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0 题号:155448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声音

张炜

陆明今晚稍微有些愤怒——这是他对乡亲们第一次感到愤怒。怎么可以两面都举手,这简直是胡闹了!

台子近前的角落里,有人在动。陆明仔细端详一会儿,才看出有人盘腿坐在黑影里吸烟。是父亲!老砘一双混浊的眼睛瞪着儿子,嘴里含混而沙哑地说了声:回家呀!

原来他在这儿等。陆明心里热乎乎的,可看到那只握烟锅的手,又立刻升起一丝气恼。他有些失望地看了父亲一眼。

父亲站起来,咕哝一句:回吧。

月亮很圆,很亮,已经升起很高了。陆明把身上披的衣服穿起来。老砘领着儿子往回走,不说一句话。

穿过场院时,他看到高高的麦草垛前围着一群人,还有些小火头儿一明一灭。那些火头儿是他们叼的烟卷。其中一个孩子正说着顺口溜,旁边的听了直笑,学着他喊一遍:……又分地,又分田,一下倒退十几年!”“牛站栏,人拉犁,豆大汗珠往下滴!……

老砘在月光下猫着腰辨认这些孩子,抢上一步,扯掉他们嘴里的烟卷,喝道:场上抽烟,烧了草垛,抓你去公安局!再胡念顺口溜儿,我拍你耳瓜子!他举起那个大巴掌。月光下看去,这个巴掌又大又硬,手指弯弯的,像个铁叉子。孩子中有的一下哭出来,接着都跑散了……

陆明呆在那儿,身子微微发颤。他盯着父亲,声音有些艰涩:这些顺口溜儿,孩子们编不出来……

还不是二拙,这个熊东西!老砘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告诉:

你当他说什么?那天王树芳到上边开了个会,晚上回来硬是分地,群众不干,他就硬拧。拖拉机卖到南山里去了;牲口也卖!过去种地是机耕、牲口耕,今天都是用镢头刨,用膀子拽绳子犁!群众说:这不是要退回单干了?王树芳不但不给乡亲们讲清楚,还说:‘退回又怎么?找上级!’……唉,也不怪二拙骂他!

陆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老砘往前走:二拙嘴贱,毛病到死也去不掉!他这张嘴……

不能轻看这张嘴,他搅乱了人心……陆明深望着月光下黄蒙蒙的一片房屋。

老砘不往前走了,两腿像被钉在地皮上。他看着儿子,愤怒地了一声,吼道:是二拙搅乱了人心?是你们,是你们这号乱分乱卖!哼!

陆明生来第一次这样粗暴地对待父亲,也几乎是吼叫般地说:

那你为什么还要举手赞成?!

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老砘一下扔了烟锅,气得两片嘴唇颤动着说不出话来。他停了一会,拾起烟锅,上前一把攥住陆明的手腕子,发狠地说:你这个一乡里的头目,你跟我走!今夜好月亮,你跟我走!……

夜深下来,每一个窗口的灯火都熄灭了。静静的街巷里,偶而传来一声小孩子的啼哭。月光下的房屋、小巷都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他们在巷里走着,谁也不说一句话。走着走着,突然老砘站住了,说:你看看罢!

陆明抬起头,不解地望一眼父亲。老砘用烟杆儿向前划一下说:你看这幢房子盖得怎样?

陆明这才注意到:在一排排低矮的小草房中,矗起着一座高大的新房。嗬,这房子盖得真够体面,绰绰五大间,两侧还配有宽敞的耳房;房子后面是一个青砖到顶的平台!再看那做工:石缝凿得精细……

谁的新屋?

谁盖得起——王树芳的!老砘握紧了儿子的手腕子,问:你看清细了吗?

看清细了。

再往前走!老砘扯了一下儿子,又往前走去……前面不远,有一个油得黑亮亮的大板门,板门里面的正屋,是洋式结构的平顶屋,墙皮上的水涮石英石在月光下闪闪生辉。老砘说:这是上边另一个头儿,他在咱村里落户。……

他们最后又转到了那个场院上。老砘从草垛上抽一把麦草坐了,大口地喘息着:你问我为什么举手赞成分,就为这!就为这!

陆明没有说话。

你看看吧,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小草窝窝屋!有人倒是盖起了高房大屋——他们偷了吗?没有!他们抢了吗?没有!他们见了人说话还笑嘻嘻的——那么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大堆里捣鼓出来的!俗话说‘旮旯里做事不怕人,就是瞒不过夜游神!’——大伙儿心里是明镜呀,知道那反正是他们的汗珠子变的!老砘说得太急促,喘得更厉害了。

陆明没有说话,低头瞅着自己的一双脚。

也不光头儿!有些人就是懒了,滑了性子,不肯用真力气了。一个锅里舀糊糊,胳膊长的撑死!本分庄稼人凭力气过日子,还不如分开干!让村头儿也土里创食!我就为这个举手!……

秋风起了。草垛被吹得唰唰直响。

两颗心被什么东西压着,说不出话。停了不知多长时间,陆明才小心翼翼地问:爸,那你为什么又举手反对呀?

我不信‘分地’就该着这么个分法。你们这号搞法,哼,我害怕!

老人说着站起来:你看看村里那些好地吧!都分给村里头头脑脑的亲戚朋友了。村作坊也分了,等于白送一半,到头来他们再把好处分一些给村头儿!这一来可好了,村头儿更有了钱柜子!一般庄稼人没有办法,只好死抠那点土。你看看我这个腰,再也直不起来了;这双手,没有一根指头握得拢,这生生是累的!集体没有了大机器,眼下农户又买不起,下种、耕地……什么都得我这双手去做呀,当锄头,又当犁子。我活不了多少年了。过去地里引芦青河水的渠道全被各户扒掉了,有的机井一时用不上也填了,人到了什么时候也要吃粮食,天什么时候都有大旱!这些有人去管吗?……

陆明站起来,把父亲一双石块般沉重的大手端到眼前。他轻轻地抚摸着这僵硬的、向一边弯扭着的手指,抚摸着那一个个粗大的骨节,一汪泪水在眼眶里旋转起来……

(节选自《泥土的声音》,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明愤怒是因为他认为乡亲们对分田政策不重视,乡亲们应有自己的主见与立场。
B.老砘在回家的路上对儿子发火,是因为他和乡亲们一样,不希望实行分田责任制。
C.顺口溜既点明了当时乡亲们在新政策下的真实生活现状,又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
D.陆明情绪和神态发生的变化,表现了他对艾子口村土地承包改革的了解不断深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王树芳强制分地,面对乡亲疑惑不讲清楚的细节,为后文写老砘指明乡亲反对的原因做了铺垫。
B.在塑造父亲老砘这个人物形象时,文章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
C.“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此处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老砘对儿子的气愤。
D.小说描写了“村头”的高房大屋,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了村民生活的艰辛,让小说意蕴丰富,主旨突出。
3.文中多处写到月光,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评论家将张炜称作“大地的守夜人”,认为其作品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强烈的道德关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碎银般的粼粼波光

杨志宏

车下县道最江公路,过三河油茶岭,前面就是湖南省第二大内湖黄盖湖了。群群白琵鹭飞翔在辽阔的天空上。我们绕湖而行。一只黑鹳忽地掠过车的正前方,扎进无际的金黄芦荡。

“怕是有几千只鸟咧,真是好多年没见着了!”一进湖垸,满天的鸟儿就让小鲁感叹不已。

“鲁经理,今天你看鸟是开了眼界,可要找渔民采买野生桂花鱼、大鳊鱼、青鱼,恐怕是要竹篮打水呀!”我手握方向盘,侧脸对他一笑。

小鲁听了,似乎不信:“放心吧,临湘这方圆百十里地,还没有我采买不来的好食材!”

正说着,渔民新德叔家到了。新德叔闻声出门。一年多没见面,这位曾经风里来雨里去的渔民,精气神更好了!

几句寒暄后,我向新德叔介绍了小鲁和他的来意。新德叔一听,一脸的歉意:“鲁经理,真对不住了。这长江、黄盖湖里的野生鱼,如今可不能捕了。”

趁小鲁与新德叔交谈的间隙,我朝后面的菜园走去。转到屋后,只见白菜和萝卜地里,搭起了一个个一人高的松木架子,上面挂着一串串鸭脖,估摸着该有上千根。用盐、花椒、八角、桂皮、红辣椒和料酒腌过的鸭脖,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正看着,新德叔和小鲁也转了过来。新德叔对我说:“你的朋友好像不信我的话。政策你们应该懂的,大江大湖禁捕退捕了,上哪儿找野生鱼呀。”

我拍拍小鲁的肩膀说:“这就叫眼见为实。你们菜谱上‘江湖鱼鲜’这一条,应该修改一下!”

小鲁听了,对新德叔说:“大叔,您看我们来都来了,要不带我们去湖里看看吧。”

“我正这么打算呢,让你们去看看现在的黄盖湖,好知道我没有骗你们。现在的黄盖湖啊,真的是今非昔比。走!”新德叔朗声笑道。

“菜地里挂了那么多鸭脖,都是您的吗?”我问新德叔。他听了,乐了:“这事待会再跟你们说,咱们先下湖去!

和着哗哗的桨声,船板荡向湖心。白色鸟和灰色雁,在我们的头顶盘旋。

“看,四面八方的鸟儿都回来了,搁前两年,想都不敢想。”新德叔眯缝着眼,划着桨。湖水下,不时还能瞅见褐色脊背的鱼群,忽地一下,涌向幽蓝的深处。

小鲁望着远去的鱼群,自言自语:“好肥壮的鱼啊,那大个头的草鱼能有十几斤重!”新德叔笑着说:“好眼力!这湖里的鱼,现在是越来越多,看着就让人欢喜。要是运气好,还能看见中华鲟和胭脂鱼。”

船近湖东岸,一坡油绿的松林映入眼帘。松影后面,隐约可见白色的厂房屋顶。“到了,来,请你们看看,我们渔民的转产车间!”

上岸,辣香味儿飘了过来。桂花树后面的大门上,挂着亮灿灿的食品公司牌匾。进来,只见3个车间左右排列,平地上晾晒着一排排鸭脖,工人们正将一箱箱成品装上货车。

新德叔笑着对我们说:“咱黄盖湖水广汊多,养鸭是乡亲们的拿手活,而且家家都会做辣香鸭脖。现在不捕鱼了,渔民都上了岸,大家一合计,守着黄盖湖这么大的聚宝盆,还怕没有新路子?县里也积极扶助咱们,于是成立了食品公司,咱干得比过去更好!”

正说着,车间里走出来一位中年人。新德叔忙迎上去:“汪技术员,这技术质量上的事,还有产品营销,我们是半路出家,都有劳您了!”中年人抹去额上的细汗,说:“您就放心吧,今天又接了80多单,货都预订到年底了。”

新德叔转过身对我们说:“来,请品尝一下咱们的食品,多提宝贵意见。”跟随新德叔,我们走进展示厅,各种风味鸭制品琳琅满目。一位姑娘端来小碟,碟上摆着切好的鸭脖。

小鲁尝了一小块,边嚼边说:“不错,透着湖鸭的独特香味!新德叔,今天没白来,我们酒楼先预订80箱,销完再买。我也在咱们餐饮行业协会给你们好好宣传一下。”新德叔握住小鲁的手说:“没问题,送货上门,质量三包!

出厂门,上松岗,顺着新德叔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湖面,果然白雪般的一片,数千只湖鸭游动觅食,间或有几十只鸭子振翅低飞。“村里每家每户养的都有,少的百来只,多的上千只。咱们还成立了养鸭专业合作社,送鸭苗,包收购。这些鸭子产蛋也多,咱们下一步不仅销售鲜鸭蛋,还要增设松花蛋、咸蛋车间,鸭绒也要利用起来。这湖鸭身上能做的文章,多着呢!”新德叔瞅着远处的鸭群,美滋滋地笑着。

再看这一望无垠的大湖,晌午的阳光下,泛着碎银般的粼粼波光。碧绿的湖面,不见船影,静谧辽远,而那飞舞的万千鸟儿,正迎着湖风,引颈展翅,飞向烟波浩渺的远方。

1.文中划线句有何作用?
2.新德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探究标题“碎银般的粼粼波光”的好处?
2021-06-27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12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老式布鞋。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给一位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买几匹布带回家,是因为当年他家给予了自己与八路军慷慨帮助。
B.“我”对女孩的斥责虽心生怒火,但考虑到八路军战士应该与百姓搞好关系,于是对女孩便心平气和起来。
C.“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一句,直接揭示出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生活在日本侵占区人民的苦难环境。
D.女孩为“我”做新袜,大伯用贩红枣的全部盈余为妞儿“买张织布机”,显示出人民对八路军抗日的拥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3.文中划线部分是“我”和女孩子的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4.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
2021-07-04更新 | 2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心烛

梅寒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小韦连起码的着装礼仪都不懂。第一次来公司上班,他居然穿着一件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

从他第一次闯入我的视野,那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已注定了我们之间的不和谐。可他似乎傻傻的,半点儿都没看出我的不满,每天总是快乐得像兔子似的来上班,而且总是来得早走得晚。作为小韦的主管,我并没有给他多少工作,可他却很少让自己闲下来,把办公室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说,还跑到别的科室去帮着打水扫地。我不动声色地看他能把这一切坚持多久。初来乍到,几乎每一个新职员都会这么做,但没有人会坚持多久,等到在公司立住了脚跟,这一切自然就会让给下一位新人。

小韦每天就这样做着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琐碎事情。有几次,他实在没什么事情做了,就小心地问我有什么需要他做的。其实,事情倒不是没有,我手头案边需要整理的材料有一大堆,可我不放心交给他:“急什么,总会有你的事做。不过,那些扫地打水的活儿,也不必你那么辛苦地跑着去做,公司里有勤杂工。你来这儿不会就为做这些吧。”

小韦尴尬地笑笑,脸飞快地红了。

一个传媒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我们天桥广告公司,也算对路。可他的水平,让我实在不敢恭维。那天早晨一上班,就在我的办公桌上看到那张简单的创意广告,我拿起来暗了一眼,随手就把它丢到了脚边的垃圾简里。

身后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回头看正是小韦,他怔怔地站在我身后,眼睛里满是失望。“是你做的么?”还是有一点不忍心了,我明知故问。

“是的,做得不好,请您多指点。

“嗯,下次吧。”说真的,那个创意,实在没有评点的必要。

小韦轻轻地退了出去。

第二天上班,一份同样的创意广告又出现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这一次比前次略微好了一些,但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再一次把它丢进垃圾简。这一次,小韦没在场。

接下来几天,我算领略了这位大男孩的固执。每天上班时,我的桌上总会有小韦设计的创意广告,每一次都会比前一次有一点小小的改进,但总体水平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其实,你也许没有发现,你并不适合做广告这一行,因为你的创意没有多少新意,这在这一行是很可怕的。”

这一次,小韦脸上那种惯常的笑容没有了,他的眼圈慢慢红了,却没让那两股越聚越浓的水滴掉下来:“谢谢您的指点。但我也有一点想对您说,不管做得多差,每一次都是我努力的结果,而且,我也相信,每一次都比前一次做得好,但您却随便地把它们扔进了垃圾筒。这些设计是我成长的经历,我会珍惜它们。”

小韦从背后拿出那些曾经被我丢进垃圾简的创意广告,我呆住了:一张又一张,被我揉皱了弄污了,不知何时,他又一张张铺平整好,用订书机钉在一起,有一大摞了。

然后,我看着他高昂着头走出了我的办公室。

以后,小韦没有再将自己设计的作品放到我的桌上,在公司里也沉默了许多。更多的时候,他只紧抿着嘴唇专心做事。果然如我猜的,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殷勤备至,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后,他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了。

从来没有想到过,小韦的春天那么快就来了。

公司有一笔很大的广告业务,老总派我带着小韦去和对方洽谈。经过努力,双方谈妥。但就在我们要去签约的头一天,对方厂家忽然打电话来说有另外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也许更适合他们。我一听就火了,在电话里很不客气地驳斥对方不守信用。打电话时,小韦一直立在我的旁边,等我气愤地扔下电话,才小心地问:“真的无法挽回了么?”

“没用了,人家明天就签约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败感袭击了我。

“可是还没有到明天呢,说不定还有转机呢。”

我瞟了小韦一眼,拨通了公司老总的电话……

第二天上午上班,小韦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办公室。中午快要下班时,只见公司老总满面喜色地走过来,小韦也一脸喜气地跟进来。

“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韦,为我们公司立下了大功劳。你们可能都想不到,他居然用自己的作品,上门说服了客户,为我们争来了那笔大业务。今天中午,我们要为他庆贺。做事情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老总兴奋地说。

我不知道,小韦是如何做到那一切的,但他为那家蜡烛厂设计的广告语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句广告语是:时时点亮心中之烛,希望之火将绵延不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小韦不懂得起码的着装礼仪,第一次上班“居然穿着一件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小韦的幼稚表现是一开始就让“我”对他有成见的直接原因。
B.小韦刚入职场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可做,只好干些提茶倒水、打扫卫生的杂活,其实这是“我”对小韦的考验,考验合格后自然会委以重任的。
C.小韦为蜡烛厂设计的广告语形象生动,意蕴深厚,既非常契合蜡烛厂的特点,又是小韦自己心声的吐露;同时,小说以这句广告语结篇,巧妙地照应了题目,可谓石三鸟。
D.小韦背着主管与客户见面,争来了那笔几乎要失去的业务,为公司立下大功,这充分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韦的成功是对“我”的有力讽刺。
2.“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03-27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