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8 题号:14912597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古 道 秋 风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水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有些地方已经干涸了。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我们找了一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⑥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返回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是农忙之后,出外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取材于王剑冰同题散文)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涸:“涸”,读kū。B.凿斫:“斫”,读zhuó,砍。
C.衣袂:衣袖。“袂”,读mèi。D.车辇:“辇”,读niǎn,车。
2.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渲染了苍茫萧瑟的环境特点,为古道的出场作了有力的烘托。
B.第⑤段是一个过渡段,由眼前所见之景转入对渺远历史的思索,结构谨严。
C.第⑥段作者引用了唐太宗的诗句,吊古伤今,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沉重之感。
D.作者感慨人物、朝代被时间冲洗成陈迹,饱含着对历史与生命价值的思索。
3.第⑥段中说“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根据你积累的文化常识,简述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4.有人认为应删掉文中的第⑨段,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高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鸟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注】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注】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文本二: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摘自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B.文中写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文末的诗既写出了桃花源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写出了作者历经“大乱十年”后对今天生活的满足。
D.文章结尾说“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但行文又不受这一线索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B.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表达灵活多变,内容紧凑自然。
C.文中写擂茶的配碟时,列举出将近十种食物的名称,不避繁复,表现了作者对擂茶的兴趣之浓。
D.本文语言雅俗共赏,以平实质朴为主,也不乏典雅之语,如“闻擂茶之名久矣”“砍尽则不复长”等。
3.文本一用了较多笔墨写吃擂茶,对此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本二,从选材和叙述两个角度对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3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⑬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⑭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本文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选取具有老家特点的景物,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动静结合,描写了广东新会生机勃勃、令人神往的美景。
B.第⑨段的问句,既承上文“我”在故土的陌生、茫然之感,又引出下文对北大荒冰雪之地的怀想。
C.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小兴安岭带给自己的亲切感觉,因为在那里她挥洒了自己青春的血汗,从一个纤弱的女子成长得柔韧而坚强。
D.无论新会、洛舍、杭州,还是北大荒,对“我”寻找故乡的意义并无二致,都无法让“我”向外追寻到自己的心之所安,因此“我”呼唤人应当回归心灵家园。
2.赏析划线句子语言上的特点。
3.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故乡在远方”的内涵。
2021-03-13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鄱阳春不老

罗张琴

①没去鄱阳之前,“春不老”于我,只是一个好听的咸菜名儿。我对它的全部印象定格在《咸菜和文化》的描述里:“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北方春不老不就是南方雪里蕻嘛,也没啥可稀奇的。

②到了鄱阳才知道,此春不老和彼春不老不一样,它稀奇得很。《广群芳谱》有说到这种蔬菜,“菜有锐锯齿及缺刻,类芥菜,菜稍纤,花黄,雪天诸菜冻损,此菜独青,故名”。鄱阳春不老,茎白洁而光滑;叶色绿如墨;形虽似芥,却比一般芥生得壮硕、饱满;叶片大且厚;其香绵长清雅,不似雪里及其他芥菜那般辛腥味强烈。

③更稀奇的是,它种的地方,只要一出鄱阳镇东湖五公里,就会变异,变成类似芥或菘(白菜)的样子,叶色不黑了,叶片也不肥厚了,口感淡而无味。

④传说北宋景年间,饶州知府范仲淹来到宝胜桥一带,指着东湖北面说,把州学从城内移到这里,以东湖为砚、妙果寺为笔、督军台为印,二十年后当出状元。且不说州学迁移后二十年,果真出了状元彭汝砺,只凭这“东湖为砚”一说,便给人许多想象空间。学子、雅士们在东湖读书、作文,免不了要洗笔洗砚。老百姓便乐得用这饱含墨汁、文脉的湖水挑去浇灌春不老。顺理成章,菜叶也就成墨绿色了。

⑤传说无从考证,只能看作是对春不老的一种礼赞和一份感情。之所以能长出那样稀奇可口的春不老,说到底,应该是东湖四岸水质、气候、土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⑥鄱阳春不老的生长周期,约三个半月。每年农历九、十月下种。十五天到二十天菜苗破土而出,与小白菜秧有几分神似。冬季,大地休养生息,春不老也仿佛进入休眠期。

⑦一开春,可不得了,直往上蹄,得赶紧收割回家,不然,连着三两个晴天,那脆生生的春不老就会抽心开花,转眼成“老”菜。

⑧清洗,晾晒。晒谷场,马路边,庭院,走廊,甚至厅堂,全是一篱一篱的墨绿。这时的鄱阳,简直是春不老的海洋。碧波万里春。一湖清水赐予鄱阳鱼米之乡的富庶,人们在海洋里陶醉。

⑨我看过鄱阳人腌春不老。

⑩菜去头洗净,晒到七八分干。将外围几片叶剥下,拢一堆,大刀切碎,撒盐拌匀,用力揉搓后往干净坛子里塞。紧实、完整的菜心加盐揉搓至茎叶变软后一株株往陶缸里码。

⑪娇嫩的春不老在一双大手的反复揉搓中面目全非,我心里特别难过。可是又想,不这样又能怎样?芳华易逝,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更快地沦为一堆堆再无美感、价值的腐叶吧?好比人生如海,各种风浪里,让生活之盐多腌几回,腌透亮了,我们才能安然度过。

⑫一层,一层,垒紧码实,用石头压好。约十多天后,盐渍出来的水漫过了石头。石头底下,茎叶灿黄。有酸香自坛、缸溢出。

⑬看似无情的“腌”,让春不老生命之树常青,何尝不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别样珍惜和另类长情?历史上的湖坝决口和天灾之年,春不老腌菜成为鄱阳许多家庭渡过难关的法宝。

⑭鄱阳有句但语叫“盐贵米贱”。照说,稻谷生产难于食盐生产。但米可自己种,盐却不能。“一包盐在淮安”,民间表达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腌菜离不开盐。过去,盐店几乎占了古饶州小半个市面。时过境迁,盐不再贵过米,那些盐店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春不老却代代相传,成为鄱阳人的舌尖之享、心尖之念。我曾尝过一钵春不老煮黄芽头,鱼肉鲜嫩,腌菜酸爽,一吃难忘。

⑮春不老,滋养心胃那么多年,却至今鲜有记载,鄱阳人心有不甘,觉得“出东湖五公里而变种”是流传不广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创建以春不老为主的农业科技园,从蓄积、选种、提纯、育苗、栽培等进行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不仅打破“春不老出东湖五公里而变种”的魔咒,扩种基地十万多亩,还将亩产量从之前的三千斤提高到现在的两万斤,农户种植春不老的亩收入高的可达八千元。

⑯春不老,让鄱阳人的日子越过越葳蕤。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作者从色泽、形状、味觉等不同的角度写“此春不老和彼春不老不一样,它稀奇得很”,表达出作者对鄱阳春不老的喜爱之情。
B.文章第④段交代鄱阳春不老菜叶呈“墨绿色”的缘由,借助有关范仲淹“东湖为砚”的传说,深刻地揭示出鄱阳人民对范仲淹的怀念之情。
C.文章写鄱阳人种春不老、收春不老、腌春不老,既是赞美鄱阳人的勤劳,同时也歌颂了鄱阳人生命的韧性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D.文章后半部分叙述了鄱阳春不老的过去和现在,表达出鄱阳人对“至今鲜有记载”的“心有不甘”之情,高度赞扬了鄱阳人科技创新、勤劳致富的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①段中写“北方春不老不就是南方雪里蕻嘛,也没啥可稀奇的”,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鄱阳春不老的稀奇之处做了铺垫。
B.文章第②③段运用类比的手法,写鄱阳春不老的独特之处,凸显了后文当代鄱阳人科技创新、打破魔咒,引领鄱阳人致富的主旨。
C.“清洗,晾晒。晒谷场,马路边,庭院,走廊,甚至厅堂,全是一篙一篙的墨绿”,运用短句形式,写出了鄱阳春不老丰收后的壮观场面,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文章多处引用文章典籍、俗语典故,既为鄱阳春不老增添了一种传奇色彩,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3.作者说“好比人生如海,各种风浪里,让生活之盐多腌几回,腌透亮了,我们才能安然度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8-30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