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4 题号:150996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节选)

徐怀中

师职干部离休,可以安排在省城,或是其他中小城市。余清泉提出要回老家去,不是回太行山老家,是要回妻子家乡去。

虽时隔多年,自然风光并无多大改变,山河依旧,夕阳如初,一切都保持了先前的老样子。还是那条石板小路蜿蜒而上,通向村寨。石板大小均匀,铺得又很规整,迈一步正好踏一块过去,从山脚至坐落在山坳处的村寨,直到进屋,脚步不错乱,始终不会踩到石头缝缝的。

那天,余清泉带了警卫员从县城出来,照例在夜色朦胧中踏上这条石板小路。忽然听见树棵里窸窸窣窣响,他警惕地摸到了腰间的左轮枪。原来是大妹,她笑眯嘻儿说,她打猪草转来晚了,正巧可以和余同志一路回家。大妹裤管卷过膝头,裸露出两条颜色健康的小腿。由于长年不受鞋袜的约束,脚趾分得很开,大脚板踏下去显得稳实有力,大妹许是感觉到了余清泉在注意她的脚,说:

我这样光脚板很难看,是啵?

不!此地兴的就是打赤脚。

你们大军同志总是鞋子袜子,严严实实捂着,不觉得烧脚吗?

我们习惯了。

你脱了鞋子试试看,光脚板走在石板上好安逸哟!……

昨日一场雨,路沟里积满了水,余清泉部长以及军分区和县人武部陪同他一起来的几位同志,全都脱了鞋蹬水过去。随后余清泉便把鞋子拎在手上,赤脚从石板小路向上去。年代久远了,那石板磨得平光溜滑,踏上去冰凉冰凉。阳光照射了一天,冰冷中又透着一丝儿温暖,脚板心麻酥酥的。余清泉又有好多年没有体验到这种冰冷而又温暖的麻酥酥的感觉了,心里说不出的舒坦。

天要黑了,牛背的社员们已经各自回家,主妇们在忙着做晚饭,男人则泡一杯细茶——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家采制的苦丁茶了,靠在沙发上听着半导体收音机,所以余清泉他们进村,没有遇见什么人。他们刚刚踏上那石板台阶,一只黑狗尖厉地叫着扑过来,龇出一口牙齿,好凶恶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捡起石头,或是寻找一根棍棒以自卫。余清泉竟一动不动,任凭那狗扑到面前。他诧异着,本应该是一只肥胖的老黄狗,那吠声也不对了,瓮声瓮气的才是。黑狗几乎要咬到他腿了,他本能地起脚踢去,狗向一边跳开了,随即又攻击过来。

一个妇女出现在门口,她举起拳头威吓那狗说:

瞎了眼的,不看是大军同志吗?!

余清泉自己也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惊疑不定地望着这个女人,好一阵望着,以至那女人侧转身去,不敢再抬起头来。

余清泉第一次到牛背来,正是这样的情形。那只肥胖的老黄狗首先迎接了他,随即就见一个姑娘出现在门口,喝叫说:

瞎了眼睛的,不看是大军同志吗?!

于是老黄狗便乖乖地退到一旁去了。老黄狗很有灵性,从此同这位陌生的客人取得谅解,余清泉每次到涂家来,它总是不声不响,连连摇着尾巴表示友好。

大军同志!你们找哪个?女人怯生生地问。

初次见到,大妹不也是这样怯生生地喊他大军同志的吗?

刚刚解放那段时间,此地群众几乎每天站在路口高呼欢迎解放大军的口号,于是乎对军人一律沿用了大军同志的称呼。同样喊他大军余同志,而在余清泉听来,大妹那轻声轻语中却含有格外的亲切和热情。

余清泉告诉女人,他不找哪个,只是想来看看这老地方,从解放到土改,他在这屋里住过几年的。女人略假思索,省悟过来,显然她已经知道这位风尘仆仆的老军人是谁了,连忙邀请他和几位同志进屋。

在岁月的剥蚀下,屋门槛已经残破不堪,只剩得矮矮的一截。余清泉迈过门槛,却把腿抬得老高。为了防止小鸡雏儿飞出去,大妹总是把好宽的一块木板堵在门口,工作队长出出进进,习惯了把腿抬得老高老高。

让余清泉愈加感到惊异的是,这屋里也同样有一对老夫妇,想必正是女人的双亲了。女人忙着用几个饭碗为客人泡茶,这女人同当年的大妹相比,无论就年龄或相貌而论,都相去甚远。但余清泉却久久不能从第一眼看见她所产生的那种惊疑恍惚中清醒过来。他甚至闪过这样一个背离唯物主义的念头:是不是大妹一家隐去自己身形,假扮了这一家三口,仍旧住在涂家老屋呢?

邻近的几家人先跑来看望大军余同志了,讲起来才知道,那女人原是后坪大队的。因为兴修水库,后坪搬迁了几百户人家,分散安置在附近各社队……

(有删改)


【注】大妹,余清泉的亡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余清泉离休后要求回到妻子家乡去,以此设下悬念,自然引出下文回乡后的记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提到社员们“靠在沙发上听着半导体收音机”,巧妙地写出乡村生活日益富裕的变化,使得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在余清泉的回忆中对大妹进行了多角度的侧面描写,刻画出一位质朴、勤劳的农村妇女形象。
D.“没有战功的老军人”是一个离休的师职干部,有着朴实的灵魂和人类真实而可贵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扬。
2.小说在叙述时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叙述特点的妙处。
3.这是一篇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诗化小说”,有一种诗意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的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会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人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她真是太正常了。

1.“她”被电梯中其他人认为“行为不太正常”表现在哪些内容里?(用自己话概况)
2.试分析第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4.如果你是“医生”,你能诊断“病人”身上的病因吗?
5.分析文章以《病人》为题的作用。
2021-04-16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 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 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 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有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

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有人请出“李半街”。

“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

“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揄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也来两笔。

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 中级阶段的写家, 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 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纸墨笔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香烟盒、 旧报纸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 从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

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摆治惹同行吗?

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你说高德位不计较? 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军政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 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渐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要员儿子所送礼品掷至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

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

毕伍低头不再言语。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

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 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 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 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画线句有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李半街”大名鼎鼎,被擦去题字后却称赞“后生可畏”,这一行为符合他作为老街“写家”的身份。
C.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宽容豁达。
D.小说插叙高德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他的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的原因。
2.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里。
B.“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对子的情节,表现了他知恩图报、反哺乡邻,同时也表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C.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做“甜对子”,仅指对联清淡无味之意,并未暗含人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D.“搀扶”“打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将小说推向高潮。
3.文章最后一段结尾被很多读者称道,请结合文本分析被称道的原因。
4.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本文中“老街”这一环境的特点。
2024-03-04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编辑部,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皮、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7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口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几个日本兵看得心痒,非要自己试一下新做的靰鞡鞋,穿上后蹦了两下,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噘着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张皮匠抗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B.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C.小说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中通过写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使读者的情绪随着东日文信的疑虑揣测而起伏。
D.小说的细节描写增强了内容的神秘感。文中通过描写张皮匠“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表现了东日文信的迷惘与困惑。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2-01-03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