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76 题号:1528459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 衡
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所以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E.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动人的风情。
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
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
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
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
2.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
3.文中的王洛宾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分析。(6分)
4.题目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
11-12高三·江西南昌·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容器

周涛

①阳光从清冽、蔚蓝的天空中泼洒下来的时候,仿佛是被一个透彻的、空明而又高贵的容器过滤了。它看起来还是那样炽烈,那样明晃晃的,和所有正午的阳光一样炫目,但它其实已经不再灼烫闷人了。它从高空垂落下来,光芒四溅,游动跳跃,从这朵花转瞬蹿到那朵花,从这片草丛倏忽掠向那片草丛,依然可人和煦,但带着清新可爱的滋味,像一团充盈在天地之间的光芒的水流。

②草原塌陷或隆起在一些山冈旁边,线条流畅自然地结合着,宛如床和枕头的关系。

③远些的背景上,裸露出白岩石的山壁峻峭地雕刻出一些模糊粗犷的脸型,奇特的、一动不动地盯视着草原,表情怪异。

④再远,钢蓝色的山体便从浓艳的绿野中分离出来,组合成天边的一列坚硬而又披挂了深雪的高大尖顶营帐;它总能被人一眼望见,却让人总也走不近它们。这些耸立天庭的雪峰和草原浓艳的夏天离得似乎是太近了,近得令人不敢相信,这就使这些巨大的实体看起来很像是假的。纯钢一般湛蓝的山体,耸峙并插进蓝得宁静明洁的天空。两种蓝,高度和谐而又截然不同,你无法说清这两种质地的蓝是怎样在空间里被鲜明区分的。

⑤阳光仿佛从一个容器中倾泻下来,恣意地溅洒在草地上,饱满充沛,看样子不像是能够枯竭、不会有光芒泄尽的日子。

⑥这些光芒的暴雨无声地向下降落,无声而缓慢,均匀而有力,一俟接触地面,触碰到白的岩石和各种颜色的明媚的野花,便会在花瓣的光彩上惊跳起来,反弹并四处迸溅,光芒像是撞碎散开的水珠,向各个方向惊跳,划出优美的弧度,纠缠、交织,在宁静无人的夏季牧场上织出一片炫目的、灿烂的光芒彩雨。这奢华的、浪费的阳光,正独自毫无目的地倾泻着,仅仅是为了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繁荣滋长。

⑦牧草长深了。滩上或山坡上的草已经没过了足踝,偶尔有些地方裸露出小块未被草植遮盖的地皮,好像是大自然的随意和疏忽;山冈顶上的牧场正透着阴凉之气,草长得更深厚,已经可以陷没人的膝盖。

⑧草原这时是一位画家,但只是画家而并不同时是音乐家。它在这块画布上涂抹油彩的时候,是非常愿意宁静的,在它色块汹涌奔流的空间里,任何细微的声响都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光斑在花朵上弹射、迸溅,却在草色深浅中被吸收,被融入,阳光渗入绿色的时候就好像水珠渗入厚壤那么容易。

⑨有时候蓦然间会从天空中跌落下来一两只黄鸭,嘎嘎地大叫着,扑喇喇扇动着两张短翅膀。从蓝色晴空的说不清哪处缝隙间跌落下来,嘎嘎的大叫声和翅膀的扑扇声震颤在原野山冈上,惊天动地,使人惊奇那么小的生物何以竟会发出如此之大的声响。黄鸭很像一个笨重、金黄的傻瓜,不慎从云朵上一脚踏空,划着弧度栽落下来,穿过光芒交织的彩雨,直向下跌,它嘎嘎的怪叫声仿佛是在大喊“救命”。结果,它一着地,就摇摆着屁股跌跌撞撞地走进草丛里不见了,虚惊一场。

⑩还有时候,会有三五只天鹅像一组大型客机在草滩上降落。它们不大怪叫,只是平稳地飞行着,渐渐降低,互相仿佛商量了一下,然后沿着一条看不见的斜度轻盈而下,保持着飞行距离,着陆;它们像银子铸就的一般,把自己优美的身体合适地放在碧绿草毯的陪衬之中。

⑾然而这一切并不引起草原的格外注意。它仍然宁静,光芒炫目或者因一朵云影的移动而暗转阴凉。

山冈在远处盘绕着。

⒀几匹像是失散的无家可归的马,悠闲地甩着长尾——尾巴上粘着刺球、草杆——驱赶蚊蝇。它们谁也不答理谁,谁也不想独自走得太远,就那么吃着草,偶或扬起长鬃披散的颈子来怅望一下远方,像小伙子离家出走有些后悔但又想不起家来的流浪汉。

山冈依然在远处盘绕着,没有移动。

⒂草的生机使它毛茸茸的、湿漉漉的,像是伏卧在那里的蜗牛,很久很久,它都没有动一下。巩乃斯河流得非常平静,随着地势的起伏偶尔闪露出一段水流,光芒并不耀目。它的拐弯处或平阔处长满了大片的芦苇,遮掩着它,使它像一个藏而不露、很有心计的动物。

⒃离河不远的略微高起的坡地上,正露出一排土房子。

1.①到④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概括第⑥段所描写的阳光的特点。
3.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充满生命的活力。
B.本文的句式多以长句为主,适合表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眷恋。
C.本文的语言富有个性,细腻又不失直率,精雕细刻又浑然天成。
D.本文虽然是散文,但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押韵而富有节奏感。
E.作者运用色彩鲜丽的词语展现草原的独特风物与生命和谐之美。
F.作者融叙述、说明、描写、抒情于一体,笔势跌宕、情感充沛。
5.两处画线句在反复中又有变化,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6.本文以“阳光容器”为题想象新奇又合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9-11-08更新 | 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实用价值和精神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21-02-01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⑴对文人来说,行走是用双腿丈量思想

⑵孔子的一生都在行走,都在漂泊,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在行走中发现自觉修养和虚心好学无处不在。弟子颜回对老师顶礼膜拜,连孔子走路的节奏与姿势也一丝不苟地模仿,亦步亦趋。庄子对这种没出息的行为很是不屑,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失去了自我,还能有多大折腾?所以他在《秋水》中编了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讽刺拘泥礼法的儒生。

⑶荀子的一生也走过不少地方,他在行走中发现了积累的重要性,他总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⑷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走路讲究很大,大都中规中矩。有个性的走姿,还得看魏晋文人。魏晋文人放浪形骸,走路也不拘礼法,而且他们极喜欢行走。       

⑸文人常常用行走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独特的命运,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实际上是浓缩的历史。

⑹屈原走得沉重,他身上配挂着美玉,一路走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我依稀看到他行走的背影,高大的身子佝偻着腰,理想和道德的重量已经压弯了他的身躯,使他不堪重负。他的理想遥遥无期,又不甘舍弃,只好吟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风尘,一直走进汨罗江中。

⑺李白的一生是艰难行走的一生,他的诗歌可以说是“走”出来的。他十六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行走生涯,从蜀中一直走到夜郎,这个天生的有用之才,也深感行路之难,一下子作了三首《行路难》,对现实发出沉重的叹息和愤怒的抗议,所谓“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大道上青天,我独出不得”,多少压抑都付行走中!

⑻比起屈原和李白,       行走得比较洒脱。风雨横行的山路上,他穿草鞋,拄竹杖,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有一天,解衣就寝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他又愉快地起床,走很远的路,去承天寺找到另一个无眠之人,一同闲庭散步,看月之圆缺,思人之悲欢。

⑼心理学家认为,走姿也暗藏着性格的玄机,比如走路的时候速度快的,一般待人接物比较认真而严谨,言出必行,目标坚定。

⑽似乎有一点道理。

⑾据萧红回忆鲁迅,说鲁迅走路很轻捷,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⑿当代诗人流沙河历尽岁月的沧桑,谈不上人情练达,但却称得上世事洞明。在人人都想发财的时代,他说“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乐趣”,又叹“嗟吾辈之苟活,蚁走蜂忙,天天疲于奔命,看彼等之雄起,狼吞虎咬,处处敢于发财。”他自述退休后的生活是“不开会,不上班,远离文坛,不争长短。只读书,只写字,近到菜市,只买东西。”颇有些隐于闹市、仙风道骨的味道。与之对应,他走路似乎脚不着地,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担心的风一吹就倒的轻飘飘,他的飘逸之中有潇洒出尘的风度,用“大步流星,虎虎生风”来形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不过分,所以朋友们赞他“骨瘦身轻,风姿如鹤”。

⒀悲观者说:“每活一天就是又向死亡靠近一步。那时因为他紧盯着死亡,即使年纪轻轻也会步履沉重。

⒁中国人所有的陋习,差不多都被柏杨骂过,柏杨戏说他走路,一向两眼看地,瞧见一块钱,立刻一个箭步,抓在手里,死也不放。这种玩笑话,大概也是讽刺某些中国人的。

⒂读书是间接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了解人生。

⒃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思:

当我的左脚

踩住

鞋带

我的身体

就倾斜了

原来

把自己绊倒

现代人的通病是忽视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身的浮躁,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

⒄现代人的另一个通病是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其实达官贵人也好,贩夫走卒也罢,人生的终点站都不是一样吗?杭州的一家寺庙中有副门联,读之让人回味良久: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名乎利乎,坐坐再去。美学家朱光潜也曾提醒世人:“慢慢走啊,欣赏”,短短六个字,惊醒了不少人生旅途中的跋涉者。

⒅台湾作家张文亮就是一位,他写过一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文章,说上帝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慢吞吞地让他烦恼不已,但同时让他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见到了满天星斗,他恍然发觉自己错了,不是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而是上帝叫                            

⒆文章告诉我们,陷入名利的滚滚红尘之人,放轻放慢人生的脚步,会发现享受过程的滋味其实很美。

1.在文章第⑻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人名____________
2.“用双腿丈量思想”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⒅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不符文章的观点的两项是:(            )   (            )     
A.思想家在行走中得到启发。
B.文人的“行走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命运的不同。
C.走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性格。
D.路途中有坎坷,但我们必须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E.走路的时候把我们绊倒的往往是一根鞋带。
F.慢慢走,不要忽略身边美丽的景致。
5.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从“行”的角度入题,独特而又富有形象性。
B.文章旁征博引,思路开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整篇文章注重起承转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D.文章的语言以白描见长,朴素而令人回味。
E.文章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F.文章多用抒情笔墨,渲染了气氛,感染了读者。
6.根据文章内容,为文章选择适当的标题。
A.文人之行B.文人之醒
C.慢慢行,欣赏啊D.行百里路
7.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来印证第⑾段中“鲁迅在披荆斩棘中开辟自己的路”这句话。
2019-11-19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