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7 题号:152071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墙北墙

徐春林

嗨,嗨。这是我家南墙下的声音,是隔着墙壁传过来的。他的嗓子像喇叭,他的声具有无限的张力。这叫声在村子里响起,就连牛的叫声也被压得极低。他身子瘦小,窝着头,成天把半边脸贴在墙上。

他叫三喜,是个患有脑瘫的哑巴。我从田间回来时,他趴在墙边不停地着。我感觉他是在和我说话,也着回应他。

他自从得了脑瘫,就不能正常说话了,只能嗨,嗨地叫。他也做不了活儿,成天待在家里。

你累不累?我站在南墙的墙头上,伸手摸着他的头说。他根本听不见,还是不停地着。我发现,他每一声,脖子上的血管就会膨胀。好像他的声音,是从血管里喷出来的。

他伸着手,想往墙上爬。我伸出手,铆足了劲拉他。这时,奶奶喊住了我:你这孩子,怎么跟一个哑巴玩呢?越玩越傻。

我家的土屋住过十几代人。曾祖父去世后,老屋被一堵矮小的墙分成两家。北边的是我家,南边的是祖武家。在此之前,老屋没有南北之分。我家把这堵墙称为南墙,祖武家把它称为北墙。

老屋划分南北之前,曾祖父一直住在南边的厅房。他患有痨病,咳得厉害。父亲在北边的厅房出生后,对曾祖父的咳声非常敏感,听见咳声就会哭个不停。曾祖父时不时透过窗眼看父亲。奶奶说,曾祖父怕惊醒父亲,时常强忍咳嗽,憋得面红耳赤,真是难为他了。

那时,家里人倒是希望有堵墙。有了墙,曾祖父怎么咳,父亲都会听不见了。

自从老屋有了那堵墙,我再没去过曾祖父住过的厅房。

我家有养猫养狗养牛的习惯,猫狗牛都养得壮实,人和猫狗牛相处得也很和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人把吃猫肉当成一种乐事。奶奶是不允许家人杀生的。她常说万物爱生命,虫蚁畏生死。奶奶亲眼见过一只猫被活活打死的惨相,常咒骂那些吃猫肉的人没有好下场。

但无论奶奶怎么咒骂,村子上空还是不时会飘出猫肉的味道。

奶奶咒骂的时候,三喜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他好像知道奶奶在骂谁,好像知道村子里谁干了坏事。

慢慢地,我和三喜玩的时候,奶奶不再把我喊回来。母亲喊我的时候,奶奶也会说,都是孩子,在一起玩玩,没什么大不了的。

奶奶总是把猫看得很紧,下地的时候,把它装在笼子里,放在地头。仿佛一不留神,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难得吃上一顿肉,想着法子给自己开荤。奶奶不得不这么做。

我家和祖武家长期不和,两家人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隔墙对骂。奶奶因此害怕祖武家会对猫下手。

祖上的恩怨我不了解,祖武唯一的儿子三喜,却和我秘密地有着往来。我们用说话,相互着时很快乐。

一天深夜,我家的猫纵身跳上南墙,朝着曾祖父的厅房奔去。任由奶奶怎么唤,就是唤不回来。

奶奶像丢了魂似的,每天摇晃着出门,半夜才肯回来。她幻想着在夜间与猫相遇。可是接连数月,再也没有见到猫。

奶奶为此食欲不佳,人也开始消瘦。奶奶也想过去祖武家找猫。父亲说,猫在还好,如果没有,说不定,会招惹一场大风波。奶奶只好作罢,成天为猫沮丧。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村子里刮着大风。我家的门的一声开了,紧接着一股刺骨的风从门外刮进来,把煤油灯的火光拖得老长,母亲立即用手掌围住。祖武是跟着风一起进来的,说:叔父,我们要搬走了。父亲刚睡下,母亲还在纳鞋底。听到祖武的话,父亲顿时睡意全无。

你们搬走?母亲又问了一-遍。

嗯。

来,坐,坐这。母亲把左侧的凳子挪过来,示意祖武坐下。换作以前,母亲必定求之不得。

可是现在,她的心里反而有了一些冷意。她仿佛看到一个个人从屋子里离开。

准备什么时候搬走?母亲问。

过两三天吧,祖武说,我来和你们告个别。屋子空着,你们用得上就用。祖武的声音有些哽咽。虽然仅隔着一堵墙,我们对他家的事却是一无所知。

搬去哪?母亲问。

城里。祖武说。

明早叫三喜过来吃顿饭吧!母亲说。

好咧!"祖武起身,与风一起消失在黑夜中。

天没亮,三喜就来了,我当时还在睡梦中,感觉有人了一声朝我走近。我醒过来,看见了三喜,说:嗨。你怎么来了?他指着地上,我惊奇地发现他脚下有只猫。那是我家走丢的猫。它被三喜用绳牵着,不停地叫。三喜不断比画着,告诉我,他在外面找到了那只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喜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干活、交流,这使得他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内心痛苦,他通过高高的“嗨”声表达内心的苦闷。
B.老屋原先是一个整体,后来老屋中间砌了墙。这堵墙隔开了两家的空间,使两家避免产生矛盾,但也隔开了两家的情感。
C.妈妈和奶奶对三喜的态度截然不同,妈妈嫌弃三喜,不让“我”跟他玩耍;奶奶十分喜欢三喜,允许“我”跟三喜玩耍。
D.文章叙家长里短,道世间真情,如写“我”与三喜来往,表现孩子间的纯洁感情;写“我”家和祖武家和好,表现诚挚亲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曾祖父着墨不多,但相关语句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曾祖父对晚辈的关爱。
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如“我”与家人对三喜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天真无邪的形象特点。
C.文章描画了一幅冬夜寒风入户图,这处环境描写意在突出当时乡村贫穷落后的状况,表明农民渴盼乡村发展。
D.文章语言特色鲜明:文句平白如话,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人物语言简洁自然,符合人物身份。
3.文章以“南墙北墙”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章大量笔墨涉及“我”家那只猫,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1日第20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小鸟、椿树、果树、青枣、苹果和梨子等自然环境,既是描摹当下舒适的生活环境,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
B.文章开头在描写嘉峪关生态环境时运用了两组对比:南方与嘉峪关进行对比,嘉峪关过去与现在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嘉峪关味道的认可。
C.本文用语生动形象,像“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这些句子和用语让文章读起来活泼而风趣。
D.文章最后特意记叙了哥嫂以及弟弟对嘉峪关的态度,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
2.本文记叙的是嘉峪关的味道,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回忆了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3.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2021-01-07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一座很像大脑的建筑

毕淑敏

瑞士歌德大殿,据称是一座很像大脑的建筑。我当过医生,知道人类大脑的解剖,想不通一个冰冷建筑,何以比拟大脑?有脑积液?有脑沟回?有神经中枢和网状纤维?

人们多以为这座建筑,得名于歌德。其实他老人家根本不知道大殿的存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生卒年是1749年8月28日到1832年3月22日,活了83岁。大殿完工于1928年,不但距歌德逝世96年,就连大殿的设计者﹣﹣鲁道夫•斯坦纳先生,也已去世多年。

1882年,21岁的斯坦纳,意气风发地编写了一本关于歌德科学研究内容的《歌德科学》。歌德成为斯坦纳建构自我世界的精神导师,他想修建一座建筑,向自己引路人致敬。

斯坦纳的建筑哲学被称为“有机建筑”,它包括硬结构、心理氛围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之活动诸方面。歌德大殿的不规则外形,特立独行的外立面,惊世骇俗。这里至今还是斯坦纳一手创立的人智学工作总部。

迈上台阶,人们鱼贯地从大殿敞开的“嘴巴”进入其内。它的外形,完全模拟人类头骨框架。正确地讲,是一具剔掉了所有皮肤肌肉和筋膜的头骷髅。

大殿匀称分为左右两部分,在相应比例位置,有代表人类眼睛耳朵的空洞,装饰成窗户。大殿毫不隐晦地象征﹣﹣我是坐落在大地之上的巨型人头。人一旦进入,瞬间被它吞咽,进入神秘怪诞的世界。

这个奇异造型以强烈震慑感,完全摧毁了人们对于庄严殿堂的常识。不过进入之后,并不恐怖。它内部雄伟坚实,布局规整,让被吞咽进来的人们,不由自主安静下来。扑面而来的色调,是温馨的粉色鹅黄等暖色(模拟人的口腔和咽喉黏膜吗?),灯光柔和地面雅洁,十分宜人(口腔卫生很不错啊)。

我在世界各地,凡看到建筑物,都要尝试判定它的方位。不过依山傍水的外国建筑,常常端不端正不正,歌德大殿是一个例外。它正门朝西,殿内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各呈半球状,代表着人的大脑结构,也象征地球的东西半球。

斯坦纳天才地把建筑变成了富有象征意义的童话。人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强烈暗示:人类是紧密连接的整体,东西方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在歌德大殿的漫步,像沿着人的脑回路,在巨人的神经中枢游走。楼梯最上层,经过暗红的彩色玻璃窗构成的空间,意味着从这里你离开自然开始进入心灵世界。和随处可见的精雕细刻和色彩精心搭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侧主门厅和通往二层的主楼梯室内面,直接以混凝土的本灰白色示人。细看似乎还遗有工匠涂抹水泥时不均匀的毛糙擦痕。

我悄声问工作人员,是否大殿修建到这儿,经费不足,改用清水混凝土,以节约成本?

陪同是位热心大妈,耸耸浅淡眉毛,说,不是经费的问题,是特地留下这种质朴的原生态。这与斯坦纳对空间色彩的定位有关。他认为色彩与宇宙结构和人类心灵,都有直接关联。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力量,从而加强对更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当时,在建筑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工业化的包豪斯学派,清冷理性硬邦邦,直线条硬着陆,千篇一律。歌德大殿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室内家具,灯具,门窗,楼梯扶手等,基本上都是折线和曲线,流露情绪表达温暖。这样才能让人放松,进入思考。

斯坦纳和他的追随者们,力图用歌德大殿的结构和一切细节传输这样的理念﹣﹣人与自然之间,地球东西方之间,人的头脑与身体之间,要找到有完美结合的平衡支点。

遥想那时,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不过,上帝死了之后,人还要继续活着。那么,人该如何活下去?当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认为自然科学只能研究物质世界,而任何涉及精神生活的研究只能是宗教信仰,科学无缘置喙。

斯坦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领域。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是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自我改造,最终可以培养出具有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的新人。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获得精神世界的共鸣,获得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找到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

斯坦纳一手设计的脑型建筑,便是为这个理念所做的形象注脚。我轻轻抚过大殿中的木雕,它们温热而光滑,好像斯坦纳的灵魂注入其内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曾对很像大脑的瑞士歌德大殿充满疑惑,但参观拜访后油然而生无穷敬意和联想。
B.文章按照参观的顺序,依次写出所见之景,显得很有层次感,这为直接抒情作了铺垫。
C.作者将歌德大殿与依山傍水端不端正不正的外国建筑对比,主要突出歌德大殿的方正。
D.文章叙述时跳跃性强,充满智慧,这既因为写作对象的特别,又因为作者的深入思考。
2.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画线部分的作用。
3.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中“很像大脑”的意蕴。
2019-04-22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抢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镰刀锤头”贯穿全文,把作者少年时代看火车、青年当兵遇到贾队长、中年以后打铁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作者运用倒叙式开头记叙看火车事件,先交代自己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时间,再展开对具体情景的描写,突出记忆之深刻,照应文题。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我们的动作描写突出森林的可怕,但我们依然选择穿越,以此从侧面表现出火车对我们的强大吸引力。
D.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代表着老首长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这一情节也突出贾队长不谙世事的性格特点。
2.围绕少年时代看火车经历的叙述,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022-06-27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