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154482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有思想的马

申平

毛莫利,一匹有思想的马。它是一个神,是上天派来帮助我的神。

那年我们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草原插队落户。草原却完全不是想象的那般模样,这里丘陵起伏,高山险峻,一马平川的地方寥寥无几。我们来到草原的第二天,嘎查(村)里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匹马。嘎查书记用不太流的汉语说:在草原上如果没有马,就像人没有腿一样。

我一眼就看上了马群中的毛莫利。但是书记告诉我,这匹马太烈。别说你,就是我们也很难驯服它。我不信,刚往它跟前一凑,它立刻咆哮如雷,两腿直立,两眼瞪得犹如铃铛,那架势好像要一下把我吃了。我犹豫了一下,就从挎包里掏出一支笛子吹奏起来。笛声悠扬悦耳,我看见毛莫利的目光一点点变得柔顺痴迷。我一步步走过去,就在笛声里和它亲密接触,最后,我竟然一跃跨上了马背。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蒙古老乡都惊呆了,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而我则确信,毛莫利有思想,它懂得音乐。

从此我和毛莫利成为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只要我出门,短笛一吹它就会如风而来。

毛莫利第一次救我,是在我们下乡的第一年冬天。这天,我们拿着大包小裹,乘坐拖拉机兴高采烈回城过年。风雪弥漫,拖拉机手不辨路径,一家伙开进沟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几乎都受了伤,天寒地冻,寸步难行。绝望之时我忽然想起了毛莫利,就抽出短笛吹起来。翻车的地方离牧人新村有十几里路,大家都说一匹马怎么会听得到。没想到半个多小时以后,一声马嘶响起,我的毛莫利竟然踏雪飞奔而来。大家就像看到一棵救命稻草,争先恐后要往它的背上爬。想不到毛莫利又是一声嘶吼,躲去一旁只向我点头示意。我说:不行,我不能丢下大家,要走一起走!毛莫利怔了一下,竟然掉头飞奔而去。众人齐骂这马见死不救,我更觉得无地自容。

就在我们快要冻僵的时候,只听人喊马嘶,原来是嘎查书记带人来救我们了。书记说:多亏毛莫利回村嘶鸣刨地报信儿并带路前来。事后大家才明白:毛莫利当时是想先带我回去报信,见我不肯走,只好自己先走。如果它不这样做,我们大家就会一起完蛋。由此我更确信,毛莫利的确是一匹有思想和智慧的马。

当草原在我们的眼里不再神秘,当所有的浪漫都被现实击得粉碎,我们开始讨厌草原,做梦都想离开草原。离不开,就借酒浇愁,甚至酗酒闹事。这一天,我借着酒劲,和一个跟我抢夺女朋友的知青打了起来。因为没打赢,我恼羞成怒,冲进厨房拿了把菜刀,开始在草原上拼命追他。眼看就要追上,闪着寒光的菜刀即将劈到他的脑袋上了……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腾空而起,像鸟一样飞了出去,重重地摔在草地上。我抬头一看,却是毛莫利在那里竖起前腿,对我生气地吼叫。过后大家都说,我们谁都追不上你,是你的马飞奔过去叼住你的衣服把你甩了出去,不然你就是一个杀人犯了。是毛莫利在我失去理智的时候及时赶来制止我。

日子终于有了希望,国家恢复高考了。我借故回城复习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草原,准备在当地参加考试。没想到大雪洋洋洒洒,竟下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依然没有停止的意思。书记怕出危险,劝我们放弃,并拒绝出车相送。最后我一个人来到马厩,对毛莫利讲述了事情的紧迫性,我说:伙计,我的命运能不能改变,就看你的了。毛莫利眨巴着大眼睛,好像听懂了,因为它不断向我点头。第二天一大早,天还黑着,风雪正紧,我和毛莫利偷偷地出发了。开始还很顺利,后来越走越难。有的地方积雪已到马肚子,人和马与其说走,不如说爬,在冰天雪地里一点点爬。

最要命的是,我们遇到了一群狼!

看它们的眼神,这显然是一群饥饿的狼。在荒无人烟的雪野上,一人一骑遇到一群饥肠辘辘的狼,后果可想而知。我心里连喊完了完了,我甚至已经看到我和毛莫利的尸体被群狼分食的景象。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毛莫利一声嘶吼,它载我奋力跃上一个高岗,然后以蹄敲地,不断嘶鸣。我在它的吼声里找回了勇气,毅然拿出一沓复习资料用火机点燃,举起来挥舞,我和毛莫利一起发声喊,居高临下以泰山压顶之势冲向群狼,群狼竟然被吓得四散奔逃……最后,毛莫利终于带着我及时赶到了考场。

第二年春天,当我金榜高中,准备彻底离开草原的时候,毛莫利却不知所终。我找遍草原,喊哑了嗓子,依然不知它去了哪里。我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草原。

后来知情战友告诉我,多天以后,有人在草原那座最高的山上发现了毛莫利的尸体。马死一般都是躺着的,但是毛莫利的尸体却是趴着的。它头颅所冲的方向,正是我离开草原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毛莫利当时就是在这里默默地为我送行的。

哦,毛莫利,我的神啊。你的的确确是一匹有情有义有思想的好马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交代写作对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毛莫利的形象,同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从第一人称视角,写作为草原知青的“我”与草原马毛莫利之间不寻常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扉。
C.小说中几处转述嘎查书记的话,起到侧面衬托草原马毛莫利形象的作用,又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D.小说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诙谐幽默,结尾呈现出浓郁的悲壮色彩,富有传奇意味,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创作特色。
2.小说塑造了草原马毛莫利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作者曾说:“我写动物小说,说到底是把动物当成‘人’来写的,讲述动物与人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传达的当然是人类社会需要表达的声音。”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予以探究。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父亲的白条

侯德云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国民党新六军攻占老镇皮子窝不久,我的父亲就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惊慌失措。

东北民主联军的郭连长,是红嘴堡乡亲们的老熟人。这天,郭连长又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我家,从我父亲家里借走了几百斤玉米。郭连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父亲。

郭连长说:侯振田同志,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借的粮食会还给你的。

郭连长还说:你要好好保存这张纸条。革命胜利以后,凭着这张纸条,我们一定会还你粮食的。

我的父亲用手指头捏着那张纸条,翻来覆去看个没完。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在心里一次次问自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久以后我父亲才知道,那张纸条的名字叫白条

此后郭连长经常到我父亲家里来。他已经不是郭连长了,他变成了武工队的郭队长。他是到敌占区去打游击的。我父亲的家,处于敌占区和根据地交界的地方,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经常路过这里。

每次见到郭队长,我的父亲都要问上一句:革命胜利了么?

郭队长每次都说: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我父亲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郭队长和武工队到家里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要请他们吃饭。也没啥好吃的,好大饼子熬白菜,外加一碟小咸鱼儿。这样隔三差五吃下去。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临近开春,除了一点点玉米种子,就再也没有正经粮食了,全靠萝卜白菜打发日子。

我的父亲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那时候,整个根据地军民的日子都很困难。由于困难,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才有了到敌占区大规模借粮的举动。

我的父亲曾经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过一次粮食。那天晚上,他看见郭队长写下了几十张白条,把它们分发到地主富农手里,对他们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

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粮的故事在我父亲嘴里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然而他更加津津乐道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也是一个借粮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郭队长,而是我的父亲侯振田同志。

一九四七年六月,辽南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很快就解放了皮子窝。我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郭队长,对他说:这一回,革命算是胜利了吧?

郭队长说:还没有。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

我父亲的本意是想问问郭队长能不能还给他一点点玉米,家里眼瞅着又要断粮了,孩子哭老婆闹的,他总该想出个什么办法才行啊。

郭队长的一番话,把我父亲心中的小算盘砸了个粉碎。他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冲着老婆孩子大发了一通无名之火。

我那救世主一样的父亲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村里几个跟他关系密切的年轻人叫到家里,对他们说:今天晚上,跟我出去一趟,咱们去搞点粮食。

村里边几乎家家户户都缺粮食。几个年轻人听了这话,眼睛里都发出了太阳般的光芒。

夜幕降临以后,我的父亲出发了。他们一伙人,坐在一辆马车上,朝着还是敌占区的方向,走!马不停蹄地走!咬牙切齿地走!走到天亮,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鲁家屯的小村子。

在鲁家屯,我父亲模仿着郭队长的口气,唾沫飞溅地把自己的舌头嚼了整整一个上午。

我的父亲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

我的父亲说: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

我父亲喷了一个上午的唾沫,才像郭队长那样借到几麻袋玉米。想想也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谁家会有很多的存粮呢?

我父亲非常想念鲁家屯的地主。他问当地人:你们村的地主到哪里去了?

对方说:一个跑掉了,另一个让武工队枪毙了。

对我父亲来说,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才是真正的革命胜利的日子。那一天,新金县人民政府贴出的告示上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群众手中借的粮食,现在以两倍的数量返还。

我父亲乐颠颠地赶着马车,向皮子窝走去。皮子窝是当时的县城,属于我父亲的玉米,暂时就储存在那个地方。

接近皮子窝的时候,我的父亲突然把马车停住了。他坐在车上犹豫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掉转车头折了回来。临近家门的时候,他又犹豫了根长时间,又调转车头折了回去。就这么折来折去,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他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

黄昏降临了。我父亲掏出怀里的白条,用力地撕了个粉碎,然后把那些细小的纸片撒向了天空那一瞬间,秋风浩荡。

(选自《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有刷改)

文本二:

油菜花开朵朵黄,我和爸爸种田忙。

我拔草,他插秧,禾苗一天一天长。

收了谷子送军粮,支援红军打胜仗。

(摘自苏区童谣《收了谷子送军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围绕着借粮、还粮展开情节,父亲多次询问“革命胜利了么”,既串联了情节,也表现了父亲对得到还粮承诺的渴望。
B.文本一善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如文中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等人“借粮”途中的急切和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
C.郭队长借粮时“同志”等用语较为郑重,父亲“搞点粮食”等话语则较为生活化,这主要是由他们的身份所决定的。
D.文本一、文本二中的“父亲”“我和爸爸”,虽为普通民众,但都愿意支援革命,反映出革命战争时期百姓的拥军情。
2.“父亲的白条”这一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两个文本都写了人民群众拿出粮食支持革命的内容,文体不同而艺术效果各异。请简要分析。
2023-01-01更新 | 3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注】(节选)

路遥

高加林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然后伏在大马河的桥栏杆上,低头看着大马河的流水绕过曲曲折折的河道,穿过桥下,汇入到县河里去了。他在这里等着巧珍。他决定今天要把他和巧珍的关系解脱。他既不愿意回高家村完结这件事,也不愿意在机关。

高加林伏在桥栏杆上,反复考虑他怎样给巧珍说这件事。开头的话就想了好多种,但又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好。弯拐来拐去,归根结底说的还不就是要和她分手吗?在他这样想的时候,听见背后突然有人喊:加林哥……一声喊叫,像尖刀在他心上捅了一下!

他转过身,见巧珍推着车子,已经站在他面前了。她来得真快!是的,对于他要求的事,她总是尽量做得让他满意。

加林哥,没出什么事吧!昨天我听三星捎话说,你让我来一下,我晚上急得睡不着觉,又去问三星看是不是你病了,他说不是……她把自行车紧靠加林的车子放好,一边说着,一边向他走过来,和他一起伏在了桥栏杆上。

高加林看见她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浑身上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顿时感觉有点心酸。他怕他的意志被感情重新瓦解,赶快进入了话题。

巧珍……

唔。她抬头看见他满脸愁云,心疼地问,你怎了?

加林把头转向一边,说: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口……

巧珍亲切地看着他,疼爱地说: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就给我说,千万别憋在心里!

说出来怕你要哭。

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

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咱们……

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过了一会,才说:那你……去吧。

你怎么办呀?

……

我主要考虑这事……

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两串泪珠静静地从巧珍的脸颊上淌下来了。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找个更好的对象……加林哥……

巧珍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

高加林眼里也涌满了泪水。

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他想拦住她,但又没拦。他的头在巧珍的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她摇摇晃晃走过去,困难地骑上了自行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奔而去了。

高加林也猛地骑上了他的车子,他骑到一个四处不见人的地方,把车子摔在地上,身子一下伏在一块草地上,双手蒙面,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这一刻,他对自己仇恨而且憎恶!

五天以后,高加林从刘家湾公社返回县城,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

他们穿着游泳衣,一到中午就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傍晚,他们就在东岗消磨时间:一块儿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或者一首连一首地唱歌。黄亚萍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一番:咖啡色大翻领外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她自己也重新烫了头发,用一根红丝带子一扎,显得非常浪漫。浑身上下全部是上海出的时兴成衣。

有时候,他们从野外玩回来,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像故意让人注目似的,黄亚萍带着高加林,洋洋得意地通过了县城的街道……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因为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动,就像他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

他父亲和德顺老汉有一天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脸色都不好看。高加林把奶糖、水果、糕点给他们摆下一桌子,又冲了两杯很浓的白糖水放在他们面前。

他们都不吃不喝。高加林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了,就很恭敬地坐在他们面前,低下头,两只手轮流在脸上摸着,以调节他的不安的心情。

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先开口说,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

你还年轻,不懂世事,往后活人的日子长着哩!爸爸快四十岁才得了你这个独苗,生怕你在活人这条路上有个闪失啊……他父亲说着,老眼里已经汪满了泪水。

高加林一直低着头,像一个受审的犯人一样。老半天,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说得也许都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我给你们买饭去……两个老人看他们再说什么也不顶事了———这个人已经有了他自己的一套,用他们的生活哲学已经不能说服他了。于是他们就起身告别。

两位老人心情相当沉重地走了。

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但却像铅一样,沉甸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

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省报要办一个短期新闻培训班,让各县去一个人学习,时间是一个月。县委宣传部已决定让他去。

他一晚上高兴得没睡着觉———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进省会,去逛大城市呀!

走的那天,亚萍和他一起去车站。他身上穿的和提包里的东西,全是她精心为他准备的。当汽车从车站门口驶出来,亚萍的笑脸和她挥动的手臂闪过以后,他的心很快就随着急驰的汽车飞腾起来;飞向了远方无边的原野和那飞红流绿的大城市……

(有删改)

【注】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在那个年代,年轻人除了上大学,很难跳出农门。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但后来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他只好回家种地。高加林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来当了局长,高加林因为叔父的关系成了县里的一名记者,后被人告发,他又回到了高家村当农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反复考虑他怎样给巧珍说这件事”,表明此时的他认为与巧珍分手是他在人生道路上必然要作出的决定,只是纠结如何告知而已。
B.“加林哥,没出什么事吧!昨天我听三星捎话说,你让我来一下,我晚上急得睡不着觉,又去问三星看是不是你病了……”这一连串话语表现了巧珍的性急。
C.“五天以后,高加林从刘家湾公社返回县城,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既写出了高加林想拥有新生活的迫不及待,也表现了他对巧珍的无情。
D.文中写“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但却像铅一样,沉甸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表现他对自己抛弃巧珍的行为充满自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巧珍在得知高加林变心后内心巨大的痛苦。
B.“你把良心卖了”“你作孽哩”“往后活人的日子长着哩”等,通过质朴的、口语化的语言写出两位老人在规劝高加林时的语重心长。
C.在黄玉萍的打扮下,高加林穿上了“咖啡色”外套、“天蓝色”筒裤、“米黄色”风雨衣,亮丽的色彩预示着他即将迎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D.文章叙事时,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详写高加林与巧珍分手的经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使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
3.《人生》中最让人叹惋的女性人物莫过于巧珍,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巧珍这个人物形象。
4.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以及个人追求的思索。请结合文本谈谈《人生》给你的启示。
2023-07-24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第八章(节选)

钱钟书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

自从辛楣一走,鸿渐对于升级这胡萝卜,眼睛也看饱了,嘴忽然不馋了,想暑假以后另找出路。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这封信的措词,他还没有详细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校长室送给他怎样的聘约。有时他希望聘约依然是副教授,回信可以理直气壮,责备高松年失信。有时他希望聘约升他做教授,这么一来,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表示他的不满意并非出于私怨,完全为了公事。

①不料高松年省他起稿子写信的麻烦,干脆不送聘约给他。孙小姐倒有聘约的,薪水还升了一级。有人说这是高松年开的玩笑,存心拆开他们俩。高松年自己说,这是他的秉公办理,决不为未婚夫而使未婚妻牵累——别说他们还没有结婚,就是结了婚生了小孩子,丈夫的思想有问题,也不能“罪及妻孥”,在二十世纪中华民国办高等教育,这一点民主作风应该具备。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期聘约已经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狸。这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计划好的行动和说话,全用不着,闷在心里发酵。这比学生念熟了书,到时忽然考试延期,更不痛快。

高松年见了面,总是笑容可掬,若无其事。②办行政的人有他们的社交方式。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高松年的工夫还没到家,他的笑容和客气仿佛劣手仿造的古董,破绽百出,一望而知是假的。鸿渐几次想质问他,一转念又忍住了。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的才算胜利。高松年神色不动,准是成算在胸,自己冒失寻衅,万一下不来台,反给他笑,闹了出去,人家总说姓方的饭碗打破,老羞成怒。还他一个满不在乎,表示饭碗并不关心,这倒是挽回面子的妙法。

吃不消的是那些同事的态度。他们仿佛全知道自己解聘,但因为这事并未公开,他们的同情也只好加上封套包裹,遮遮掩掩地奉送。往往平日很疏远的人,忽然拜访。他知道他们来意是探口气,便一字不提,可是他们精神和说话里包含的惋惜,总像圣诞老人放在袜子里的礼物,送了才肯走。这种同情比笑骂还难受,客人一转背,鸿渐咬牙来个中西合璧的咒骂:“To Hell滚你妈的蛋!”

孙柔嘉在订婚以前,常来看鸿渐;订了婚,只有鸿渐去看她,她轻易不肯来。鸿渐最初以为她只是个女孩子,事事要请教自己;订婚以后,他渐渐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③她听他说准备退还聘约,不以为然,说找事不容易,除非他另有打算,别逞一时的意气。鸿渐问道:“难道你喜欢留在这地方?你不是一来就说要回家么?”她说:“现在不同了。只要咱们两个人在一起,什么地方都好。”鸿渐看未婚妻又有道理,又有情感,自然欢喜,可是并不想照她的话做。他觉得虽然已经订婚,和她还是陌生得很。过去没有订婚经验,不知道订婚以后的情绪,是否应当像现在这样平淡。他对自己解释,热烈的爱情到订婚早已是顶点,婚一结一切了结。现在订了婚,彼此间还留着情感发展的余地,这是桩好事。

他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一课,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学家讲的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么好?

他嘴快把这些话告诉她,她不作声。他和她讲话,她回答的都是些“唔”,“哦”。他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她说并未不高兴。他说:“你瞒不过我。”她说:“你知道就好了。我要回宿舍了。”鸿渐道:“不成,你非讲明白了不许走。”她说:“我偏要走。”鸿渐一路上哄她,求她,她才说:“你希望的好葡萄在后面呢,我们是坏葡萄,别倒了你的胃口。”他急得跳脚,说她胡闹。地说:“我早知道你不是真的爱我,否则你不会有那种离奇的思想。”他赔小心解释了半天,她脸色和下来,甜甜一笑道:④“我是个死心眼儿,将来你讨厌——”鸿渐吻她,把这句话有效地截断,然后说:“你今天真是颗酸葡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松年曾允诺下学期升方鸿渐为教授,方鸿渐并不领情,想借此怒怼高松年,但出乎方鸿渐的意料,高松年并未兑现诺言。
B.方鸿渐没有收到聘约,不仅方鸿渐被气得头脑发烧,身体发冷,他的同事,包括那些平日很疏远的同事,对此也很关注。
C.高松年不聘方鸿渐却给方鸿渐的未婚妻发了聘约,体现了他处事的公正;他处处按官场中的那套来办,只是还没有完全学到家。
D.方鸿渐的同事对方的落聘有同情,但心底深处更多的是幸灾乐祸;孙柔嘉在方说了关于葡萄的那些话后,虽生气但没立即和方开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让小说故事情节陡转,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新天地,从而避免了故事的平铺直叙。
B.句子②是一个总括句,接下来给以具体分述,这样便于读者给以把握,这是借鉴了议论文的写法。
C.句子③说明孙柔嘉虽然是一个重感情的知识女性,但她很务实,很冷静,并不感情用事。
D.句子④用破折号省略了孙柔嘉所要说的话,但读者根据语境能够补出,如此写更含蓄有味。
3.李健吾认为《围城》“作者清词妙语,心织舌耕,处处皆成文章”。请结合所选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读书小组要为扣住方鸿渐这个形象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工于心计、心直口快;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耽于幻想。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0-07更新 | 3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