记录下敌人将我方战士石化的事件始末,突出了“我”钢铁般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形象。
D.科幻小说要勇于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文中“化石光束”“战士石”等内容想象大胆,为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在驻守小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战士们化为“战士石”坚守小岛,但前半部分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写“我”独自守岛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2-06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为赶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这是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

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湾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结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打回牙祭吧!”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睛望着二娃。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回去再说吧!”

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

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牙祭”。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本来锅中也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大佬、二佬、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肉块子便往嘴里塞。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

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个角落。童叟皆知,家喻户晓。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当作笑料来传。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方,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

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孩子和家长,送孩子去上学。

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当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的时候,二娃才讲的。

(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的故事作了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现力。
C.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面上是笑话,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读来令人心酸,感人肺腑,具有教育意义。
D.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娃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
2.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风格情调、作用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试进行分析鉴赏。
2018-08-18更新 | 3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莱。又请来刁爷,担任厨师水平的评委主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每道菜,刁爷都尝了,不过还没吱声。”

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来到刁爷面前说:“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听大喜,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

厨子王手拿红包,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

刁爷只拿眼睛一瞄,说:“拍黄瓜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

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儿都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

“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儿一点儿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儿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儿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厨子王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确实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一点儿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打圆场,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

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为叙事设定切入点,还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形象,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也不缺乏鲜活的细节,人物之间相互映衬也使个性更加鲜明。
C.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却丰富深刻,它告诉读者,同行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待晚辈要坦诚相见。
D.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想让厨子王难堪,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
2.那个一千块的“红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9-04-19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