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8 题号:153540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的胜利

(俄)柳德米拉·乌里茨卡娅

根尼亚·皮拉普廖特奇科夫来到院子里透透气。

他的双腿天生就有毛病,因而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很是奇怪。

他的鼻子总是不通气,他只能靠嘴呼吸。他的嘴唇总是干干的,所以他不得不常用舌头将其舔湿。

此外,他没有父亲。在这里,半数孩子没有父亲。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根尼亚没法像他们那样说自己的父亲战死了,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曾见过自己的父亲。凡此种种,让根尼亚成了一个非常不幸的孩子。

他刚刚从冬春季节的病势中复原,因而出门时戴着毛皮滑雪帽,帽子里裹着头巾,脖子上缠着一条长长的绿围巾。

阳光暖和得出奇,不管是空气还是大地,一切都显得鼓胀而饱满,尤其是那些裸露的树干,眼看就要迸发出细小的、幸福的叶芽。根尼亚站在院子中央,愕然谛听着远处天空的隆隆声。此时,一只肥猫小心翼翼地用脚掌轻触湿润的地面,准备斜穿过庭院。

第一团泥巴正巧落在猫和男孩的正中间。肥猫弓起身子向后跳去,根尼亚一哆嗦,飞溅的污泥的一声重重地打在他脸上。第二团泥巴落在他的背上,未等第三团泥巴砸下来,他就急忙拔腿连蹦带跳地向自家门口奔去。紧跟着,一句杜撰的打油诗像一梭响亮的飞镖一样穿过:瘸腿根尼亚,鼻涕流成河!

根尼亚望了望四周:科利卡·克柳克温正跑来跑去,小女孩们尖叫着,而在他们身后,站着那个他们为之卖力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机灵鬼热尼卡·艾特尔,所有没给他当过小跟班的孩子都是他的敌人。

根尼亚向自家门口奔去。

天黑了,根尼亚在绿屏风后面酣然入睡,不时地轻声打呼噜,母亲和外婆在桌旁坐了好一会儿。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欺负他?外婆终于悲苦地喃喃道。

我想,应该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给根尼亚过个生日。母亲答道。

你疯了吗?外婆吓了一跳,那些人可不是一般小孩,分明是一伙强盗。

我也想不出别的法子,母亲愁容满面地应道,应该烤点儿馅饼,做一桌好菜招待他们,总之,得给孩子们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活动。

那可是一伙强盗啊,他们会把整座屋子都搬走的。外婆反对道。

你有什么可偷的吗?母亲冷冷地问道。

老太太不作声了。

生日前夜,母亲告诉根尼亚,要为他举办一场真正的生日会。

叫上你们班里和院子里你想请的孩子。她提议道。

我谁也不想请。妈妈,不要。根尼亚恳求道。

要。母亲简短地回答。看她眉毛抖动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没法逃避了。

傍晚,母亲来到院子里,亲自邀请孩子们第二天来家里玩。她一下子邀请了所有人,并没有挑挑拣拣,但热尼卡是她单独去找的:还有你,热尼卡,你也过来吧。

他眼神冷漠而成熟地看了看她,看得她有些发窘。

我会来的。热尼卡平静地回答。

将近四点钟,大桌上已经摆好了一个大大的汤盆,配上切得细细的杂拌菜,还有搭配鲱鱼的烤面包、馅饼和米饭。

根尼亚坐在窗边,背朝着餐桌,竭力不去想那群吵吵嚷嚷、快活无比却又和他水火不容的敌人马上就要闯进他家的样子……看上去他正在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船。

他们来的时候刚好四点整,是结伴一起来的。一对肤色白皙的小姐妹在这些客人中年龄最小,她们带来了一大束黄灿灿的蒲公英花,而别的孩子都没带礼物。

大家彬彬有礼地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自制的气泡饮料,加入酱色的樱桃,然后说道:让我们为根尼亚干杯——今天是他的生日。

所有人都举杯庆祝,妈妈则抽出一把方形椅子,坐到钢琴前,弹奏起《土耳其进行曲》。音乐停止了,余音轻快地飞出窗外,只有些许沉沉的低音在天花板下方逗留,稍做延宕,便随着其他的音符飘然隐没。

母亲端来甜馅饼,又给每个茶杯都倒满了茶。圆圆的高脚盘中盛放着各式各样的糖果,有小枕头形状的,有夹心的,还有用糖纸包着的。科利卡一边贪婪地嚼着糖果,一边恬不知耻地往衣服口袋里一通猛塞。小姐妹俩把枕头形状的糖含在嘴里,朝前倾着身子,想着接下来要吃哪一块。瓦莉卡·博布罗娃把银箔纸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仔细压平。热尼卡则用最不知羞的目光把整个房间上上下下审视了一遍。在把所有东西都打量了一番之后,他终于指着那个面具问道:穆西阿姨!这是谁啊?普希金吗?

母亲微笑着,温柔地答道:热尼卡,这是贝多芬,一位德国作曲家。他是个聋人,但写出了许多美妙的乐曲。

德国人?热尼卡警惕地反问道。

母亲连忙替贝多芬洗脱嫌疑:他去世很久很久了,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法西斯诞生之前很久。

你们想听我弹贝多芬的曲子吗?母亲问道。

请吧。热尼卡表示同意。然后母亲再次把凳子抽出来,开始弹奏根尼亚最喜欢的曲子《土拨鼠》——不知为何,他总是觉得土拨鼠十分可怜。

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尽管糖果早就被他们消灭了。根尼亚始终处于一种可怕的紧绷状态,但此时某种类似于骄傲的情绪第一次在他心头闪过:这个弹奏贝多芬乐曲的人是他的妈妈,没有人嘲笑她,所有人都在仔细听着,看着那双让人眼花缭乱的有力的手。母亲停止了弹奏。

好了,音乐到此为止。我们来玩点儿什么吧。你们喜欢玩什么呢?

可以玩牌。科柳尼亚憨憨地说。

我们玩方特游戏吧。母亲提议道。

没有人知道这个游戏是怎样玩的。热尼卡在窗台旁摆弄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母亲向大家解释游戏怎么玩,不过看样子谁都没带方特。辫子编得很复杂的小姑娘莉莉卡总是在口袋里装着一把梳子,但她拿不定主意是否要把梳子交出来——万一不小心弄丢了呢?热尼卡把小船放到桌子上,说:这就是我的方特了。

根尼亚,给女孩子们做几个方特吧。母亲请求道,同时把报纸和两页厚实的纸张放到桌子上。根尼亚拿起纸来,思考片刻,就折出了一个纵向的弯褶……男孩们剃得光光的小脑袋和女孩们被辫子绷得紧紧的小脑袋齐齐地向桌子这边凑了过来。小船、杯子、盐瓶、面包篮、衬衫……他每完成最后一步,做好的小东西马上就被等待已久的手一把夺走。

还有我,给我也做一个!

他已经给你做了一个,真不害臊!该轮到我啦!

根尼亚,请给我做一个杯子!

小人儿,根尼亚,给我做一个小人儿!

所有人都忘了方特游戏。根尼亚麻利地折起纸,把接缝处压平整,再次折起,弯出折角。小人儿、衬衫、小狗……孩子们朝他伸出手,他给大家分发那些纸做的稀罕玩意儿,所有人都笑着,所有人都向他道谢。他不自觉地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鼻子,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的举动,就连他自己也没察觉。

这种感受他只在梦中体验过。他是幸福的。他没有感受到任何恐惧,任何厌恶,任何敌意。他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甚至,他们还赞赏了他那不值一提的天赋,而他自己从未觉得这天赋有何意义。他似乎生平第一次真正看清了他们的面孔,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凶神恶煞。热尼卡在窗台上摆弄一张报纸,他把小船展开,然后试着重新折一遍,但怎么也折不好,于是他走到根尼亚面前,碰了碰他的肩膀,生平第一次叫了他的名字,请求道:根尼亚,帮我看看吧,下一步怎么折……

正在擦拭餐具的母亲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

(选自《世界文学》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一些孩子因为战争而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还有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B.背朝着餐桌专心折纸的根尼亚对妈妈请自己的敌人来家这事是非常不愿意的。
C.小说用“贪婪”“恬不知耻”等词语来形容孩子们,表达出的是根尼亚对他们的敌意与厌恶。
D.小说结尾写母亲看到孩子们对待根尼亚的态度转变以后,擦拭餐具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2.小说以“纸的胜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母亲是怎样帮助儿子取得“胜利”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前苏联】

母亲很早就到了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了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还有一些旅客,几个农民,一个穿着熊皮大衣的肥胖的商人,一个牧师带着女儿——一个麻脸姑娘,四五个兵士,几个忙忙碌碌的市民。

母亲坐在门口的一个很显眼的地方等待着。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般的冷空气吹到母亲的脸上。这使她觉得十分爽快,于是,她便深深地呼吸一口冷空气。

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只黄色手提箱走进来,迅速地朝四周围看了一遍,然后径直朝母亲走来。他站在母亲的面前。

“到莫斯科去吗?”那人低声问。

“是的,到塔尼亚那里去。”

“对了!”

他把箱子放在母亲身边的凳子上,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来点着了,稍微举了举帽子,默默地向另外一扇门走去。

母亲伸手摸了摸这箱子冰冷冷的皮儿,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过了一会儿,母亲站起身来,向靠近通往月台的门口的一条凳子走去。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那个箱子——箱子并不太大,——走过去,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一张张脸。

一个穿着短大衣的——把大衣领竖起来的年轻人和她撞了一撞,他举起手来在头旁边挥了挥,便默默地跑开了。

母亲忽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有点面熟,她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朝她望着。这种盯人的眼光好似针一样刺着母亲。于是,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好像突然就沉重起来了。

“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母亲回想起来,她想用这个念头慢慢地抑制脑中隐隐不快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

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前,小心地、慢慢坐了下来,好像怕弄破自己里面的什么东西似的。

一种强烈的灾祸的预感终于使她想起了这个人曾在她面前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城外的旷地上,是在雷宾【注】逃狱之后;第二次,是在法院里,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时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

他们认得她,她被他们盯住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她向四周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了,各种想法在她的脑子时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燃起来,然后又一一熄灭。

“丢掉箱子逃吗?”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吗?让它落到这种人的手里去……”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走吧?……赶快跑……”

这些想法好像烧疼了她,疼痛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条条燃烧着的线似地抽打着她的心。

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儿子,离开已经和她心联在一起的那一切。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

“可耻啊!”

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了,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了一句话:

“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

她的眼光接触到一束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

几秒钟的动摇使她更加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了。

“现在到底会怎样呢?”她一边观察,一边想。

那个暗探把路警叫来了。他眼望着母亲轻轻地对路警嘀咕着。路警一面打量她,一面皱着眉头听他说着。这是一个身材高大、没有刮脸的白发老人。他对暗探点了点头,朝母亲坐的凳子走了过来,暗探就很快的消失了。

老头子从容不迫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用一种好像生气的眼光注视着母亲的脸。

“在看什么?”

“没看什么。”

“哼,女贼,上了年纪了,还居然要干这种勾当!”

母亲觉得,他的话好像重重地在她脸上打了两下,刚才这些恶毒的、声音嘶哑的话使她感到好像把自己的脸皮撕破了、把自己的眼睛打坏了一般地疼痛。

“我?你瞎说,我才不是贼呢!”母亲用全身的力气喊道,心里感到强烈的受辱的苦味儿。她把箱子猛的一拉,打开来。

“你看吧!大家来看吧!”母亲站起身来,抓了一把传单举到头顶上,高声喊着。喊声中充满了激动的愤恨与畅快的美妙……

透过耳边的喧哗声,母亲听见了聚集过来的人们的喊声。与此同时,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迅速地跑了过来。

“什么事?”

“有暗探!……”

“说那个女人偷了东西……”

“我不是贼!”母亲看见人们纷纷拥上来,稍微安稳了一些:“昨天审判了一批政治犯,里面有一个叫符拉索夫的,是我的儿子!他在法庭上讲了话,这就是他讲话的稿子!今天,我要把这些稿子分散给大家,让大家认认真真地看一看,想一想真理……”

有人小心而好奇地从她手里抽了几张传单,样子十分庄重。

母亲把手猛地在空中一挥,传单便纷纷飘到人群里。

“这么干是不好的!”有人害怕地躲在一边说。

母亲看见人们拾了传单,并将传单藏在怀里和衣袋里——这种情形又使她振作起全身的劲头。

母亲周身有些紧张,切切实实地感到觉醒的自豪感在心里成长,被压抑了的喜悦突然地燃烧起来了……

(节选自高尔基《母亲》,有删改)

【注】雷宾,一位出身农民的革命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关于候车室环境的描写,有群像描摹,有个体刻画,点面结合,画面感极强。
B.白发路警的出现映射了暗探的狡猾与胆怯,同时在情节发展上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C.文中加点内容体现了母亲因被诬陷而愤激、因能自证清白而满心喜悦的复杂心理。
D.人们面对传单反应不一,说明当时认识的混乱,有人将传单藏起来,则预示着希望。
2.关于文中母亲觉察到自己被盯住后的心理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首先想到的是“丢掉箱子逃”,这符合普通人在觉察到危险时的自然反应。
B.从“火花”到“燃烧着的线”,形象描述母亲的各种想法,表明她内心痛苦的加深。
C.自问自答具体展现了母亲平静外表下激烈的内心斗争,这丰富和饱满了母亲形象。
D.对儿子的爱促使母亲由害怕到反抗、自豪,从而表现了“母爱”这一文学主题。
3.小说围绕母亲的视角展开叙述,大量的叙述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都从母亲的视角出发,请简要分析其具体表现及表达效果。
4.本文讲述了母亲在火车站接头和被捕的场景。“场景”是由人物和环境构成的情节片段,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场景,阐述其作用。
2023-05-15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

那是1945年年初,我们没有任何战场上的消息,也不知道美国人登陆后是否继续推进,不知道苏联人是朝我们挺进还是撤回。我们被困在漫天大雪中,忍受着没有尽头的冬天。

我的衰弱可以从自己身上体会到,也可以从与我同时到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彼得身上看到。这个既高大又壮实的男孩现在变得老鼠般四肢纤瘦、面色灰白、轮廓僵硬、眼窝凹陷。他就是我的镜子。寒潮、狂风、雨雪侵入骨髓。

尽管工厂还在运转,但我们感觉任务量有所减少,节奏有所放缓。

一天早上,我们被要求留在集中营。我们还残存的那点理智立刻警觉起来:要对我们动手了吗?

在惊恐不安中度过一天后,第二天早晨我们得到同样的消息:今天不用去工厂。我们终于明白,订单减少,工厂停工了。尽管天寒地冻,我们当中还是有人到户外去透气。我沿着木板房散步,走到尽头时,发现三个士兵正在逗弄一条狗,它隔着铁丝网围栏雀跃着。那些人朝远处扔雪球,每次它都奔跑着去抓雪球。它以为——或假装以为——雪球足够坚硬,可以叼在嘴里,当然,雪球每次都被它咬碎,它便惊讶地吠叫,仿佛别人跟它开了个恶意的玩笑。三个德国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我躲在后面,被那狗的执拗,被它的敏捷、无忧无虑的快乐吸引——尽管它一再失败,却从未想过放弃。

后来那三个士兵听到一阵提醒他们执行任务的铃声,转身离开。当他们从那条狗的视线中消失,铁丝网外面的它失望地哼哼着,坐了下来,显得很茫然。

于是我走上前去,为什么?我不知道……尤其是对一个囚犯来说,靠近集中营铁丝网是非常不谨慎的事。管它呢,我朝前走去。

那狗看到我,立即晃动尾巴,露出大大的笑脸。我越是走近,它越是欢快。现在它不住地抬脚。

我想都没想,抓起一把雪团扔过铁丝网。它兴奋地迎着雪球跳跃、奔跑。雪球在它的爪间碎成粉末,它抗议,吠叫着又转向我,眼睛里满是快乐。我继续扔雪球,它冲上前,仿佛臀部被一股无形的、不可遏止的力量推动着。它陶醉于奔跑的快乐,雀跃、旋转、栽跟头,完全沉浸在奔跑的热情中。

我跪倒在地,双膝陷进雪堆,身体压着大腿,滚烫的泪水噗噜噜地往下掉。这感觉多好啊……终于哭出来了——我已经多久没有哭过?已经多久没有产生过情感?已经多久没有像人那样做出反应?

我抬起头,那狗坐在它热烘烘的柔软皮毛上看着我,充满疑惑,满是担忧。我朝它笑笑,它竖起耳朵,寻求一种确认,似乎在问。我是该担心,还是不用担心?

我哭得更伤心了,但又努力保持微笑。这对一条狗来说,不构成清晰的回答。

我慢慢靠近它,它高头地哼哼起来。

当我们彼此相距一米左右时,它急切地汪汪直叫,将口鼻从铁丝网的网眼中探过来。我俯身靠前,我的掌心能感觉到它呼出的温热气息、它湿润的鼻子。它亲吻我,我对着它说话,我从未对集中营里的任何人说过这么多话。

我定了定神后,发现它也是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它也缺吃的。尽管如此,它仍花时间寻找快乐……你饿了吧,老伙计,我很想帮帮你,可我帮不了你。

它把尾巴夹得更紧了,尽管失望,但没有责怪我,继续满怀信任地看着我,它在期待某件神奇的事情,坚信我可以实现这样的奇迹,它对我抱有信念。

一周以后,苏联军队解放了集中营。我承认,我们当中没人敢相信!其实,苏联人到来之前已经有一些迹象——士兵的撤退,工头之间的争吵,夜里搬动物品的嘈杂声和来来回回的汽车噪声——然而即使面对解放者,我们还是迟疑,这会是个陷阱吗?这又是纳粹发明的什么奸诈计谋吗?

第二天,我跟着队伍离开了集中营。

我们再一次在皑皑白雪中几小时、几小时地行走,一切都没变。我们再次开始长途跋涉……像从前一样,有人倒下了;像从前一样,没有人停下脚步阻止他们在漫天飞雪中断气。

突然,在队伍左侧,我听到狗吠声。

那条狗狂奔过来。

我跪下张开双臂,它扑到我怀里,兴奋地舔我,它的舌头锉着我的脸,让我略感不适。但我由着它涂了我满脸的口水,这条带着爱意亲吻我的狗,是对我没有期盼的未婚妻,是我失去已久的家人,是唯一在寻找我的生灵。

囚犯们超过我们继续在雪地里行进,而狗和我,我们继续笑着、叫着,因喜悦而沉醉,为我们的重逢而高兴。

(徐晓雁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战俘糟糕的生存环境,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小说对彼得进行了外貌描写,他病态的形象是当时整个集中营战俘形象的缩影,他们长期营养不良。
C.德国军队战败,这样的结局可以从前文战俘工作任务量减少,工作节奏放缓,工厂停工等内容找到线索。
D.整篇小说先写三个德国士兵与狗玩乐,接着再写“我”与狗的相遇,情节一波三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画线部分为什么说“终于哭出来了”?又为何说“我哭得更伤心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安排“我”与狗再次相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2-01-08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1)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2)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3)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4)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5)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6)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7)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8)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9)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10)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11)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12)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13)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14)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15)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16)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17)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18)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19)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20)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21)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22)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23)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24)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25)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26)你这样想吗?

(27)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28)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29)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30)没有。

(31)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32)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33)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34)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35)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36)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37)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敌人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敌人的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有删改)

[注]①圣卡洛斯:地名,在西班牙东海岸。②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③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④巴塞罗那:西班牙的港口城市。

知识链接: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分析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知识链接”,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我”是什么身份,并说说“我”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的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文中起到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问老人对于政治的态度时,老人说“政治跟我不相干”,却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希望以此表达什么?
2022-12-01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